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参考资料

发布时间:2012-05-24 19:19: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参考资料

泰山概况

泰山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东西最长约200公里,南北最宽约50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泰山以其雄伟壮丽,气势恢弘闻名于世,被誉为【五岳独尊】。据史书记载,从神农伏羲到尧舜禹帝,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都曾到泰山封禅祭祀,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除此以外,管仲,司马迁,张衡、诸葛亮、曹植、李白、苏东坡、欧阳修等历代文人也都曾登临泰山,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和稀世珍品。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双遗产】,每年慕名来到泰山观光游览的中外宾客达400多万人次。五千年来的政治、文化、哲学、宗教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得泰山成为了天下第一山。

泰山的形成与太古代至新生代等各个时代的地质活动是分不开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它的基础,喜马拉雅山运动则造就了他的雄伟。泰山南部受地质构造断裂影响,上升幅度大,从而异峰突起,陡峭峻拔,露出了大量的基底杂岩。北部上升幅度小,岭低坡缓,济南南部起伏平缓的山区就属于泰山北部支脉。

泰山的特点可以用几个字先来进行简单的概括:稳,古,美

说道【稳】 泰山的杂岩有25亿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之一,对于中国元古代地质构造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泰山石在民间也便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恩重如山!泰山北斗!国泰民安!后来呢,岳父也被尊称为是泰山。

说到【古】 泰山至今保护较好的古建筑群有22处,总建筑面积达14万多平方米。在古建筑群之间,还有12处石坊、6座石桥、7座石亭、1座铜亭和1座铁塔。泰山刻石有2200多处,被誉为“中国摩崖刻石博物馆”,这里有中国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有珍贵的汉代张迁碑、衡方碑和晋孙夫人碑;有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北齐经石峪刻石;有天下洋洋大观的唐玄宗<<纪泰山铭>>和唐代双束碑等。泰山古树名木繁多,被誉为“活着的世界自然遗产”。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3万余株,其中有2100年前的汉柏6株,另外还有。1300年前生的唐槐,500年前生的望人松、五大夫松,还有一棵被誉为国宝的600年前生的盆景松树“小六朝松”。

泰山素以【壮美】著称,呈现出雄、奇、险、秀、幽、奥、旷等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区内有著名山峰12座,崖岭78座,岩洞18处,奇石58块,溪谷12条,潭池瀑布56处,山泉64处,有著名的黑龙潭、扇子崖、天烛峰、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观;有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等10大自然奇观。

泰山的日出,是一个想象的世界,神奇的世界,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对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观都有过生动的描述。宋代词人梅圣俞的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配熔。浴出车轮光,随天行无踪这一绝句尤为人爱,凌晨破晓前,站在日观峰,举目东方,晨星渐没,微晕稍露,稍顷,一线晨曦透过云层照亮东方,这时天空由灰变黄,继而呈现橙、紫、红瑰丽的朝霞,云层,在阳光的照耀下,组成一幅幅五彩缤纷、绮丽多姿的图案,旭日婷婷娜娜从云层升起,阳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响忽隐忽现,闪烁不定,渐渐成圆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群峰尽染,大地一片光明。细心地朋友可能已经从古人的诗句和上述的描述中听到了海水,海波,那么对于坐落在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泰山来说,海又从何而来呢,等会登上山顶,答案自会慢慢揭晓。

泰山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顶年平均气温是5.3℃,比山下的泰城低7.5℃,年平均降雨量1124.6毫米,相当于山下的1.5倍。冬季的结冰期长达150天,极顶最低温是零下27.5摄氏度,能够形成【千枝琼玉万树花】的雾凇奇观,也能够看到【冰雕玉琢】的雨凇奇景。泰山的植被覆盖率超过90%,也成为了泰安人民的一个大氧吧。

其实,泰山的海拔高度并不算太高,在五岳之中次于北岳恒山,西岳华山排第三,与全国的许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项背。像喜马拉雅山8844,天山7435,玉龙雪山5596等。但是就是这个五岳中的老三,为什么会成为历代皇帝登封告祭的神山呢?原因有二:

第一,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的西部,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渺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边也有汶水、泗水、淮河,因此他与周边的高度差很大,达到1300米之多,形成强烈的对比,所以在视觉效果上显得格外高大,主峰突起,群峰簇拥,形成了一种【从抑到扬】的节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另外泰山山脉绵亘200公里,盘卧426平方公里,基础宽大产生的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产生的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就是其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反映。从古至今,人们都把泰山作为一个高大,美好,高尚,坚毅的形象热情加以歌颂。公元前二世纪,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少卿书>>中就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主席曾引用了司马迁的这名话教导人们,“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第二,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古人即认为是孕育万物的地方,因此东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这个通天拔地的庞然大物变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了。受天命而成为帝王的天子们更把泰山看成国家统一,权利的象征。为答谢天帝,到泰山封禅祭祀,同时祈求自己的江山能够长长久久。

好了,请大家带好随身的贵重物品,随我下车。

天外村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叫做天外村。它位于西溪谷口,这里既是山城结合部,也是环山公路一个重要站点和游客集散地。2000年开始对天外村路进行综合治理,首先建成天圆地方广场,天圆地方天人合一之意,古帝王封禅大典即是在泰山极顶设圆坛以告天,然后在山下设方坛以祭地,以示天圆地方。广场占地总面积3.5万平方米。主要包括方形广场和圆形广场(方形广场面积1000多平方米;圆形广场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全部用泰山花岗石材铺装),在两广场连接通道两侧,安置12根龙柱,表示从秦始皇至乾隆皇帝曾有12位帝王祭告泰山。广场建成后,使天外村不仅成为集交通组织、信息展示、售票检票、游客购物和景观效果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示范景区,而且与周围道路相连,成为景区与城市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

我们现在是从泰山天外村路登山。蜿蜒盘旋的游览公路全长14.35公里,是1985年建成的,汽车行驶需要40分钟左右。 大家有顺序的上车,咱们到了中天门下车后,看黄色中旅导游旗集合。

中天门是泰山登山东、西两路的交汇点。此处为登顶半程,上下必经之地。 中天门是指往东去一座建于清代的单门石坊。泰山古时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庙祭祀黑虎神。中天门位于黄岘岭脊背之上,海拔847米。黄岘岭因其土色黄赤而名,黄岘岭东面为中溪山,1989年台胞陈英杰捐资在山巅建慈恩亭,亭内放置澎湖同胞捐赠的澎湖石,上书碑文,表达希冀海峡两岸早日一统之愿。中溪山突兀俏丽,可观日出,望晚霞。中天门西面为凤凰岭蜿蜒伸展,可远眺熬徕雄姿,俯视城郭新貌。前面不远处就是中天门索道站。

泰山索道包括泰山中天门索道、后石坞索道、桃花源索道。三条索道以岱顶为中心,构成了连接中天门景区、后石坞景区和桃花峪景区的泰山空中交通网。

中天门索道下起中天门西侧的凤凰岭,上至南天门西侧的月观峰,198171日起开始建设,历时两年零一个月建成通车。该索道为单承载双牵引三线往复式,设备从日本引进,具有8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线路斜长2079米,两站高差603米,车厢容量为30人,运行速度每秒最大7米,单程运行时间642秒,单向小时运量为240人,是当时国内第一条、也是最大的客运架空索道, 2000年,中天门索道改造为单线循环自动脱挂吊厢式客运索道,全套设备由奥地利引进,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客运索道。索道运行全部实现计算机控制,液晶触摸式显示索道运行的各种参数,并实现了人机对话。索道运行速度为每秒6米,单程运行时间548秒,全线有468人吊厢,单向小时运量1630人。

后石坞索道上起泰山岱顶北天门,下至后石坞景区。建于1993年。该索道全长518米,相对高差172米,单向小时运量500人。

桃花源索道下起桃花源景区,上至岱顶天街北端。也建于1993年。全长2196米,高差671米,单向小时运量1000人。

仙人桥 两崖对峙,下为深涧,上有三块巨石悬空累迭,连通深涧,其状如桥,名曰:仙人桥。寓意凡人难过,唯神仙可行。仙人桥形势险要,神韵天成,是泰山著名的奇景之一。明代萧协中有诗云:三石两崖断若连,空蒙似结翠微烟,猿探雁过应回步,始信危桥只渡仙

泰山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1600余级,为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处两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攀登中!此路为清乾隆末年改建盘道时所辟。十八盘自此而始。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70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升高400米。 泰山有3个十八盘之说。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计1633级台阶。紧十八西崖有巨岩悬空,侧影像一个佛头,高鼻秃顶,慈颜微笑,被称为迎客佛。十八盘是泰山的象征之一。 有明代祁承濮《十八盘》一诗为证:【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径从穷处见,天向隙中观生平饶胜具,此日骨犹寒】

南天门又名三天门,恰处于石壁谷的上口,海拔1460米,不仅形势险要,而且位于整个登山盘道中轴线的上端,使游人在山下就可仰瞻它那巍峨的形象。每当山间云雾出没、变幻无穷的时候,天门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十八盘似天梯倒挂,衬托的泰山主峰更加雄伟壮丽。南天门创建于元代初年,岱庙主持道士张志纯集资创建。它是城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上筑摩空阁三间,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

门洞两侧有楹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游人登此,一览众山,满目空翠,疲劳顿失。

李白曾在此留下千古绝句: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南天门雄踞于泰山主峰,双峰夹峙,犹如天门自开,山如穹窿势浑成,盘道千重若龙腾。云中回首惊来路,岱顶犹忆遥参亭

南天门的建筑特色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的典范,人工借自然之势,自然借人工之力,可以说是匠心独运。

进了南天门再上两层台阶就是天街,天街自古以来就似悬在天上的一条街市。古代的香客,现在的游人都对这条街存有深刻的印象。入口处的天街石坊始建于明代,最早题刻【升中】二字,清代时废弃,现在的【天街】两个字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武中奇老先生题写的。在长约千米的天街上布满了宾馆、饭店、商铺。据记载,天街从清代就开始繁华,当时的一些店铺老板用实物作为招牌,如棒槌木碗鹦鹉、葫芦等。天街石坊向东路北,为乾隆行宫及唐代文学家苏源明读书处旧址。街北侧均为以后改建的仿古建筑,街南面筑起了一条长长的石栏,游客凭栏可远眺中天胜景,泰城夜色。这里不仅风光秀美,而且买卖兴隆,是国内十大特色市场之一。走进天街,无论是吃饭、住宿、购物还是看风景,都十分惬意。

在天街的东首路北有石坊,额称望吴圣迹;坊后是孔子庙,庙后是孔子崖。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与颜子登泰山时,看到吴国都城苏州门外拴着一匹白马,便对颜子说:你看见吴国城门了吗?颜子答:看见了。孔子又问:门外有何物啊?”“像是一条白绢。孔子说:差矣!因为孔子知识渊博,登泰山而小天下,所以能站的高看的远,看到了事物的全貌,而颜子只看到局部。后人为了纪念孔子,便在这里建了望吴圣迹坊1984年重建。

根据《岱览》记载,孔子庙创建于明嘉靖年间,后庙貌残圮,仅存庙门。庙门两侧楹联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上联取自于《论语》,下联取自于《孟子》,起初都是对孔子的赞赏,后来被用来勉励世人。1993年在原址上进行了修复,庙貌焕然一新。

孔子庙北有北斗台,明万历时筑。台四面皆门而中通 ,上复为台,台上有两根顶着柱头的石柱,名礼斗,俗呼辅弼星,取泰山北斗之意。民国年间台毁,1984年重建。据说此台是古人观测天象的地方,可见在中国古代天文科学就十分发达。

孔子庙的东南面便是斗仙岩,岩上有明代人题书的振衣岗三个大字。这三个大字是提醒进香的善男信女,这里是进入神仙区域的门户,在此要整理一下行装,以示对神灵的敬重。这一带有很多宋元人的题名题刻。在振山岗的北面便是鲁班洞,上面有一个小巧玲珑的神龛,供奉着鲁班。

象鼻峰西有白云洞,又名云窝,因地处悬崖,下有绝涧,危岩多窍、白云缭绕而名。洞内明人题卧云锁云,洞口有清代光绪年间,山东按察使豫山题联并篆书:“品物流天,万民所望;山泽通气,百谷用成。东侧有:白云深处、山河一览、贮云峰、白云洞等石刻。2000年在洞之上复建白云石亭,这里也是泰山观海的一个绝佳位置,登顶后我们自然就明白了,泰山的海指的就是茫茫云海,夕阳西下时,朵朵残云飘浮在天际,落日的余辉如一道道金光穿过云朵洒满山间。太阳象一个巨大的玉盘,由白变黄,越来越大,天空如缎似锦,待到夕阳沉入云底,霞光变成一片火红,天际云朵,山峰好象在燃烧,这就是著名的泰山十景之一 ——【云海玉盘】

大家的左右两边的石壁上所刻的,是现代众多名人来泰山时留下的诗句和笔迹,其中包括有邓颖超、李鹏、万里等。

碧霞祠西侧,便是仙泉。这口仙泉是经过专家现场勘测和多方论证,由景区工作人员在专家锁定的范围内进行清理挖掘,才成功将它唤醒。仙泉直径53厘米,高36厘米,井沿边还有人工雕琢的字或图形的印记,不过由于风化已经看不清楚。据《轶闻传说》记载,仙泉是碧霞元君最喜欢的小女儿的化身。元君之女为了缓解泰山附近的大旱,滋润万物解救众生,便化身为泉,名为仙泉

碧霞祠 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碧霞祠,它是岱顶的主要建筑,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也就是说距今已经有1001年的历史了,整组建筑巍峨严整,气势恢宏,远处眺望,白云缭绕,金碧辉煌,宛若天上宫阙。祠以山门为界,分内外两院,内院正殿供奉碧霞元君铜像,铜瓦覆顶,东西配殿铁瓦覆盖,是一组高山建筑中的杰作。碧霞元君女神传说是天仙玉女,俗称【泰山老奶奶】。按道家之说男子成仙称为【真人】,女子成仙成为【元君】;泰山老母上通乾像,降灵下土,坤道成女,故名天仙玉女;又因神女身穿碧衣红裙,所以全称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自宋真宗封泰山以后,泰山神由兴至衰,碧霞元君则取而代之,到了明清时候,她已经成为【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的泰山女皇了。封禅大典帝王朝拜的山也变成了善男信女求神祈福的山了。

宋摩崖 此碑刻于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赵恒撰书并篆额。现在大家看到的是2处碑刻中的一处,俗称宋摩崖,另一处则在泰安城南2km处,称为阴字杯。高856厘米,宽416厘米。其铭文被明人刻德星岩等大字覆盖,但碑额文及大字之间的铭文,至今清晰可读。2007429,泰山景区完成了对岱顶宋代摩崖石刻的清理、修复工作,面积超过300平方米的大型宋摩崖景观重新与游客见面。 岱顶宋摩崖以历史上最后一位到泰山封禅的封建君主宋真宗题写的御制碑为中心,明、清时期宋御制碑刻遭荒废并被部分铲毁后题刻了其它与泰山有关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崖三朝相叠的独特摩崖石刻现象。此次清理修复过程中,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用金笔和红笔为宋摩崖不同时期的刻字重新描摹,重现宋摩崖的历史沧桑。

唐摩崖 在玉皇顶盘路东侧,有峰峦绝壁如削,俗称大观峰。上刻唐玄宗御制《纪泰山铭》,俗称唐摩崖碑,高13.3米,宽5.7米,碑文书24行,满行51字;碑额高3.95米,隶书纪泰山铭。摩崖碑上刻序言、铭文及额款共1008个字,是唐玄宗东封泰山歌功颂德的纪事碑,曾多次贴金。它体伟幅巨,飞龙蟠首,金光夺目,蔚为壮观。碑文共分五段:首先叙述封禅的始因及唐玄宗东封泰山的气派张皇六师,震叠九寓,旌旗有列,士马无哗,肃肃邕邕,翼翼溶溶,以至于岱宗;第二段考证了封禅的来历,改革秘而不传的封禅旧制,公开宣称自己是为苍生之祈福;第三段叙述了封禅仪典的过程,并颂扬天下太平、国富民强;第四段是李隆基向昊天上帝表示永保天禄的决心;第五段则以铭文的形式歌颂了高祖、太宗、高宗及中宗、睿宗等五圣的功绩,进一步表明至诚动天,福我万姓的改革精神,并谆谆告诫后来者道在观政,名非从欲,反映了唐玄宗开元盛世时的雄心壮志和务实的特点。
  碑文通篇为隶书,文词雅驯,字体遒逸,既有古隶遗意,又有唐代新态。此碑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所以保护较好。铭文的西侧原有从封者诸王群臣的题名以及唐高宗封泰山时中书舍人李安期于公元666年撰写的《封禅朝觐坛颂》,后来均被铲毁。
  铭文之西是云峰,因云雾常聚集于此而得名。现在峰上有清代康熙题云峰两大字,下有乾隆诗刻《夜宿岱顶作》诗二首。大观峰和云峰上遍布题刻:天日苍茫、呼吸宇宙、置身霄汉、青壁丹崖等,今能辨认者有七八十处,重重叠叠,密密麻麻;与《纪泰山铭》相映生辉。唐代刘仁愿、宋代赵明诚、元代徐世隆、明代朱衡及清代阮元、施闰章等历代名流题刻均历历在目。 大观峰前原有东岳庙,即泰山神的上庙,毁于民国间。现在仅存清代咸丰年间重修时的泰山顶《东岳庙碑记》。

青帝宫位于泰山玉皇顶西南,西靠神憩宫,东接上玉皇顶的盘道,是青帝广生帝君的上庙。创建无考,明清重修,建国前毁。青帝即太昊伏羲,古代神话人物之一,道教尊奉为神。传说青帝主万物发生,位属东方,故祀于泰山。
  这里呢,也可以请到泰山石敢当,上古之时有很多禁忌和崇拜,石崇拜就是其中很特别的一种崇拜,而将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内,上刻(或书)石敢当泰山石敢当,要禁压不祥之俗,在民间甚为流行。对于石敢当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现在在处理房子缺角的时候,不二的选择是泰山石。泰山石敢当是如何来的呢?这里面又一段传说。

  传说,泰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青年,姓石,名敢当。他非常的勇敢,而且同情贫苦的穷人。在泰山一带很有名。一些人被欺侮了的人就找石敢当替他们打抱不平。

  泰安城南的汶口镇有户人家,一对老夫妻只有一个女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到太阳下山以后,只见东南方向刮来一股妖风直钻姑娘的屋里。天长日久,这个姑娘变得面黄肌瘦,非常虚弱。找了许多医生也治不好她的病。这时有人说:看来是妖气缠身,光吃药是治不好的。听说泰山上有个石敢当很勇敢,何不找他来想想办法?

  石敢当说:这事好办,找来十二对童男童女。一人一面锣。再准备一盆香油,把棉花搓成粗灯芯,还要一口锅,一把椅子,只要这些东西都备齐了,我一定能把妖怪拿住。 只见他把灯芯放在香油盆里,点燃了油灯。他用锅把盆子扣住,坐在旁边,用脚挑着锅沿,这样,虽然点着灯,远处看不到灯光。天黑了,随着一阵呼呼的响声,从东南方向窜出一股妖风。石敢当一脚踏翻锅,油灯立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十二对童男童女同时敲响了锣鼓。妖怪一进屋,看见了灯光,听到了响声,赶快闪了出去,朝南方逃跑。这股妖风后来到了福建,继续作威作福。 福建的一些农户也被妖风缠身,患了重病。人们打听来打听去,听说泰山有个石敢当能驱除妖怪 ,就把石敢当请到了福建。石敢当用老办法把妖怪赶走了……这妖风又逃到了东北,东北有些姑娘也得了重病,人们又把石敢当请到了东北。

  石敢当想:我赶它一回,它就逃到别处,全国这么大,我怎么跑得过来呢?对,泰山有很多石头,我请石匠在石头上刻上我的家乡和名字--泰山石敢当,谁家闹妖风,就把这石头放在谁家的门外,妖怪就不敢进去了。

  以后,泰山石敢当降妖的事越传越远,以后,人们为了避邪所以人们在盖房子的时候,总是把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头砌在墙上或放在门口,用来避邪。

  今时今日,风水上以泰山石来化解房子缺角所带来的祸端。在所缺角处置用朱砂刻写泰山石敢当的吉祥物,即可化解缺角所带来的煞气。

2006520,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大家可以留意脚下的台阶上,每隔一段台阶呢就会有一个海拔高度的记录,就像是倒计时一样,我们在不断地接近极顶。

大家看到这处景观石群是不是很眼熟呢?它就是【五岳独尊】海拔高1532米,四个字是正楷书体,系清光绪年间(公元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构题书的,所谓宗室,也就是王室的子孙,皇帝的亲戚,所以说,当年题写五岳独尊四个字的人叫爱新觉罗玉构!它也是人民币五元版的背面图案。

上了这几级台阶就是泰山极顶玉皇顶,门口有块无字碑6米,宽1.2米,厚0.9米的石碑。碑顶上有石覆盖,石色黄白,形制古朴浑厚。奇怪的是,碑上没有一个字,因而被人称为泰山无字碑。正因为它没有留下文字,所以此碑究竟是何时、何人所立,便成为一个疑问。

有关此碑,人们曾作多种推测。明、清两代,有不少人认为它是秦始皇所立,立碑之意在于焚书,这其中就包括乾隆皇帝。 “本意欲焚书,立碑故无字;不过,核以史实,这种看法颇难成立。据《史记》记载,(219),秦始皇第二次出巡,与原鲁国的儒生讨论封禅的事情,明确记载有立石、刻石,从中可以知道,秦始皇在泰山上所立之碑是刻有文字的,并不是无字碑。再说,焚书之举是秦始皇在’(213)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后施行,因而不可能在六年之前就有了焚书的计划,并为此立无字碑。于是,又有人提出另一种推测,认为此碑原本是有字碑,后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原有的文字被风化消失不见。但这一看法也有问题。从现存的无字碑看,风化的情况并不严重。而且它在宋代已被称为无字碑,秦代所立的有字泰山碑,在宋代尚能辨认出一百四十六字,如果无字碑也是秦代所立,那么到宋代不可能被风化的一字不存。

由于上述两种说法都难以成立,又有人推测,此碑很可能是汉武帝所立。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元封元年(110),汉武帝前往泰山封禅,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可见,汉武帝确实曾在泰山顶上立过石碑,而且史书上没有说他曾刻石,因此说无宇碑为汉武帝所立的说法,不是没有理由的。但人们对此说还是存有一些疑问,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怎么会只立一座无字碑,而不利用这一机会在碑上刻以文辞为自己歌功颂德呢?这毕竟与汉武帝的性格不太符合。显然,在找到确凿的证据以前,无字碑之谜还无法真正解开。 但是关于这块石碑和汉武帝,还有一个传说

据说,汉武帝登基以后,采取了许多富国强兵的措施,慑服了匈奴,平定了内乱,出现了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的局面。汉武帝好大喜功,对自己开创的天下一统的西汉王朝十分得意,便大规模地到泰山进行封禅活动,仅前后二十一年的时间,封禅之礼便行了七次之多。

公元110年,3月,汉武帝来泰山封禅,见到以前的帝王来泰山都树碑立传,为自己歌功颂德,他对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他认为自己功德盖世,万民俯首 非一小小石碑所能言表,再说立碑名功,简直俗而又俗,便别出新裁,立石于绝顶,以示他因高告高,高上加高,无以言表的功德。立碑之时,岱顶瑞云飘忽,四面霞光,突然,在地下挖得一卷金书玉简,只见上面写到:武帝刘彻,寿终十八。武帝看后,心惊胆颤,恍忽中把它倒读为八十,以后果然活到八十岁谢世。

玉皇顶是泰山主峰之巅,因峰顶有玉皇庙而得名。玉皇庙始建年代无考,明成化年间重修。主要建筑有玉皇殿、东亭可望旭日东升所以叫迎旭亭,西亭可观黄河金带所以又叫望河亭。殿内祀玉皇大帝铜像。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远古帝王曾于此燔[fán]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殿前有极顶石,标志着泰山的最高点1545米,“极顶”二字是南阳王均于1921年所写。极顶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说明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的设坛祭天之处。

丈人峰 在玉皇顶西北有丈人峰,因状如老翁伛偻而名。古时尊称老人为丈人,又加附近有数块俊秀小石,所以又有老翁弄孙之称。自古至今人们对妻子的父母称岳父岳母丈人丈母泰山泰水,主要是根据《汉书·郊祀志》中的大山川有岳山,小山川有岳婿山演变而来。《酉阳杂俎》上说:玄宗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他的女婿郑镒原本是个九品官,封禅后升为五品。玄宗见郑镒官位腾飞,很是奇怪,就问郑镒,郑镒无词以对。一旁的黄幡绰就说:此泰山之力也。一语双关,玄宗默许了。所以自唐代开始,泰山岳父便成为妻父的专称了,丈人也由原来泛指老人而演变成妻父了。如今丈人峰上有:天下第一山、凌霄峻极、中天独立、东柱第一灵区等刻石;1990年又刻上了日本书法家柳田泰云先生书写的国泰民安四个大字。峰上还有乾隆皇帝的诗刻:丈人五岳自青城(今四川灌县东南),岱顶何来假借名。却是世人知此惯,谁因杜老句详评。

拱北石在玉皇顶东侧的日观峰上,有一巨石向北斜上横出,名为“拱北石”,因其形犹如起身探海,故又名“探海石”。石长6.5米,是泰山标志之一,也是登岱观日出的好地方。古人有“才听天鸡报晓声,扶桑旭日已初明。苍茫海气连云动,石上有人别有情”的诗句。有雅兴的游人可攀石而上,或观日出奇观,或赏彩云飞渡,趣味无穷。

瞻鲁台 在日观峰南侧,石梁突兀,平展如台,台上有巨石,上刻瞻鲁台三大字,寓意在此可远瞻鲁国曲阜。石台三面陡峭如削,壁立千尺,立此下望,令人眩目。此处又称舍身崖,因旧时常有人于此为父母求福而投崖舍身而得名。明万历初年,山东巡抚何起鸣在崖前筑石栏阻拦,遂更名爱身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54e8a22ccbff121dd3683ea.html

《泰山参考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