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广西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能力升级练素养提升练(打包5套)

发布时间:2019-01-04 20:11: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素养提升练1 唯物史观——社会转型篇

一、选择题

1.战国后期,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这反映了 (  )

A.中国实现局部统一的趋势

B.分封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社会转型改变传统用人观

D

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材料苏秦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国相体现不出当时出现了局部统一,A项错误;分封制是指天子分封诸侯维护统治,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建立以后,C项错误;材料中苏秦一人可担任六国国相,可知社会转型改变了传统用人观,D项正确。

2.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墓,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明清时期(  )

                

A.徽商生活的奢侈程度 B.徽商亦商亦官的特点

C.社会转型缺乏动力 D.封建伦理被徽商强化

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题干中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诸如购置族田,建祠、墓,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与生活的奢侈程度无关,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徽商做官的现象,B项错误;题干中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说明明清时期的商人并未将获得的财富用来扩大再生产,因而这些商人并未转化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也就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C项正确;“提倡程朱理学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题干所要展示的信息,D项错误。

3.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

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C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本题的题眼是变化”,在材料中的体现就是从官商士民到娼优隶卒,都注重服饰,这与封建社会时期严格的服饰等级形成对比,社会生活反映政治经济的变化,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只反映了服饰转变,没有强调西化,也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排除AB两项;在近代社会发展中服饰变化是正常现象,并非风气败坏,排除D项。

4.学者沈志华指出:“及至(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调整外交战略,使国际冷战格局出现了继中苏签订同盟条约后的第二次转型。该时期调整外交战略的表现有(  )

A.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B.中日建交

C.倡导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D.中美建交

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外交成就。题目中该时期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中日建交是在1972,B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在2001,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中美建交是在1979,不符合时间信息,D项错误。

5.20世纪80年代,我们生活在典型的柴米油盐时代,也就是典型的生活必需品时代。但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们逐步进入从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转型期。这次转型最能说明(  )

A.市场的供给更为充足

B.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

C.农村生产力发展

D.计划经济观念日益淡化

A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变。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我们生活在典型的柴米油盐时代,也就是典型的生活必需品时代。但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们逐步进入从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转型期可以得出市场的供给更为充足,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没有涉及对外开放的问题,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并不只是涉及农村生产力的发展,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没有涉及经济体制的问题,D项错误。

6.1946,有人在战后经济政策的手稿中向国家(苏联)提出如下建议:取消原材料的集中供应方式;废除强制征收农产品的制度;建立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取消国家对国内商业的控制。这一建议 (  )

A.有利于战后经济的转型

B.揭露了苏联政治弊端

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恢复

D.否定了苏联经济模式

A

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取消原材料的集中供应方式;废除强制征收农产品的制度;建立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取消国家对国内商业的控制有利于推动经济体制的转型,A项正确;材料所涉及的主要是苏联的经济问题,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通过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这是对现有经济模式的一种完善,而不是对原经济模式的直接否定,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社会转型是历史发展中的特殊时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由传统社会发展模式向现代的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历史现象:经济领域由非市场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政治领域由专制集权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转型;文化领域由过去封闭、单一、僵化的传统文化向当今开放、多元、批判性的现代文化转型。

材料二 

中西方现代化转型
冲突与鸦片战争

运用材料一中的观点,从材料二中选择一个角度予以恰当的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合理)

角度一:英国是原生型现代化转型类型,主要表现在:

经济: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政治: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建立和发展。

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角度二:中国是应激型现代化转型类型,主要表现在: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

政治: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

文化: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表现(开眼看世界等)

角度三:近代英国的社会转型与鸦片战争的关系(说出政治、经济转型的表现与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合理总结)

角度四: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举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领域转型的表现并进行合理总结)

素养提升练2 跨越时空——中外关联篇

一、选择题

1.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是(  )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中西文化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西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错误;通过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可得出周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而古代希腊则奠定了欧洲文明的基础,B项正确;古代西方文化与古代中国文化在形成时间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时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地理环境限制了古代东西方的交流,“非常说法不合适,D项错误。

2.在雅斯贝斯所谓的轴心时代”,古代中西方思想有着极为相似之处,“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这句中国古话,在西方最为相似的观点是(  )

A.“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认识你自己

D.“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B

本题主要考查智者学派。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的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师,但是更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真理,A项错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格拉的观点,他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即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与材料内容相符,B项正确;“认识你自己的观点说明人是可以被自己认知的,而且也应该认识自己,认识可以指导实践,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

3.1405年到1433,明朝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加强了明朝与周边国家的联系。半个世纪后,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渡过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进入太平洋,他的船队于1522年返回欧洲。东西方远航反映了(  )

                

A.经济发展有利于中西远航

B.同样的社会需求促进东西交往

C.突破传统形态的交流需求

D.更多了解世界的梦想推动远航

A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中西远航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而西方开辟新航路是为了找到新的通商之路、获得财富等,B项错误;明朝并未突破传统形态,C项错误;D项亦与题意不符,排除。

4.从下表可以看出,中西方科技相同之处是(  )

A.注重实验 B.以应用为主

C.实践经验的积累 D.理性思考

D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注重实验是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特征,A项错误;以应用为主是古代中国科技的特征,B项错误;实践经验的积累是古代中国科技的特征,C项错误;无论西方还是中国的科学技术均是理性思考的产物,D项正确。

5.1598,汤显祖的《牡丹亭》塑造了不顾生死追求爱情的杜丽娘的经典形象。约三年后,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主人翁之口说出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这一历史现象能够说明(  )

A.爱情故事是中西方表达思想自由的共同题材

B.16世纪末17世纪初中英两国商品经济发达

C.戏曲表演是中西方传播人文主义思想的首要方式

D.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都出现人性解放的追求

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和欧洲的文艺复兴。《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的代表作品,核心是突出人和人性,没有突出爱情,A项错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B项说法错误;中西方传播人文主义思想的方式有很多种,戏剧只是其中的一种,C项错误;《牡丹亭》塑造了不顾生死追求爱情的杜丽娘的形象,这是人性的体现,“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也是人性的体现,D项正确。

6.一种观点将英国工业革命归因于市场的发展。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不相上下,而在市场宽度(远距离商品贸易开展情况)和深度(不同地区价格差异的标准差),中国似乎更胜一筹。上述论证过程能够说明(  )

A.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

B.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中国,而不是英国

C.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

D.英国工业革命由多种复杂因素促成

D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据材料中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不相上下”,可知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的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中国,而不是英国的说法也过于绝对,另外忽视了促成工业革命的其他因素,B项错误;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条件,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就市场因素而言中国更胜一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2018湖南、江西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 世纪部分时期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续 表

——根据《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等整理

表格为20世纪部分时期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示例

论题:20 世纪早期,中西方都出现了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趋势。

阐释: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垄断组织的发展,社会矛盾加剧,为了缓解危机,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历史上第二部《反托拉斯法》,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面对经济危机,1933 年上台的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为了巩固统治,中国南京国民政府也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如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统一发行法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但也加快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总之,进入20世纪后,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共同趋势,深刻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经济走向。

其他参考论题:

(1)20世纪早期,民族解放运动成为席卷中外的世界潮流。

(2)20世纪早期,中西方社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平等人权观念深入人心。

(3)20世纪早期,科技发展迅速,深刻改变了中西方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4)进入20世纪以来,美国国力增长迅速,对中国政局和世界格局都造成了巨大影响。

本题是一道开放型试题。题目要求提取中外关联的历史信息,可先从当时中外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出发找到共同点,然后选取相关的历史事件,并拟定论题,这样可以保证论述时有话可说,避免因抓住细枝末节而在展开论述时无处下笔。

素养提升练3 史料实证——高频题型篇

1.《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它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它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对该作品的正确解读是(  )

A.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开始流行

B.牛耕逐渐普及到了大江南北

C.表明中国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D.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发展

D

本题考查清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耕织图》在南宋时期已经出现,图片内容反映了曲辕犁的应用,清代重新绘制该图,且材料强调它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即清代也是使用曲辕犁,由此可判断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

2.《十二铜表法》对侵权纠纷既采用罚金方式又保存同态复仇。公元前3世纪《阿奎利亚法》则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者,应对其所有人赔偿被害物于杀害前一年内与最高价额相当的金额。上述变化反映了罗马法(  )

                

A.打击侵权行为,体现法治文明

B.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

C.维护私有财产,主张惩罚报复

D.尊重基本人权,强调轻罪轻罚

A

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材料强调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出法治精神,A项正确;罗马法注重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项错误;《阿奎利亚法》中的规定维护了私有财产但主张通过合法方式解决而非报复,C项错误;材料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未体现对奴隶人权的维护,D项错误。

3.兴科举之前,从春秋战国直至隋初,曾实行过养士求贤”“军功赏爵”“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等多种选官方式。这些选官制度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B.体现了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主流思想

C.主要从贵族子弟中选拔才俊

D.阻绝了天下英才进入统治阶级的道路

A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些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都能使一部分贵族以外的人员进入到国家政权,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军功赏爵凭借军功获得爵位,与儒家思想无关,B项错误;“军功赏爵下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有军功,都能获得爵位,C项错误;这些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有利于天下英才进入统治阶级,D项错误。

4.对黄宗羲和卢梭思想的共同之处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B.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C.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D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和启蒙运动。黄宗羲的思想并没有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A项错误;黄宗羲并不主张实行民主共和,B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C项错误;黄宗羲和卢梭都批判君主专制统治,D项正确。

5.19世纪末的德国财税学家瓦格纳看来,赋税就是满足财政必要的同时,纠正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国民财富分配,以矫正个人所得与消费”;20世纪中期的英国学者贝弗里奇则进一步主张由国家代替传统家庭来直接承担非劳动人口的赡养责任。这些理论的实践(  )

A.导致英国与德国的贸易矛盾激化

B.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C.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

D.导致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一时

C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材料中德国与英国学者提出了关于国内社会财富分配及社会福利的内容,与对外贸易无关,因而材料中理论不会导致英德贸易矛盾激化,A项错误;材料中德国学者要求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供求关系,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B项错误;德国学者要求政府利用赋税政策调解社会财富再分配,英国学者要求政府承担非劳动人口的赡养责任,这均有利于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C项正确;D项说法与题意不符。

6.明太祖朱元璋曾铸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到了明朝中后期,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在于(  )

A.政治腐败

B.宦官专权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

C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政治腐败是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的体现,不是原因,A项错误;宦官专权是对材料中现象的陈述,不是原因,B项错误;明代废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加强,这使宦官专权成为可能,C项正确;中央集权是指地方服从中央,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

7.西班牙人在1513年抱怨:“今天一磅羊肉的价格在过去能买一整头羊;一磅蜡或油的价格顶得上过去的12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人口激增

B.商业中心转移

C.贵金属涌入

D.奴隶贸易

C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材料“1513”“一磅羊肉的价格在过去能买一整头羊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引发价格革命”,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8.在下图中,画家描绘了男人们开始剪掉自己长长的辫子,改穿起了中山装或西装。妇女身上的封建束缚也逐步解除,缠足和束胸已经逐渐被摒弃,改穿起了以长裤和大衿衫为主的服装。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

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

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840年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不断加剧,与材料中开始剪掉自己长长的辫子,改穿起了中山装的现象不符,A项错误;“西方服装的传入和流行最根本原因不符,B项错误;材料中开始剪掉自己长长的辫子,改穿起了中山装或西装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颁布剪辫等法令有关,C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与材料中开始剪掉自己长长的辫子,改穿起了中山装或西装的现象不符,D项错误。

9.《强国之鉴》把美国的崛起归纳为五个阶段,即奠基与立国(1607—1789)、扩张与起飞(1789—1865)、重建与发达(1865—1930)、危机与调整(1930—1945)、称霸与冷战”(1945—1990)。其中,第四阶段美国崛起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生产关系的调整 B.科技革命的推动

C.政治制度的创新 D.侵略战争的刺激

A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第四阶段美国崛起指的是危机与调整(1930—1945)”即罗斯福新政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面对1929—1933年世界大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A项正确;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罗斯福新政前后,其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C项错误;发生于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D项错误。

10.下图是英国1815—1842年几个阶段向海外(数量:万人)移民数年均变化情况柱状图。导致图中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海外殖民扩张的需要

B.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C.对外战争的长期进行

D.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

B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海外殖民扩张的需要是导致英国1815—1842年海外移民增加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A项错误;主要原因应从经济角度考虑,B项正确;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D项错误。

素养提升练4 历史解释——主题探究篇

1.(2018福建福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豪商巨贾家中大都锦衣玉食,蓄婢纳妾,纷纷斥巨资建造园林府邸……不可否认,徽商的奢华有安全上的考虑,但更多是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他们将经商得来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极尽奢华,在世人对商人生活方式的渴慕中得到心理的满足。

与徽商相比,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没有如徽商一味显富,也没有英国国内贵族那样讲究奢华享受,他们也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他们对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充满了向往,但他们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如徽商一样提出新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有的社会观念。英国商人依附于等级社会,通过一步步地向上攀升,最终成为贵族士绅代表的上层社会的一部分。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了给财富一个体面的名号,他们出钱购买爵位,或者购买贵族才拥有的家族徽章,通过这种途径来跻身社会上层。在17世纪前期的英国,417个男爵中就有49个商人,21个是商人的后代。

——摘编自陈娟《明代徽商与英国商人之比较》

材料二 从明中叶至清中叶辉煌了数百年的徽商,在清道光中叶以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逐渐走向了衰落。道光十二年(1832),清廷根据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的建议,进行盐法变革——改纲为票……任何商人只需向盐政所设之局纳税领票,便可取得购销食盐的合法权利,这一变革使徽商在纲运制下所取得的垄断两淮、两浙盐业运销的世袭特权宣告结束,徽州盐商因而一败涂地……咸丰年间的兵灾又给徽商致命的一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徽商活动的主要舞台,这时却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的主战场。……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加速了徽商衰落的进程。由于洋纱、洋布、洋染料以及南洋木材的进口日增,徽州布商、木商的生意大受影响。钱庄、银行业的兴起,又使徽州典商丧失了在金融业的原有地位。徽州茶商也因洋商趁机操纵市场压价收购,连年折阅”,形成十商九困的局面。至清光绪中叶,作为显赫一时的封建性商帮徽商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摘编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明代徽商与当时英国商人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商人的不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徽商的性质,并分析近代以来导致徽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因素。

(1):都拥有巨额的财富和相似的社会遭遇;都对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都渴望步入官僚(贵族)阶层。(任答两点即可):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极尽奢华,追求社会认可和心理满足感,提出农商皆本的新观念,挑战传统的等级观念;英国商人生活上比较节俭,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通过购买爵位或家族徽章等途径跻身社会上层。不同影响:明代徽商的奢侈消费使大量的商业资本消失,影响了资本的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英国商人依附于等级社会及自身的节俭,为重商主义时期的英国积累了大量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性质:封建性商帮,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因素:清廷的盐法变革使徽商失去了经销盐业的垄断特权;徽商的主要活动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太平军与清军的长期战争破坏;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洋商操纵垄断市场;徽商未能顺应时代潮流变革经营方式;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6791ad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c.html

《(新课标)广西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能力升级练素养提升练(打包5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