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庠生、廪生、太学生、贡生、贡士、举人

发布时间:2018-08-07 18:58: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何谓庠生、廪生、太学生、贡生、贡士、举人

有人问我文献中的庠生、邑庠生、廪生、太学生、贡生、举人、贡士具体怎么解释?这些名词解释起来非常麻烦,就整理了一下放上来和大家共享。庠生庠是古代学校之名,故学生称庠生。后来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生员是指国学及州、县学在学学生。后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学习者,经过县州级考试,即'童试',考中者称为秀才。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如元柯丹邱《荆钗记·会讲》:「家无囊橐,忝列庠生之数。」清刘大櫆《吴君墓志铭》:「子一人,定,邑庠生。」廪生生员名目之一,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 明初生员有定额,皆食廪。其后名额增多,因谓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省称「附生」。后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 清制略同。 参阅《明史·选举志一》、《清史稿·选举志一》。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清沿其制,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名义。名额因州、县大小而异,每年发廪饩银四两。廪生须为应考的童生具结保证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弊。太学生在太学里就读的学生。太学即国学。是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西周已有太学之名。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置太学之始。 东汉太学大为发展,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 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如《汉书·武帝纪》:「兴太学,修郊祀。」《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贡入太学肄业。」贡生指考选府、州、县生员(秀才)送到国子监(太学)肄业的人。如在《二刻拍案惊奇》卷四:「今本不敢造次,只因贡生赴京缺费,意欲求公祖大人发还此一项,以助贡生利往。」其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贡士,即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贡士经过国家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会试中式者为贡士。考中者称贡士,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清史稿·选举志三》:「次年试举人于京师,曰会试,中式者为贡士。」其中岁贡又叫岁进士,因初以各儒学岁贡一人故名。其贡例历代屡变。选贡始于弘治中。于常贡外,令提学行选贡之法。不分廪膳、增广生员通行考选,务求学行兼优、年富力强、累试优等者乃以充贡。恩贡是指国家有庆典,或新皇帝登极,以特恩令当贡者即时充贡。因为属于特别选充,其地位往往高于岁贡。纳贡是指纳粟之例,始于景泰四年(1453)。凡纳粟之家得以入监。且不限出身资格,即使庶民亦可与生员同样入监,时称之为民生,亦称俊秀。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举人隋、唐、宋三代,被地方推举而赴京都应科举考试者。明清两代称乡试录取者。《儒林外史》第二回:「那王举人也不谦让,从人摆了一条凳子,就在上首坐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70f2766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70.html

《何谓庠生、廪生、太学生、贡生、贡士、举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