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教案—王小波与其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发布时间:2021-08-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学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十四讲 王小波与其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文中“猪”的文化意义。
2、熟悉王小波的写作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作品的写作特点。
学时数
2 教学重点
1、文中“猪”的文化意义。
教学难点
1、作品的主题思想。 2、作品的写作特点。
教学基本内容
课程导入
请同学们形容一下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猪的外在形象,并说说的功用,导入新课学习。

讲授内容
一、作者简介 王小波1952-1997北京人,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68年赴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 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后留校任教。1984年至l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410日病逝于北京。王小波,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出版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久天长》;纪念、评论集有:《浪漫骑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画传》。与张元合著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在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编剧奖。同年,电影《东宫·西宫》入围嘎纳电影节。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多媒体


1


二、整体感知
朗读时用一种纯客观的叙述性口语口气,让题材本身出来说话。朗读时要注意从包含情感的句中体会作者的深意。 三、作品赏析(讲解)
1.题目有何幽默之处?
开章名义:“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泛指特殊的,与众不同的。 这里确是用来形容猪,从题目可见其诙谐幽默。但作者并不是用幽默让读者笑一笑就完了,他不是让你发笑的,他是让你悲哀的,悲哀之后思考“特立独行”这个问题。
那么作者王小波是怎样一个人呢?这头特立独行的猪到底特别在哪里呢?我们来看文章。
全文共五段,分几个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提问) 第一部分12节;第二部分34节;第三部分5节。
第一部分写我插队时,动物们在人的设置下过着悲惨的生活,但它们都接受了这种生活,安之若素。
(一)阅读第一部分12段,回答问题。 1.“插队”的含义
字典的解释有两种:插入已经排好的队伍;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较长时期从事生产劳动,插队落户。
百度百科的解释:插队就是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初中到大学的大部分城市青年,在统一安排下到农村去,从事农业劳动。一开始是住在老乡家里,后来成立了青年点,就集体居住在青年点里。到文革后期和文革结束后,逐渐通过招工、当兵、工农兵推荐上大学以及恢复高考后考大学等方式离开了农村,也有些人在农村成家,就留在了当地。
2.“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没有什么消遣。”前后都是写动物的生活,为什么插入了这一句,表现人的生活。
这一句插得很自然,往往不引人注意。而这句却是全文的文眼。因为文章要说的毕竟不是猪,而是人。这一句虽然轻描淡写,但作者对文革期间单调生


2

活的愤怒已经幽默地传达出来了。人的生活与动物差不多!
3.“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这一句有何深意?
这一句发人深省。这是对人类本性的反思。举的例子是古希腊的斯巴达,这表明喜欢设置别人的生活是人类的一个毛病。
4.“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什么说很难改变命运?(提问)
因为喜欢设置别人的总是强者,比如父母长辈、领导,强大的政权。反抗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比如不听父母安排,可能失去他们的物质供给,不听领导的,可能下岗。大家都不敢反抗,害怕特立独行,害怕标新立异,最终,被设置的命运就很难改变。
第一部分小结:人为的设计——进入程式化和模式化。 牛和猪生活的主题:牛的主题——干活。 猪的主题:1 、长肉;2 繁殖。 结论:没有自由!
(二)阅读第二部分第34段,回答问题。
5.看看“猪兄”的特立独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提问) 回答:首先,它是肉猪,却不肯长肉,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 其次,它敏捷如山羊,能跳上房顶晒太阳,到处游逛,根本不在圈里呆着; 第三,它只对知青好,有自己的好恶; 第四,谁也没有办法把它劁掉;
第五,它有很多的本事,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汽笛叫; 第六,它对母猪有自己的选择标准;
第七,它最特立独行的一件事,就是单打独斗,对付了二十几个有思维能力的人和他们手里的枪;
第八,它不在乎人类给它喂食,为了自由而成了一头长着獠牙的自己觅食的猪。
第二部分小结:写“猪兄”的特立独行之处,它有种种精彩的事迹,最后当农场的领导要对它“专政”时,它成功地逃了出去,获得了自由。


3

阅读第三部分第5段,回答问题。写我一直很怀念“猪兄”。 6.作者为什么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提问)
因为猪兄很勇敢,很有胆量,能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他最终获得了自由,像他这样的猪太少了,大多数都是沉默的猪。物以稀为贵,所以,特别怀念“猪兄”。
王小波赞扬特立独行的“猪兄”,其实就是批评那些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一个甘于受欺压的人,甘于受别人设置的人,是没有可能获得自由的,不可能成为特立独行的人的。
这一点上,王小波同鲁迅一样,都批判国民劣根性,批判中国人的奴性。希望中国人都能获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主题思想:猪的特异的表现,说明了追求自由的精神永远不会泯灭。在作者笔下,这只猪因为摆脱了猪的普遍命运,具有自然,野性的特征,成为反抗压制、追求自由的象征——主题本文所阐述的是一个形似幽默,其实极严正的主题,是一种人生境况的揭示。作者的态度骨子里是很严肃,很坚定的。
写作特点:本文的写作风格是幽默而严肃,活泼而平实,犀利深刻而具温情与善意。以鲜活而平庸的生活琐事作譬,引出严肃的论题。
文章的主题与作者的态度是严肃的,但又出之以幽默之语;而这种幽默不是“搞笑”,也不是一般的风趣,其所喻示的道理,又是颇为严正的;这种文章风格既使人忍俊不禁,又使人深思不已。作者的态度平实,行文却跳踉活泼,毫不枯燥。
作者的批判相当犀利,当得起一针见血,但在这批判锋芒的背后,却是作者对社会、对人群的热切的关爱,一如鲁迅当年批判“国民性”时所呈现给我们的。 2. 板书设计: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两类猪的形象:安之若素的猪;敢于长奔,冲出重围,长着獠牙的猪。 生活中的两类人:安之若素的人;渴望自由、敢于追求独立、自由的特立独行的人。
课堂小结
文章以一只猪的境遇为例,揭示出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存处境:有一种力量,

4

时时在企图左右我们的生活,为我们设计生活、安排命运、准备前途、决定去取;而我们相当多的时候,却于此浑然不觉,安然处之。觉悟者们也许会鄙夷说,这不是相当于大多数“猪”的生活吗?而小波,却隆重推出一只猪,一只敢于狂奔的猪、一只终于长出獠牙的猪。它的鸣叫,惊醒了我们,它的潇洒,它的冷静,它的警惕,比照出我们的浑浑噩噩、躁动不宁,却惘然无知。 文章全篇大多数篇幅在谈猪,临末曲终雅奏,揭示出全篇其实一直蕴含着的令人警醒的 被他人(甚至还要包括被自己──当然是按照他人的意志)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因为那意味着自由的被扼杀;而人们往往对这样的生活安之若素,很难因此也很少特立独行如此猪者;人们于此应有省悟,敢于无视别人对你的生活的“正义的”,却是粗暴的设置,否则岂不愧对猪乎?
思考与作业
1. 结合文章结尾的最后一段,总结此文中“猪”的文化意义。 2. 结合本文,简述幽默笔触对于表达严肃题材的作用。
3. 王小波的文字充满了幽默的调侃,有些犀利得近于尖刻。结合课文的学习,体会王小波的写作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
书目推荐
1.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8 2.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小波.王小波全集(第一卷 杂文).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 教学小结







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6d1814267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cc.html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教案—王小波与其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