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黄庭坚《论书》原文及译文

发布时间:2020-05-10 11:23: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宋代黄庭坚《论书》原文及译文

学习书法,离不开对理论的阅读和研究。中国书法理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他是宝贵的书法经验总结,也是一部部值得阅读的文化经典。

书法人在书写作品时,也常常要用到书法理论。

因此,书法艺站将陆续推出“书法创作必备理论”系列文章,为书友们的阅读助力,临帖助力,创作助力!

【原文】

《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1)。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2)可以学书矣。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

【注释】

(1)蔽于一曲:蒙蔽于局部。此语见于《荀子-解蔽第二十一》:“凡人之愚,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一曲”是指一部分,“大理”是指全局性的大道理。

(2)鲁之闭门者:相传鲁国一男子独居一室,一天,一位女子要求投宿,闭门不纳,以绝淫乱。《诗-小雅-巷伯》毛传云:“鲁有独处室者,邻有嫠妇。夜暴风雨,室坏,趋而托之。鲁人闭门曰:“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皆幼,不可纳。”

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时鲁国人。居柳下,谥惠。相传有一次他夜宿郭门,见一女子受冻,便用衣服裹着她,抱着坐了一夜,却未生淫乱之心。

【译文】

《兰亭序》虽是行楷书的好范本,但不必一笔一画都作为准则。正如周公、孔子不能没有过错一样,但小过错不影响他们的圣明,所以能成为圣人。不善于学习的人,连圣人的过错都学,所以容易固守一隅。今天学《兰亭序》的人,多是这样。鲁国那位闭门不纳邻居嫠妇的男子说:“我将用不让妇人进屋的办法,来学习柳下惠坐怀不乱的精神。”有了这种认识,就可以学习书法了。

王羲之书法,被认为如同以锥画沙、用印印泥一般。大概说的是他在行笔时中锋藏锋,意在笔先。师承王氏的人总是以《兰亭序》开头的“永”字作为楷模,这样容易拘泥于法,形成俗气。重要的是明白王羲之笔法“如锥画沙”、“如印印泥”这两点,这是我们值得师法的。

【原文】

东坡先生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如《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1)先秦古器,科斗文字,结密而无间,如焦山崩崖《瘗鹤铭》、永州摩崖《中兴颂》、《李斯峄山刻》、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诏。(2)近世兼二美,如杨少师之正书行草,徐常侍之小篆。(3)此虽难为俗学者言,要归毕竟如此。如人眩时,五色无主,及其神澄意定,青黄皂白,亦自粲然。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注释】

(1)书法史上,《东方朔画像赞》有二:一为晋王羲之小楷,二为唐颜真卿大楷;此处及《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即“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都是指王羲之书法。

(2)《瘗鹤铭》:南朝摩崖石刻,《中兴颂》:即唐颜真卿书摩崖石刻《大唐中兴颂》,刻于湖南祁阳浯溪崖壁;秦始皇及二世诏版:秦朝为了统一度、量、衡将诏书刻于器具上字法相对自由的小篆文字。

(3)杨少师:即唐末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字景度,陕西华阴人。官至太子少师,人称“杨少师”。徐常侍:即宋代徐铉,字鼎臣,江苏扬州人。擅长小篆,累官至散骑常侍,故世称“徐常侍”。

【译文】

苏轼先生说:“大字书写难以达到结体严密不散,小字书写难达到结体宽绰疏朗。”像王羲之的《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等就是这样。先秦古物器皿上的文字,蝌蚪篆文,紧密而不散,如焦山摩崖《瘗鹤铭》、永州摩崖《大唐中兴颂》、李斯所书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诏文的《峄山石刻》等。近人能够兼二者之长的,如杨凝式的楷书与行草书,徐铉的小篆。这虽然不被俗人认可,但要领根本应这样。正像人在目眩之时,五色难辨,等到神情安静,意定神闲之时,青黄皂白,就自然分明。学习书法经常临摹,可以做到形似。重要的是要多取古人法帖本细细品读,做到心领神会,才能到达妙境。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做到神似。

【原文】

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古人作《兰亭序》、《孔子庙堂碑》,皆作一淡墨本,盖见古人用笔,回腕余势。若深墨本,但得笔中意耳。今人但见深墨本收书锋芒,故以旧笔临仿,不知前辈书初亦有锋锷,此不传之妙也。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

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然学久乃当知之。墨池笔冢,非传者妄也。

【注释】

(1)《孔子庙堂碑》:初唐书法家虞世南撰并书。虞世南师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乃王羲之一脉嫡传书家。

(2)墨池笔冢:墨池,洗笔和砚的水池。书法史上著名的墨池有三处。河南陕州有汉代张芝墨池,浙江省绍兴县有晋代王羲之墨池,江西临川也有一处传为王羲之墨池。笔冢,据《书断》记载,隋朝智永和尚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毛笔头写坏十瓮,每瓮都有几担重。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象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

【译文】

学习书法过分强调端正,则受制于法度;侧锋有利于作品妍美,但往往容易左部工整而右部参差无法度。古人书写《兰亭序》、《孔子庙堂碑》,都用淡墨临摹一遍,这样大概能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如何用笔,如何回腕收笔,运笔蓄势。如果是浓墨临摹,仅仅是得到了玩弄毛笔的趣味罢了。今人只见到了浓墨帖本用笔收笔蓄势,笔画无露锋芒,所以用写旧了无锋颖的笔临摹,岂不知古代书家最先作书时也是锋颖锐利,这恰是没有留传给后人的秘诀。

作书时意在笔先,心使手,手运笔,写出来的字才能合乎书者心意。古人作书没有其他不一样的,只是能够心手合一用笔熟练罢了。

草书的妙处,须学书人自己体会,学得久了,就会明白。池水尽墨和用笔成冢的故事,并非胡乱编造出来的。

【原文】

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1)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注释】

1.元常:汉末书法家钟繇,字元常,河南人,官至太傅,故世又称“钟太傅”。逸少: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官至右将军,故世又称“王右军”。钟、王二人为楷书的定型做出了突出贡献,钟繇整理了雏形的楷书,为“楷定”做了铺垫;王羲之在钟繇整理规范的基础上定型了楷书,故世称“楷以钟王为祖”。传世的钟繇楷书代表作有《贺捷表》、《荐季直表》、《宣示表》等;王羲之楷书代表作有《东方朔画赞》、《黄庭经》等。钟繇楷书“平画宽结”,有隶书遗留笔意;王羲之楷书“斜画紧结”,定型了楷书。

【译文】

大凡作书法要拙多于巧。现在的年轻人学习书法,就像新娘子梳妆打扮,百般装饰,到底时缺少贞女烈妇那种自然而然的端庄稳重气质。

学习书法者要胸中有道德和义理,再广泛吸收、领会和实践圣贤哲人的学问和教导,书法作品才能高贵。如果他心灵中没有法度,即使笔墨不逊于钟繇、王羲之的水平,也只是一个庸俗的人罢了。我曾经说过,读书人处世什么都可以做,唯独不可庸俗,一旦庸俗就不可救药了。

【原文】

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1)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

【注释】

1.双钩回腕:双钩,也叫“双苞”,是用食指和中指勾住笔管的一种执笔方法。唐代书法家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说:“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指,其要实指虚掌,钩压平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以。”其方法是,大指向外压着,食、中两指向内钩着,无名指向外揭着,小指或蜷缩于手心或抵在无名指下面。这里所说的回腕,并非清代何绍基那样掌心向内,肘筋反纽,逆生理顺性的回腕法。而是指唐代所提倡的一种执笔法。黄庭坚《山谷论书》讲“盖见古人用笔回腕余势。”明董其昌《容台集-论书》亦云:“唐人书皆回腕”。唐代的执笔法大概如唐太宗李世民在《笔法诀》谈到执笔时的状态:“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拳虚,拳虚则运用便易。”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52ec585a3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d.html

《宋代黄庭坚《论书》原文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