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 - 桂枝汤

发布时间:2018-06-27 16:25: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麻黄汤之于桂枝汤

提要:麻黄汤与桂枝汤一直以来备受争议,尤其是桂枝汤,千百年来,一派百家争鸣的景象从未停息。概括来说,主要有两个分歧:一者桂枝汤重在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二者桂枝汤重在补益脾胃以生化气血,温阳化气,固表兼以祛散在表之邪。

关键词:麻黄汤 桂枝汤 调和营卫 补益营卫:

麻黄汤麻黄汤由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组成,首见于《伤寒杂病论》,是《方剂学》辛温解表剂的代表方。麻黄汤 “辛温发汗”,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为发汗之“峻”剂功用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治机理:本方主治为外感风寒表实证,乃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营卫首当其冲,寒性收引凝滞,致使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即卫闭营郁。卫气抗邪,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营卫不畅,腠理闭塞,经脉不通,则无汗、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皮毛内舍于肺,寒邪束表,肺气不得宣通,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束表之象,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法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外散在表之风寒,宣发闭郁之肺气。

方中麻黄味辛味苦性温,入肺与膀胱经,为“发汗之主药”、“肺经专药”,既开腠理、透皮毛、发汗,祛在表之邪;又轻宣肺气,宣散肺经风寒而平喘,为君药。是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唯取麻黄发汗之力解卫气之闭,恐难以尽除营郁之滞。遂臣以桂枝,解肌发表,透达营卫,助麻黄发汗散风寒之力,麻黄、桂枝相须为用,发汗之力较强,可使风寒去而营卫和。肺主宣降,肺气闭郁,宣降失常,故佐以杏仁,利肺平喘;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非但达邪利肺气而平喘,且又复肺气宣降之权,使邪气去而肺气和。使以炙甘草,既调和药性,又缓麻、桂峻烈之性,使汗出而不致耗伤正气。四药相伍,风寒得散,肺气得宣诸证可愈。可用麻黄汤治疗的伤寒表实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疼痛突出。病人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的征象远较桂枝汤证重。除了太阳病提纲证言及的“头项强痛”可以作为桂枝汤证的主证之一外,仲景在其他桂枝汤证的条文中几乎未提及“痛证”,而上述第35条原文的“麻黄八证”中有4个是痛证,包括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所以麻黄汤所治外感除了无汗的特点外,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全身上下肢体疼痛明显,头痛如裂。

在无汗而全身疼痛明显的情况下,脉浮、脉浮数者,均可用麻黄汤治疗。“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无汗”是使用麻黄汤的重要指征,有无汗出是判断服用麻黄汤后能否起效的依据。“因于寒,体若蟠炭,汗出而散。”汗出决定邪气的外达,随着汗出,体痛、发热诸症也随之减轻甚至消除。但汗出不能太过,不可令如水淋漓,不然,不但病必不除,反增损伤止气之害。汗出有度,同样须遵循“遍身微似有汗”的原则。

麻黄汤治疗伤寒表实证,其中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是麻黄、桂枝、甘草。麻黄与桂枝同属“辛温解表”药,但二药解表的机理不尽相同。麻黄是开发汗孔,即《本经》所谓的“发表出汗”,其作用特点是直接引起汗出,邪随汗解,是“引邪外出”;桂枝解表,是通过鼓舞卫阳,卫阳浮盛于肌表,正气胜邪,是以“驱邪外出”。所以,麻黄只能用于无汗的表寒证,而桂枝的使用,只要是表寒证,不论是有汗还是无汗都可用。麻黄与桂枝合用,不是一

般的药物相加,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关系,麻黄加桂枝的结果,远大于单纯倍用麻黄或倍用桂枝。麻黄汤通过麻黄伍用桂枝,具备了很强的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作用,所以只能用于无汗的伤寒表实证。对方中甘草的作用,绝大多数方书都只是言其可调和诸药,而实际上甘

草的使用是麻黄汤发汗作用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阳得阴助谓之汗”,汗是津液的一部分,汗液的产生需要得到阳气的蒸化,桂枝配伍甘草,“辛甘化阳”,既能帮助“发汗”,又可避免汗出伤阳;再有甘草甘补中气、健脾助运、生化气血,可助汗源,汗源充盛,发汗就无后

顾之忧。可以说麻黄汤是“扶正”而祛邪,

桂枝汤是《伤寒论》群方之首,药由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组成,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汤在临床应用甚广,但对调和营卫的理解却各抒己见,唐克强认为桂枝汤应属和剂,即和解表里,调和营卫,协调阴阳气血。沈济人认为桂枝汤应归属补益剂,是通过补益卫阳之气发挥功效的。刘学华也认为桂枝汤证本质是卫阳不足,营卫不和。柯韵伯川认为:“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我对桂枝汤具有补益功效颇有同感,其补益“乃滋阴和阳”即补益营卫,且认为桂枝汤实现“调和营卫”功效的主要机制之一是“补益营卫”。

1从桂枝汤在《伤寒论》中的条文来分析。

《伤寒论》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可以从这两条文中描述的症状和脉象得出一个结论:营卫气血不足。发热,汗出,恶风,恶寒均是风邪伤及肌表而引起的“卫强营弱”。风邪犯表,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乃风邪伤卫,卫外不固,而致营不内守。而太阳表实证体质感受风寒之邪后,多出现高热、无汗,这说明太阳表实证其卫气足,感受外邪后能够积极防御和调节汗孔的开合。外邪停袭,汗孔闭,则引起高热,无汗。太阳表虚证体质卫气不足,所以机体感受风寒之邪后,多引起汗出,低热。从脉象上看本证

脉象为“缓”“阳浮而阴弱”,此为气血不足,脉道不充所致。这也说明太阳中风证为虚证。这一点与麻黄汤不同,桂枝汤证除有卫气不足外,还有营阴不足。“卫在外,营之使也,营在内,卫之守也。”此即营卫相互资生,所以可有卫损及营,营损及卫,最终营卫两虚,出

现桂枝汤证。营卫之气均由脾胃运化之水谷所化生,所以营卫之气盛衰,与脾胃功能关系密切。张丰强认为桂枝汤有鼓舞胃肠,促进消化,增进食欲之功,有抉正补养之效。张清等氏川对桂枝汤类方剂临床运用统计分析表明:临床运用各类症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汗出,神疲体倦,恶风寒,发热,纳呆少食。由此可以看出,临床治疗对象是从虚弱病证为主的。纳呆少食与神疲体倦的同时出现,直接反映了脾胃虚弱,运化功能低下。可见桂枝汤是通过调理中焦脾胃以达到补益营卫之功效。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不健,百病尤生,这大概是桂枝汤临床应用广泛的内在原因吧。

2从桂枝汤中用药分析。

桂枝汤中的五味药,其主要性味只有三种:辛、甘、酸。辛甘化阳,鼓舞阳气。桂枝有温阳通脉之功,其温阳与通脉互为因果,即阳气足,气行则血亦行。《神农本草经》中,桂枝“主咳逆上气,结气喉痹,吐,利关节,补中益气。”另一种组合是酸甘化阴之药。《伤寒贯珠集》:“桂枝发散邪气,以芍药摄养津气,炙甘草合桂枝之辛以攘外合芍药之酸以安内。生姜、大枣、甘草相合补益营卫,亦助正气祛邪气之用。”五版中医院校教材《中药学(x}认为白芍功能“养血敛阴”,即白芍有补益营阴之用。另外,服用本方后,服热稀粥一碗,其目的是温养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以扶助药力。这也说明太阳中风证是营卫两虚证。在《伤寒论》中,还有两张有代表性的以桂枝汤为基础的方剂。其一是小建中汤,即桂枝汤倍芍药加怡糖而成:所治之证是虚劳里急证。其症可见腹中时痛,得温痛减,或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手足心热,咽干口燥等,其所治之佳枝汤证之营阴更虚,故方中倍芍药加怡糖。方名为小建中汤,是否可以理解为‘“补中”呢?其二是当归四逆汤,该方所治之证是阳气不足而又有血虚,外受寒邪。其症可有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或沉细,寒人经络而腰、股、腿、足疼痛。与桂枝汤证相比,其卫气更加不足,即在桂枝汤证营卫气血不足的基础仁,卫气更加不足,故临床多见寒象。从这两张方的功效也能看出桂枝汤是一张补益方。3从桂枝汤在临床中应用分析。

首先《伤寒论》中关于桂枝汤禁用之人有:适用于麻黄汤证之人不可用;“酒客家”不可用。原因是什么?因本方偏于温补,对实证不可用。临床上,本方应用甚广,可以治疗虚人感冒,且认为桂枝汤是治疗虚人感冒首选方。《金匾要略》中用阳旦汤治疗产后伤风(阳旦汤即桂枝汤),治疗人工流产术后发热者疗效亦佳。其机理是产后耗气伤阴,气血两虚,所以用本方补益营卫。用本方治疗产后大便难也是这个道理。本方治疗妊娠恶阻,疗效满意,其机理是妊娠后气血下行聚于胞中,使终于胞中的冲脉气血盛而引起气逆上冲,同时机体营卫之气相对不足,故用本方补益营卫,平冲降逆,又能缓解胃肠道痉挛,则妊娠反应止。黄柏龄用本方治疗心肌缺血,亦取良效。

无汗、高热是使用麻黄汤的重要线索。“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桂枝汤治疗的病证虽然都属表证,但前者是伤寒表实,后者是中风表虚,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其中有无汗出是鉴别使用麻黄汤还是桂枝汤的重要依据。“汗不出”不可用桂枝汤,无汗是用麻黄汤的重要指征。由于无汗,所以病人体表干燥,且热不得外越,所以热势较高,肌肤灼热,“体若播炭”。适合用麻黄汤的病人虽然高热,但病人并不恶热,反而恶寒怕冷。病人体温很高,可达39℃甚至40℃以上,虽然感觉发热但不恶热,反而恶寒,并且往往恶寒严重,既便在室内多盖棉被的情况下,仍感怕冷,甚至因寒而战栗。

《伤寒论》太阳病证候的表证有“中风”与“伤寒”

的不同证型。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阳虚,肌腠

空疏,卫外不固,为风邪所中,要表现为恶风、汗

出、脉缓,治疗必须以桂枝汤类扶阳固表,调和营卫。

太阳伤寒的病因病机是寒邪束表,亥府不通,理闭

塞,阳气不能达表,要表现为恶寒、无汗、脉紧,治

疗必须以麻黄汤类发散寒邪,取汗解表。显然,谁都

不会否认这是从症状表现到病理质都完全不同的

两种证型。值得探讨的是,二者一均系外感病,又同属

太阳病经病,如果所感受的外邪完全相同,为什么病

质会完全不同?现在一般认为,这是因为患者-

体质有虚实之别。体质的虚实可以导致太阳经病产

生不同证型当然毫无疑问,但是这是否就是外邪侵

犯太阳经形成“中风’,抑或“伤寒”的全部原因与机理

?研究疾病的机理,其病因与病位是不能忽略的。

笔者认为,外邪侵犯太阳之表,其证型表现为“中风”

抑或“伤寒”,除了与体质有很大关系外,与其所受外

(或曰致病原)的种类、性质及其发病部位也有极

大的关系,而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如果结合

现代医学来探讨,可能更说明问题。

1病因不同

认为形成“中风”、“伤寒”的机理与外邪的性质

种类有很大关系的观点并不是笔者的创见。仲景将

此两种证型分别命名为“中风”与“伤寒”,已经明确

表达了这两个外感病证的病因是因不同的致病因

素,中风强调为风邪所中,伤寒强调被寒邪所伤,风

与寒虽然都是外邪,但仲景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一,其

内涵是有明确区别的,风是风,寒是寒,各自代表不

同的外邪,与今天笼统称呼的“风寒之邪”,其含义是

不能等量齐观的。

正由“风”与“寒”作为两种致病因素,其性质

不同,所以致人生病后的症状表现与机理就大不相

同,这一点历代《伤寒论》学者一都有所理会并加以阐

述。与《伤寒论》年代最贴近的第一位注家成无己的

注解就很值得币视,他说:“风,阳也;寒,阴也。……

寒性劲急而风性解缓。”以后的注家基不出此息,

直至清·尤在径所说:“盖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阳气

疾,阴气徐,风性解缓寒性劲切。”左是把“风”与“寒”

理解为两种性质不同的病因。

纵观古今研究《伤寒论》的著作,笔者一认为对这

一问题不容轻易带过。中医学的“风、寒、暑、湿、燥、

火”,几乎包括了四时所有的外界致病因素,尤其是

“风寒之邪”,其外延很宽,内涵亦非常复杂丰富,不

仅包括风寒气候带来的各种致病原,也包括风寒导

致人体体质下降而致病的因素。如果从现代医学角

度去分析,空气中的致病原分类当然就细致得多,如

微生物致病原中分各种病毒、病菌等。远在东汉时-

期,虽然仲景不能将致病原分辨得那么仔细,但他

确实已将导致中风、伤寒的两种致病因素加以分别,一

“风”,一“寒”。

2病位各异

虽然“风”、“寒”两者一都是来自外界,都与寒冷有

关,都首先进入人体体表(太阳经),但因为毕竟是两

种含义不同的致病因素,所以进入体表后的入侵部

位也有所不同。《伤寒论》是以“荣”()、“卫”

来表达其病变部位之差别的。《伤寒论))53:“病

常自汗出者一,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一外不谐,以卫气

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

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伤寒论))54:“病人

藏无他病,时一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一,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一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明确提出桂枝汤证的

病位在卫而不在荣,这也证明《伤寒论》将“荣”、“卫”

分论是有其特定息义的,因此也引起了后世《伤寒

论》学家长期在“荣”、“卫”问题上反复的研究与讨

论。

《医宗金鉴》谓:“太阳表,表统营卫。风邪中

卫,寒邪伤营,均为表病也。”成无己说:“风则伤卫,

寒则伤荣;卫虚者一恶风,荣虚者一恶寒。”张令韶说:“卫

气者一,所以肥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也,今受邪

风,不能卫外,故常自汗出,此为营气和而卫不和也。

卫为阳,营为阴,阴阳贵乎和合……宜桂枝汤发其

汗,调和营卫之气则愈。”徐灵胎说:“荣气和者一,言荣

气不病,非调和之和。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乃荣卫

}离,发汗使荣卫相合。”尤在径说:“藏无他病,里无

病也;时一发热自汗而不愈者一,是其病不在里而在表,

不在营而在卫矣……先其时一发汗则愈者-……先用药

取汗,则邪去卫和而愈。”

不难看出,众多注家都认为“风”与“寒”所侵犯

的部位各有不同。风侵犯的是卫,寒侵犯的是荣。

3 病种有别

应该说,《伤寒论》的作者一及诸多注家已经比较

明确地分辨了伤寒与中风这两个不同证候的病因、

病位及其机制。即二者一病邪性质不同,所侵犯人体

的部位亦不同,因此导致的证候类型、症状表现及机

制当然就不可能相同。所以,中风以恶风、发热、汗

出、脉缓为要指征,而伤寒则以恶寒、无汗、脉紧为

要指征。其汗出与无汗、脉缓与脉紧对比性很强,

恶风与恶寒,亦是质完全不同的两个症

状仁,〕。可以说,“风”、“寒”、“营”、“卫”是《伤寒论》

中风与伤寒两个证候中的币要概念,是解开中风与

伤寒的病因病机的关键所在。时至今日,我们是否应遵循先哲的思路,更进一步探讨《伤寒论》中“风”、 “寒”、“营”、“卫”的深刻内涵,而不是比古人更宏观,

更粗略,认为“风”、“寒”、“营”、“卫”可以统论。若持

此论,非但不能发明古人,恐怕反而模糊了《伤寒论》

作者一及注家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笔者一从临床中得到启《伤寒论》的“风’,、

“寒”、“营”、“卫”,可否借助现代医学来联想、来探

?《伤寒论》所言的中风、伤寒,属中医“证”的概

念,可以包括很多疾病的初期阶段,也可以停留在表

证阶段成为中医的外感病证候。如果中风、伤寒作

为某些疾病的初期阶段,那么它们一定分属不同

的病种,因其表证期症状表现就截然不同,其发展、

转归亦不会相同。如链球菌感染的风湿热,初期就

有发热、汗出、恶风、身体痛等症状,类似中风证;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大叶性肺炎,初期表现为恶

(甚则寒)、高热、无汗等,类似伤寒证。如果中

风、伤寒作为外感病的证候,那么它们也应该分属不

同类型的外感病,如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即使

同属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其中又可分为很多种类,

从病因病位的角度来认识,仍然有诸多区别。如临

床某些病毒性感冒,产生病毒血症,导致植物神经紊

乱,肌不能收摄,毛孔开放,而表现为发热、汗出、

脉缓、恶风,用抗生素治疗难以取效,用激素则效果

明显,用桂枝汤效果亦明显。而很多细菌性感染,所

产生的内生致热原,作用脑内体温调节中枢,使患

者一恶寒,皮肤血管收缩而无汗、脉紧等,用抗生素治

疗即可取效,用中药麻黄汤类发汗剂,取效亦快。

不应忽视的是,以上不同证候的形成,与体质有

密切关系。人体内外,病原微生物随处存在,当风寒

袭来,使人体抵抗力下降时一,易被感染还是不易被感

染,或易受哪种病毒、细菌感染,就会因体质的不同

而呈现较大的个体差异。《伤寒论》的表虚中风与表

实伤寒就是这种差异的典型代表。以上的联想、探

讨,非常肤浅,当然不是说,中风就是风湿热初期,伤

寒就是大叶性肺炎初期;也不是说中风是病毒性感

冒,伤寒就是细菌性感染。欲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解

释中风、伤寒的病因病机,解开《伤寒论》“风”、“寒”、

“营”、“卫”的千古之谜,绝非文所能胜任。在前人

研究《伤寒论》的基础上,如何对中风、伤寒的机理加

以更细致、深刻地研究,或引发更深入的讨论,则正

文目的所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8ce0d28453610661ed9f4f6.html

《麻黄汤 - 桂枝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