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Z2014262+基于学情研判的小学高段数学复习课导学单的设计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08 08:31: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基于学情研判的小学高段数学复习课导学单的设计与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摘要]

“复习课怎么上,怎样的复习课才是有效的”这是小学数学一线老师常有的烦恼,(2015年修订的《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中小学一至六年级也是每周4节数学),使得更多的一线教师忽略了复习课。我们认为数学老师的这种烦恼和认识,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学情和发展出发,受当前考试与评价的制度所局限,以至于影响了他们对复习课的认识。由此,我们提出了课题《基于学情研判的小学高段数学复习课导学单的设计与研究》,经过一年的实践,课题组基本达到起初的设想。课题的研究对有效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有很多的启发、讨论和思考,是我们在课题的实践研究中一大收获。

[结题报告]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复习课的现状:

①成为练习课

复习课需要练习,但不应是为练习而练习。但一些教师使练习层层递进,密度不断加大,角度依次变换,难度随之增加,让学生误认为会解答每一道复习题是教学的主要目标,练习→反馈→再练习→再反馈,如此循环。有的教师先安排半节课独立练习,再组织半节课讨论交流,或干脆安排独立练习。这样无视学生的学情,按部就班的开展练习,使复习课失去了它真正的功能,也就有大部分老师忽视了复习课。

②学生被动学习

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系统本身,很少引导学生思考与系统有关的知识,即很少举一反三。教师不是沿着学生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把学生引入自己的思路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③忽视能力培养

复习是一个疏通知识的过程,它必须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点”连成“片”,从而内化为学生的东西。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疏通知识点,强调知识技巧的掌握,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往往导致教师感叹“复习课难上”,学生埋怨“复习课没劲”。因为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已是学生所熟悉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复习过程不再像探究新知识那样充满挑战的乐趣。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复习课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因为根据人的遗忘规律及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从认识表面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本质,进而认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我们知道复习是必不可少的。二是由于教材编排考虑儿童年龄及认知结构特点,不能完全根据知识本身的系统编排,许多知识是在不同的阶段甚至在不同的年级分散出现的,所以需要把这些分散的知识通过复习课有机地加以整理,概括提高,以体现其知识的系统性。

基于对复习课重要性的认识和复习课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基于学生学情的小学数学复习课导学单的设计与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复习课,确立生本意识,从现状出发,从“学情”入手,借助有效的“导学单”使得小学数学复习课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校四、五、六年级学生。研究课型:主要是复习课。

(二)理论基础

1.子曰:“不患人之勿己知,患不知人也”,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着急,我急的是不能了解别人。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根据导学单来调整学习内容,确定教学方法,通过研究探索进一步将这一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

2.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就是把握了学生的学情,为教学内容的调整和重组提供理论依据。

3.《教育走向生本》(作者:郭思乐,华南师大教授)中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若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满堂灌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4.《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旨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和数学情感出发,灵活性地、有针对性地重组和调整教学内容。

(三)研究内容

1.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的研究;

2.教学内容的分析研究(基于学情的研判,开展导学单的设计);

3.利用导学单(基于学情)后的教学设计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调研。通过数学教学研究专著、Internet ,查阅、检索,并整理近年来国内有关“学情分析”“教材内容筛选”等方面的资料,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通过对学生的了解、访谈、问卷、调查及作业评析等方法,来收集、分析、研究和判断学生的学情。

3.分析研究学情,基于学生的实际来解读教材文本、调整学习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学习、学之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本课题由学校数学教学的优秀教师成为课题组成员,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研讨活动。在实践和思考课题的过程中,课题组全体成员克服许多困难,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经过边探索边研究,边改革边尝试,边教学边实践,积累了较为经典的一手案例。使得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所期遇的教学问题与理论逐渐对接起来,也收到了不少物化和非物化的研究成果。

(一)学情分析追求价值为取向

古人云:“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强调的是要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要取得成功的“有效教学”,对学生的学情必须重视价值取向,以期作为开展有效教学的依据,并追求达到易操作、高效率、能实用、轻负担的学情分析理想效果。

(二)知识与趣味融为一体

导学单一旦忽略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便成了装载知识的容器,而绝非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这跟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学习效果势必每况日下。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使知识与趣味融为一体,让学生用感兴趣的方法去完成。

导学单要有启发性,激发学习欲望。如:教学《图形拼组》时,基于学生每年参加科技节,对七巧板的操作都有较多的经验,甚至有的孩子在这方面胜过老师。于是前置学习时就无须让孩子剪简单的长方形、正方形,更不应把形状局限与这两种,我们可以让孩子应用七巧板完成几个比较简单图形的拼组,更可应用手中的材料设计美丽的图案,并记录下来,评一评小小设计家等。课堂上就让这些孩子们带其他孩子体验图形拼组的奥妙与技巧,从中充分感受数学的美,体验了前置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除此,还应尽量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倡争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积极、热情的心态投入到导学单的学习中,“自主学习”才有实现的可能,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提高,导学单的学习效率才能得到保证。

(三)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设计导学单应该是“少而精”,可根据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及年龄特点,选择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可课前导学,可课中导学,也可单元前导学,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为学生的学服务。不要过多或者是过于具体,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还不能给学生太多需要动笔去完成的内容,如果学习内容比较具体单一可以课上提出自学问题,让学生课上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同样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是先学后教,同样是以生为本。

书面作业和实践操作兼顾。数学作为思维训练的学科有它自身的独特性,生本课堂的前置学习就要考虑到除了书面作业,更应重视实践操作方面。要根据学习的内容有机的选择。

个人和小组融合。如在小学立体图形的体积总复习,设计了让学生整理小学所有立体图形的体积。其中有以个人的形式整理与家长交流;更可以用小组的形式创造性的研究了球体的体积。具体课例见附件。这样的导学单,是很有张力的。有了充分的自主学习后,在课的初始,就可以让学生先汇报后学习,顺学而导。可以选一小组汇报,让其他同学点评,并给上自己的意见,不断的完善。再次回报。也可以选两组演,通过比较发现各自的创作思维。这样就在“汇报——交流——平价”中无痕地感受立体图形的内在联系与魅力,体验数学的美。学生学得轻松、主动,自然学得有效,立体图形的体积必终身难忘,提高的是学生全面的数学素养。

我们应该本着“自学”的原则,适当调整或改变导学的形式,可以分为“实践操作”与“书面作业”这两种形式,用或并行、或两者选其一等方式来操作,这样可以让学生的课前自学更具实效。当然,前置性学习内容首先应该是体现学科特点,其次是应该体现学段特点,都应该推动学生的广泛动手、动脑,即心中始终装着“孩子的思维得到训练没有?”这样一个问题去思考和设计,并以此达到先学后导、以学定教教学境界。

(四)过程与结果和谐共振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就是指“给学生的空间有多大,学生的能力就有多大”。以前上公开课,很多老师深怕孩子有预习,课开始总把课题藏的很好,总担心在课初始时,学生就把老师要精心引导而得出了感悟或结论脱口而出了。恰恰相反,先学后教的理念,怕的就是学生不会说,不会说过程;怕的就是学生只愿接受性学习,而不愿主动学习。假如能在课堂上利用好导学单的话,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基于学生学情之课堂方面,有一句经验很管用:“教师逞能,学生无能,教师扮傻,学生才能。”有了有效的导学,课堂上,就能做到学生懂得的,老师不讲,个别学生不懂的,懂的学生讲,学生都不懂的,不讲结果,让学生自己去思索。

“学生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是设计导学单的本源所在。但可以看到的是往往很多一线的教师忽略学情,设计无效导学单。比如,有老师在执教《三角形面积》时,呈现了学生导学单带来的所有问题。如:三角形面积怎么计算?又如:有老师在执教《抽屉原理》时呈现出的问题什么是抽屉原理?等等。这些都是只要自学课文都知道答案的,还能称之为问题吗?再如有老师在执教《鸡兔同笼》时呈现出“为何把鸡兔关在一起”这样的问题,这是学了课本也不知道,或是根本没有必要知道的,或是没有什么研究意义的,也不能成为问题。我们应该要教孩子在导学单的学习时怎样提问:问了,自己能回答的不是问题;问了,永远找不到答案的也不能成为问题;问了,经过反复交流讨论,思考能解决的,才是最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老师也要学会帮孩子梳理问题。有了问题的开放,才有可能带来探索的开放,继而形成思维的开放。

(五)有效导学单教学课例的举隅(附表)

以上这些导学单的举隅,我们课题组成员认为,这些只是我们研究的材料的点滴,只要能很好的设计好、利用好导学单。基于学生的学情开展教学,我们的复习课不在老师们的烦恼,不在是多余的,应定能收到其应有的效果。

四、研究的收获与思考

1. 促进了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原先那种认为复习课烦,不知怎么上,一遍又一遍的做习题的观念彻底得到了转变。课题组每位老师都能有意识地复习课的重要性,设计、利用好导学单开展复习教学,原来那么“简单”,树立起了正确的教学观。

2.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不定期地学习相关的理论,设计教学案例,撰写教育教学理论文章,提高了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已深深印在课题组成员的心中。以新的理念作支撑,教师们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课题组成员撰写的多篇教学论文、课例设计获得县市级评比奖项,如《立足前置学习,开展有效教学小学数学“前置学习”中的现象与思考》《习题讲练之“有所为,有所不为”》《利用课前导学单 促进有效学习》《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等。

3.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教材观的转变,促进了教法的变革,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不唯书,学生则不唯师。课堂上学生敢想、敢说,学得灵活,学得主动。原先有些学生的学习一直停留在接受性学习水平,教材上怎样写,老师怎样教,“我”便怎样学。由于老师自己先从教材中解放了出来,学生也明白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不满足于直接获得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去寻找知识背后的“为什么”,做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正是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促使他们更有热情地通过不同的渠道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学生的《两位数乘法的奥秘》《画图——我学数学的法宝》《争抢决胜“点”》《地球有多大?—有关球体体积的探究》《环形面积计算的再研究》等多个小课题、小论文均获得县评比一等奖。

4.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利用导学单,基于学生学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课题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教学时间,着意提高教学效率,做到省时低耗、优质高效。

课题组成员虽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学习了大量的理论书籍,尝试了很多的课例实践。但总的来说,理论素养还不够,使本课题的研究仍然缺乏应有的深度。课题研究重在设计、利用好导学单开展有效教学,而处于激励变革课堂教学的今天,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就贫乏微弱了一些。这一点,我们还要在今后的教学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加以探讨。所幸的是,我们课题组老师不会满足已有的教学经验,永不停止的学习、思考。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每个学生的数学在“原有的基础都有所发展”。

五、研究展望

一路走过,课题研究的过程是艰辛的,同时也是因有所收获而快乐的。在我们的设想里,通过基于学情研判的导学单的设计与研究,力图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能更好的基于学生的学情,让我们的复习课教学更受一线教师的欢迎,使得复习课不在是可有可无,更使得我们的复习不在是那么一遍又一遍的做习题。也让我们的孩子不再局限于那么一点知识的重复,更多的去探索、研究,以扩宽学生视野,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2f90a4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2.html

《WZ2014262+基于学情研判的小学高段数学复习课导学单的设计与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