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2020-05-06 21:41: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

建设方案

二〇一一年十月


项目建设团队

李耀中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主任 副教授 高工

副组长

韦平和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带头人 副教授

邱玉华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系生物教研室主任 讲师

谢中其 常州市医药行业协会秘书长 高级工程师

主要成员: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师 副教授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师 副教授

丁敬敏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师 教授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师 讲师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师 讲师

彭加平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师 讲师

邓玉营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师 讲师

赵怡红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师 副教授

杨艳芳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师 副教授

王旭波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师 讲师

张文雯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师 副教授

江苏张家港华昌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工程师

陈乃军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副教授

龚小玉 常茂生物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常州市泰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 执业药师

吴文英 江苏太平洋美诺克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经理 工程师

韦利军 常州千红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 工程师

汤礼军 常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测技术中心主任 研究员

汤金春 常州康普药业有限公司技术经理 高级工程师

徐新平 常州新博龙泉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工程师

一、专业建设基础

1. 区域生物制药技术产业强劲发展

江苏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达地区,2010年实现年产值2000亿元,总量规模约占全国的11.5%。“十二五”期间,江苏将继续把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按照《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今后5年江苏将着重建设四大医药板块,即苏中的中国泰州医药城、苏南的苏锡常生物医药产业群、南京的生物技术产业综合基地以及苏北的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逐步形成沿江七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带,努力培育100个拥有自主技术和品牌的企业,开发100个具有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建设100个创新支撑平台,打造一批生物医药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实现年工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

地处苏锡常生物医药产业群的常州市,“十一五”就把生物医药作为五大振兴产业之一,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生物化工、生物质能和“三药”中间体配套协调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2010年生物技术及制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达360亿元。《常州市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至2015年,争取向生物医药产业累计投入15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争取实现850亿元,年均递增 34%。常州正在建设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一核八园”,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常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常州市规划建设中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2010年被批准为省级科技产业园区,将重点发展生化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小分子药物等生物药物,以及现代中药和医疗器械设备等。

2. 高端技能型生物制药人才明显不足

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势必需要大量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作支撑。《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显示,江苏省共有1200余家生物药企业,一线生产技能型人才共约16万人,其中一线生产操作人员约12.8万人(本科及以上、专科和专科以下学历比为1:11:8),一线技术质量管理人员约3.2万人(本科及以上与专科学历比为7:3)。2009-2011年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显示,常州有近200家生物制药企业,一线生产技能型人才1.7万人,其中生产一线操作1.2万人一线技术质量管理人员约3400人。一线生产操作人员中,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比为1:4:7。可见,一线生产技能型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高端技能型人才严重偏低。

据江苏省人才市场调研数据分析,江苏省90%的生物制药企业制定了扩大人才需求三年规划,预计每年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为5000人左右,其中一线高技能型操作员约为3000人,常州市每年需要约1000以上。目前,江苏省有3所高职院校独立设置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其中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以兽药生产、经营、管理为主要培养方向我院以生物医药产品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为主要培养方向因此,迫切需要大力建设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生物制药人才,努力满足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强劲发展及其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旺盛需求。

3. 专业建设初见成效

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强劲发展,客观上拉动了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快速发展。我院自1999年开设生物与化学制药专业以来,历年圆满完成招生计划,就业率逐年提高,达到了100%。为顺应经济的发展和专业建设要求,2005年将该专业调整为生物制药技术和化学制药技术2个独立的专业,2008年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成为江苏省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以招收高中后三年制的学生为主,学生报到率达95%以上这表明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有较大的生源市场,也说明专业已被考生和社会认可。近年来,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建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按照学校“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努力提升教学质量,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全面开展了项目化教学,实施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酶工程技术》为全国高职高专生物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化学原料药开发》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无机化工产品品质检验》和《仪器分析测试技术》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高职制药类专业五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酶制剂生产及应用》网络课件获2011年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

重视实训基地建设 为保证项目化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践教学需要,学院加大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初步建成省级高职实训基地—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拥有生物技术实训中心、制药技术实训中心、化学实验技术实训中心和分析测试技术实训中心,教学固定资产设备总值近1870万元,使用面积达4231.9m2张家港华昌药业有限公司、常州泰康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常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为校外实训基地

注重学生技能训练 高端技能型人才不仅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在2008、2009、2010年全国高职高专生物技术技能大赛中均摘得桂冠,是全国唯一一所团体连续获得最高荣誉的院校。三年来,先后有233位学生参加了发酵工、生化药品提取工的职业资格培训和技能鉴定,通过率100%。毕业生凭借其过硬的专业技能与良好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拥有江苏省应用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常州市应用酶工程重点实验室,实施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积极开展委托开发、联合开发、成果转让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企业在分享学校技术开发成果、实现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主动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了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目前,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师承担江苏省教育厅和常州市科技攻关项目4项、企业委托项目2项、院级科研基金课题3项、院级教育研究课题4项,实现科研到账经费342.6万元。

着力师资队伍培养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兼职教师20名。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生物制药师资力量专业带头人韦平和博士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主持多项科研、教改课题,在企业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专任教师中博士1名、教授2名,4名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2在职博士生2名先后有10人次被派往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4青年教师脱产半年下厂实践,“双师”比例达100%专业教学团队先后获得江苏省“青年文明号”、常州市“学习型班组”和“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2010年荣获全国高职高专生物技术类和食品类教师教学竞赛团体一等奖。

4. 专业建设存在不足

(1)专业服务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能力不足;校企紧密合作及社会多方参与共建专业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2)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融合不够;具合理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教学项目仍需精心设计和完善;项目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未呈现多向性;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亟待加强建设。

(3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深度不够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制度尚需完善;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尚不能满足生物制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4)人才培养中现代企业文化融入不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亟需加强;素质教育仍需推进;

(5)多方参与的第三方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仍需完善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发展目标

根据省、市 “十二五”规划,按照学院“立足常州、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的区域定位和专业建设发展布局和要求,依托常州国家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常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政策、资源等优势在常州市药监局和常州医药行业协会指导下,完善专业建设的体制机制;依靠省级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省级应用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深化项目化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双带头人”、“强基”和“结聚”工程,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完善多方参与的第三方人才质量评价制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将专业建设成为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国家重点专业引领化学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共同打造区域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面向区域生物制药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生产一线进行工艺操作设备维护保养;能按质量标准进行分析检测质量监控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经左右的生产实践,进行工艺优化生产管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生物制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专业建设思路

1.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人才需求为目标,在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和医药行业协会指导下,与地区各级生物医药产业园及有关企业合作组建专业建设理事会,共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

2.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互共赢的专业发展机制,探索“校中厂”、“厂中校”建设,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专业服务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能力;

3.充分利用企业优质资源,系统设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深化项目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4.实施“双带头人”、“强基工程”和“聚合工程”等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双师素质,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5.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质量评价制度,实施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管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6.探索“一贯制、对口升学、直通制”的衔接模式实现“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促进生物制药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7.以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为抓手,带动生物技术及应用、化学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等相关专业建设。

、建设内容

完善专业建设理事会工作机制

责任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李耀中

常州市医药行业协会 谢中其

依据学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和机制,立足常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以培养生物制药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常州市药监局常州市医药行业协会指导下,组建系主任、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校友代表等参与的专业建设理事会完善专业建设理事会工作机制,形成“理事会指导,双带头人共同负责,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机制,并开展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

专业建设理事会 制定理事会章程,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审议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年度计划和师资培训年度计划,指导项目化教学改革,协调产学研平台建设和师资培训,参与人才质量评价。

专业双带头人 负责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年度计划和师资培训年度计划,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监督管理项目化教学,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组建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研究、科研开发团队,参与人才质量评价。

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 结对共聚参加培训与实践,参与产学研平台建设,进行课程开发、项目化教学、教育教学研究、科研项目开发和课题申报等工作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专业建设理事会建设计划与经费预算见表1。

表1 专业建设理事会建设计划经费预算表

(二)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升企业参与度,深化校企合作

责任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韦平和

张家港华昌制药有限公司 王 平

在“三重螺旋”理论(学校-企业-政府合作)指导下,以省级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江苏省应用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常州市应用酶工程重点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主要支撑点,通过人才培养培训、实习就业、项目申报、共同研发等方式,夯实校企合作基础,探索“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建设,形成“教学促进产研,科研加速产教,产业发展又反哺教研”校企互动共赢的生物制药产学研合作平台

1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中试生产性车间 按GMP规范要求,与张家港华昌制药有限公司共建一个生物药物中试生产性车间。学院完成水电等基础配套工程建设;华昌制药提供价值100万元左右的生产性设备,并委派人员进行车间规划、设计、施工以及设施设备的选型、安装和调试;车间全面引入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制定《中试生产性车间管理办法》,编制标准操作规程(SOP)、生产记录等生产格式文件,探索“校中厂”建设。建设期内,开展生物制药综合实训项目和顶岗实习的教学活动,进行L-丝氨酸酶法生产、半胱氨酸脱巯基酶工程菌全细胞合成L-半胱氨酸等合作项目的中试放大试验,并作为《生物制药综合实训项目》课程的教学项目,每年完成2700人日的工艺操作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中高职专业教师培训

专业技术实训室 建设期内,新建液体制剂实训室,添置发酵设备和分析测试仪器;借鉴校外实训基地生产车间管理,营造职业氛围,完善《实训室管理办法》和《项目化教学管理规范》,编写专业课程教学项目的生产工艺流程、标准操作规程和生产记录等项目化教学指导性文件。至2013年,各实训室能满足所有专业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需要。同时,实施实训室开放制度保证学生自主项目、创新项目的顺利进行指导学生技能大赛训练60人次

2.应用酶工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

应用酶工程及相关生物技术,开展生物活性物质的酶法合成和发酵制备研究,积极引导中青年骨干教师主持、参与产品开发,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职教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期内,与企业合作开发1~2个新产品,申请专利2件,项目到账经费30万元。同时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10项。

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期内,进一步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办法》和《教师工作站建立办法》,建成战略型校外实训基地2个,新增5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在常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校外实训基地内建立教师工作站1~2个,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师下厂实践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和《学生实习意外伤害保险管理办法》等制度,保证专业教师下厂实践、学生顶岗实习等活动规范、顺利、安全地开展,积极探索厂中校建设。

4“教学促进产研,科研加速产教,产业发展又反哺教研”机制的形成

以学校与企业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条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以“产”为目的、以“学”为基础、以“研”为推动,逐步形成“教学促进产研,科研加速产教,产业发展又反哺教研”校企互动共赢的发展机制

教学促进面向在校生、毕业生、企业员工、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职业资格、专业技术、岗位技能等不同方面不同等级的教育和培训,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输送符合要求的人才。

科研加速产教 根据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委托开发、共同开发、成果与技术转让等各种形式为企业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持;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平台内的研发项目或在平台内完成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教师有意识地将研发项目带入到专业实践教学中,实现教学与研发的统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产业发展反哺教研 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依据企业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并重构精心选取来自于平台内的研发项目、企业委托项目及合作企业的真实产品加工成教学项目,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有机渗透到各个项目中以平台为保障条件,实施项目化教学为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普通专业教师进行项目研发、课题申报、成果转让、技术服务、实践教学提供技术、设备和资金支持

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计划与经费预算见表2,仪器设备购置清单见表10和表11

表2 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计划与经费预算表

(三)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深化项目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

责任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邱玉华

常州泰康制药有限公司 张 华

利用常州国家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生物医药产业园的政策在专业建设理事会指导下,依托生物制药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整合人、财、物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对接发酵工、生化药品提取工、制剂工、药品分析检验工等职业标准和生物制药生产技术人才要求优化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专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深化项目化教学改革建立专业群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推进素质教育和创业创新教育,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1.深化“结合、平台、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本地区各级生物医药产业园和生物医药企业,推进与完善“以素质和职业整体行动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创新三结合,构建基本素质、职业能力与素质、创新创业教育三个平台,实施生产岗位操作训练、生产性综合项目、顶岗实习三阶段工学交替的结合、平台、阶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1)

图1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本模式营造“校园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创业教育环境、良好人际关系”育人环境熏陶和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健康人格。

以职业危害与灾害防护教育基地支撑,对学生进行职业危害和灾害防护教育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防灾知识,提高防灾能力和对职业危害防护的基本技能

以具有真实职业氛围、开放式的产学院合作平台为依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行为规范相结合,建立具有本专业特征的核心价值,以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学大纲、进第一课堂“三进”方式,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信、责任、阳光的心态和良好学习习惯。

构建的基本素质、职业能力与素质、创新创业教育三个平台,支撑着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创新”相结合的基础课、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学科理论拓展课程、开放式课程四个系统教学(见图2),实施2、4、6学期的生产岗位操作训练、生产性综合项目、顶岗实习三个阶段工学交替的生产性实践训练。

本模式的课程设置灵活弹性,可针对生物医药领域新技术对一线人才的需求,采用企业定制课程与学院课程学分互换的方式,以订单式、“2+1”、工学交替等形式实施人才培养。

图2 人才培养模式中四个课程系统分布图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开展生源素质调查分析、学生能力鉴定评价学生技能竞赛和作品展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等。

2优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从“职业成长阶段→职业典型任务→职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步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专业双带头人组织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分析本专业“工作岗位的工作行为”、“典型工作任务”、“职业成长阶段”、“行动领域”,与课程专家共同研讨,获得基于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规律相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表3)

3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在完成第一、二学期公共基础课后实施该课程体系学期实现学生由新手到合格操作员的转变,第四学期实现由合格操作员到熟练操作员的转变第五学期则为学生今后工作中从操作员晋升为技术员奠定基础,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第六学期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生产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就业和创业打好基础同时为继续教育和进一步学历教育奠定基础,力争实现10%的专升本人才输送。

3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

(1)优化教学项目对接职业标准

在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上,由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一体化的设计与改革,对接发酵工、生化药品提取工和药物制剂工等职业资格标准,对接企业生产过程,引入新技术、新工艺,优化原有教学项目,进一步开发源于生产实际又高于实际的教学项目,修订、完善课程标准,形成入门项目、主导项目、自主项目、综合项目四个层次的教学项目体系。建设期内,修订完善《生化药物生产》、《微生物药物生产》和《制药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等11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开发《生化药物生产》、《微生物药物生产》、《基础化学与实验技术》、《微生物基础》、《生物化学基础》等5门项目化核心课程。

2实施项目化教学强化实践训练

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项目化教学,针对四个层次教学项目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训练,将知识的学习渗透项目任务的咨询、决策、计划、实施、结果检查与评价中,达到做学合一。在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再进行理论提升,实现学生从生手到能手的跨越,从如何做事到如何做得更好的层面转变。(图3

3 项目化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

(3)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本素质平台。第一课堂以基础课程系统的模块化课程为主体,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第二课堂通过公选课、学生社团、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团队意识。

职业素质平台。第一课堂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系统的项目化课程为主体,以“入门、主导、自主、综合”多种层次项目为载体,反复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同时,实现职业素质的提升。第二课堂选修《创业策划》、《创业实务》等选修课程,辅之以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素质拓展活动,培养职业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以第一课堂自主项目、综合项目,第二课堂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企业技术改造、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开放式课程系统为主体,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保障,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技术服务,选修《创业管理》、《创业拓展》课程,完成对“创业计划书”的评价与完善,最终以呈现《某药业有限公司创业方案书》的形式完成贯穿项目,将专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的态度就业,把就业作为创业的开始。

(4)推行多种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课程考核办法

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水平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学业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考核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考核学生知识技能,建立以职业能力核心的多形式、多样化的课程考核办法(图4)

4 以职业能力核心多元化课程考核

4强化资源库建设

合理使用高职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等现有的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基础上,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技术骨干、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人员等组成的资源库建设团队,充分利用学院的数字化教学平台,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按照岗位要求和课程标准,运用数据库开发技术,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项目、职业资格标准标准操作规程、生物材料管理规范、发酵罐操作动画、生产案例等集成;再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发典型生物药物的虚拟生产流程、虚拟生产工艺等视频资源,形成具有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和就业支持等多种功能的专业教学资源库

5.加强特色教材建设

由骨干教师、企业技术骨干组成教材开发团队,共同研讨职业岗位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确定编写思路,拟定编写大纲。建设期内,完成《生物产品开发与工艺优化》、《生物医药职业工作概貌》等6本项目化课程校本教材,组织编写并出版《基因操作技术》、《酶制剂生产技术》和《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等3本项目化课程特色教材,力争1本成为省级精品教材。

6.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生物制药专业教学网站,与企业合作采集生产工艺流程、仪器设备操作、GMP管理信息等,制作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引入到课堂。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计划与经费预算见表4。

表4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计划与经费预算表

实施三项工程,提升双师素质,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责任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周 勇

常州千红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韦利军

依托生物制药产学研合作平台,以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为抓手,实施“双带头人”工程,形成校内和校外专业带头人共同负责专业建设的工作机制;实施“强基”工程,切实提高青年教师基本教学能力;实施“聚合”工程,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结对共聚提升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打造一支职教能力强、社会服务能力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1专业带头人培养

建设期内,聘请和培养能站在生物制药技术生产一线、熟悉行业产业的发展和运作、有一定影响力的、掌握生物制药技术生产一线动态、把握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的专业带头人2名,其中1名来自于行业企业专家,形成校内和校外专业带头人共同负责专业建设的工作机制。

2骨干教师和技术骨干结对培养

实施聚合工程,建设期内实现5名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一对一结对,合作完成实训基地建设、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化教学、产品开发、技术服务、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工作。

3.青年教师培养

全力实施“强基”工程,采取“一对一”以老带新方式,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教学基本功和职业教育能力,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参加相关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定期下企业实践或参加新产品研发。建设期内对青年教师制定3年培养计划并实施

4.双师素质提升

以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工程师以上职称作为衡量标准,制定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建设期内,安排8名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4名到企业教师工作站实践,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稳定在100%

5.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聘请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政治思想品质的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新聘20名兼职教师,建立由30名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库,实现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比例达50%

选拔和聘用5名有影响力的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使之成为兼职教师队伍的核心骨干。

每年安排2期兼职教师培训,主要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法规等的学习与交流,使之熟悉职教规律和教学方法,能将新技术、新工艺及时传授给学生。

6.教学团队建设

按照学院深化教学团队建设要求,专业带头人牵头组建骨干教师、企业技术骨干、青年教师组成5个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和2个项目开发团队,进行课程开发、项目化教学、教材编写、资源库建设、教改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建设期内,打造一支职教能力强、社会服务能力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计划与经费预算见表5

5 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计划与经费预算表

(五)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责任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谢婷 赵雷

常茂生物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龚小玉

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新创业成效等为指标,制定企业、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立质量评价反馈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1建立质量评价制度

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着重进行教学质量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的关联度分析,以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的满意度和创新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要素,通过第三方调查以及学校对学生、用人单位的调查,确定人才培养质量中最重要的影响环节及关键指标。

根据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结合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具体要求,研究制定和完善关键性监控指标的质量标准或实施意见,明确对关键监控指标的质量要求。

组建企业、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工作机构,根据质量标准和实施意见,进行质量评价。

2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

依据全面性和全程性原则,对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校企合作,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及落实、师资队伍质量、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教学过程、教材质量、考试和考核、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

针对确立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指标,重点抓好5个方面的管理监控工作:

一是对新生状况进行分析。每年对新生进行基本情况调研,对新生专业满意度、知识结构、学生个性、心理健康状态等进行分析,为专业教育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监控,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实施“双带头人”工程和“结对共聚”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加强“双师”素质的培养;加强师德建设,打造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三是课程建设的监控,加强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落实等方面的监控,对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否适应产业调整、是否引进企业行业标准、是否不断充实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进行监控;

四是对教学方法的监控,教学方法是否以学生为主体,是否以能力训练为重点,是否采用行动导向的各种教学方法;

五是考试考核方式的监控,监控课程考核是否通过多种考核方式结合检验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是否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对知识、能力、素质做全面考核。

3确立质量评价反馈体系

(1)完善企业评价信息反馈制度,形成校企联合反馈预警机制。在教学各环节的管理与监控中引入企业评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论证、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审定,聘请企业兼职教学督导员,参与教学过程的监控,尤其在校外实训、产学结合、顶岗实习等环节重视用人单位的反馈;广泛收集企业对学生质量的评价信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健全毕业生信息跟踪和反馈机制。组织对毕业生进行5年连续跟踪调查,及时了解毕业生岗位适应情况并收集毕业生的反馈意见,跟踪毕业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轨迹,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正提供依据;继续通过麦可思公司对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认真分析和有效利用相关数据依据毕业生调查数据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分析诊断,对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做出修正和改进;

(3)重视网络反馈,充分发挥数据平台作用。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网络监控反馈系统,及时反馈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与改进意见,反馈教学实施、运行、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4)对各方面的教学质量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全面、及时地反馈给专业建设理事会及院系有关部门,以便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标准,改进过程控制的工作方法,对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进行及时调控和改进。

(5)对人才培养关键因素评价结果的分析与改进。根据新生分析结果确定新生教育的重点和针对性,根据知识结构因材施教组织教学,根据学生心理状态分析,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防范。对教师教学能力、课程、教育教学方法、考试评价方式等关键因素实施、落实中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调控有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

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建设计划与经费预算见表6。

6 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建设计划与经费预算表

(六)服务社会能力建设

责任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韦平和

张家港华昌制药有限公司 王 平

依托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区域生物医药企业开展员工工艺操作培训和发酵工、生化品提取工、药品分析检验工药物制剂工等职业技能培训为国内中高职院校开展专业教师培训,建设期内每年完成2700人日的培训托应用酶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期内与企业合作开发1~2个新产品,申请专利2件,实现项目到账经费30万元

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生物制药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责任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丁敬敏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陈乃军

适应江苏省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满足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高等职业校的引领作用,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合作探索生物制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实现高职中职生物制药技术及相关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深度衔接促进生物制药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培养和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中职生招生比例达30%。

1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

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 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 3 年或2年) 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 2年或3年),毕业后颁发高职专科文凭。对口升学衔接模式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对口的生物制药专业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直通制衔接模式前三年按中职教学计划实施教育, 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高职, 再学习两年, 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

2实现“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1)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培养目标都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2)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3)教学模式的衔接。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

(4)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中高职衔接的建设计划与经费预算见表7。

7 中高职衔接的建设计划与经费预算表

以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为抓手,辐射带动专业群建设

责任人:

化学制药技术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张文雯

常州制药厂有限公司 王 兵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王旭波

常州康普药业有限公司 汤金春

品质量检测技术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谢 婷

常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汤礼军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杨艳芳

州新博龙泉酒业有限公司 徐新平

通过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建设引领带动专业群内化学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品质量检测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等专业建设与改革充分借鉴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的经验共享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实训条件、师资队伍、专业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成果,形成为区域医药产业服务的高端医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建设期内,在常州市医药、化工、食品等行业协会指导下,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各专业建立专业建设理事会,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工作制度,开展各项工作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推进项目化教学;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各1名骨干教师3人,企业兼职教师20名开发《化学制药小试开发》等6门项目化核心课程编写完成4本项目化课程教材,力争1本成为省级精品教材或国家规划教材。专业群共同完成1500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8社会服务项目,教学资源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专业群建设计划与资金预算见表8

8 专业群建设计划与经费预算

、改革举措

针对目前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师资队伍质量与结构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等问题,着力完善专业建设理事会工作机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健全人才质量评价制度,保证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1构建学校主体、政府协调、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新机制

完善专业建设理事会,形成专业指导机制,促进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对接。由常州市药监局、医药行业协会、生物医药产业园企业等专家组成专业建设理事会,审议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教育教学改革。

实施双带头人制度,形成专业建设责任机制,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与校内专业带头人共同负责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组建教学团队,推行项目化教学。

推进五位一体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专业建设依托机制,促进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坚持四结合、六合一的建设理念和“SHER”的建设原则,与企业共建五位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引入企业文化,完善制度建设,探索校中厂建设。

2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专业发展机制,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以省级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江苏省应用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主要支撑点,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实施项目化教学,开展社会服务,设立企业教师工作站,形成教学促进产研,科研加速产教,产业发展又反哺教研的校企互动共赢专业发展机制。

3转变培养方式,强化实践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实现学业和职业对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开发课程,构建基于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规律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依据行业职业要求,规范教学活动,实现职业和学业对接。

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和双证融通。按照GMP规范,采用企业标准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完善标准操作规程、生产记录等教学文件,强化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营造真实的职场氛围,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

深化项目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根据生产过程开发学习情境,设计源于生产实际又高于实际的入门、主导、自主、综合教学项目,强化实践能力训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工艺、虚拟流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再现企业生产过程。

4实施三项工程,提升双师素质,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以教师职教能力提升为抓手,实施双带头人工程,形成校内外专业带头人共同负责专业建设的工作机制;实施强基工程,切实提高教师基本教学能力;实施聚合工程,结对培养学校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打造一支职教能力强、社会服务能力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5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借鉴全面质量管理和卓越绩效管理理念,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和创新创业成效等为主要指标,建立企业、行业、学生及其家长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与反馈体系,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进度与绩效考核指标

20121月至201212

1.建设内容

按照建设方案全面开展项目建设工作,按计划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着重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和项目化教学改革,达到绩效考核指标,顺利完成中期检查。

1完善专业建设理事会工作机制,审议专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形成活动记录

2完成液体制剂实训室、中试生产性车间基础设施和相关设备采购,修订实训基地管理办法,编写项目工艺流程、标准操作规程和生产记录等教学文件,修订专业教师下厂实践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

3优化教学项目,实施项目化教学,推进素质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多元化课程考核体系,重点开发标准操作规程、微生物管理规范、发酵罐操作动画、生产案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

4实施双带头人强基聚合三项工程,组建2个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和1个项目开发团队。

5)修订多方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健全质量评价反馈体系,修订毕业生跟踪调查表,组织跟踪调查,对第三方就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

6)开展中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学校签订合作协议,进行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内容、实训条件、教学模式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的研讨,形成调研与分析报告。

7)制定专业群建设工作计划,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实训条件、教学团队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建设。

2.绩效指标

1)建成1个战略型校外实训基地,新增3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建立1个企业教师工作站,各种社会培训2700人日,与企业合作开展1~2个新产品研发,申请专利1件,项目到账经费15万元,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5

2)完善11门课程标准开发2门项目化核心课程,编写3本项目化课程校本教材编写、出版2本项目化课程特色教材。

3)培养校内外专业带头人1,结对培养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3对,专业教师下厂实践2名,参加国内外培训5名,双师比例稳定在100%,新聘兼职教师10

4)专业群内各专业培养校内外专业带头人各1名、骨干教师3新聘兼职教师10名,开发3门项目化核心课程,编写2本项目化课程教材完成750人次职业技能培训、4个社会服务项目,实现到账经费40万元

(二)20131月至201312

1.建设内容

全面完成重点专业建设各项任务,强化教学团队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形成完整的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达到绩效考核指标,通过验收。

1专业建设理事会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审议专业年度建设计划,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形成活动记录。

2)完成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办法,优化项目工艺流程、标准操作规程和生产记录等教学文件完善专业教师下厂实践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

3实施项目化教学,推进素质和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多元化课程考核体系,重点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标准化操作等视频教学资源

4实施“双带头人”、“强基”、“聚合”三项工程,组建3个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和1个项目开发团队。

5)完善多方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评价反馈体系、毕业生跟踪调查表,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总结第三方调查资料,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学改革依据,实现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全省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

6)深入开展中高职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内容、实训条件、教学模式、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的研讨,形成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等文件。

7专业群内各专业继续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实训条件、教学团队等方面进行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2.绩效指标

1)建成1个战略型校外实训基地,新增2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建立1个企业教师工作站,各种社会培训2700人日,与企业继续合作开发1~2个新产品,申请专利1件,项目到账经费15万元,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5

2)开发3门项目化核心课程编写3本项目化课程校本教材,编写出版1本项目化课程特色教材,力争1本成为省级精品教材或国家级规划教材

3)继续培养校内外专业带头人1名,结对培养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2对,专业教师下厂实践2名,参加国内外培训3名,双师比例稳定在100%,新聘兼职教师10

4专业群内各专业继续培养校内外专业带头人各1名、骨干教师3名,新聘兼职教师10名,开发3门项目化核心课程,编写2本项目化课程教材。专业群共同完成750人次职业技能培训、4个社会服务项目,实现到账经费40万元

、保障措施

1项目组织机构

成立学院层面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系层面的项目建设核心小组、专业层面的项目建设工作小组,领导与监督、指导、实施建设工作,实行半年一期的项目建设检查、验收与评审。

2项目建设管理

(1)制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明确组织机构及人员职责。工作小组制定计划并实施,核心小组负责监督进度和质量,接受领导小组的检查、监督和审计。

(2)制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统筹安排使用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专账管理,学院加强对建设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

(3)建立项目建设年度绩效考核制度和绩效激励机制。对于任务完成情况良好、效益显著的项目负责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作为职称晋升和考核、评优等工作依据之一。对于进度缓慢的项目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和领导责任。

3项目建设经费

中央财政投入200万元,张家港市华昌药业有限公司支持资金100万元,学校自筹100万元,共计400万元。

4.项目建设监督与考核

(1)按照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全程监督、定期考核的原则,制定学院《建设项目评价与考核办法》,规范建设项目实施的监督与考核。

(2)建立项目建设动态监控机制,对项目的建设情况(进度、质量、经费使用等)进行监控,每月通报一次,确保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效益。

资金预算(表9

9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资金预算及来源


、拟购设备清单(表10、表11

10 专业技术实训室设备清单


11 中试生产车间拟购设备清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4c0604a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f1.html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