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作品欣赏选修课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0-06-22 01:42: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现代文学作品欣赏选修课心得体会

  篇一:舞蹈赏析选修心得体会

  舞蹈赏析选修心得体会

  测绘学院 地113班 张艺薇 12052

  本学期我选修了舞蹈赏析这门选修课。选报这么课的主要目的有很多,一是为了学分,二是为了能初步系统地了解舞蹈的相关历史知识而不单单是像平时仅仅看电视或者演出中的舞蹈。再者,选这门课也是对平时紧张学习的一种放松,同时也能陶冶情操,舒缓紧张情绪,这些都是大有裨益的。

  总的来说这五次选修课我的收获还是不小的。通过这五次课我了解到了中国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不同风格舞蹈以及国外的经典舞蹈。前几堂课里我们主要鉴赏了国内的舞蹈。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中国唐代传统舞蹈、蒙古族、傣族、朝鲜族等民族舞蹈。在学习中国传统舞蹈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中国唐朝的舞蹈艺术,在经过汉朝百戏在舞蹈技巧上的飞跃,以及朝舞交汇的推动下,达到一个更趋成熟的新境界,此时乃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最高峰。其舞蹈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强大的国力,社会思想开放,各民族及外国文化均能被充分吸收而融合。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舞蹈活动普遍,观赏舞蹈表演成为人民艺术生活的一要,来自民间、经艺术加工后、形式华丽、规模宏大的宫廷燕乐舞蹈也大量涌现,堪为唐代舞蹈一大胜观。 盛唐时,宫廷中设置了完善健全的太常寺、教坊,管理宫廷乐舞等事宜。唐玄宗时又从坐部伎及宫女中挑选出一大批技艺最高的乐工、舞伎,设立了梨园,专事歌舞的排练和演出。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在了解了中国传统舞蹈的韵味时也感受到了其中的经典意义。在老师讲到前一阵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中宫宴上频频出现的宫宴舞正是唐代著名的舞蹈。由此可见中国唐代舞蹈堪称文化经典!随后我们欣赏了一些具有唐代特色的舞蹈。看到一个个女性舞者们着装唐代服装优雅缓和的舞蹈更加深了我对唐代舞蹈的印象。 之后我们又欣赏了以鲁迅著名代表作之一《孔乙己》中孔乙己为主要表演形象的舞蹈,舞蹈中的演员通过肢体动作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也使我理解了老师讲到的舞蹈以肢体语言向观众们表达的不仅仅是美更是一种心态,一种情感的流露。

  随后的几节课上我们了解并欣赏了不同民族的舞蹈。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其中蒙古族舞、傣族舞以及朝鲜族舞蹈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我虽然不是蒙族人,但因为出生在内蒙古加上在内蒙生活了12年,因此自己对这个民族有着一种独有的情分,对这个民族的的舞蹈自是十分喜爱的。在课上我了解到蒙古族人民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的蒙古族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牛斗虎舞”、“摔跤舞”等。蒙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蒙古族主

  要集中居住在内蒙古草原上,辽阔的草原畜牧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之后在赏析蒙族舞视频中看到男性舞者们的矫健舞姿舞步透露着这种勇敢,热情,直爽的性格。

  在傣族舞的欣赏时我了解到,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们的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来自: 小 龙 文档网:现代文学作品欣赏选修课心得体会)和地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我想,傣族舞这种独有的轻盈与灵性之美也势必与这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以及他们的宗教信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以前只要一提及傣族舞我首先也是唯一想到的就是以杨丽萍为标志的孔雀舞。但通过课上的学习我了解到傣族舞里人们善于模仿的并非只有孔雀。譬如在视频中我们欣赏到的就是一个模仿鱼儿在水中嬉戏的傣族舞。这让我大开眼界。同时舞者用自己柔婉的舞姿时而表现鱼儿的安静时而彭发出鱼儿的灵动,这都使我感受到傣族舞独有的韵味。

  在朝鲜舞的学习中我了解到朝鲜民族是勤奋团结、勇于抗暴的民族,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来侵略,抗暴斗争层出不穷。长期的反入侵斗争与抗暴斗争,使朝鲜民族的民族性更为沉着坚忍,从而增强民间舞蹈的力度并融入柔韧的特色。女性舞蹈更以柔美见长,而且优美中蕴藏着刚劲的力量。

  最后的两节课上我们主要欣赏了现代舞和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通过学习我对现代舞有了更系统的认识,现代舞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舞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对于我个人,其实比起传统民间舞蹈我更热衷于现代舞,一是因为自己所处的时代影响了我的主观思想,但更重要的一点是现代舞不追求规定的形式和束缚,它所追求的是当今时代人们内心情感直接的流露,也是反映社会现状的有效途径,同时现代舞可以提现人们的创新思维。

  在舞剧《天鹅湖》的片段欣赏中,我被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后和王子齐格费里德之间浪漫但苦楚的爱情表演深深吸引。在观看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芭蕾舞展现给人们那种干净利落以及肢体曲线美。

  这次的舞蹈鉴赏选修课可以说让我第一次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了舞蹈那博大精深的美。简言之,这门课使我在身心上都收获甚多!

  篇二:选修课文学作品历史分析

  “呐喊”还是“彷徨”?文学作品的历史分析

  北师大株洲附校 蒋超

  鲁迅是当代最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之一。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很多作品都长期收录到了中学语文课本之中,有人统计过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语文课本中鲁迅的作品高达20余篇,在所有的作者中名列第一。很多同学都读过鲁迅的作品,我们不妨统计一下,在座的同学读到过鲁迅作品的请举手。既然这么多同学都读过鲁迅的作品,那我想问一问:单纯从文学作品欣赏的角度出发你觉得鲁迅的文章好看吗?你能够完全理解鲁迅在作品中要表达的意思吗?

  其实我觉得不同的年龄看鲁迅的作品会有不同的体会,记得我最早读鲁迅的作品是在读小学大约是八、九岁的时候。那个时候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去翻东西。记得那天下午是在我爷爷家的一个小阁楼里,家里准备不要的、或者暂时用不着的东西都收在这里。我总是在这里找到很多我认为的好东西,这恐怕也是一种小孩子的天性。这天我翻啊翻就从一堆东西里面翻出了一本脏西西的鲁迅的“呐喊”当时是很高兴的,那时候我也听过鲁迅的名字认为这本书一定很好看。结果一看发现太没意思了,特别是呐喊的第一篇“狂人日记”。疯疯癫癫、神神秘秘根本就不知道他要讲什么。于是我就得出:鲁迅的作品不好看。等到我读初中的时候在语文课本中再次接触到鲁迅的作品,发现他比以前要好看多了。特别是《社戏》里面说晚上坐着小木船、和小伙伴一起去偷豆子、然后一起煮来吃。曾经一度是我少年时候的梦想。现在再读鲁迅的作品,发现已经不能简单的用好看不好看来形容了。因为我发现读历史读的越多,就越发现鲁迅的伟大。他的每一篇作品、甚至每一段话、每一个字都体现了巨大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拨开了中国历史XX多年的历史迷雾,在我的眼中鲁迅的文章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独特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分析鲁迅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这是语文老师的任务、这里我就不班门弄斧了。今天我想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来解读一下鲁迅的作品,有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还请在座的老师和同学提出宝贵的意见。

  鲁迅生于1881年,卒于1936年。他所经历的年代,恰恰是中国最屈辱、最动荡、也是意识形态与思想冲突最激烈的时候。1881年正式帝国主义列强加紧

  侵略中国边疆的时候。13岁的鲁迅正好目睹了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国签定卖国条约的种种屈辱。也经历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思想洗礼。这时的中国是一个泥潭、一个沼泽。无数的思想、不同的道德在冲突在辩论。无数的中国人在这个黑暗的年代沉沦了、迷失了,他们看不清自己的命运和中国的命运,只能随着命运而随波逐流。惟有鲁迅坚毅的目光看破了中国XX多年的迷雾,发出了闪电霹雳一般的呐喊。但是呐喊过后呢?又有几人能听懂?又有几人能接受?又有几人愿意为之而奋斗。于是只有彷徨、无尽的哀伤与彷徨。我觉得鲁迅作品那么多最核心的还是两部《呐喊》和彷徨》。

  《呐喊》是鲁迅用白话文写的开山之作。主要作品完成于1918-1922年之间。当时中国正在进行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后,封建的帝制被推翻了。可是封建的思想和文化还在继续毒害中国人。特别是袁世凯上台后,想要复辟当皇帝。于是大力的宣扬封建伦理和道德,希望继续用封建思想来麻醉中国人民。鲁迅正是在这个时候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呐喊集中的第一篇,描写的是一个狂人,也就是一个疯子。这个疯子是一个迫害狂患者,迫害狂有两种,一种是老是迫害别人,另一种老是幻想着被别人迫害。狂人日记中的疯子属于后者,他老是幻想别人要迫害他。怎么迫害他呢?就是要吃掉他。他认定现实是一个“吃人“的世界,自己随时处于被别人吃掉的危险之中。于是屋里人就把他关在家里养病,不许他自由出入,这个疯子一没事干,就在家里读书,读历史书。鲁迅先生教给我们一个办法,当我们对现实情况判断不清楚的时候,我们就去读历史书。因为过去的事情跟现在都丝丝入扣的联系着,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多少真正新鲜的事情,大多数事情都不止一次的发生过了,你只需去读历史就能对现在看得清清楚楚。关键就在于你会不会读。古人不是说”读史可以明智”吗,在座的同学都读过历史有没有人觉得,读过历史之后我聪明多了,IQ由原来的200涨到了250,考试门门100分。不可能,如果你用背历史书应付考试的方法去读,你发现不了什么东西。你必须用现在人的眼光去读历史。这个疯子一读就读出心得来了。他说:“凡是总需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想啊,琢磨)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这句话非常重要,不能光看字,

  需要从字缝里看出字来。这才是真本事。看出什么了呢?)原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真是厉害,就像一个武功高手一样。一剑下去,真相大白。我们总是说中国历史多么好、多么好。“仁义道德”、“礼仪之邦”。仁义也是有的,不能否认。但是在字缝里,在仁义道德的缝隙中有“吃人”。

  这“吃人”是有多重意思的。第一、在人类历史,中国文明史上确实有真的吃人(在原始社会,部落征战中经常吃掉俘虏。中国的北京人,就是传说意义中的食人族,在出土的北京人的头盖骨中就有被利器切开,吸食脑髓的证据。后来原始人发现人吃了可惜,吃了就是一次性消费了,留着干活更好。所以就不吃人了,把人留下来当奴隶,这就是奴隶社会了。可是到了奴隶社会以后吃人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我们在历史上时常听到“人相食”这个词。还有一个词是“易子而食”,比方说某些地方发生饥荒了、战乱、城市被围困。这些情况就会出现。记得以前看过一本恐怖小说,叫做“肉香”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比方小说《水浒》里面孙二娘卖的就是人肉包子。说明吃人首先是一个历史上的真实存在。 但是鲁迅所讲的吃人不完全是这个意思,他把“吃人“给引申了。引申为精神上的迫害。你把人作为奴隶,不从肉体上吃掉他,而从精神上折磨他,难道就不是吃人了吗?他虽然像猪狗一样的活着,但是他丢失了人的自由精神。所以说奴隶社会也是吃人的社会、封建社会也是吃人的社会。人只要不自由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你或者吃别人,或者被别人吃。鲁迅这是一大发明,发现了吃人,指明了中国XX年历史的吃人本性。更重要的是狂人发现自己也不干净,自己被别人吃,同时自己也吃过人。这个发现使狂人非常内疚,原来我也是不干净的人。于是,作为人有了罪恶感,人必须有罪恶感才能自我反省,没有罪恶感你怎么反省啊?如果一个民族不承认自己吃过人,不承认自己侵略过其他民族、侵略过其他国家。这样的民族他就是一个野蛮的民族,他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如果一个民族一边不知道反省,一边还想尽办法篡改历史、修改教科书、否认历史。那这个民族就是极度的无耻!从鲁迅开始,吃人成为中国文学一个重要的主题,而中国人作为人的觉醒,在历史上就开始了他的第一页。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人放声高呼,我们是人,我们不要吃人也不要被人吃,这就是呐喊。可惜这声呐喊是很无奈的,他只能通过一个狂人、一个疯子的嘴巴

  来发出。因为在那个年代合理的、正常的思想被人们认为是疯狂的、不能接受的。而恰恰是那些变态的、不和情理的却被人们认为是正常的、理所应当的。狂人如此、鲁迅也是如此。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一再不断的重演,当年大夫屈原正是因为自己的观点不能为世人所接纳,而又不愿意同流合污,所以才跳下了滚滚的泌罗江;哥白尼说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被人们认为是疯子,于是活活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有时候疯子讲出的话,往往不见得有多疯癫。而正常人讲出的话,并不见得有多高明。我最欣赏唐寅的一首诗:“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狂人日记是一篇白话文小说,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的序确实用文言文写成的。这段小序里说:“我的一个朋友的哥哥前一段时间得了重病,现在他已经好了到某地做官去了,这是他生病时候写的日记。”狂人现在不狂了,又回到现实社会中去了,又成了社会中的一个好人。他又去当官去了,他又去吃人了。他忘了他生病的状态,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他才看清了这个历史。他才要反抗,而别人就要压迫他,给他治病。最后他的病好了,他就忘掉了自己的呐喊,又回到正常的社会中去了。这个小序写出了我们现代人的一种状态,当你不正常的时候,社会上的人或者好心、或者恶意总要把你治好。只有把你治得和他们一样的时候他们才安心。(雷锋战友的故事)这其实是很悲哀的。

  在狂人日记中,狂人并不是一个胜利者。狂人并没有胜利,狂人最后是失败了。不但他自己的主张、自己的呐喊失败了。就连他自己都失败了。自己又变成了旧的人,只有在发狂的时候,才能说出真相。这一点是更加沉痛的。

  鲁迅在《呐喊》中还有一本书是实实在在讲过吃人的,不过吃的不是人肉而是喝人血。这篇文章叫做《药》,在这个故事中华老栓的儿子华小栓是一个肺炎患者,老栓为了给他治病花高假给他买了个人血馒头,最后儿子还是死了。文章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很,老栓在凌晨的时候出门去买人血馒头。在讲到杀人的时候,说到了看客,中国老百姓都有种阴暗心理,喜欢看热闹特别喜欢看别人受痛苦。其实不仅仅是中国人,世界各国人民都有这种破坏的、喜欢看他人痛苦、偷窥他人隐私的心理。现在什么电影卖座率最好?是灾难片、恐怖片、战争片越血腥、恐怖片越来越恶心、好不容易拍点正常的电影吧,女演员又越来越暴露。人们坐在温暖的电影院里,吃着香甜的爆米花,看着屏幕上的人受苦、受难、出丑、被

  鬼追,郁闷的心情就愉快了,于是发出了愉快的笑声。鲁迅很敏锐的观察到了人类内心的这一阴暗面,并切很痛恨这一点。在鲁迅的小说中有几次讲到杀头,每次写杀头,被杀者往往并非是主角,鲁迅认真留意的是那些看客。他们不关心谁被杀、为什么被杀、这人该不该杀、甚至在外国人屠杀中国人的时候也会好奇的伸长脖子、喊一声诶呀、然后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们冷漠、无知、麻木、又很可怜。他们不知道,哪天当刀砍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别人也会如此。这让鲁迅感觉到很悲哀,他本来是要当医生的,但是这件事情使他发现,医治国民的灵魂比医治他们的肉体更加重要,于是弃医从文了。老栓从刽子手手中接过热忽忽的人血馒头,急急忙忙赶回家给儿子吃了。希望把别人的生命延续到自己儿子的身上。华小栓也就吃了人,喝了人血。但是我们不是很怪他,甚至很可怜他,是因为他的无知。但是这个故事里,有一个没有出场的、甚至连名字也不甚清楚的人物是最为可怜的。他就是故事中的被杀者夏瑜。他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管那些内心有着真诚的为救国不惜付出生命的热情的人,到死也得不到普通群众的理解,更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最终为国捐躯,身首异处,自己的鲜血却被没觉悟的老百姓当作治肺痨的迷信药物吃掉。 这篇作品写于1919年,鲁迅以深刻的指出,在此以前的中国革命脱离的人民群众,又没有从思想上唤醒人民。所以不能取得根本上的胜利。群众现在还很愚昧,他们对于革命本是迫切需要的,然而他们却毫不觉悟,甚至敌视革命。要革命,就必须用科学的、民主的思想,把他们从孔孟之道和封建迷信的长期统治下解放出来,否则,革命的成功就没有希望。

  呐喊中还有一篇文章是很多同学都熟悉的阿Q正传,这篇文章本来是在报纸的一个开心话专栏连载的,一开始很开心。结果写着写着就越来越沉重、越来越不开心了。后来整个社会上都被惊动了,大家都在猜,这个阿 Q是谁啊?不会是写的我吧?很多人都认为写的是自己,然后就去找到底是谁和我有仇啊?到处去找那个和自己有丑的人。就因为阿Q这个人物实在是太典型了,所以很多人都疑心写的是自己。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把他看成是中国国民性的典型。现在看来,不仅是中国人的典型,也是人类病态精神的典型。

  阿Q的法宝叫做精神胜利法,这实际上是一种很人性化的东西。我们在很多尸首精神上遭受了挫折,又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往往会自我安慰来寻求精神

  篇三:中国现代文学的课程特色

  南京师大现代文学课程主要特色

  本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突出的教学特色,主要有以下几项:

  1、建立课程群教学体系,探索课程群分层次教学规律,从理清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的系列选修课程,并将这三个层次作为一个系统来建设。

  2、建立教材体系,抓高质量的系列教材的建设,以教材的系统建设带动课程群教学内容的全面改革。自1999年起,我们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研究性系列" 选修课程等三个层次都出版了相关教材,并产生了较好反响。

  3、建立教研互补互促体系,注重教学规律的研究,抓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注重科研成果向课堂教学方面的转化,抓授课内容的不断调整和更新。做到既"遵本循纲"又不"照本宣科",力保每一门传授给学生的课程都具有较高水准和相当深度。

  4、建立教、学互动体系,抓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的锻炼,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一方面大力支持学生开展与专业课有关的课余实践,另一方面为学生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科研论文的阅读与写作"的常规性讲座,培养学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能力。

  5、建立课程教学与学科建设协调发展体系,以教学名师为主导,树榜样,带群体,建立起一支具有高度团结协作精神,水平齐全,认

  真敬业的教学队伍,形成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南京师大现代文学历史沿革

  本课程最初开设,是在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春天,开设对象是文革后第一届(1977级)本科生,开设时间是一年,每周4节,共160课时。当时,本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偏于老化,所采用教材也比较陈旧,但本课程教师还是在现有条件下努力吸取新的研究成果,探索可行的新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成绩。

  1985年前后,本课程开始了新发展,以老教师秦家祺为主导,以青年教师朱晓进为中坚,对本课程教学进行了大力的改革创新。首先,在教材上,经历了多次筛选和甄别的过程,先后采用过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张钟等《中国当代文学史》、金汉《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编》等多种教材,力求选择到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好教材;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开始尝试采用一些新方法,如初步利用多媒体(与教材配套放映电影、播放录音等)进行教学,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撰写科研论文等方式,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1996年以后,朱晓进成为本课程的负责教师,他在自己努力探索现代教学方法的同时,更注意加强对本课程教学人员的培养和辅导,为本课程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首先,他提出了将本课

  程人员“博士化”的口号,努力优化本课程人员的知识结构,鼓励本课程年轻教师外出深造,同时,大力引进杨洪承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壮大了本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力量,也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良好教学素质和敬业精神的教学队伍;其次,他大力狠抓教材建设,使以往由选择别人的教材进入到编撰自己的教材的新阶段。朱晓进自己承担了教育部推荐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的主编工作,还组织本课程其他教师参与这项工作,同时,还组织编写了《中国现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鲁迅概论》等适应多个层次的多种教材,使教材建设真正成为了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第三,他对本课程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他明确了本课程教学应将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的基本精神,改革了停留于书本知识的教学传统,在教学理念上进行了创新,同时,本课程的课时也进行了改革,增大了教学时数,总课时由以往的160课时增加到200课时,并主持开设了“学术研究论文阅读与写作”的新课程,增添了新的教学设备,为现代教学理念的实施创造了时间上和物质上的充足空间;第四,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开始进一步强调现代化的方向,特别强调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一传统课程现代化,在教学方法上,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与要求学生动手创作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论文,将成绩考核和动手能力挂上钩来。而且,本课程开始全方位地尝试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大力拓展网络资源,将书本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录像、幻灯等多种方式展现出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的发展,尤其是1996年以来第3个阶段的发展,本课程已经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也形成了一个以朱晓进为主要负责人的优秀高质的教学队伍,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学生们普遍表示出对本课程的高度兴趣和喜爱,同事、同行专家也做出了高度评价,而且,学校、省教育厅有关部门对本课程也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给予了本课程教学人员大量的荣誉,多次进行了表彰。本课程现已成为南京师范大学最有影响的课程之一,在江苏省内甚至国内同行中也卓有声誉。

  杭州师范学院现代文学课程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杭州师范学院精品课程之一,由人文学院李标晶教授主讲。该课程具有以下特色:

  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结合;教书育人效果明显。

  有成熟的教材和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料,有完备的教学大纲、教学规范、练习册、自学提示、网络教程、题库。有比较合理的、成熟的选修课系列,保证了教学的规范性和质量。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史论结合;基础与前沿结合;审美与教育结合。

  暨南大学现代文学课程特色

  本课程是面向侨生的专业基础课,它的特色主要表现它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上;以及解决复杂、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教学内容与特殊教学对象之间的矛盾上。因此,本课程显示出以下两个特色:☆ 本课程的特色之一是因材施教

  我们充分考虑侨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以文学历史规律的揭示、经典作品的审美分析以及中国新文学传统的世界性影响与变异为重点,适当弱化中国现代文学史所固有的意识形态性,适应侨生的实际情况。

  ☆ 本课程的特色之二是教学与初步的科学研究实践相结合

  通过“立体培养模式”的实施,努力克服学生基础薄弱与理想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这一教学模式对于高等院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来说具有强烈的示范意义。

  暨南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目标与内容

  ☆ 教学改革的目标

  通过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方法,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将本课程建设成适应侨生教育,具有暨大品牌特色的、名符其实的精品课程。

  ☆ 教学改革的内容

  暨南大学作为一所侨校,最大的特点是学生生长于不同的文化语境,接受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圈层的基础教育所产生的文化差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347ff8aba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e.html

《现代文学作品欣赏选修课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