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复习知识点

发布时间:2014-06-23 08:43: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一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复习知识点

2014616 整理:王亚华 编号:

1.1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自然增长的衡量指标

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100%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二、人口自然增长模式(共有3种模式)

1“高--低”模式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此模式出现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与当时传统的手工劳动力相结合。

2“高--高”模式,又叫过渡人口增长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模式。发达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进入此种模式,直到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依旧属于该种模式。比如说广大的亚、非、拉国家。

3“低--低”模式,又叫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现在存在于广大的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瑞士、挪威等西欧国家。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属于此模式,比如:中国、古巴、韩国

三、一些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情况

2004年,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国人口出现负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等国人口呈零增长

英国、比利时、芬兰等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零

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高”模式型向“低--低”模式转变。2004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1.23%0.59%

四、当前人口增长模式下存在的社会问题

1、目前发展中国家,即“高--高”模式出现的社会问题有: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越来越大。在城市出现了住房困难、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环境污染等问题,在乡村出现生态破坏。少年儿童和青年的生活、学习、就业问题严重。

对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2发达国家“低--低”模式出现的社会问题是:

人口增长慢,造成许多国家老龄人口比例升高,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

对策:适当的鼓励生育和外来移民,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设施。

3中国出现的社会人口问题: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压力。一方面要解决少年儿童和青年的生活、学习就业等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负担老人的赡养,加重社会经济负担。

中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五、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1、一定区域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快慢,收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也收到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的多重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2、经济越发达,出生率越低;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医疗卫生条件越好,死亡率越低,妇女就业状况越好,生育率越低;一般宗教都布反对人口生育;战争会增加死亡率;人口政策比如计划生育政策会降低出生率。

1.2人口合理容量

一、关于人口快速增长的描述

人口爆炸是社会学家描述20世纪出现的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的状况,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之为人口的指数增长。

二、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1、自然资源是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符合短板效应和木桶效应。自然资源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自然资源种类越多,数量越多,人口容量就越大。

2、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科技越发达,人口容量越大。

3、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对外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容量越大。

4、人类的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小。

三、自然资源对人口容量的限制性

自然资源中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都对人口容量有一定的限制性,但人口的增长也造成自然资源的危机。

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

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

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

五、人口容量的特点(3个)

临界性(人口合理容量)

相对性

警戒性(人口容量)

1.3人口迁移

一、关于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人口流动和人口变动的关系

1、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是人口变动的两个方面。

2、人口移动的两个方面:人口迁移(是指人类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和人口流动。

3、人口迁移不会影响总人口数量。

二、人口迁移的3个要素

1、空间移动2居住地变更3、时间限度

三、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路线

115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特点 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从已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国家

流向

欧洲到美洲、大洋洲

非洲黑人到美洲

亚洲人向国外移民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特点 劳务输出成主流

国际难民数量多

短期流动工人增加,定期移民减少

迁移流向发生变化

流向

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亚洲向东到北美洲,向南到大洋洲,向西到欧洲。

南美洲向北到北美洲

灾害、战争而引起的迁移路线

四、人口迁移的分类

第一种分类方法 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

国际迁移 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

国内迁移

第二种分类方法 根据人口迁移的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

从农村到农村

从农村到城市(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

从城市到城市

从城市到农村(发达国家当前)

五、我国人口迁移

1、建国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特点:有计划、有组织进行,流量小

流向:由东部向西部及东北地区

2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特点:自发性、流量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

流向:由中、西部经济落后区向东部经济发达区

六、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城市化初期的推力:农村生活困难,就业机会不多,升学与升迁机会不多,生活质量低,公共设施不足,老式房屋生活不便,社会地位低。(农村)

城市化初期的拉力: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多,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相对理想,教育与升迁机会多,休闲机会多,现代建筑居住舒适,置业与致富机会多,社会地位高。(城市)

城市化后期的推力:人口密度大,失业率高,犯罪率高,建筑物密集,房地产价格高,交通拥挤,环境质量差。(城市)

城市化后期的拉力:人口流失,人口总量少,劳动力老化,农业投资少,农业生产条件差,农田荒废,环境质量好。(农村)

七、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a) 人们喜欢从环境恶化(严重的水土流失、气候恶劣)、自然灾害(如洪水、暴雨、地震、火山爆发、瘟疫等)的地方迁移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方便、宜于农耕的平原或河谷地带。

b) 由生态环境条件恶化而引起的移民,称为生态移民或环境移民。

2经济因素

a) 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也就越频繁。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而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迁出率较高。

b) 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改变了人口迁移的流量和流向,进而影响了人口空间分布。

c) 交通运输促进了人口迁移。

我国当前人口迁移的原因

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我国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长期剩余,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

国家政策允许人口迁移

3、政治因素

a) 国家政策 我国民工潮、上山下乡

b) 政治变革 石家庄成为省会城市后人口的变化

历史上都城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

c) 战争 战争与巴尔干半岛的人口迁移

4、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教育 为接受好的教育二出国留学的人口迁移

家庭婚姻 婚姻(青年人)、家庭(未成年人和老年人)

宗教信仰 种族之间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如:印巴分治,犹太人的人口迁移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1、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傣家竹楼)和精神财富(京剧、雕塑)的总和。

2、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二、文化背景与人口

1、婚俗会影响人口出生率

a) 初婚年龄的大小会影响人口的出生率。初婚年龄越小,出生率越高。

b) 婚姻的稳定程度会影响出生率。一般来说,婚姻关系不稳定会降低人口出生率。

2、宗教 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值。如:天主教、印度教。

三、中国文化与人口

婚姻观 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生育观 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加人不加菜,只是多双筷。

择业观 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居住观 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46983f00029bd64793e2c0b.html

《高中地理《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复习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