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名句释义

发布时间:2019-09-11 17:37: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汉语文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汉语拼音】tā shān zhī shí,kě yǐ gōng yù

  【词语解释】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字词解释】攻:琢磨。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成语可以有两种说法:

  一是"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攻错)"

  二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攻,磨治。错,磨刀石。玉:美好珍宝。

编辑本段

成语出处

  《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指别国的贤才可以用来治理本国。后比喻借助外力,改正自己的缺失。唐杨烱.唐昭武校尉君神道碑:“托无愧之铭,跋涉载劳於千仞,访他山之石,东西向逾万里。”用法如:“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别国能把江河整治成功,他们的经验,正可以让我们在整治河道上作参考。”亦作“他山攻错”、“他山之攻”、“他山之石”、“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参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发音 yán zhě wú zuì,wén zhě zú jiè

  释义 1)就是指指出自已观点和方法的人不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而听的人可以从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这样才能发挥出群众的智慧.

  2)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的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出处 诗经·周南·关雎·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示例 对待批评的态度,应该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如何理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①“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努力改进我们才能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一个人如此,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要有这种精神,尤其是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期,社会体制、结构、形态正处于一个转型的阶段,很多旧的体制、制度都需要进行改革,这个时候就尤其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努力的进行提高和完善,从而更好更快的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指出自己观点和方法的人不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而听的人可以从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在一个大集体中,要敢于说出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多和集体交流沟通,又可以使自己得到改正提高又可以提醒大家不要犯这样类似的错误,建立起一个相互学习的氛围,如此才能提高一个集体整体的素质,有利于高效性、学习性团体的建立。

  我们也不能因为言者无罪就信口开河,胡说八道,没有任何依据的诋毁他人;也不能因此而置他人的隐私,甚至国家的机密于不顾,四处宣扬。

  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吸取他人的长处,不断的提高、完善自己是我们每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只有愿意学习、善于学习,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的转型阶段跟上社会前进的脚步,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辅车相依fǔ chē xiāng yī

【解释】:辅:颊骨;车:齿床。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比喻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示例】:以言政党,犹非其时;若云~,以排一党专制之势,则薄有消长耳。 ◎章炳麟《致梁启超书》
【近义词】:耳鬓厮磨、唇齿相依
【反义词】:反目成仇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比喻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译】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对学习有害处。

  【英】

  Learning without thinking is labor lost,thought without learning is perilous.(Legge)

  【注】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而:却(但是)。

  朱子云:不求诸心,故缗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程子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解释】

  这一句话的意思为: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学而不思则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注重通过自省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儒家当然也不例外;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似。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连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甚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学与思相结合

  只重于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专靠学习、取法前人,而不加上自己的分辨、判断就容易遭到前人的思想蒙蔽及限制。前人的思想固然有很多是珍贵正确的,但也可能有一些不正确的,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尚未有解答的,因此如果受到前人的思想的蒙蔽及限制,就难免陷入迷惑之中了。相反地,有许多问题前人已有解答,然而他们在解答的过程中,曾误入歧途,历经千辛万苦才得到正确的解答。如果专靠自行思索而不知取法前人,则有可能像前人一样误入歧途,导致虚掷精力的危险。说明学习与思考结合的重要性。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注释】

兴:起。固:固守,安宁。穷斯滥矣:斯,就。滥,泛 滥,指胡作非为。

【译文】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 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 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读解】

君子安贫乐道,达观知命,如孟子所说,虽然无恒产,但 “有恒心,所以能够安守穷困,贫贱不能移。小人既无恒 ,又无恒心,所以,一旦穷困,就会被辟邪侈,无不为 (《孟子·梁惠王上》)——穷斯滥矣!

本章文字很有文学色彩。

“莫能兴三字,摹写孔子一行困厄,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情形, 非常生动。子路愠见,一个字,突现子路性格,使我们 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君子亦有穷乎?(也),道出千 般委屈,而孔子答君子固穷,与相对,不愧长 者风范。《史记·孔子世家》在子路愠见之前还有孔子讲诵 弦歌不衰的记载,刻画出圣人高邈的风情,使我们目睹君子 固穷的风度,更是印象深刻。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里说孔子在陈绝粮,固然指的是经 济穷困,但我们理解这段文字却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穷困方面,举 凡人生挫折,事业坎坷,人到了穷途末路,都可以理解为 范围。而凡是到了这些关头,君子都应该具有固穷的胸襟和 气度,既来之,则安之,走出困境。而不应该穷斯滥矣,胡作 非为,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甚至屈态变节,苟且偷生。

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人应当如何战胜逆境,走出困境的问题。 自古雄才多磨难,圣人尚有断粮饿饭的时候,我们受一点穷困又 算得了什么呢?

文武之道

  文武之道 ( wén wǔ zhī dào )

  解释: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道理。

  文:指周文王。

  武:指周武王。

  文王、武王都是国人推崇的贤君,他们治理国家的办法 是有宽有严的,后泛指治理国家要宽严结合。也比喻工作和生活要劳逸适度,有紧有松。后面常跟一张一弛。《礼记·杂记下》中也记载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出处: 先秦·孔子《论语·子张》: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指宽严相结合治理国家的方法

  示例:晋·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厥猷未坠。

  【成语故事】周朝时期,民间有一个祭祀百神的节日,孔子带弟子子贡去看热闹。子贡担心百姓只顾玩乐而会有危险。孔子给子贡解释道:百姓成年累月在田间劳作,让他们放松一下,有张有驰,这是周文王与武王定下的规矩,这样便于更好地生产。

  【近义词】:劳逸结合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解释】: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示例】:持坚无术,末路蹉跎,~,彪之谓也。 ◎《北史·韩麒麟等传论》

货殖

  货殖(huòzhí)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而言。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司马迁所指的货殖,还包括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营在内。

  【示例】

  《西游记》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 “……八戒采着马,掬着嘴,摆着耳朵。一行前进,又见那市井上房屋齐整,铺面轩昂,一般有卖盐卖米,酒肆茶房;鼓角楼台通货殖,旗亭候馆挂帘栊。

  第六十二回 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 长老策马,须臾到门。下马过桥,进门观看。只见六街三市,货殖通财;又见衣冠隆盛,人物豪华。正行时,忽见有十数个和尚,一个个披枷戴锁,沿门乞化,着实的蓝缕不堪。三藏叹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叫:悟空,你上前去问他一声,为何这等遭罪?

  《梦溪笔谈》补笔谈辩证 中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蔽也。予按,后汉王允曰: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班固所论,乃所谓也,此正是迁之微意。凡《史记》次序说论,皆有所指,不徒为之。

  另:

  殖(·shi):骨殖

语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辟魏。

《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昔者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於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

张仪言于魏王曰:臣闻羽毛量多,其重可使舟沉。物轻量大,亦可使轴断。众口一词,虽金石亦可熔化;多人毁谤,纵骨肉亦遭毁灭。故望大王慎定策略,且允吾归,助魏与秦善。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原指众口所责,虽坚如铁石之物,亦告熔化;毁谤不止,令人难以生存,而遭毁灭。后喻舆论作用极大,众口一词,积非成是;流言可畏,能颠倒是非,致人於死地。

人至察则无徒:察:精明苛察;徒:同类或伙伴。人如果太精明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也说水清无鱼

详解: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小小差异,他过分要求与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举一动均符合或者满足一己的标准,但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体,否则永远无法达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现摩擦以至矛盾、冲突就是必然的结果,此时如果不能以一种宽容的精神调和于其间,事势就将无法收拾,结局便是人心不附,众叛亲离。

班固《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辟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

  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

  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另一说,《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待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5d4ee86bceb19e8b8f6ba06.html

《文言名句释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