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风俗

发布时间:2016-10-14 09:43: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剪纸

一个人从生到死,须经历多层社会礼俗的熏染,而最具人生阶段特征和象征性礼仪特征的民俗事像是诞生礼、成年礼、婚礼、祝寿礼和最后的葬礼,这些礼仪习俗构成了人生礼俗的主要内容。成人礼是原始社会的一种遗俗。举行了成人礼,就预示着孩子长大成人,可以成家立业,要开始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过去,我国男性的成人礼是用加冠的形式进行的,也叫“冠礼”。在高密,成年礼早年已经消失,古时成年礼的部分内容,合并于婚礼之中,其他的礼仪至今仍流行不衰。

高密不同人生礼仪中,许多场合都有剪纸相伴。这些剪纸民俗活动,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稳固的礼俗惯制,并在祖祖辈辈间身体力行地传承着,和传统文化一起,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规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一、 生育礼俗剪纸

生育关系着人类自身的繁衍和生存,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族不对此流露出莫大的关心。在我国,家大业大、人丁兴旺、子孙满堂,是传统家庭的普遍愿望;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说教更助长了人们对生育的重视。在高密剪纸中,包含着大量的与生育礼俗有关的内容。

生育礼俗在旧时包括求子、报喜、保子、育俗等等。

传统观念认为“早养儿早得济”,所以一般来说,男女双方结婚不久就会要孩子。有些妇女若是结婚几年还没有生育,不仅小夫妻俩着急,日思夜想想要抱孙子的公婆更加着急。这时,人们往往就会采用各种方式,以求得子嗣。其中的一种就是再年轻夫妇的居室内张贴求子的剪纸。

求子的剪纸种类非常多,不同的种类当中又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剪纸图案及文化符号的融接与转换,如:

一个小孩获站、或坐于盛开的莲花瓣或瓜心、莲蓬头中,叫“莲花生人”,也叫“连生贵子”。莲花在高密地区代表女孩,也是女人拥有强大生育能力的象征。“连生贵子”意味着不只生一个,而且连生多个。强有力的诱惑促使着大量“莲花生人”的剪纸作品出现。由于秉承了人类最初的生命意识和心理倾向,这些图案大数表现的比较古朴,并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

剪一个或几个裂开嘴的石榴,里面站着调皮机灵的娃娃,名为“榴开百子”。石榴自古的吉祥寓义就是祝人多子。北齐时,高延宗纳赵郡李祖收之女为妃。当他临幸李家时,妃子的母亲来氏以两个大石榴相赠。高延宗不解其意,大臣魏收解释道:“石榴房中多子,今皇上新婚,妃母以石榴兆子孙众多。”自此以后,一传十,十传百,以石榴祝多子的习俗迅速流行,民间婚假时,常于新房案几或其他地方置放果皮裂开,漏出浆果的石榴,以图祥瑞,谓“榴开百子”。这种民俗符号深深地印透于高密剪纸的求子图案中。其图案主要包括暗喻“五子登科”形、“娃捧石榴”形两种。其中,暗喻“五子登科”形、“娃捧石榴”形两种。其中。暗喻“五子登科”形、“娃捧石榴”形两种。其中,暗喻“五子登科”形,表示不但多子,而且个个都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尤其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麒麟,是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吉祥和瑞。据《圣迹图》载:“孔子生,见麟吐玉书”。“麒麟送子”,意指圣明之世,麒麟送来的痛子,长大后一定会成为经世良材、辅国贤臣。俗语所说的“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就是这个意思。窗上若贴一张麒麟驮着孩子的剪纸图案,显然与求贵子有关。早在清代时期高密神圣的私塾课本里,就将麒麟和孔圣人放在一起,可见人们乐意用“麒麟送子”的剪纸形式来表现自己祈求贵子的朴素愿望。

“麒麟送子”在高密扑灰年画中也多有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各种民间艺术,包括剪纸艺术中,也都是极其常见的题材。但与其他地区及艺术门类中的同类题材相比,高密“麒麟送子”剪纸显然表现的更为丰富,也更为直接。有的将隐喻“孔圣人”的麒麟直接化成了头带盔帽、手拿玉圭的状元郎,郎腹中怀抱幼子,麒麟威武地站在下面,成为状元郎的坐骑。整个构图极具巧思,并在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承组合上显得天然自得。

类似这样的求子图案很多,如“仙鸡送子”、“子鼠葡萄”等,其造型纹样,象征寓意,民俗应用环境深入人心,体现了高密剪纸文化中浓厚的原始生殖崇拜的符号特征。

高密民间,媳妇生了小孩,三日以后,南方要到女方家报喜,以示谢意。报喜的时候,男方是不能空手的,要送几个馒头,一般九个,取九九长远之意;也有的十二个,暗喻民间“十二分年景好收成”的俗语“十二分年景好收成”的俗语,表达家中喜得贵子的喜悦之情。送喜的馒头上面要贴饽饽花,剪的一般都是牡丹、荷花、石榴、甜瓜、菊花、鱼等图案。牡丹代表男孩,莲花代表女孩,剪一系列这样的饽饽花寓示这个家庭未来将儿女双全。做好的饽饽得由专门的“院斗”(当地一种柳条编的容具)盛放,外面再一边剪贴一个大大的双喜。

六天或八天以后,女方娘家要到男方“回喜”(当地俗语“下汤米”),也不能空手,一般是送十把(一把10个)鸡蛋。鸡蛋有的·用颜色的东西作装饰。如生了男孩,回喜的时候剪一圈红纸贴在鸡蛋的两头,另加四个瓣的“牛蹄卷子”,喻“身板结实,脚踏实地”之意。如果是女孩,就在中间缠一圈红线,象征着女孩穿的“花裙”,或八个瓣的花饽饽,表示祝福这个女孩长得像花一样漂亮。所有的东西放在一个“院斗”里,上面盖一张饽饽花,跟男方“报喜”的意思是一样的。

女性是婚姻生活中繁衍后代、抚育儿女的主体。剪纸的母亲们在育子的过程中,也将她们浓浓的母爱融于自己的剪纸作品中,表现了对孩子的深爱与希望。有一种童子图,又叫福娃图,就是妇女们喜爱的题材。我们见过很多这样的剪纸。有的表现哥俩儿光着屁股、扭在一起,顽皮地摔跤,表情稚趣可爱;有的孩子们则背对背坐在田头上,一人拿着一个石榴,都认为自己手中的最大,谁也不服谁,生动地表现了孩童天真好胜的心理。这当中,不少场景岁岁年年依旧在现代的生活中重演,也有不少正渐渐离我们远去,使我们只能在剪纸中慢慢体味过去鲜活的生活影像了。像过去孩子们玩的游戏“打溜”,如今已不多见。表现的是:冬天结冰的时候,搞块木头做成圆锥形,锥顶塞上钢珠,做成“陀螺“放在冰上,用鞭子抽着不停地转动。或者是将木头地下凿一个洞,放上一个锥形圆架,用皮鞭一抽就转,也叫“赶溜”,十分生动有趣。

“母子图”也是母亲们喜欢的题材,将自己的形象放在里面,记录了她们在抚儿育女过程中诸多平凡、生动的细节。如背小孩、母女嬉戏、乘凉等。有的剪各种自己熟识的动物,倾注了“舔犊情深”的特殊情感。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传统花样“老虎奶孩子”了。“老虎奶孩子”是一种带有儿童护符性质的剪纸。老虎本来是一种非常凶恶的动物,在现实生活当中吃人的本性让它见到孩子后就会立即吞掉。然而,即使是老虎,母爱的天性让它面对幼小无助的生灵时也忽略了凶残的一面,甘愿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如饥似渴的孩子。这一刻,母性的光辉超越了人与动物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透漏出自然界当中所有生灵最朴素的情感。小孩贪婪地吃着虎乳,肚子撑的滚圆,被母亲们用一枚圆圆的铜钱表现出来,饱含着美好的吉祥寓意。

有趣的是,虎乳之事在民间历史上早有传说。著名作家莫言小时候就听爷爷讲过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意思是,“楚霸王是龙生虎奶。说秦始皇东巡时,梦中曾与东海龙王之女交合。交合完毕,秦始皇无牵无挂一走了之,而那龙女却身怀六甲。后来自然就产下一个黑胖小子。龙女可能考虑到此子是私生的,名不正言不顺,传出去有损龙宫声誉,便抛之深山,一走了之。这是货真价实的龙种,当然不能让他就这么死了,于是来了一只母老虎,为这个孩子喂奶。这男孩子就是项羽。这种剪纸在在石岛、福山、高密等地均有发现。

二、婚俗剪纸

婚俗是我国自古以来最受重视的喜庆礼俗,是人生礼俗中最大的环节。高密结婚礼仪十分讲究。伴随着高密传统婚俗中定亲,下媒启、送日子、送嫁妆以及娶亲等种种环节,婚俗喜花在这诸多的过程中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双喜”及饽饽花的大量出现。高密婚俗定亲时男方彩礼的点心,下媒启时男方用食盒装的礼品,盛放“媒启”的拜匣,女方回送、陪嫁的东西,都要在盛东西的“器物”(当地俗语称“家什”)上面盖一、两个剪制的红“双喜”。结婚这一天,新房的门上、墙上,结婚的用具:喜糖盒子、油盒(盛抹发油的盒子)、粉盒、门帘竿(门帘上边的地方)、“手箱子”(指结婚以前,男方送给女方的两个箱子。结婚那天,手箱子由女方家里装满“面其子、花生、糖果”后,然后用浅红色纸封住,同新娘一起,共同抬回男方家中)、宴席的桌子上都要贴“双喜”。有的地方,还要贴“四喜”。如,结婚那一天,新房的炕上要拜访女方配送过来的“拜匣”,也叫“拔丝盒”。“拔丝盒”里面盛放针、线、头发等。针线表示新娘子会真心实意地到夫家来过日子,头发代表自己已是新浪的结发妻子,暗喻着两个人从此以后相敬如宾,白头偕老。匣子的上面就贴两个双喜,一共“四喜”。

婚俗中有“对偶成婚、双喜临门”之说。深受这个传统文化影响的缘故,高密老百姓不喜用一个“喜”字,都取由两个“喜”字组合的字体。这些“双喜”图案种类丰富,并不完全契合字形,而是在字体周围装饰各种吉祥图案,以表达人们对新人的祝福。如两喜字头呈“禾”状,两禾相对或相连,意味着新郎、新娘从此以后“心手相牵、白首相连”。金鱼与莲花是经常用于装饰喜花的吉祥图案。成双成对的金鱼莲花以对称方式排列在四周,民间有个说法叫“鱼戏莲”,寓意“富贵连年、吉庆有余”。另外,鱼与莲还有预示子孙满堂的意思,意思是祝愿夫妻俩和和美美,多育子女。有的以拟人化字形出现,恰似一对新人手拉手翩翩起舞。有的“双喜”将字形与方花图案结合起来,整个外部轮廓以四边连续的“云字头”(云芝纹)作装饰,内部剪有铜线、灯笼、鱼戏莲等吉祥图案,使“双喜”与外轮廓相连,整体图案协调、红火。

在结婚的整个过程中,凡是有馍馍出现的地方,都会在上面出现妇女们巧手剪制的各种各样的饽饽花。定亲的时候,男方彩礼的点心上,女方回敬礼品时,里面的馍馍上面要放饽饽花。结婚这一天,新娘子还没有接过来的时候,要在婚房里摆在外边的橱柜中放四个馒头。前面两个,放上剪制的饽饽花或喜花,后面还有两个,待三日以后回娘家的时候带回娘家门里去。带走的时候,这两个馒头也不能缺少饽饽花。饽饽花的图案内容十分丰富,有牡丹、石榴、莲花、甜瓜、套钱,大都与祈祝爱情甜美、喜得贵子有关。有的直接一套二张,里边分别为“大”、“喜”二字,表现了老百姓直率与热情奔放的喜悦心情。

婚房的陈设中有着其他各种各样的剪纸图案,如脸盆花、镜花等。它们和“双喜”、饽饽花一起,共同营造了喜庆热闹的婚俗景象。

脸盆是当地新娘重要的陪嫁品之一。结婚前的一两天,女方要将陪送的“妆奁”,派专人送到男方家里。妆奁的规模多少不一,全由女方经济条件决定。但一对脸盆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脸盆里面,装一双女方给新郎绣的鞋,鞋里装满了麦子。到了男方家中,将麦子倒入家中的“囤角子”里(即存粮食的器具),表示决心到此扎根,数不清的麦子象征未来多子多福;鞋子上面放一套结婚当天新郎穿的衣服,包括上衣、下衣、鞋、袜等。过去鞋底纳花,袜子底、鞋垫绣花,由新娘子一针一线精心缝制而成。密密匝匝的针线中饱含了女子队未来幸福生活的全部希望与祈盼。

东西放在脸盆里在当地有着特定的文化意义:脸盆是洗头脸的家什,鞋子和衣服放在里面暗含着新娘希望自己的“绣工”,也就是俗语所说的“营生”能获得婆家的赞赏,取得个“脸儿”。所以,作为女方不可缺少的陪嫁品之一,脸盆里放的东西甚至盆子本身也都与自己能不能露脸儿有了重要的关系。为此,结婚的时候,很多的新娘子都会将陪送的脸盆精心装扮一下:里面铺一张精心剪制的“脸盆”花,大小要正好盖住盆口或盆底,内有八角形米字团、如意、蝴蝶、莲花、牡丹等图案,满盈热闹,实在是心思的缜密体现。

镜子上面贴的剪纸,叫镜花。过去高密民间镜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吊镜”,用木框将镜子框好,将镜子挂到墙上,既大方又实用。另一种与梳妆台一体。底部是桌子,类似现在的书桌,上边边沿边连接着小五盒抽屉,可以放一些梳子、油盒及针头线脑之类的东西,顶部中间就置一椭圆式,镶有莲花瓣等装饰外框的镜子。有一个漂亮的镜子在以前是一件非常有体面的事情。这不仅出于人类爱美的天性。更重要的是当地传统习俗认为,镜子的放置标示着女主人的进入,意味着一个家庭的成立。另一方面还有提示女人要保持终生贞洁的特殊意义。过去高密结婚那天,有着“翻镜子”的习俗。当花轿抬着新娘走过约一半路程的时候,轿夫头要高声喊道:“十里长亭过半,新娘铜镜翻正面!任人摆布的新娘,在轿里听见后,速将铜镜翻过来。这面铜镜子的翻来覆去,传说的意思是:“你娶来的新媳妇,是个贞节高尚的黄花女,纯洁得像这面镜子一样闪闪发光。”所以,用镜花打扮的喜庆美丽的镜子就成了新房里面一个重要的摆设。

一般来讲,贴在镜子上的镜花随镜子形制的不同各有不同。梳妆镜花多呈椭圆形,图案以龙凤呈祥为主,中间嵌“双喜”;吊镜上的镜花则较大,主体呈方形。朝阳街道十字庄的聂桂英老人曾剪过一幅面积近一平米的吊镜花,方方正正,两对“凤凰穿牡丹”位于顶部,中间支撑着四条表现“连年有鱼”的巨型花纹,颇像当地的“站花”窗花形式,将嵌在里面的双喜顶天擎地地撑了起来。再加上底部象征鱼水之欢的水纹和金鱼儿,整个画面看上去既轻灵潇洒,又壮观火爆。

除此以外,婚房里其他许许多多的东西也都放置剪纸。如,箱子花、暖壶花、胰子(香皂)盒花等等,起到装饰的作用。最有趣的是一对高高的红烛,当地人叫长命灯,下面摆一个“小老鼠上灯台”的烛花。老鼠短的两对,长的四对,沿着灯座往上爬,极其可爱,同时含有求子的吉祥寓义。

从居室环境来看,窗户也和过年一样,是洞房装饰里面最隆重的地方了。有的时候比过年还要用心,红火。装饰的方法和过年基本一样,只是在内容上稍微有一些侧重。常出现的题材有“蝶恋花”、“童子和合”、“仙鹤”及一些“狮子滚绣球”、“榴开百子”、“鲤鱼跃龙门”等的喜窗花,主题比较集中,表现了对新婚夫妇未来生活的美好祝福。

“蝶恋花”取材于自然中的蝴蝶与花木形象,民间将这一对“美”的典型塑造在剪纸画面上,寓示幸福生活如同蝴蝶和花儿一样,可能是借鉴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隐喻手法。在这部凄美的爱情悲剧中,男女主人公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双双化做蝴蝶,终生厮守于鲜花烂漫之中。这一主题深入人心,艺人们于是创作出鲜明的剪纸艺术形象用以缅怀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童子和合”,来源于“和合二仙”的传说。民间将它进行了一下改造,变成了“童子和合”,但其所含的吉祥喻意不变,主要在于取“扣盒”或“扣碗”之“合”意。《礼记》中有“昏(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窗花用童子来呈现,将主婚姻二神的“和合二仙”进行了置换,借此来祝贺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永结同心,又含有祝福夫妻二人早生贵子的寓意,极有心思和匠心。个别地区,结婚这一天,“仙鹤”也是喜窗花的主角。传说,在选择终生伴侣时,雄鹤会主动求爱,引颈耸翅,“嗝一嗝”叫个不停;雌鹤也翩翩起舞,报以“嗝啊-嗝啊”的回答。双方对歌对舞,你来我往,一旦婚配成对,就偕老至终,永不离散,显然取其忠诚之意。

“油门糊房迎新娘,剪花绣衣做嫁妆”。高密过去结婚之前还有这裱糊新房的习俗。用高粱秸扎顶棚框架,以花纸裱糊,俗称吊顶棚或扎虚棚。裱糊一新之后,上面要剪上顶棚花与角花。顶棚的中心,剪一幅大大的圆形花,内容多为龙凤呈祥。顶棚的周边配以围子,图案或是吐钱鱼或是蝙蝠等。围子数量不等,有五、六或九个,暗含“五蝠捧寿、六六大顺、九九长远”等的吉祥寓意。顶棚的四角衬以角花,图案有蝙蝠,则表示抬头见福。或是剪云钩,俗称云子头(云芝纹),表示“紫气东来,富贵吉祥”。顶棚下方的四周,剪一根黑线界断,俗谓之栏杆。家里有剪纸的巧手时,全部的栏杆像窗唇花一样挂满各种各样的花鸟虫鱼剪纸图案。一段一段地剪出来,再一段一段地连接在一起,四面合拢时,感觉十分的喜庆热闹。

婚礼这一天,是女人由“待字闺中”的姑娘变为将要“相夫教子”的“妻子”的一天。新娘上轿以前改女儿妆为妇人妆,重要的标志是将做姑娘时的发辫拆开,结成簪,呈椭圆形,上加发网,最后用银簪关起。在加发网之前,要先放一张剪纸“结子”,状如方胜,形如传统的中国结,把娇羞的新人装饰得分外美丽,同时也寓示着祈盼从此以后,夫妇二人能够两心相结,心手相依的美好祝福。

三、寿俗剪纸

受齐鲁孔孟之乡忠孝之风的深厚熏染,高密地区自古以来有着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对高寿者,人们以各种方法表达着对长者的尊重,并有着严谨的尊老规范。

清代乾隆元年,当地科举广进之时,为示庆祝,特“赐民妇年七十至九十以上者绢布米肉有差。免钱粮十分之四。赐八十以上老民八品顶戴。免雍正十年以前未完钱粮。”

“每岁正月望日(十五日),十月朔日(初一)”,当地都要于儒学明伦堂举行“乡饮”,“以知县为主,乡之老人年六十以上有德行者为宾,其次为介,又其次为三宾,又其次为众宾。”宾客寿岁德行不同,所坐位置亦各不相同,“三宾席于宾西南面,皆专席,不属众宾六十以上者,席于西序东面北上。”“众宾五十以下者,位于堂下西阶之西当序东面北上。”席间,设“豆案于堂上”,“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堂下者二豆。主人豆如宾之数。”

深厚而严谨的尊老传统,使得高密地区的祝寿习俗非常兴盛。大部分地区一般从50岁开始,有的地方也从60岁开始,就开始了为家中老人祝寿的盛宴,象征了整个家庭的凝聚团结。寿礼一开始,只要无特殊情况,一般不再间断,逢五小庆,逢十大庆,就是平常的几年,也要有所表示。祝寿时,大致是平民百姓家,亲友相聚,吃一顿长寿面,子子孙孙们给老人们拜礼磕头,在家庭的温馨中感受着天伦之乐。

祝寿的剪纸也以各种方式登场,表达了亲戚朋友对老人的祝福。

“老寿星”也是高密民间中喜爱的寿礼剪纸之一。作为道教信奉的保佑人间性命年寿的神仙,老寿星在道教中称“南极仙翁”,很多民间艺术的作品中都有出现。形象表现基本是寿星手持鹿杖,上挂寿桃,鹤发童颜,面目慈祥。高密剪纸“老寿星”也大致如此。但图案表现更为丰富,设计也更为巧妙,体现出了民间艺人剪随心动,自由构图的特点。比如有的添上了寿星的座驾:梅花鹿,有的桃子不见了,变成了蝴蝶和葫芦,看上去布局自由,却暗含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每当祝寿之时,大家称主人为“寿星”、“老寿星”,会说的人再随之附上一句“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吉庆的话儿让老人感到亲切,前后的几天心情斗特别愉快。

“八仙是常见的祝寿图形式。为了赶赴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八位神仙在东海之上各显法术,其形象也就成为了祝寿剪纸图案的主要内容。八仙人物的剪纸题材可说是多姿多彩多变化,所见过的有“云八仙”、“骑八仙”、“暗八仙”等等。所谓“暗八仙”、就是不剪八仙人物,只剪他们手中的法宝,一样可以知道代表的是哪一位神仙。这八件法宝一般是:汉钟离为芭蕉扇,吕洞宾为宝剑,铁拐李为葫芦,张果老为渔鼓,韩湘子为竹笛,蓝采和为花篮,何仙姑为荷花,曹国舅为拍板。八种法宝,配合花卉飘带等装饰,剪出来非常精美和雅致。另外,在高密当地,八仙其实还有很多种说法,除了上面的一种分类外,另有“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及“醉八仙”之别。上八仙指王母娘娘、麻姑献寿、张仙射狗、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南极仙翁等;中八仙指人们最熟悉的“八仙过海”中的八位神仙;下八仙指地藏王、十殿阎王等诸般人物,可谓上天下地,包罗万象,意象万千,但也不乏老百姓祈求各界神仙保驾护航之吉意,大多与祈祝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祝寿用的“寿礼剪纸”多由自家的姑娘巧手制作,也有的亲戚朋友特意奉上。剪制的时间有的正逢寿日,特意剪制。也有的是其他过年过节的时间,同样表达了对老人的一片祝福。用途不同,寿礼剪纸的种类也各不相同。如有的放在给过寿老人蒸制的寿桃馒头上,与饽饽花形状一样,图案为“耄耋富贵”、“桃献千年”,有的用在顶棚上,图案多为“五蝠捧寿”等。蝙蝠是祝寿剪纸中常用的图案,既是图案的主体,也经常作为陪衬的图案在各个地方予以穿插。自汉以来,道家方术之风日盛,蝙蝠与长寿的关系也被不断地强化,由蝙蝠与寿字符组成的“福寿”纹样成为吉祥纹样中最常见的图案,显然取其长寿的特性,成为最讨人喜欢的吉祥纹样之一。

四、丧俗剪纸

葬礼的产生,应是基于生者对逝者哀悼的感情。《礼记·祭统》云“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而在丧葬中使用剪纸习俗也已经很久了。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中,陆续发掘出土了一批5幅南北朝时期的团花剪纸。由于均是在盆地的阿斯塔那北原古墓中被挖掘出来的,可见中国最早的剪纸即与丧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高密,人走初葬,盛装逝者的棺材要用团寿剪纸花作装饰,意味“寿终正寝”。出殡那天,打的一对“引灵幡”,全系镂空的长条形白纸剪贴而成。简单的剪几排钱串或宝相花图案,底留齿纹状的垂须,当地称作“灯笼眼”。复杂的里面多接三个灯笼,套上纸管,贴上各种各样的剪制或扎制的动物、花卉图案,如牡丹花、荷花、蝴蝶、龙(表“龙魂”,谐音灵魂)、绣球等,再底坠飘带,最长的竟长达3米。灵幡里面写上“金童玉女在灵前,观音菩萨来引路”,出殡的时候,孝子执于棺前,长长的飘带被封一吹,飘飘洒洒,看上去十分的悲伤与壮观,人们用这样的方式来抚慰死者逝去的灵魂。

家中有人寿高或病重的时候,自己或子孙要提前做下寿服。寿服的一部分也用剪纸或剪纸绣样,图案基本都是荷花。寿鞋的面子上与平常男女穿的鞋子没什么两样。女的蓝面白底,上面绣鞋脸花(即鞋面花),男的大多只是一双黑面白底布鞋。但在鞋的后帮和底部,男女一样,都要绣花。几个女儿绣几朵花,几个儿子绣几个花骨朵。因为绣的是荷花,所以也叫“令箭”。寿鞋一般由家中的女儿和媳妇绣制。绣制的时候先跟知事的大娘或媳妇、嫂子们搞一个剪纸的样子贴在后帮和鞋底,然后用线纳牢绣好。如果人走得突然,事先并没有准备下寿鞋,就要直接将剪制的花卉样子贴在后帮和鞋底处,省去绣花的程序,以表儿女的心意即可。

无论是寿服,还是寿鞋,绣的、剪的都是荷花,象征去世的人走得平静,平安升天,牡丹、菊花等现世生活中的吉祥图案一般是不会出现的。这与高密过去释、道二界,特别是佛教的盛行有很大的关系。

相传,远在汉末本地就有佛教活动。“解放前高密城乡均有佛教寺(庵),佛寺院多建在风水好,土质肥沃,经济、文化较优越的地方,寺庵的规模多因教首的影响及当地的具体条件而决定。较大的寺院寺田过千,殿阁林立,每逢庙日,人山人海,灯火辉煌,平日进香许愿络绎不绝。较小的寺院寺田也有三五亩,教徒一二人,寺院三五间。如柴沟镇的崇宁寺,仅寺院就占地二十四亩,内修佛爷殿、玉皇殿、关帝殿等十余座殿阁(可谓“释道混杂”)。该寺直属五莲山和尚统管,据传兴盛时期寺田二千余亩,和尚二三百名。至解放前夕尚余寺田二百五十余亩,和尚四十余名,雇长工二十余名。”过去高密释教有佛会司,道教有道会司。“释道两途直到直到清季开办学校各处廊宇”,“释道两教才因之逐渐式微。”所以两教在过去一直非常盛行,以至佛事也被应用到了丧俗之中。如据民国二十四年的《高密县志》“丧礼”条载:“古礼繁重久废不行。今俗初丧,治棺讣于亲戚,敛以时服,盖棺设筵于柩前,既成,服族姻,朝夕上食七日祭至七七止。百日后祭族姻奠者必于五七内。民间或用佛事将葬……”可见佛教轮回思想在民间葬事上的铺染和应用。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据有关资料载,早在明初时期,道教在高密发展即十分盛行。“明崇祯年间,兵部尚书张福臻出巨资在家乡许家庄修建庙宇一座,内有大清阁、玉皇大殿、北斗宫、洞宾阁、娘娘庙、关帝庙、牛马殿、土地庙、灶王庙,九大建筑。青房瓦舍。雕梁画栋,威严壮观,是我县规模最大的庙宇建筑,共有宫殿三十九间,道、姑住房三十四间,庙田六百余亩,雇长工三十余人,骡马成群,车辕配套。清乾隆嘉庆年间两次重修。解放前夕,尚有道士十余人,道姑数人,其中文武双全的高道八人。”

荷花与释道两教都有极其密切的文化渊源。莲花是佛教的象征,佛教以莲花为其专用花。佛陀得道后,每当他传教说法时,坐的是“莲花座”;佛教有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双鱼、盘长八种吉祥宝物,释迦牟尼把莲花放在最崇高的位置。莲花是多年水生宿根植物,佛家以为花死根不死,来年又发生,象征着人死魂不灭,不断轮回。莲花与道教也有相当的关系。道教史上曾有这样的说法,道教创始人老子一出世就能行走,一步生一朵莲花,共有九朵;为道教所奉祀的八仙,每位手中都持有一件宝物,其中何仙姑所持的宝物就是荷花,它出淤泥而不染,可修身养性。高密过去释道盛行,因此,在丧事中多绣、剪荷花图案就理所当然,不足为奇了。

伴随着丧葬,送盘缠、出殡、“五七”坟、烧周年、结婚喜坟时焚化的纸物件,俗称为“纸草”,也叫“纸扎”。这些纸扎的作品,不能算是剪纸,但许多“纸草”都离不开剪纸作装饰。人们用纸剪出或扎出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用得着的各种物品,随其一起焚化,这些物品也就具有了象征性的意味。我们曾经采访过张鲁集的一家纸草铺,主人告诉我们,他家已经至少连续四代从事这“扎纸草”的行业了,在当地非常有名,被称作“扎彩匠”。看他扎的东西,如“五七”坟时儿子请的“金山、银山”、女儿请的“灶头马”,上面的小红旗、穗头子、马鬃、马镫、花边图案等,虽然简单,但都用剪刀剪制而出。装饰“宅院”及其他丧葬品用的剪纸纹样,内容都是莲花、石榴、鱼、鹿等象征生命绵延的纹饰。纸扎在剪法上多用折叠剪法,用拼贴、叠摞、镂空、绘制、折叠凳各种手法,以意象塑造装饰化的形体,努力营造出一种立体效果,创造出了丧俗剪纸中的各种形象。平常的纸扎中,“米面库”应算是一件精品。用秸秆扎一个半是民居半像宫殿的建筑物,风俗多由逝者的女儿扎制,意思是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吃好喝好,衣食无忧。“米面库”上,一对团花状的饽饽花样剪纸贴在门楼两边和“米面库”的两头,既切题又美观,四周用蝴蝶装饰,完全来自于对现实生活中多用的窗角、顶棚角花的模仿。从这些图案及剪贴形式的相似性来看,纸扎与实际生活中常用的剪纸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审美的观点来看,这本身就是一件展示剪纸的作品,可见,纸扎从根本上也是剪纸的载体。

地方不同,丧俗剪纸的应用也并不完全相同。如姚哥庄等地,人去世时有戴金色帽花的习俗,象征着对亡灵的超度,暗含着对来世的期盼;东南乡等地寿鞋花除荷花外,还有各式各样的梅花,俗语“手提梅花,脚踩莲花下西方”,仍是一种佛道丧俗观念个的反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674cc29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8.html

《剪纸风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