我国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政策二十年(1993—2013年)

发布时间:2014-06-14 13:25: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国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政策二十年(1993—2013年)
作者:张虹
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08

        [ ] 教育政策研究是教育科学为教育实践服务的中介。文章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为研究对象,以政策环境、政策价值、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内容为分析框架,从政策文本阐释的视角系统分析2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及其演进。研究认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政策环境以全球信息化为根本特征,政策价值体现为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政策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政策客体兼具客体性与主体性,政策内容从应用整合走向融合创新

        [关键词] 基础教育; 信息化; 政策; 文本; 阐释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虹(1978—),女,河北邯郸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hzhang@naea.edu.cn

        一、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的意义

        政治社会学家Harold Lasswell(哈罗德·拉斯韦尔)1951年提出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的理念,继而倡导一套政策取向Policy Orientation)的社会研究取向[1]Yehezkel Dror(叶海卡·德罗尔)认为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革命。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领域,政策科学被誉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科学革命(德洛尔、里夫林语)、当代西方政治学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冯贝米语)以及当代公共行政学的最重要的发展(罗迪语)[2]政策是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桥梁,是理论与实践双向转化的中介与载体。实践中的问题不断积聚、凸显,成为理论研究对象并进入政策视域;理论研究成果被政策吸纳,进而指导实践、推动实践。无论是对于理论发展还是实践深化,政策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即是在理论研究指导、实践需求驱动、国家政策推动多重动力下发展起来的。作为公共政策、教育政策的下位概念,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是政策科学之意义与价值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体现,它对于正确认识信息化问题、深入理解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本质、创新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推进教育信息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9889c24f46527d3240ce0b3.html

《我国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政策二十年(1993—2013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