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藩镇割据有多乱?-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唐朝藩镇割据有多乱?

我结合历史地图资料和张国刚先生的《唐代藩镇研究》大部分观点还有自己的总结以及历史发展来简要叙述。 唐代地方行政区划设置: 从汉代开始逐渐发展沿用的州郡县地方三级行政结构,在隋代废除成州县两级制,但又偶尔将州改称郡,恢复秦代的两级郡县制。 唐太宗时贞观元年627年将天下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个“道”(和元代明代行省布政使司的犬牙交错、互相掣肘完全相反),按需要设监察性的官吏协助中央监管州级行政区。 因为唐朝从显著的扩张到鼎盛再到缩减,剧烈明显的疆域变化,全国经前代更迭有了300多个州郡(始皇建国才36所以为了施行继承隋代的二级地方行政制度,巩固统治,设立了监察区域,“道”(和当年汉武帝时因为郡过多设高一级虚职州一样,后来演化成实权) 到了玄宗时把大的几个道分裂增成十五个道。 隋代开始普及定制的均田制在正常发展中逐渐衰落,国内土地兼并,以均田制为契机发展起来的国家经济军事力量削弱,唐帝国向外扩张机制受阻,由攻转守,隋唐初期的府兵制退化为募兵制,唐睿宗景云年间,开始了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方军镇设置全权军政长官。玄宗在其父的基础上设置著名的天宝十节度。加上虚职最高级道,道下有大小节度军镇,大节度使辖数州,小防御使﹑
团练使辖个别州。真正的州(郡)县二级地方行政结构松懈,开始演变成虚三级地方行政,最后地方权力集中在节度军镇上,藩镇节度使再经安史之乱突破朝廷轮流更换属地﹑不得兼任﹑不可在原籍任职的控制传统。彻底摆脱中央朝廷控制,好的听调不听宣,财赋收入﹑人事任免权,甚至世袭统治,一股脑挣脱枷锁,坏的直接反抗朝廷,实际独立。 廷经初唐励精图治,盛唐开疆扩土的扩张鼎盛,到饱和收缩,军镇节度使制度由边缘渗透到内地普及,内忧外患疆域缩减,直至农民起义,唐廷被大藩镇取代覆灭,大小藩镇演化成五代十国的大分裂。 这期间的过程,四十多个藩镇或互殴攻击混战,或联合对抗唐廷。 藩镇自京畿长安洛阳,自内而外有唐廷直属控制藩镇,亲近唐廷藩镇,外交中立藩镇,死敌对抗藩镇(河北三镇) 各藩镇此消彼涨,立场不定,纵横捭阖,连年征战,荼毒天下。 好像养蛊,数十个毒虫在宿主体内斗来斗去,偶尔安定为宿主所用,狗咬狗,一时平稳。最后愈演愈烈,毒虫互相吞并攻杀,数十条毒虫养出了十几条,最大的那条把宿主咬死了,一时又替代不了,接着和别的大毒虫互相绞杀。 太可怕﹑太黑暗﹑太复杂了。 地方实权过大竟然可以为祸到这个地步,从唐玄宗安史之乱潘多拉盒子被打开,到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右文抑武行政军事经济体系全盘改革为止,藩镇地方分裂割据才告截止。 从公元755(唐朝安史之乱)到公元961
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中间两百多年的地方藩镇割据发展进程,可以根据当时的形势(藩镇与朝廷的关系﹑藩镇与藩镇的关系﹑藩镇势力膨胀被打压复起局势糜烂彻底分裂)来划分成几个阶段。 我会一个一个分阶段的情况叙述。 唐代全国行政区划十道 太宗初设各道大致范围:关内:大致相当于今陕西中、北部,甘肃陇东以皮内蒙古河套等地。 河南:大致相当于今河南、山东二省黄河以南、江苏、安徽三省淮河以 北的地区。 河东:大致相当于今山西全省与河北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的地区。 河北:大致相当于今河北长城以南.河南及山东二省的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山南:大致相当于今四川东部,陕西、甘肃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的地区。 陇右:大致相当于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及新疆东部的地区。 淮南:大致相当于今安徽、江苏二省淮水以南、以及湖北东部长江以北的地区。 江南:大致相当于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省,江苏、 安徽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江南的一部分及贵 州东北部的地区。 剑南:大致相当于今四川中部和云南北端。 岭南:大致相当于今 广东、广西二省和越南东北部的地区。 玄宗时增设的几个道大致范围: 江南东道:今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苏长江以南地区。 江南西道:今江西、湖南二省,安徽南部.湖北东部长江以南地区。
黔中道:今贵州全
部及其与四川、湖南、广西接壤之地,湖北西南端。 南东道:将原山南道以四川与陕西两省东境作为分界线划分,以东为山南东道。 山南西道:将原山南道以四川与陕西两省东境作为分界线划分,以西为山南西道。 京畿道:分关内道长安附近诸州增设京畿道。 都畿道:河南道洛阳附近诸州增设都畿道。 唐道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639年(贞观十三年)10道统领府、州358,县1551;开元末年(740年)15道统领府、州328,县1573此时,唐朝的疆域已超过汉武帝全盛时期。 <所有的历史地图都是描绘的行政规划,并没有标明实际控制区域。唐代的内部有州县二级行政区,外部还有国际上的天可汗体系控制区。中晚唐就是虚三级行政区下的藩镇区、唐廷实际控制区包括直属控制的藩镇,很复杂。> 正文 一:萌芽阶段(藩镇产生根源) 1:盛唐在武周之后向外扩张机制饱和,开始守成,边境防戍体制变化,睿宗玄宗设置节度使,天宝十节度: 范阳节度使(河北北京军区) 平卢节度使(东北朝鲜军区,后迁为山东齐鲁军区) 河东节度使(山西太原军区) 朔方节度使(陕北河套军区) 西节度使(甘肃河西走廊军区) 安西节度使(新疆西域军区) 北庭节度使(内蒙外蒙军区) 陇右节度使(甘肃陇右军区) 剑南节度使(四川巴蜀军区) 岭南五府经略使(两广岭南军区) 由外而内渗透地方军镇。


2:隋代普及的均田制衰落(到唐德宗改革财赋田制两税法,和明张居正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一脉相承发展),土地兼并,隋代的府兵制也因此退化成前代的募兵制。 3:最高道级地方行政单位采访使(监察权)职权与节度使(军政权)相结合,篡取财政权和人事任命权。 唐廷开始因此由大一统集权体制发展成权力下放,朝廷下放给地方,地方再下放给下级地方个人。 藩镇为祸之烈,还有几点动乱特点:兵士哗变,将帅作乱,反抗朝廷,藩帅杀部下。最低级兵士杀将校,将校杀上级换藩镇统帅,藩镇统帅反抗朝廷。 这是由于各藩镇间的力量制约、唐代军队尚武之风骄兵的特性、还有牙兵组织的军队制度、以及藩镇财政自主军费开支地方化等原因决定的。 权力一级级下放,集权逆行,体制大乱!真是亢龙有悔啊。初唐盛唐继承隋朝的全套制度,包括地方二级制集权上升国力,以此高度巩固的集权统治向外扩张,结果鼎盛后饱和收缩,不得已权力下放地方,如日中天的华夏大恢弘大荣光顶峰跌落,一去不返,万劫不复。 二:形成阶段(藩镇正式独立抬头) 安史之乱,肃宗代宗平乱。 安禄山为什么可以撼动鼎盛的盛唐,将其一举打落神坛,反差如此之大?因为他得到玄宗宠信兼任了三大节度使,范阳平卢河东,放在现在华北五省,唐廷陕西河南两省,安禄山手握河北山东山西,简直势可倾天! 更改了唐朝华夏一整个的千年国运。
肃宗代宗平乱,玄宗入
蜀避难,肃宗在陕北宁夏另立朝廷。各个军镇全部做大,协助平叛。 郭子仪与李光弼两大复国元勋,脱胎发迹自藩镇军队底层出身,唐廷以藩镇平藩镇。最后达到了均势平衡,安史之乱河北叛军首脑被灭,留下底层军队,藩镇实质控制权仍未收回。又因为平叛扩大了藩镇数量权势,朝廷亲藩与叛乱独立藩镇对峙。 唐廷此时外患爆发,突厥回纥吐蕃党项,内忧外困,为了解决内部应付外部新矛盾,不及时根除收回叛乱藩镇的实际控制权。相反扶植平乱的亲藩,树立对立藩镇关系玩平衡跷跷板。 一是为了维持内外兵力的平衡,二是还有不能解决平乱后大量散兵游勇不能安置的问题。土地大地主阶级在藩镇区变成投身职业雇佣军的破产农民及无业游民,地主所有制的不稳定性和分散性,封建庄园与社会经济的广泛联系和依赖,农民人身依附关系一定程度上的减弱等原因,使得藩镇军队根深蒂固,成为了藩镇立身的社会基础。 大唐天下彻底被藩镇分割了。 有五个类型的藩镇: 1:河朔割据型(死敌独立反叛):以河朔三镇为首,范阳(或称卢龙、幽州),魏博(魏郡邺城,邺城是现在安阳,或称天雄),成德(河北中部保定、石家庄等地)等。完全独立,统帅僚属人事任免自决,财政独立,军事对抗。世袭统治。 2:中原防遏型(朝廷亲藩,外围保护直属藩镇和江南财赋藩镇:保护漕运,将帅多骄纵,听调不听宣。(天平,忠武,宣武等,宣武就是漕运关键点汴州
开封) 3:边疆御边型:排挤朔方边防军,让神策军(唐廷中央直辖军,完全听从于君权的军事力量,但被宦官控制,自此唐廷君权旁落,唐君生死废立不由自己,神策军保卫京畿宫廷,平叛时朝廷和亲藩联军主力)力量发展。(夏绥,邠宁,鄜坊等) 4:东南财源型:江南财赋来源,国家朝廷财政支柱。 5:京畿周围型:护卫直属藩镇。同州防御使,陕虢观察使,潼关防御使,河阳节度使,义成军节度使(全在长安东洛阳周围),泾原节度使(叛变酿成巨祸),凤翔节度使(川陕汉中交界)等。还有直属未失去控制前,唐廷皇室避难东山再起的后花园,巴蜀剑南两川,山南西道节度使。 各藩镇之间相互平衡制约,唐廷因此维持了百余年统治。 (史学界主流观点和张国刚先生都认为只有前四种类型。就是根据其功能和地域特点分别为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非割据性藩镇)边疆御边型(非割据性藩镇)东南财源型(非割据性藩镇)。但王援朝先生提出藩镇的类型应该划分为长期割据型、一度割据型、京东防内型、西北防边型、南方财源型。我总结了两种观点和我自己的理解整理如上) 唐朝藩镇节度使名录: 天宝十节度 西四镇节度使 | 北庭节度使 | 河西节度使 | 陇右节度使 | 朔方节度使 | 河东节度使 | 范阳节度使 | 平卢节度使 | 南节度使 | 岭南五府经略使 元和四十八镇 (前为元和时的地名简称,括号中为当时或者之后通用的军号)


京畿道、关内道 朔方节度使 | 振武节度使 | 夏绥节度使(定难军) | 邠宁节度使(静难军) | 泾原节度使(彰义军) | 鄜坊节度使(保大军) | 凤翔节度使 | 丰州都防御使(天德军) | 同州防御使(匡国军) | 潼关防御使(镇国军) 东道 河东节度使 | 河中节度使(护国军) | 泽潞节度使(昭义军) 都畿道、河南道 东都畿都防御使(佑国军) | 汴宋节度使(宣武军) | 徐泗节度使(武宁军) | 许节度使(忠武军) | 淄青节度使(平卢军) | 郓濮曹节度使(天平军) | 郑滑节度使(义成军) | 兖海观察使(泰宁军) | 陕虢观察使(保义军) 河北道 怀卫节度使(河阳军) | 魏博节度使(天雄军) | 恒冀节度使(成德军) | 沧景节度使(横海军) | 易定节度使(义武军) | 幽州节度使(卢龙军) 淮南道 淮南节度使 江南道 州观察使(武泰军) | 湖南观察使(武安军) | 福建观察使(威武军) | 江西观察使(镇南军) | 宣歙观察使(宁国军) | 浙西观察使(镇海军) | 浙东观察使(镇东军) | 鄂岳观察使(武昌军) 山南道 山南东道节度使(忠义军) | 山南西道节度使 | 荆南节度使 | 金商都防御使 剑南 剑南东川节度使 | 剑南西川节度使 岭南道 岭南节度使 | 安南经略使(静海军) | 桂管经略使(静江军) | 容管经略使(宁远军) | 邕管经略使(建武军) 其他重要方镇 碛西节度使 | 淮西节度使 | 兖郓节度使 |
密节度使 | 兴凤陇节度使 | 归义军节度使 | 代北节度使(大同军) | 武贞军节度使 | 武定军节度使 鉴于唐代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中晚唐自玄宗安史之乱后是公众关注度低的视野盲点,有必要科普自玄宗后来的皇阼世系。 玄宗后,肃宗、代宗是平乱期;德宗是藩镇膨胀期;顺宗过渡,宪宗中兴期;穆宗藩镇恢复实力反叛,到宣宗时匀势安份了一阵子(这期间朝廷内部宦官架空君权,穆宗伙同宦官弑杀其父宪宗,文宗时宦官清洗文官朝臣甘露之变,唐廷内部权力结构松散,集权逆行。但不在此题,省,有唐代宦官题详答,直到懿宗末年一直延续保持半独立状态时期;僖宗黄巢之乱藩镇趁机剧烈膨胀互相混战吞并覆灭唐廷。 三:藩镇膨胀阶段 德宗弄巧成拙,削藩不成,奉天之难,唐廷声威大跌,藩镇势力极盛。 唐德宗雄心勃勃要削藩。 以江南财赋藩镇支撑全国朝廷财政(正式改革崩溃的均田制,财赋田制用两税法),用京畿直属藩镇和禁军联合中原亲藩攻击河北山东四大刺头(河朔三镇和平卢淄青),挑拨其余藩镇互殴,各种手段使尽,怀柔打压,挑拨离间,还是败了。 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范阳(卢龙或幽州),成德(恒冀),魏博(天雄),叛乱策源地。河北养马军事资源重地,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父子四人盘踞老巢经营多年。 平叛末期,史朝义部将张忠志、田承嗣、李怀仙、薛嵩四人投降官军,史朝义自杀,
唐廷已无力彻底消灭余党﹐以赏功为名﹐授以节度使称号﹐由其分统原安史所占之地。 代宗复授(李怀仙)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检校侍中、幽州卢龙等军节度使,与贼将薛嵩、田承嗣、张忠志等分河朔而帅之。既而怀恩叛逆,西蕃入寇,朝廷多故,怀仙等四将各招合遗孽,治兵缮邑;部下各数万劲兵,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籓臣,实非王臣也。朝廷初集,姑务怀安,以是不能制。怀仙大历三年为其麾下兵马使朱希彩所杀。 卢龙镇:安史大本营,三镇之首。李怀仙(后来被部将朱希彩所杀,朱家代替其统治)为幽州卢龙节度使,统幽、营、平、蓟、妫、檀、莫七州(今北京及河北东北部),驻幽州。 成德镇:张忠志为成德军节度使,赐姓名李宝臣,统恒、赵、深、定、易五州(今河北省中部),不久增领冀州,驻恒州(今河北正定) 魏博镇:田承嗣(其侄田悦世袭为乱)为魏(今河北大名北)、博、德、沧、瀛五州(今河北南部、山东北部)都防御使(不久升为节度使) 薛嵩为相卫(相州就是邺城,安阳)节度使﹐后迁泽潞节度使(又称昭义,中立亲藩,邯郸等地),统治今河北西南部及山西﹑河南各一部﹐本来河北共四镇。其后相卫为田承嗣吞并,变成三镇。 河朔三镇与志在削藩的德宗唐廷反复拉锯,耗费无数财政军费。 还有安禄山兼任的平卢节度使(迁往山东齐鲁,也叫淄青)的地盘,平乱后收回唐廷无奈遥远不能管制,封平叛
将领王玄志为节度使镇守,死后归顺的叛将侯希逸擅自自立,又被部将李怀玉驱逐赶跑自立为帅,李怀玉受赐名正己,与田承嗣、薛嵩、李宝臣、梁崇义等结党。 平卢镇:李正己,汴宋留后李灵曜叛变(这是德宗成功扑灭的一个,但扑灭后胜利果实又被藩镇摘了),乘机占领曹、濮、徐、兖、郓州,并原有淄青等十州,共有十五州之地,最强最大藩镇,世袭三代四人。 襄阳镇:梁崇义为山南东道节度使﹐统治今湖北西北部达十九年,被扑灭。 淮西镇:李希烈为淮西节度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直接造反﹐自称建兴王﹐并联合已称王的淄青﹑魏博﹑成德﹑卢龙四镇节度使抗拒唐廷。德宗调集淮西邻道兵攻讨李希烈﹐诸道兵都观望不前。 唐代各藩镇形势 李希烈造反是德宗削藩事业的转折,调动亲藩和直属藩镇联军攻击失败,实际割据藩镇调不动。 不得已,调京畿周围直属防御边防军藩镇泾原(今甘肃泾川北)兵东出救援﹐该军路过京师时﹐发生叛乱﹐拥立留居长安的前卢龙节度使朱泚为秦帝,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干县)。惊天巨变,差点就被中间开花,黑虎掏心了! 唐廷社稷危亡惊险万分。 当时朱泚的弟弟朱滔继朱泚入京接受怀柔安抚后,接任卢龙节度使,与在长安的朱泚里应外合,试图颠覆唐廷,德宗逃跑至奉天(今陕西乾县)被围,称奉天之难,将领李怀光救援解围,被朝臣卢杞等人挑唆,不令其入朝,于是反而联合朱泚反叛。
德宗
接着逃往梁州(汉中),名将李晟收拾烂摊子,平叛收复长安。 大危机之后,朱泚被平定,为部将所杀﹐李怀光被平定自杀﹐李希烈为部将陈仙奇毒杀,陈仙奇又被吴少诚杀死代替,淮西镇暂时安稳。河北﹑山东四镇(朱滔刚好病逝)也表示重新服从朝廷﹐全国形势表面上重新归于统一稳定。 泾原兵变后,德宗停止削藩,转为执行姑息政策,愈加重用宦官。但仍旧不忘削藩之事,加强禁军(神策军)﹐充实府库,积蓄力量为将来作准备。 四:藩镇被打压短暂安稳阶段 宪宗天纵之才,君臣相得,一时奇士并出,唐廷削藩功成,中央君权恢复,朝廷压制地方,大有兴复大一统帝国荣光趋势。 集权趋势回升,元和中兴!可惜最后宪宗犯了老祖宗太宗、玄宗老毛病,功业鼎盛自己马上就膨胀了。身死政灭。 宪宗是德宗的孙子,宪宗父亲顺宗当时是太子,德宗老了特别喜欢这个孙子宪宗,小时候抱着他在腿上玩,觉得他长得像太宗,逗问孩童的他你是谁啊?宪宗霸气的说:第三天子! 德宗弥留时顺宗中风权力迅速过渡到皇孙宪宗手中,顺宗即位不久权力即被宪宗掌握退位成太上皇,宪宗这次和德宗一样,年少践祚,意气风发,雄心勃勃要削藩! 不同的是,宪宗做成了。 (顺宗在位的短200天,任用做太子时亲信王叔文、王伾主导集权改革,内外兼修,打击藩镇宦官两大患,失败。因为顺宗中风,二王文人集团主事,直属亲藩巴蜀韦皋、刘辟因为想脱离朝廷
掌控也被打压,投靠太子宪宗,宪宗又借势同样被打压向自己靠拢的宦官,逼顺宗禅位。随后巩固合法性大清洗永贞革新集团,集权改革新党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八司马被贬。文化史上的大案。宪宗借宦官之势上位,利益相关,结为联合体,所以不能除内部宦官大患,但宦官在宪宗时期臣服君权,朝廷集权巩固,一致对外削藩。可是最后宪宗削藩功成,要着手收拾内部宦官的时候,被太子穆宗联合宦官和后宫郭子仪军功家族的嫡妻郭氏害死了,史界对宪宗被害真凶有争议,但利益所得者就是穆宗郭氏母子和宦官!于是内部隐患反弹,穆宗上台,外部削藩功业功亏一篑。 宪宗和太宗、玄宗一样依靠政变上台,高祖、睿宗、顺宗都是太上皇,和两个先祖相似之处还有很多,史书写这三人,用词很一致,外貌英明神武,为政励精图治,但太宗、玄宗开创的太平盛世宪宗并没用做到。那他做了什么可以和二位先祖并论? 朝廷集权削藩恢复声威!国家再次短暂实质统一安定!从宪宗践祚后一步步谋划施行的集权复兴大业来看吧。 第一步:整顿吏治。 清洗掉二王八司马的永贞革新集团巩固合法性后,继承改革政策,任用名臣杜黄裳、武元衡、裴度、李绛等人相继为相。德宗削藩失败不死心留的后手,军队精良,财赋充足。朝中经过整顿后万众一心,大好家国,恨不能蒸蒸日上拉回正轨,再来一次削藩功业!
第二步:收拾巴蜀后花园,正式削
藩。 元和元年806年,直属亲藩巴蜀在德宗末年朝廷势弱趁机做大,有脱离直属控制的趋势,第一个拿他开刀!节度使主事者韦皋死后二把手刘辟想直接上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马上扑灭,一战立威! 后方根本之地无虞。(顺便把边防军京畿附近的河套夏绥也收拾了,消除心腹周围隐患,以防泾原之变再现。 第三步:巩固江南财赋。元和二年807年,镇海镇节度使(江苏镇江)李锜是宗室,江南离关中天高皇帝远,野心膨胀趁机独立,就地扑灭。赋税之源国家财政运行畅通,经济支持,后花园根本和经济支持巩固已毕,向刺头下手吧! 第四步:软硬兼施收回各藩镇实质控制权。元和四年809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自为留后﹐宪宗以宦官吐突承璀领兵讨伐﹐暂时未能取得胜利﹐只能隐忍妥协承认王承宗继位。 第一次下手强力打击失败。元和七年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其子田从谏年幼接任﹐部下擅自拥立大将田兴(后改名弘正)。李绛献奇策在此时拉拢魏博。田兴为巩固权位投靠朝廷﹐遵守法令﹐申报户籍﹐将本镇人事任免权僚属配置上交﹐送田从谏入京,与唐廷联盟。长期割据铁桶一块的河北三镇因为魏博叛变出现了一个突破口。局势一片大好,河北三镇因此老实了。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镇当年代替李希烈的部下吴少诚,死后被部下吴少阳杀掉儿子篡权,吴少阳死后吴元济接任。想要从蔡州威胁东都洛阳。第二年河北
三镇安稳马上拿他下手。 元和十年815年,唐廷正式讨伐淮西镇,领道最强藩镇平卢淄青镇李师道和河北成德镇兔死狐悲、同气连枝暗中支持淮西。李师道派人焚烧河阴转运仓﹐试图断官军粮道。又派刺客入京行刺﹐主战派领袖宰相武元衡牺牲,御史中丞裴度被刺伤﹐企图以此震慑朝中主战派,阻止朝廷进攻。宪宗心腹社稷之臣于京畿惨死,大怒力排众议,以裴度为相﹐坚持平叛。朝中主和派经此打击反而向主战派靠拢。裴度升任宰相﹐加大打击目标淄青镇坚持平叛,藩镇和唐廷的大决战开始了。 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拉锯两年后,军事史上的传奇,唐邓节度使名将李愬雪夜袭克蔡州﹐擒吴元济﹐取得最后胜利。 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宪宗调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镇联军集全力讨伐淄青镇李师道。大兵压境,李师道内部人心惶惶,矛盾激化。 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淄青镇部将刘悟投诚杀李师道降唐,最强最大藩镇淄青镇淄、青、江等十余州全部收回控制权,复为唐廷所有! 最大的淄青镇都被灭了,削藩大事已成,河北诸镇见大势已去,不战而降,归附唐廷。河北三镇自从魏博投诚后,成德王承宗﹑卢龙刘总相继自请离镇入朝﹐朝廷另委节度使﹐恢复河北三镇控制!中原亲藩沧景、宣武等见最强的刺头都倒了,全部接连入朝。 唐廷中央皇权恢复,集权趋势正常,实际控制统一全国,走回正轨,宪宗元和大唐帝国华夏中兴了!

唐宪宗元和年间平藩形势 五:晚唐藩镇复叛变本加厉 宪宗因为削藩和由宦官所立利益相关,信任宦官,用为监军。肃宗、代宗只是让宦官掌管禁军,并未让其出师作战。宪宗开此恶例先河,宦官实力更加膨胀。 解决宦官大患巩固君权,在宪宗削藩事业成功后,提上日程,两派宦官拥立两个皇子争储,宪宗玩起权术准备借机清洗宦官。 不幸失败,太子穆宗联合宦官陈弘志弑杀君父。(再也没有清洗根除宦官大患的机会了,文宗、宣宗有心无力,武宗有力无心,穆宗、敬宗不闻不问) 穆宗借势宦官上台,君权被宦官架空,朝政大乱,唐廷丧失对藩镇控制力强度,藩镇安稳时间短,割据传统深入人心,底层残留势力大,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再次反叛脱离唐廷掌控。 宪宗集权中兴事业身死政灭。唐穆宗上台“销兵”,裁减兵员。 长庆元年821年开始,藩镇再次抬头失去控制。卢龙兵变,军队囚禁唐廷委任新节度使张弘靖,尽杀其幕僚,卢龙朱克融复叛割据。成德王廷凑杀害田弘正自立复叛割据。魏博史宪诚逼杀继任节度使田弘正之子田布,行“河朔旧事”,魏博复叛割据。 三镇俱叛,裴度领军讨伐失败,财政枯竭,局势糜烂。唐廷放弃收回河北控制权的努力。 中原亲藩内部也借机反叛。徐泗镇部将王智兴驱逐节度使崔群﹐自立逼唐廷承认。泽潞镇(山西长治)节度使刘悟囚禁监军使刘承偕﹐唐廷被迫宣布流放刘承偕﹐刘悟才将其释放。刘悟三代世袭割据泽
潞。 穆宗、敬宗父子废物;文宗欲集权伙同文臣集团设局清洗宦官,事泄宦官反弹,甘露之变清洗朝臣彻底把持唐廷君权。 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李德裕主持平定泽潞。该次“会昌伐叛”杀鸡儆猴,根除死敌抵抗藩镇,震慑中原亲藩和直属藩镇。防止局势继续恶化,但不能像宪宗轰轰烈烈恢复统一的实际控制权,只是延缓颓势。 宣宗、懿宗父子时,唐廷和藩镇局势平稳均衡。宣宗之后,唐廷势力每况愈下,朝廷权威日丧,藩镇积蓄势力伺机大乱。 六:黄巢起义藩镇混战覆灭唐廷 僖宗时黄巢之乱起,局势糜烂危机矛盾大爆发。社会矛盾激化,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唐廷调动各镇士兵围剿,各藩镇借机扩充实力,全国增加众多地方实权派割据势力。杨行密、董昌、钱鏐等在江南财赋藩镇脱离控制。黄巢转战岭南、江南、山东、中原、关中,唐廷丧失江南财赋、中原交通枢纽,全国的基层政府一片混乱,最后黄巢攻入长安唐廷差点覆灭。平乱后起义军内部的残余势力变成藩镇,和传统藩镇以及农民起义大乱时发展起来的地方新藩镇,开始剧烈大混战互相吞并。 昭宗的中央政府能控制的只有关中一地,且人口凋零,破败,连四川都断了幸蜀后路。唐廷无兵无财无人口资源,被朱温这个大混战中发展起来的最大藩镇控制利用。最后被取代覆灭,唐亡。 五代十国是中晚唐藩镇的究极进化延续。 唐末五代后梁初形势
(地图资料大半取自台湾版中国历
史地图,张其昀先生监修的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版本,可争议疏漏较多。 但简洁一目了然,所以采用。 大陆谭其骧先生和弟子复旦大学周振鹤先生是中国行政区划史的学界权威,他们的资料我放了一张,很精细,唐宪宗元和年间平藩局势,足够发挥作用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802d288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e8.html

《唐朝藩镇割据有多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