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28:小说阅读(一)(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0-02-22 09:09: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专项训练二十八 小说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徙(节选)

曾祺

先生名鹏,字北溟,三十后,以字行。家世业儒。祖父、父亲都没有考取功名,靠当塾师、教蒙学,以维生计。先生少孤。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

谈老先生知道高家很穷,他教高先生书,不受修金。每回高先生的母亲封了节敬送去,谈老先生必亲自上门退回,说:“老嫂子,我与高鹏的父亲是贫贱之交,总角之交,你千万不要这样!我一定格外用心地教他,不负故人。高鹏的天资,虽只是中上,但很知发奋。他深知先人为他取的名、字的用意。他的诗文都很有可观,高氏有子矣。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高了,不敢说。青一衿,我看,如拾芥耳。我好歹要让他中一名秀才。”

果然,高先生在十六岁的时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众人说:高家的风水转了。

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   

废科举,兴学校,这个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就在高先生所住的东街的最东头,有一姓徐的呆子。这人不知应考了多少次,到头来还是一个白丁。自从停了科举,每逢初一、十五,或不是正日,而受了老婆的气,邻居的奚落,他就双手捧了一个木盘,盘中置一香炉,点了几根香,到大街上去背诵他的八股窗稿。穿着油腻的长衫,一边走,一边念。念到曾经业师浓圈密点的得意之处,摇头晃脑,昂首向天,面带微笑,如醉如痴,仿佛大街上没有一个人,天地间只有他的字字珠玑的好文章。一直念到两颊绯红,双眼出火,口沫横飞,声嘶气竭。长歌当哭,其声冤苦。

他这样哭了几年,一口气上不来,死在街上了。   

高北溟坐在百年老屋之中,常常听到徐呆子从门外哭过来,哭过去。他恍恍惚惚觉得,哭的是他自己。   

功名道断,高北溟怎么办呢?   

头二年,他还能靠笔耕生活。谈先生还没有死。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挽联,谈先生都推给了高先生。所得润笔,尚可鬻粥。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礼致哀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泣读之后,忧心如焚。   

他也曾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开设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教他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然而除了少数极其守旧的人家,都已经把孩子送进学校了。他也曾挂牌行医看眼科。谈老先生的祖上本是眼科医生。他中举之后,还偶尔为人看眼疾。他劝高鹏也看看眼科医书,给他讲过平热泻肝之道。万一功名不就,也有一技之长,能够糊口。可是城里近年害眼的不多。有患赤红火眼的,多半到药店里买一副鹅瓴眼药,清水化开,用灯草点进眼内,就好了。眼科,不像“男妇内外大小方脉”那样有“走时”的时候。文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升半米下锅,如之何?如之何?   

正在囊空咄咄,百无聊赖,有一个平素很少来往的世交沈石君来看他。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也曾跟谈老先生读过书,开笔成篇以后,到苏州进了书院。书院改成学堂,革命、“光复”……他就成了新派,多年在外边做事。他有志办教育,在省里当督学。回乡视察了几个小学之后,拍开了高家的白木板门。他劝高北溟去读两年简易师范,取得一个资格,教书。   

读师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师范不收学费,每月还可有伙食津贴,师范生被人称为“师范花子”,但这在高北溟是一条可行的路,虽然现在还来入学读书,岁数实在太大些了。好在同学中年纪差近的也还有,而且“简师”只有两年,一晃也就过去了。   

简师毕业,高先生在“五小”任教。   

高先生有了职业,有了虽不丰厚但却可靠的收入,可以免于冻饿,不致像徐呆子似的死在街上了。   

按规定,简师毕业,只能教初、中年级,因为高先生是谈老先生的高足,中过秀才,声名藉藉,叫他去教“大狗跳,小狗叫,大狗跳一跳,小狗叫一叫”,实在说不过去,因此,破格担任了五、六年级的国文。即使是这样,当然也还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高先生并不意满志得。然而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高北溟早年心存大志,时代巨变使他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但是在生命本能的支撑下,他艰难而顽强地活着,决不自我放弃,精神难能可贵。

B.沈石君与高北溟同为谈老先生的学生,但沈石君人生之路一帆风顺,作者安排这个人物意在说明只有投身革命才能避免高北溟的悲剧。

C.科举停了,高北溟和徐呆子一样绝望,徐呆子在门外哭,高北溟则觉得哭的是自己,正是沈石君及时为他指路,才难免了徐呆子的结局。

D.小说叙事简洁,文辞高雅,如“长歌当哭,其声冤苦”“泣读之后,忧心如焚”,诗样的语言,颇具抒情性,便于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

E.小说没有荡气回肠的情节和惊心动魄的场面,但是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生动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动。

2.小说以“徙”为标题有怎样的含义?试作分析。

3.小说中徐呆子这个人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4.高鹏的人生可以给我们提供哪些有益的人生借鉴?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5—8题。

斫琴心语 (练习题)

田金发

“世有嘉木,心自通灵……自力正直,巍巍德荣。”

吟诵着久远的诗句,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跨过一条淡淡的小溪,那一排岩石后面,就是父亲种的两棵梧桐。青绿色的树皮光润洁净,细直的树干像挺拔的腰杆。春天,满树紫花,恍若云霞;夏天,浓荫蔽日,凉风飒飒;秋天,风吹叶落,满地金黄;冬天,墨枝披雪,遒劲沧桑。

“一棵是我师傅的,一棵是你的。”

“你的呢?”

“我是这片石头,守着你们。”

说话的是父亲,问话的是我。

父亲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家里穷,十几岁不得不出门学艺。从没听说过古琴,到对古琴如数家珍。从第一次选料做琴,到成为小有名气的斫琴师,父亲整整用了二十年。靠着斫琴以及古筝等其他乐器的制作,父亲吃饱了饭,有了积蓄,成了家。

十五岁那年暑假,父亲让我学习斫琴。

一开始,父亲不让我动手,也不教也不讲,只是不住地使唤我搬木坯,打扫刨花和锯末,气得我一直嘟囔:不干了!可是想想父亲一台学习机的许诺,又把所有的气恼压回去。

一周后,父亲带我回老家。我第一次见到这两棵梧桐树。

父亲取出古琴,对着大树弹起来。曲罢父亲问我听出了什么?我摇摇头,父亲点点头。

“学贵乎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父亲看着梧桐树继续说:“那年我刚学艺,师傅外出。附近邻居过来借刨花引火,我随手拿了块旧木头塞给他。没想到竟然犯了大错。”

“为啥?”我问。

“那块木料,是师傅的师傅留给他最珍贵的念想啊!”

父亲闭着眼睛,满脸泪水。停了好久,才继续说道:“那块木料,师傅保存了很多年,每天看一眼,琢磨如何下手,做一张最好的古琴。没想到我却有眼不识金镶玉,把它当柴火烧了。”

“那后来呢?”我担心地问。

“我师傅气得整整病了一个月。我生怕师傅把我赶走。谁知他再也没提此事。”

我长长地替父亲叹了口气。

父亲看我一眼继续说:“直到好多年后我准备出师才对我说:丢了木头事儿小,丢了心人就毁了。记住:万物不可轻侮。做琴如此,做人亦如此。”

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话也就随风而逝。

随后的日子里,我上学、工作、结婚、生子。本想着幸福的人生就这样走下去,谁知工作单位经营不善解散了。

经历了一系列生存挫折后,我又找到父亲开始学斫琴,不为别的,仅是为了养家糊口。

父亲对我更严格了。

“有的材料要先在水里泡半年,定型需要一到两年。”

“灰胎要刮五六层,每一层胎刮完以后都要等干透之后才能打磨找平上漆。”

“斫琴要刀到手到,心到眼到。”

……

父亲一遍遍地说,我一遍遍地改。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斫琴,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因为对古琴有了更深的理解,听着父亲的话也感觉格外有道理。父亲见我听话,反而唠叨少了。

那次我见完客户回来,根据客户需求规划出图纸拿给父亲过目。当时他正在吃饭,见我拿来图纸立刻停下给我指点。这个怎么铲,那个怎么刨,连比划带说,唯恐不详细。母亲端过来午饭,他赶紧递给我一碗。我让他先吃再讲,他说我讲完再吃。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人,想起第一次学琴时父亲对我的吆喝,再到如今平易近人,我突然笑了。

  有一年,我独自回了趟老家。

  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像两个巨人,笑看云淡风轻。

  三天后,我伐下了其中一棵,带回作坊。第一斧子下去梧桐发出的声音,仿佛惊动了什么似的。我有强烈的预感,父亲的意愿成了!

板材晾了一年后,我开始斫琴。此后又两年,我独自待在一个山脚下的作坊里,用这棵梧桐剖成的十张板子做面板做了十种琴。挖槽腹、用梓木斫底板、披漆胎、罩面漆……两年时间,除了春天的风、冬天的雪,除了夏天的泉流和秋天的大雁,没人知道我在这里。我自己坐在石头上,于夕阳余晖中看挂在墙上的尚未完工的琴坯。没人跟我说话,但我能真切地听到万物说话的声音,每一声都真实而纯正。

父亲五十六岁生日那天,我把他带到琴房。十张琴一字排列,整整齐齐。父亲看了看琴,又看了看我,随手拿起一张弹起来。

琴声淡淡,朴实清新。恍惚中我似乎听到斧凿丁丁,桨声欸乃,而青树绿荫里,一位老者正曲罢收琴,问小子曰:“薄木丝弦,其音何谐?”小子曰:“琴为心声,人琴合一。”

(选自 人民日报 20180903

5.文中两棵梧桐树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一棵给师傅,一棵给儿子,自己做石头?。

6.文中“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话也就随风而逝”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7.标题为“斫琴心语”,根据文本,概括“心语”的具体内容。

8.就内容和艺术特色,赏析作品最后一段文字。

三、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9—12题。

驴打滚儿(节选)

林海音

半个月过去,宋妈说,她跑遍了北京城的马车行,也没有一点点丫头子的影子。

树荫底下听不见冯村后坡上小栓子放牛的故事了;看不见宋妈手里那一双双厚鞋底了;也不请爸爸给写平安家信了。她总是把手上的银镯子转来转去地呆看着,没有一句话。冬天又来了,黄板儿牙又来了。宋妈让他蹲在下房里一整天,也不跟他说话。这是下雪的晚上,我们吃过晚饭挤在窗前看院子。宋妈把院子的电灯捻开,灯光照在白雪上,又平又亮。天空还在不断地落着雪,一层层铺上去。宋妈喂燕燕吃冻柿子,我念着国文上的那课叫做《雪》的课文: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老师说,这是一个不会做诗的皇帝做的诗,最后一句还是他的臣子给接上去的。但是念起来很顺嘴,很好听。妈妈在灯下做燕燕的红缎子棉袄,棉花撕得小小的、薄薄的,一层层地铺上去。妈妈说:“把你当家的叫来,信是我叫老爷偷着写的,你跟他回去吧,明年生了儿子再回这儿来。是儿不死,是财不散,小栓子和丫头子,活该命里都不归你,有什么办法!你不能打这儿起就不生养了!”

宋妈一声不言语,妈妈又说:

“你瞧怎么样?”

宋妈这才说:

“也好,我回家跟他算帐去!”

爸爸和妈妈都笑了。

“这几个孩子呢?”宋妈说。

“你还怕我亏待了他们吗?”妈妈笑着说。

宋妈看着我说:

“你念书大了,可别欺侮弟弟呀!别净跟你爸爸告他的状,他小。”

弟弟已经倒在椅子上睡着了,他现在很淘气,常常爬到桌子上翻我的书包。

宋妈把弟弟抱到床上去,她轻轻给弟弟脱鞋,怕惊醒了他。她叹口气说:“明天早上看不见我,不定怎么闹。”她又对妈妈说:“这孩子脾气强,叫老爷别动不动就打他;燕燕这两天有点咳嗽,您还是拿鸭梨炖冰糖给她吃;英子的毛窝我带回去做,有人上京就给捎了来;珠珠的袜子都该补了。还有,……我看我还是……唉!”宋妈的话没有说完,就不说了。

妈妈把折子拿出来,叫爸爸念着,算了许多这钱那钱给她;她丝毫不在乎地接过钱,数也不数,笑得很惨:“说走就走了!”

“早点睡觉吧,明天你还得起早。”妈妈说。

宋妈打开门看看天说:

“那年个,上京来的那天也是下着鹅毛大雪,一晃儿,四年了!”

她的那件红棉袄,也早就拆了;旧棉花换了榧子儿,泡了梳头用;面子和里子,给小栓子纳鞋底了。

“妈,宋妈回去还来不来了?”我躺在床上问妈妈。

妈妈摆手叫我小声点儿,她怕我吵醒了弟弟,她轻声地对我说:

“英子,她现在回去,也许到明年的下雪天又来了,抱着一个新的娃娃。”

“那时候她还要给我们家当奶妈吧?那您也再生一个小妹妹。”

“小孩子胡说!”妈妈摆着正经脸骂我。

“明天早上谁给我梳辫子?”我的头发又黄又短,很难梳,每天早上总是跳脚催着宋妈,她就要骂我:“催惯了,赶明儿要上花轿也这么催,多寒碜!”

“明天早点儿起来,还可以赶着让宋妈给你梳了辫子再走。”妈妈说。

天刚蒙蒙亮,我就醒了,听见窗外沙沙的声音,我忽然想起一件事,赶快起床下地跑到窗边向外看。雪停了,干树枝上挂着雪,小驴拴在树干上,它一动弹,树枝上的雪就被抖落下来,掉在驴背上。

我轻轻地穿上衣服出去,到下房找宋妈,她看见我这样早起来,吓了一跳。我说:“宋妈,给我梳辫子。”

她今天特别的和气,不唠叨我了。

小驴儿吃好了早点,黄板儿牙把它牵到大门口,被褥一条条地搭在驴背上,好像一张沙发椅那么厚,骑上去一定很舒服。

宋妈打点好了,她用一条毛线大围巾包住头,再在脖子上绕两绕。她跟我说:

“我不叫你妈了,稀饭在火上炖着呢!英子,好好念书,你是大姐,要有个样儿。”说完她就盘腿坐在驴背上,那姿势真叫绝!

黄板儿牙拍了一下驴屁股,小驴儿朝前走,在厚厚雪地上印下了一个个清楚的蹄印儿。黄板儿牙在后面跟着驴跑,嘴里喊着:“得、得、得、得。”

驴脖子上套了一串小铃铛,在雪后的清新空气里,响得真好听。

【注】《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驴打滚儿》是其中的一篇,写保姆宋妈的悲剧命运。宋妈嫁给一个好吃懒做的赌徒,生下一双儿女后,就去了英子家做保姆,丈夫则偷偷把女儿送人,儿子掉到河里淹死了。过了好几年,宋妈才知道,之前宋妈还在一直给她的儿子小栓子做新衣服,新鞋子往家里带。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品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自然而不造作,在欢快的气氛中弥漫着一股清新的诗意。

B.宋妈放下自己年幼的儿子小栓子和刚出生的女儿,到城里做人家孩子的奶妈,对主人家的孩子胜过自己的孩子,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人至深。

C.当宋妈说“也好,我回家跟他算帐去”时,爸爸和妈妈都笑了,因为他们了解宋妈,她不是那种跟人算账的人,她的话表示她接受他们的安排。

D.宋妈在向妈妈交待有关孩子的问题时说“我看我还是……唉”,她想说的话是自己继续留下来照顾孩子,但一想到答应过妈妈的话,又不说了。

E.宋妈和孩子们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但是她偶尔也有生气骂孩子的时候,人无完人,作者写这样写使作品更加接近生活实际,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10.宋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本分条概括并分析她的性格特征。

11.写英子念课文《雪》这一情节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12.小说结尾一句有怎样的意蕴?试作探究。

附答案

1.选A得3分,选D得2分(B项“沈石君人生之路一帆风顺”“安排这个人物意在说明只有投身革命才能避免高北溟的悲剧”等分析主观武断。C项“正是沈石君及时为他指路,才难免了徐呆子的结局”的分析不当,高北溟和徐呆子性格完全不同,不会和徐呆子一样的结局。E项“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生动细腻”分析不当,文中无心理描写

2.①“徙”揭示了高鹏的人生理想,他要像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那样展翅高飞,大展鸿图。②“徙”概括了高鹏的实际人生,他想展翅高飞,徙于南溟,结果艰难谋生,好容易当了小学教师。③含蓄地揭示了主题,人生能否“徙于南溟”,不以主观愿望而定,究竟“徙”于何方,要因时而化,与时俱进。

3.①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科举停止,许多像徐呆子一样求取功名的人疯了死了,高鹏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②与高鹏形成对比,突出了高鹏的理性选择。科举停止,徐呆子疯了死了,高鹏报考师范,做小学教师,两相对照,高鹏显得越发高明。③批评迂腐僵化的思维,强化与时俱进的主题。科举停止便痛不欲生,通过徐呆子的丑态和死的描绘,有力地批判了迂腐僵化的思维,突出了与时俱进的主题。

4.①高鹏原本可以走科举之路,科举废止,只得考被人看不起的师范,这启示我们,人生之路要受时代因素的制约,理想不能脱离实际。②没有谈甓渔老师和世交沈石君,高鹏将会是另一种人生,这启示我们,人生之路具有偶然性,选师择友要慎重。③高鹏教小学,不能尽其所学,但他郑重其事,一丝不苟,这启示我们,人要服从命运,做好现有的本职工作。

5. ①梧桐树是匠人斫琴所用的良材,象征工匠精神②一棵给师傅,表达对师傅的爱戴和对前辈匠人的敬仰;③一棵给儿子,希望儿子能够继承工匠精神;word/media/image2.gif自己做石头,表示自己将做工匠精神的守护者。(答对第一点得2分,后三点每点1分)

6. ①交代对父亲教诲的态度,点明少年时学习斫琴的结果,以便与成人后学习斫琴形成对比;②标明叙写少年时学习斫琴的结束,自然引出对成人学习斫琴的叙写,使文章节奏分明。

7. ①斫琴要艰苦奋斗、长期坚持的精神;②要有虔诚敬畏之心,不可轻侮万物;③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word/media/image2.gif深爱自己的职业,将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答出3点,每点1分,答出4点得5分)

8. ①先写父亲弹出的琴声,再写幻生出的美好画面,虚实结合,以便歌颂斫琴匠人;②问答句用四言体古诗句的形式,与开头久远的诗句相呼应,庄重典雅,增强文章的文化色彩,彰显传统精神;③“琴为心声,人琴合一”的回答,以“心”和“人”暗扣“斫琴心语”,点明歌颂民间艺人和工匠精神的主题。(评分标准: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C 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小说相关内容和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在欢快的气氛中弥漫着一股清新的诗意”分析不当,小说的整体风格是淡淡的忧伤,而不是欢快。B项“无私奉献的精神”分析不当,宋妈是为了养家糊口才出来做保姆的,谈不上无私奉献;同时,“对主人家的孩子胜过自己的孩子”,这种说法也是不当的。E项“偶尔也有生气骂孩子的时候”不符合文本中的事实,文本中说道的“骂”是大人对孩子的批评指责,不是生气怒骂。

10. word/media/image3.gif有爱心。她深爱自己的孩子,在雇主家不能照顾儿子,坚持为儿子新衣服、新鞋子往家里带;也爱雇主家的孩子,得知辞退后仍对他们不放心。word/media/image4.gif做事尽心。做保姆尽心尽责,离开英子家前向英子母亲交待诸多事情,深得英子一家人喜爱;word/media/image5.gif随和认命。丈夫把女儿送人,没有与丈夫哭闹;英子母亲安排她回家,再生一个儿子,她安然接受。

11. word/media/image3.gif当晚正在下雪,用念写雪的诗句来代替对雪景的描写,衬托雪景的美好;word/media/image4.gif晚上,包括宋妈在内的一家人聚在一起,美好的诗句增强了温馨的气氛,显示了宋妈与这个家庭的关系融洽,也反衬了宋妈的悲苦;word/media/image5.gif下雪的晚上,离别在即,原本哀伤,用美好的诗句冲淡哀伤,以便造成淡淡的哀愁这一独特的风格。

12. word/media/image3.gif宋妈走了,留给“我”的记忆是清脆的铃铛声和一个个厚重的脚印,使“我” 念念不忘,表达了“我”喜欢宋妈,不舍得让她离开的情感word/media/image4.gif铃声美好,雪后空气清新,美好的画面象征宋妈能结束悲苦的命运,迎来美好的未来,寄托“我”对宋妈的祝愿;word/media/image5.gif人间多悲苦,苦难应当有尽头,美好的画面寄托了作者美好的人文情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8499c404a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02.html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28:小说阅读(一)(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