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中考版9篇(全新篇目)

发布时间:2018-09-05 14:33: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阅微草堂笔记》阅读训练(中考版)9

曹司农竹虚言,其族兄自歙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其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入室后,渐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耶!”鬼技穷,倏然灭。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有蠕动。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也?”竟不入。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1稍乱(  )

2归途宿(  )

2.划分句子节奏(断一处)。

3.翻译句子。

时盛夏,延坐书屋,其轩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本文后可以看出曹竹虚的族兄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罢本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只

2)等到 第二次

2.忽/自摘其首置案上

3.略。(见译文)

4.勇敢、机智、不迷信。

5.示例: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参考译文:

曹竹虚说,他的同族兄弟从安徽歙县到江苏扬州去,道上经过一个朋友家。当时正是夏天,朋友请他在一间书房中休息,这间书房高大爽洁。到了晚上,他请求在书房中住宿,他的朋友说:“这间书房闹鬼,晚上不能居住。”他的同族兄弟一定要住,(他的朋友就同意了)。到了半夜,有东西从门缝爬进来,薄得像一张作夹带用的纸。进来后,伸展开成为人的形状,是一个女人。曹司农的同族兄弟一点也不害怕,那女子忽然散开头发,吐出舌头,模仿吊死鬼的样子。曹司农的同族兄弟笑着说:“散开的还是头发,只是有点乱;伸出的还是舌头,只不过有点长,有什么可怕的!”忽然她又把脑袋摘下来放在案几上。曹司农的同族兄弟笑着说:“你有脑袋我都不害怕,何况你现在已经没了脑袋!”这个鬼没有了办法,眨眼间就没有了。等到曹司农的同族兄弟从扬州回来再住朋友家的这间书房,到半夜时,门缝又有东西在蠕动。等到鬼刚刚露出脑袋,他就唾了口唾沫说:“怎么又是这个令人扫兴的东西啊?”最后鬼没有进来。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山门于河

2于沙上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1)求石兽水中,竟不可得。

2)沿河求,不亦颠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

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

参考答案:

1.1)圮 (倒塌 2)湮 (埋没)

2.1)于(介词,在 2)之(代词,指代二石兽)

3.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4.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参考译文: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经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边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认为他的言论是正确的。

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凭空判断吗?

有樵者伐木山冈,力倦小憩。遥见一人持衣数袭①,沿路弃之,不省其何故。谛视之,履险阻如坦途,其行甚速,非人可及;貌亦惨淡不似人,疑为妖魅。登高树瞰之,人已不见。由其弃衣之路,宛转至山坳,则一虎伏焉。知人为伥鬼②,衣所食者之遗也。急弃柴自冈后遁。次日,闻某村某甲于是地死于虎矣。路非人径所必经,知其以衣为饵,导之至是也。

物莫灵于人,人恒以饵取物。今物乃以饵取人,岂人弗灵哉!利汩③其灵,故智出物下耳。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袭:全套的衣服。②伥鬼:古时迷信,传说人被虎咬死后,鬼魂为虎服役;虎行求食,伥为鬼前导。③汩:掩盖、埋没。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4分)

1)不其何故(      )

2)非人可(      )

3)则一虎伏(      )

4)衣所食者之也(      )

1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项是(  )(2分)

A.力倦小憩     B宛转至山坳

C沿路弃之     D.闻某村某甲于是地死于虎矣

13.翻译下面句子。(2分)

路非人径所必经,知其以衣为饵,导之至是也。

14.通读全文,说说老虎聪明在何处?(2分)

15.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1.知道,明白比得上,赶得上留下的

12.D13.那条路不是人们日常的必经之路,可知他是用衣服做诱饵,把人引诱到这里。

14.知他用衣服做诱饵,把人引诱到偏僻之处吃掉15.对比。用来表现老虎的狡猾。

参考译文:

有个樵夫,在山冈上砍柴,累了休息,远远看见一人拿了许多衣服,沿途丢弃,不明白是做什么。仔细看他翻越险阻如同平地,走得十分迅速,人所难能,相貌也很惨淡,不像是人,怀疑是妖魅。爬上大树俯身看时,人已经不见了。顺着他丢弃衣物的道路,转弯抹角地来到一处山坳,有一只猛虎卧在那里。这才明白那人是伥鬼,衣服是被老虎吃掉的人剩下的。他急忙丢掉木柴,从山冈后面逃走。第二天,听说某村某甲在这个地方被老虎吃了。那条路不是人们日常的必经之路,可知他是用衣服做诱饵,把人引诱到这里。

万物没有比人更聪明的,人总是用诱饵捉动物,现在是动物用诱饵捉人,难道是人不聪明吗?被利益泯灭了人的灵性,所以智力反而在动物之下了。

姜三莽吓退鬼魅

景城有姜三莽者,勇而戆。一日,闻人说宋定伯卖鬼得钱事,大喜曰:“吾今乃知鬼可缚。如每夜缚一鬼,唾使变羊,晓而牵卖于屠市,足供一日酒肉资矣。”于是夜夜荷梃执绳,潜行墟墓间,如猎者之伺狐兔,竟不能遇。即素称有鬼之处,佯醉寝以诱致之,亦寂然无睹。一夕,隔林见数磷火,踊跃奔赴;未至间,已星散去。懊恨而返。如是月余无所得乃止。盖鬼之侮人,恒乘人之畏。三莽确信鬼可缚,意中已视鬼蔑如矣,其气焰足以慑鬼,故鬼反避之也。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37063b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f.html

《阅微草堂笔记中考版9篇(全新篇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