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兴文化”的使命担当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山东)

发布时间:2020-03-21 15:25: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以“兴文化”的使命担当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山东立足生态环境宣传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监管、执法等“硬手段”的强力推进,也需要文化、宣传等“软方法”来浸润指引。文化是文明的基础,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借助文化的力量引领绿色风尚、激励干事创业,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为落实总书记“兴文化”的殷殷嘱托,近年来,山东立足生态环境工作实际、突出本土特色,围绕强化思想遵循、打造文化阵地、挖掘文化资源、凝聚文化合力等方面狠下功夫,推出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工作举措,生态文化建设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生态文化建设要强化“思想遵循”

大到一个文明、小到一种文化,都有其核心价值和思想遵循,都要用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生态哲学的高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赋予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以新的时代内涵,深刻回答了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经过了实践检验,能够指导和指引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为生态环境宣传部门,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充分用好媒体报道、政策解读、网络宣传、实践活动等方式途径,集中力量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现实意义、深远历史意义和鲜明世界意义,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邃历史观、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全民行动观、共赢全球观等深刻内涵,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大政方针,大力宣传全省上下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为污染防治攻坚、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凝聚起磅礴力量。这既是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一项核心内容,也是我省做实这项工作的总抓手和总遵循。

二、生态文化建设要打造“文化阵地”

绿色创建行动是我省开展环境教育、吸引公众参与的一个重要平台,经过多年培育探索,已逐渐成长为立足山东实际,厚植生态文化的坚实阵地,形成了覆盖家庭、学校与社区三个领域,包括“绿色家风”“绿色校风”“绿色民风”三个层次,三位一体、整体联动、互促共进的绿色文化标识。一是涵养“绿色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孕育形成的文化和道德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的重要性,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通过开展绿色家庭创建和齐鲁环保小卫士评选,使一个个普通家庭扮演了传递绿色理念、孕育生态道德、提升文明素养“绿色细胞”的关键角色,家庭成员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了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二是浸润“绿色校风”。校风集中体现着学校的文化传统、管理水平和办学特色,是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的创建实践,济南回民中学、威海普陀路小学等各级绿色学校,坚持“生态立校”的办学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学校日常管理、教学教研、课程设置、校园建设的各环节和全过程,通过建设生态文化长廊、编制校本课程、实施课堂渗透,以及利用生态银行、生态超市等务实创新举措,激励师生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生态文化成为各自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三是厚植“绿色民风”。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是群众雕琢气质、政府涵养民风的主体环境。在绿色社区创建的过程中,一大批生态文化广场、环境教育长廊等设施建立起来,居民也更积极地投入到社区环境自治之中。博物馆、城市公园、环保企业、科研院所等分布于城乡的各级环境教育基地,则拥有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它们努力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参观流程、做好服务保障等,使公众能更便捷地走进来参观学习,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生态文化建设要挖掘“文化资源”

在我国,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深厚的生态智慧;新中国数十年的环保耕耘铸就了一支卓越的环保队伍;全球化浪潮下,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越来越需要与国际接轨;信息化时代教会了我们如何通过网络讲述环保故事。聚焦这些重点领域,深度挖掘生态文化资源,就使生态文化建设展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质、时代特点、大众特色,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传承民族文化。2018年,山东组织了“环保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吸引普通群众和环保职工行动起来,用优美线条、缤纷色彩和独特视角记录环保实践,描绘社会大众对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新愿景和新期望。聊城冠县挖掘本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戏曲“蛤蟆翁”,聘请专业剧团,创作环保题材戏曲节目“罚公公”,受到广泛好评。展现铁军风采。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2018年,山东组织媒体采访了李恒庆、崔明华、祁庆梅等三位荣获“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称号的环保老兵,宣传他们荣誉背后的感人故事。出版了《争做合格答卷人——山东环保故事集》,以短小精悍、温暖人心的语言,展现了环保人砥砺前行的使命勇气和勇挑重担的“铁军”形象。结合“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各市相继组织“最美环保卫士”“最美网格员”评选活动,向老百姓传递了来自生态环保战线的“正能量”和“精气神”。推广公民课程。为使《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落地见效,山东联合社会力量,以生态文明工作坊的形式,开发了一套既紧扣“公民十条”内容,又贴近生活实际,群众喜闻乐见的环境教育课程。自去年以来,该课程已深入全省各地的学校、社区、企业、农村组织281堂课,累计参加人次达20106人,形成了广泛影响力。四要巧用网言网语。生态环境部门“兴文化”,不会用短视频、“表情包”、H5、“一张图”等网络表达方式,就会丢掉这块主阵地、主战场。近年来,山东创作推出了一系列网络文化精品,山东环境网站、@山东环境微博、微信开设专栏,主动设置话题,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拉近与群众的距离。2018年以来,@山东环境制作的反应环保工作、治污成效的微视频30余部。此外,济宁拍摄了3部环保微电影,威海推出了2部动漫政策解读,临沂精心策划“蓝天日记”专题活动,山东网络文化传播的质量、效率实现“双提升”。

四、生态文化建设要凝聚“文化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环境部门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但生态环境部门不能唱“独角戏”,要学会借势借力,吸引动员人民群众和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进来,在全社会凝聚起“生态保护、人人有责;绿色发展、人人参与;美丽中国、人人建设”的文化共识从山东近年来的实践来看,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一方面,生态环境部门需要积极争取宣传、网信、文化、教育、民政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单位对生态文化建设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在政府主导的同时,需要借助社会名人、专家学者、网络大V、热心企业、社会组织所掌握的丰富资源或专业知识近年来,山东尤其注重对环保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引导,鼓励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生态文化建设上积极探索。目前,无痕中国、淄博绿丝带、禹城环保志愿者协会、济南叶子四季农场等社会组织或团体都能结合自身定位和业务专长,在倡导绿色生活、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专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在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征程中生态环境工作如何担负起“兴文化”的使命任务,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时代话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勇挑重担、展现作为,努力做实做优各项工作,为繁荣思想文化、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986d06075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70.html

《以“兴文化”的使命担当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山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