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诉 - 读唐诗〈琵琶行〉有感》的审美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05 06:52: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的审美研究
作者:崔婧
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11

        摘要:《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是一首包蕴了深刻创作思想和丰富创作手法的当代琵琶独奏作品。该曲以融合中西方音乐思维的曲式结构为,以细节化的各种艺术处理手法和琵琶演奏技法等音乐创作技巧为,建构起了规模宏大而又细节丰富的音乐叙事和抒情结构体系。鉴于此,本文对作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就作品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琵琶行 作品分析 审美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016-03

        一、琵琶曲《诉》的作品分析

        《诉》的全曲由引子、尾声和七个段落组成。其中,第1-14小节为引子部分,大致对应《琵琶行》原诗从浔阳江头夜送客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部分;第15-36小节为第一段,大致对应《琵琶行》原诗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初为《霓裳》后《六幺》的部分,且此段的开始部分展现了乐曲的第一主题;第37-66小节为第二段,大致对应《琵琶行》原诗从大弦嘈嘈如急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部分;第67-83小节为第三段,大致对应《琵琶行》原诗从银瓶乍破水浆迸唯见江心秋月白的部分;第84-107小节为第四段,大致对应《琵琶行》原诗从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的部分;第108-124小节为第五段,大致对应《琵琶行》原诗从我闻琵琶已叹息为君翻作《琵琶行》的部分;第125-234小节为第六段,对应《琵琶行》原诗从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的部分,且此段的开始部分展现了乐曲的第二主题;第235-249小节为第七段,对应《琵琶行》原诗从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的部分;第250-260小节为乐曲的尾声部分,对应《琵琶行》原诗最后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上面的段落划分及与原诗的对应关系同一些有的研究文献不同,而且,似乎从第六段开始,《诉》的结构与原诗的诗句不成比例了。但笔者认为,如此划分是有其道理的。原因在于,从第125小节开始乐曲转为有板无眼,这种板式对应的只能是却坐促弦弦转急,在这转急当中,蕴含的是诗人与琵琶女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悲戚、激愤之感。故而,此处作者不惜占用大量篇幅另立一段,不是为了叙事,而是为了抒情,即用真实的转急琵琶之声来最大程度地宣泄、表现《琵琶行》中点到的、蕴含的所用情感,以便在最大程度上打动听众。第235小节开始的段落,节奏突然慢下来,而且琵琶奏出了一段散板性质的华彩乐段,起到了潜气内转、深化全篇情感的作用,故而只能对应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之句。然而此段意不在描绘满座重闻皆掩泣的场面,而是抒发这种场面背后所蕴含的沉痛感情,该段将情绪由外在的激愤内化深化为内心的沉痛,在这种潜气内转的过程当中把《琵琶行》原诗同为天涯沦落人的人生失意的痛切之感通过表面看似自由的散板乐章释放出来撞击听众的心弦而引发共鸣。最后的尾声承接此段而使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归于平静,最后的泛音则暗示出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味、诗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43b4306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51.html

《琵琶曲《诉 - 读唐诗〈琵琶行〉有感》的审美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