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实验方案

发布时间:2019-03-13 19:48: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实验方案

无锡市港下中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21世纪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及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这三个方面促使我国基础教育必须运行改革。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有序的推进,新课程正一步步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课程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课程改革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将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进行实验与研究。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改革目标融入学校的正常工作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教学研究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走进了学校,走入了课堂,倍受老师们的认可,我们觉得有了施展的舞台,有了解放的感觉,然而,当我们真正走出课堂才发现,新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教案也是新的,可在实际教学中又跳不出旧的框框,因而部分老师感到很苦恼,很茫然。过去教师备课有教参,教师用书提出的要求比较细致,规定、提示也有好多,造成部分教师过份依赖教师用书或教参,教案备课是老框框,十几年不变,纯粹是现成教案剧的上演。而如今,教师用书主要指明教学目标,对关键地方稍作介绍,其余只作提示,不作硬性规定,教师备课时不能象以往那样“抄”教参了,教学设计也不能只考虑教师如何教、更要考虑学生如何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得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

现行的新课标体现出当今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教师要改“教教材”为“用教材”。各科教材中都有许多“留白”,为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无穷创造力的空间。

虽然新课程已实施一年多了,但我校教师中还有相当数量的老师还是照老方法、老框框。教案剧的上演已经在改变,但老师还没有完全把新课程理念化作他的设计,特别是相当部分老教师及部分年轻教师,虽然现状不容乐观,但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上个学期我校有十位老师评优课分别获得市、区、片一等奖;有一大批青年教师他们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争做课程改革的弄潮儿;前两年,我校有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论文、案例、课件都获区一、二、三等奖,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又有相当的理念素养,有些青年教师都在力图改革课堂教学实际,课堂教学中不断出新招,新课型、新方法、新策略层出不穷,为我校的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而增强了我校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的切实可行性。我校又有相当数量的计算机教师,他们为我校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方便。另外,我校的各科教研组长平均年龄在34岁,他们有活力、有干劲、有朝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由他们牵头搞课堂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现实性。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层面上,把新课程理念规范转化为具体的运作,课程与教学的新观念通过教师的整体构想和系统设计来体现,新课程理念通过“教学设计”而形成一条明晰的思路,这样就能把步骤安排,策略选择,方法组合,媒体运用纳入一个便于把握的框架,形成一个体现一定教育思想观念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从而革新我们的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我校的初中教学质量,并以此推动我校教育科研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根据“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本课题研究试图解决传统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育观念上的问题:表现在处理师生关系上,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处理传统教育与现行教育的关系上,以接受式为教育的基本范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实践,探究活动,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以知识为中心,忽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处理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上,强调发展共性,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2、教学评价方面的问题:传统教学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学科本位,而轻学科整合,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而轻视对学生发展的评价,注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忽视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合作探究。

3、教育途径、内容、方法上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师生生命活力焕发的场所,但传统教育途径单一“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禁锢了课堂教学,内容封闭,学科本位,综合不够,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注重传授书本知识,脱离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忽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方法封闭,接受式为基本范式,表现在较多情况下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育信息传递方式,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不够。

二、课题界定:

1、教学设计:是规划一个学与教相互配合的序列,安排好各种教学的“事件”、“情境”、与“刺激”以唤起、维持并推动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这样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作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对如何利用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合以及教学成效的评估等方面的思索。

2、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应是课堂作为大背景下的对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方面的配合与整合等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对教学绩效作出评价。为达到课堂教学的特定教学目标,以动态的、开放的、生存的观念审视教学过程,对各种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资源、内容、目标、实施方式、主体间关系、个性建构及信息传播渠道等综合运筹,并恰当采取有效对策,以便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将教学过程变成生命持续生存的过程。注重教学结果的高质量,追求教学效果、教学效率。

3、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首先设计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既指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而且要促进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为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其次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理念,新课程的构建要消除科技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对立,实现学会生存与学会关心的交融,寻求工具价值与人文精神生活的协调。再次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创新与发展取向的课程理念。教师与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和接受者,他们在课程的实施中应当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知识的创新者。

4、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研究各学科领域内课堂教学的设计,研究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研究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研究课堂教学的评价设计,研究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设计包含媒体设计,研究教学的环境设计,研究教学的场地设计等。另外,在研究课题中,在教学实践中,要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学科与学科进行整合,真正形成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

三、研究目标:

1、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2、探索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课堂教学并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的途径。

3、通过“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实际教学水平,以提高科研能力来提高自身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是一次全面而又深刻的改革,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实质性突破,“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改革的终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学生的发展,既指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动观上充分依靠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于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有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于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无疑应贯彻以上新课程的精神,课堂教学设计自然也应以以上新课程理念为依据。

2、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他认为人拥有八种智慧:语言智慧、逻辑数学智慧、空间智慧,肢体运动智慧、音乐智慧、人际智慧、内省智慧,自然观察智慧。每个人在这八种智慧上拥有的量参差不齐,组合和运用他们的方式亦各有特色,所以每个人都有其长处所在。相对于许多只能测量人类能力狭小范围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加德纳的理论对人何以为人,提供了一个更开阔的图像,深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出状元”不再只是理想而已。多元智能的理论,提示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考虑教学设计时要同时兼顾八种领域的学习内容,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同时提供有利于八种智慧发展的学习情境,让每个人的八种潜能都能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而且可以远超乎我们预期的境界。

加德纳有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多元智能”使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可以尽情施展其才能的机会,要由“发现和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变为“创造适合每一名儿童的教育”我们有了“多元智能”的观念,便可以学会用宽广的角度看待孩子的一举一动,来发觉孩子的不同潜能,能从“只求考试成绩好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能从课堂教学设计的角度重新审视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

加涅美国当代著名的学习和教育心理学家,他1992年出版《教学设计原理》对学生素质结构构成成份进行分析,他以独特的视觉对学生先天素质和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进行分析,他提出了两种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智力和人格特质,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提取)对学生先天素质进行分析,以学生习得的五类学习结果(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作为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其中言语信息相当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智慧技能相当于各科基本技能的形成,认知策略类似学习方法,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三个部分,核心为情感。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提出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智力水平,人格特质,习得素质的个体差异,其重点便是为每个学生设计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

4、建构主义理论:

新课程强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提出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思想和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重视“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些主张对我校“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5、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系统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目标系统,两者都描述了制定目标系统的理论框架。它们对教学设计过程中目标的分析和确定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

五、研究内容: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凸显这一点。

1、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以往,我们的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的意识十分薄弱。新课程强调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教学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进行计划、教案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开发和创生的过程,因而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传统教育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只满足于学生获得了比较高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过程获取知识的,这个过程被大量的习题训练取代了,被教师的讲授剥夺了。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学会与同伴交往,合作探究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合作地、探究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要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定要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这可以说是新课程设计的着力点。以转变“方式”作为研究课堂教学设计的突破口,因为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让学生乐学。各学科教学从自身特点及教学发展的要求出发,围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探讨并选择符合校情、学情的教学方式;善于分析和总结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的成功经验,探索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途径和方法,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态度;加强对各种教学方式实施细节的总结和提炼,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或具有个人风格的课堂教学基本课型。

2、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统筹安排,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预设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围绕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教学目标的分解、教学内容的呈现、师生活动的安排、教学媒体的选用、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效果的评价等角度,加强对教学诸环节的研究。

3、研究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作为规定学习或教学方向的重要指标体系,已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在教学等领域内进行大量研究,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提示学生怎样学习,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导、操作、调控与测量等功能。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清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者的学习水平。

4、教学策略设计含媒体设计。

要转变观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教育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所追求的目标。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具体的是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并为学生主动参与与合作交流提供途径,通过研究提炼出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提供优质的课件和优秀教学案例及优秀教学设计。

1、研究课堂教学的评价设计。

2、研究课堂教学的环境设计。

3、研究教学场地的设计。

4、各学科组确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为总课题的子课题并进行研究,撰写研究方案。总课题下的子课题有如下几个: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社会与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其中前三个子课题作为重点进行研究,然后以点带面,辐射开去,通过研究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及理念。

六、保证措施:

1、智力资源保证:区教育局专家的直接指导,区教育局各位教研员直接关心支持,学校骨干教师参与研究,他们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有较高的积极性。

2、组织保证: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课题组组长,两位副校长任副组长,直接参与课题研究,教务处、骨干教师等全员参与。

3、制度保证:校长室、教务处制定《课堂教学设计》的有关规定,对具体事项作明确要求。学校有规范的检查评估制度,能定期督促、检查课题的进展情况,有利于课题研究的落实到位。并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把教科研工作的优劣作为聘任、晋级、评优的主要条件。

4、经费保证:学校将支付一定经费,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

七、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在前期阶段,我们将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来搜集、整理和运用国内外有关基础教育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经验,为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2、对比研究法,主要在研究阶段,就一项研究内容,用两种甚至多种教学方式设计,进行对比后检查其学习效果。

3、案例研究法。主要在课题研究的中、后期,从案例中提炼出个性化的经验和个性化、理论化的操作样式。

4、行动研究法,我们将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优模式”。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寻找“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行动研究中分四步:设计——实施——观察——分析,这样循环往复,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不断反思、总结,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5、经验总结法,主要在结题阶段,对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地揭示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从更高层面为课题研究服务。

八、研究的步骤

1、课题研究的初步阶段(20042—20047):组织课题组人员参与各级各类的学习培训,组织行政人员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建立研究系统网络、研讨课题的研究方案,并进行课题论证和申报。

2、课题研究的中期阶段(20049—20061)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各年级组、备课组、各子课题组,整理研究资料,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形成阶段性成果,召开课题研究的中期评估。

3、课题研究的后期阶段(20062—20067):围绕课题总目标和预期的成果形式,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通过上级结题论证,研究成果汇编成册。

九、成果形式:

1、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方案和各子课题方案。

2、积累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并形成论文集、案例集、教学设计集及教学课件库。

3、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论文,撰写结题报告。

十、课题主要人员:

1、 领导小组:

组长: 张穗丰(书记、校长)

副组长:戴军民、庞力锋(副校长)

2、 具体负责人:

朱坚强(教务处主任)

张建英(教务处副主任)

陆建平(教务处副主任)

3、 主要研究人员: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张建英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邹蔚丰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徐今风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顾丽梅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马亚芬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尹雪梅

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俞成宽

新课程理念下的社会与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魏燕君

4、 参加课改学科的备课组长及全体老师,各学科的学科组长及年级组长。

200422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8e9da1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4a.html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实验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