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阅读材料《人民日报》时评文(7月18日7月26日)-教育文档

发布时间:2021-03-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718
做一股“清流”(人民论坛)
时下,清流成了一个流行语,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比如不久前,电视上《朗读者》、
《中国诗词大会》等几档节目“火”起来,受到大家热捧,“清流综艺”和“清流文化”成 了观众追求的时尚。
文化如此,人生亦然。过清流般的生活,不失为人们的一种理想选择。然而,一些人 的生活却过得混浊而灰暗。有的习惯于搞“假大空”那一套,特别会装,喜欢背“台词”, 有的还入戏很深,成了“戏精”;有的热衷于走“虚浮夸”的路子,急功近利、心浮气躁, 处处浮在表面,时时想走捷径;有的满足于过“庸懒散”的日子,表现出懈怠、疲沓的样子, 工作往往干点“意思意思”,奉行“既不出风头,又不落后头”;有的甚至迷恋于“邪恶丑” 的法则,搞厚黑学、行潜规则,拜码头、结圈子,等等。
清流生活,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价值。清代学者顾炎武说:“读书通大 义,立志冠清流。”革命先驱李大钊赞叹:“社会上有一二清流学者,很得大众的信仰。” 古往今来,做一股“清流”是不少人的价值追求,活出“清流”范儿的人也备受世人尊崇。 从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到淡泊名利、留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 满乾坤”的王冕;从铁骨铮铮持正义、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到毕生追求真理、“浑身是刺” 的张爱萍等等。这一股股清流,以它的清澈、洁净,汇入历史的大江大河,展示出绚丽夺目 的画卷。
清流人生,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一股清新之气,言行有 格调,生活有品位,阳光干净、超然脱俗,身上散发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活出清流样子,就 是活出真实的自我,说真话、道真心、做真人,多一些率真、多一点坦诚,不掩饰、不矫情。 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做人的骨气,肩膀硬、腰板直,有所坚守而不随波逐流。说到底, 清流样子就是真善美的样子,就是做人清清爽爽、做事明明白白、做官干干净净的样子。
欲成清流之人,得正本清源。古人云:“源洁流清。”做人的本源,就是做人的本色、 本真和本来。一个人的身份、岗位、职务和财富可以变,但做人的本色不变、本真不丢、本 来不忘。多问问初心是什么、初衷在哪里,多看看当初的模样是什么、如今变得怎么样,偏 了则纠一纠,歪了则正一正。源头清,人生这潭“池水”自然也就清澈了。
欲成清流之人,得胸怀大志。有大目标和大志向的人,总是不会被路边的碎石绊倒。胸 有鸿鹄之志,便有过清流生活、活出清流样子的勇气和毅力,有远大志向在鼓舞,生命就会 翩翩起舞。要想活出清流样子,内心还要有强大的定力和自制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耐 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不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朝着既定的 方向砥砺前行。人不一定过得富贵,但一定要活得高贵,保持一份清高,守住一份气节,便 能活出清流样子。
莲花,以其高洁品质让世人“独爱”。清流如莲,清流之人以其真善美的品格而被世人 称羡,更让自己行稳致远。 719
道通为一(大家读书)
——从传统经典看中华文化的特点
“道通为一”这句话来自《庄子•齐物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 道通为一。”意思是说,细小的草棍和一个大柱子,一个丑陋的人与美女,宽大的、畸变的、 诡诈的、怪异的等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从道的意义上讲,都是相通而浑一的。与其他中国 古代圣贤相比,庄子很强调“通”的概念,给人印象很深,颇值得思考。
我为何要找出这么一句话来谈呢?现在很强调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的内容太广泛了。 我曾听过一件事,一批教授去访问美国,美国的听众问,你们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跟
1
我们说说,怎么博大精深的吗?一位教授回答:博大精深,又博、又大、又精、又深,这怎 么能说呢?这样的“不可说”未免令人哭笑不得。我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和爱好者, 一直在思考,我们中华文化能否从整体上,从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上,概括一 下?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谈传统文化?我抱着向读者求教的态度,来试着谈一谈。
中华文化的理想追求 首先,我认为,在中华文化中,最突出的理想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礼记》里 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 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 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对于世界大同的理想十分坚定。
中国古代的理想追求,还有一个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的话,但孔子其 实也把无为而治看作一个很高的标准。《论语》快要结束的时候,孔子说:“无为而治者, 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能够做到无为而治的,不就是舜吗?舜也没有 做什么事情, 只是端端正正坐在北面, 向着太阳,各种事情就都有条理地展开。 老子说,“太 上,不知有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老百姓都非常自觉,一切行为都符合公德、符合他 人利益、符合社会全体的利益,就好像一个人开车完全符合交通法规,那他就根本不用考虑 哪儿会有交警。而权力存在的最糟糕状态是什么呢?老子说,“其次,侮之”,就是权力和 被权力管制的人之间相互轻蔑。所以,老子设想了这样一种理想状况:“功成事遂,百姓皆 谓我自然。”事情办好了,老百姓都认为这是他们自己做的,是自然而然的。老子还有更深 刻的一句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强调了权力的意图应与人民的意图保持 一致。
尚德 尚善 中华文化的理论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循环统一机制。比如治国平天下,依靠的是文化、 德、仁爱,实行的是仁政,道德上有示范作用,才能得民心、得天下。它号召用道德、仁 爱、善良等等来治理国家。而人的道德与善良从何而来?《孟子》里说,“恻隐之心,人皆 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强调,人 性本来就是善良的。老子也说,“能婴儿乎?”这是老子对初心的提倡,要和婴儿一样天真 无邪,善良纯真。古之圣贤认为,人性是善良的,都会自觉地不做危险的事情,所以执政也 需要宣传仁爱的政策,才能得民心,而民心就是天道,符合民心,也就是符合了天道。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天是一个笼统而复杂的存在,对于“天”这个概念,孔孟喜欢从道 德伦理上总结,而老庄喜欢从哲学上总结。总的来说,天既是超人性的神性力量,又是我们 整个存在的总括。天即道,道是没有名称的,既是本体,又是方法;既是精神,又是物质; 既是起源,又是归宿;既至大,又至小、至微、至精;既是正面的,又是反面的。所以天的 概念,既是哲学的概念,又是道德的概念,还是通向信仰的准宗教概念。这样一来,中华文 化就出现了一个景观,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统一起来了;把天性、人性、为政、道 德、信仰、终极追寻统一起来了。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可以理解,中华文化很大的关键就是 崇尚道德、崇尚性善,可以说这是一种理论,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信仰。当然历史上也有“性 善”与“性恶”的争论,但在事实上,性善的观念长久以来已经被老百姓所接受,已经深入 世道人心,所以某种意义上, 它从思想变成一种信仰, 中华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 “诉诸天良”。
尚一 尚同 中华文化还讲求尚一、尚同。现在世界上很难找出一种文化像中华文化这样,有这个概 ——通了之后要同,通就是同,同就是通。道通为一,就是多种角度说来说去,其实是同 一种道理。尚一、尚同是因为中华文化追求一元论,同时追求一与多的统一。老子讲:“天 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孟子说:“(天下)定于一”,中国人还爱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看到了一,也看 到了多,看到一与多的转换,强调掌握一以后,什么都解决了,所谓“一通百通”。
孟子认为,实行仁义其实是很简单的,只要善良一点就可以了。实行仁义并不像挟泰山

2


以超北海那样艰难,实行仁义就好像为长者折枝,只要把树枝撅下来就可以了。到了王阳明 那里,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只要安了好心,就可以干好事。而在孙中山那里,又强调“知难 行易”,这是因为他看到,很多关键问题的解决,先是需要改变观念。有些外国人不了解中 华文化的背景,就会得出一些偏离实际的判断,比如黑格尔对孔子的评价就比较低,他认为 孔子说的事情都是常识以内的东西,甚至算是幼儿教育。但是黑格尔不知道,中国恰恰是把 常识以内的事情看得很重,这也是化繁为简的思维方法。
中庸之道与穷通变化 中华文化很注重中庸之道。国家太大,治理需要依靠精英,这样的精英有一个特点,在 孔子那里就是讲求“中庸”,孔子说: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我称之为中庸理性主义, 既不要过于峻急,也不要过于迟缓,应当恰到好处,掌握分寸,留有余地。《论语》最大的 特点就是恰如其分。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鄙弃不义得来的富贵,但 他只是说“如浮云”,像浮云那样一晃而过,并没有说其他丑恶的词,这体现了孔子语言的 分寸感。在孟子的时代,认为精英就当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大 丈夫。庄子是从另外的角度说的,他强调有至人、有真人。
中华文化很早就提出“化”的观点,《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什么事 情碰到钉子,无计可施了,这就是“穷”,穷就要变,变了才有出路,才可维持下来。到了 庄子的时代,更喜欢用的字是“化”——与时俱化。“化”与“变”相比,有些悄悄发生变 化的意思。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中华文化讲仁义道德、 一和同、天下定于一、 吾道一以贯之, 似乎很呆板。 其实中华文化一点儿都不呆板, 比如中国人承认有多种多样的选择性。 孟子说,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如果我没有条件, 我就把自己管好了, 如果我有条件了, 我就为天下百姓与君王效劳。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充分理解战争的人, 永远不会让自己变成殉葬者。孟子评价孔子,说他是“圣之时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 是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千变万化,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孔子如果不随时调整自己,把握分寸 的话,他早就灭亡了。
在中国,不同的思想理论可以想办法走通。老庄主张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无胜有。 老子甚至主张,柔弱是生命的特色,坚强是死亡的特色。当然,这个说法我们是存疑的。但 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僵硬的文化。 20 世纪后半期,当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入 改革的时候,西方的一些政要,比如撒切尔夫人、基辛格等人都对某些国家的改革不看好, 而上述这些人却说,改革唯一可能成功的是中国,原因之一是中国有独特的文化,该坚持的 继续坚持,该改革的就改革,化之于无形。全世界能够迈开这么大步子进行改革开放而又保 持稳定局面的,只有中国。我们当然不能无原则地自我吹捧,但中华文化适应调整、变化的 能力,统筹兼顾、面面俱到的能力,世界上罕有其匹,这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特点。
如今,我们更可以在中华文化传统和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当下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时势, 推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我们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建设我们美好的生活,实现 我们的中国梦。

7 20
守格”与“破格”(人民论坛)
《礼记》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格”是标准,是界限。守格,乃恪守行事之规 矩。这些规矩或刻于碑碣,或书于竹帛,或铸于鼎鼐,或传于心口,不应也不容触犯。人的 一生会受很多“格”的限制,游戏中有“格”,学习上有“格”,工作中也有“格”……培 养选拔年轻干部,也需要守“格”。
农作物栽培有一项“墩苗”技术,为使庄稼长得更好,在一定时期内进行中耕和压土, 抑制幼苗茎叶徒长,促进根系发育。庄稼生长是这样,人才培养也是如此。年轻干部从不成 熟到成熟,需要一个递进式的历练培养期。选拔干部不能唯台阶、唯资历,但必要的台阶、 资历也是需要的,这就是守格。随意破格、出格就要闹笑话,甚至犯错误。现实中,一些地 方对“苗子”百般呵护,为他们铺路子、架梯子,恰恰忽略了对他们的培养锻炼。有的片面 追求“年轻化”,忽视必要的履职经历和岗位历练,把尚不成熟的干部放到重要岗位,甚至
“火箭式”提拔年轻干部。 有的为某个具体对象而有计划、 有目的、有步骤预设晋升路线图。 从长远看,这既不利于党的事业发展,也不利于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据载,张居正从小就天资聪慧,深得湖广巡抚顾辚欣赏,称之为“将相才也”。张居正 13 岁考举人时,虽然考得不错,顾辚却给监考官打招呼,希望不要录取他,理由是“张居 正是一个大才,早些发达,原没有什么不可,不过最好还是让他迟几年,等到才具老练了, 将来的发展更没有限量”。 3 3


后,张居正考取了举人,顾辚还是觉得他太年轻,告诫他要 做伊尹、颜渊那样的人物,不要只求年少成名。功成名就后,张居正对顾辚的做法不仅没有 怨恨,反而感激终身。对年轻干部,不能“宠”,而要“锻”,尤其在成长初期,要多批评、 多指导,多压担子、多给任务,促使他们在摔打中立得稳,在风浪中扛得住。
在坚持“守格”的前提下,对于年轻干部中确有真才实学、成熟较早的,也要敢于“破 格”。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对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要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历 史上冯唐身历三朝,及汉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被后世王勃叹为“冯唐 易老”,留下千古遗憾。毛泽东非常重视年轻干部的选拔和重用,认为“有计划地培养大批 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
当然,我们所提倡的破格,不是降低选拔任用的标准,而是要对破格提拔的干部,坚持 更高的标准。越是破格提拔的优秀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推到重点建设项目和 基层一线,赋予艰巨任务。只有经历了大事、要事、急事、难事的锻炼,当几回“热锅上的 蚂蚁”,接几回“烫手的山芋”,才能砥砺品行、增长才干,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 揽全局的能力。
守格但不困于格,破格但不降格。既坚持守格,遵循优秀年轻干部的成长规律,让他们 多“墩墩苗”,把基础打扎实,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的磨炼;又敢于破格,不拘一格选 人才、敢为事业用人才,早给他们压担子、搭舞台,优秀年轻干部就能尽早脱颖而出,担当 起时代大任。 7 21
始于强度,成于高度(暖闻热评)
【人物】“强度人”赵峻峰 【故事】在上海浦东祝桥镇巨大的试验厂房里,停放着一架专供测试用的大飞机。在保 证飞机结构安全的强度试验团队眼里,这架编号 10001 的验证飞机接受的每一次挑战极限、 超越极限的考验,重要性都不亚于一次首飞。作为 C919 飞机副主任设计师,赵峻峰每天穿 在厂房的地轨间, 小到增压舱气密试验时一个个堵孔是否安装到位, 大到前期试验时机体 配平是否精确,都要逐一把关。他还常常在中午休息时,独自驾驶升降车,或复查蒙皮开孔 是否满足要求,或趴在机翼上检查胶皮带的位置是否正常。
【点评】 材料是航空工业的基础, 航空材料需要具备优异的性能和强大的承载能 力。国产大飞机 C919 要锻造出强壮的“筋骨”,除了依靠坚实的航空材料,更离不开耐压 力、抗疲劳、精益求精的强度试验团队,赵峻峰就是这其中的一位“强度人”。
共产党人都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以赵峻峰为代表的 C919 强度试验“兄弟团”, 为了铸就中国大飞机的“钢铁脊梁”,把自己炼成了“特殊材料”。 13000 多个测试点,静 强度、动强度、疲劳试验、鸟撞试验……他们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找答案,从肉眼无法分辨 的变化里做分析,让每个试验结果、每项工艺反馈、每处设计更改都得到执行和落实。大到 整架飞机,小到一个钉子,“在家里坐着也会想着怎么解决技术难题”,赵峻峰不仅在一项 接一项的试验中体现着“强度人”的韧劲,更在认真踏实的工作中彰显出共产党员的本色。
讲认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态度,必须做到无私无畏、敢于担当,把认真精神体现到党 内生活和干事创业方方面面。孔繁森高原跋涉 8 万多公里,苦思发展良策;杨善洲扎根大山 20年,造福一方百姓;钟扬收集4000多万颗种子,为国家和人类储存下基因宝藏……这些 优秀的共产党员,无不把“讲认真”作为一种境界来追求、作为一种品质来坚守、作为一种 作风来传承。
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赵峻峰常说,“选择了民机事业,就意味着一辈子的投入” “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整个系统就会做好”。把责任扛在肩上、放在心里,工作 中严字当头、实字打底,是“讲认真”的共产党人的精神基因,更是我们干事创业的重要法 宝。每个人都坚持“认真”二字,就一定能在点滴努力中汇聚起推动伟大事业的磅礴力量。
7 22 高考后的暑假,很珍贵(人民时评)
在这个不一样的暑假放松、实践、思考、规划,准备开启一个新鲜充实的“我的大学”
最近,大学录取通知书陆续寄出。熬过考卷等身的 12 年寒窗,考生们终于迎来了这一刻的 喜悦。在高中和大学之间,还隔着一个难得的暑假, 怎样把这段时间规划好, 过得更有意义? 云南曲靖的一个男生, 是在一座水库旁的建筑工地拌砂浆时, 收到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 院的录取通知书。人们为小伙子“走出大山,也会回到大山”的抱负而感动,也为他生长在
一个被爱包围的家庭而感动。像他一 4


样,一些等待通知书的孩子,正在骄阳下卖冰棍、送外 卖,照顾弟妹和祖辈,想尽量为还不富裕的家庭添砖加瓦。高考,给无数早当家的孩子带去 了成才成功的人生出彩机会。而这个暑假,将是他们走上新旅途的起点。
还有很多同学,在饱睡疯玩之后,开始盘算去考个驾照、学个乐器、看看闲书、组队打 球,或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毕业旅行;或做志愿者,体验打工,参加实习;或不功利地翻翻诗 词,“归来也,西风平野,一点香随马”,陶醉于祖先的纠结或潇洒……对刚经历过高考的 同学们来说,熟稔的是各种习题,生疏的可能是诗和远方、世情与社会,甚至是支配时间的 这份自由。这些十几年来埋首读书的孩子,终于可以用一个准成年人的姿态打量世界、回馈 家庭,用心享受自由支配的时间、成长的喜悦、亲情的滋养。这个暑假,很珍贵。
身处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世界日新月异,人们膜拜大数据,追逐互联网思维,享受云
端漫步,试图把一切都“ 3D打印”出来……人类似乎还没有哪一代人,能像今天的你我这 样,如此彻底地辞“旧”迎“新”。信息的可共享性,给了所有人骐骥一跃的可能,也放大 了家长和孩子们某种可望难即的情绪。 这一代高考生未来将要面对的, 不仅是走出大山的新 生活,亦有放眼世界的新状态。眼下的这个暑假,是难得拥有的奢侈时间,除了自由自在地 拥抱阳光、运动、自然,也值得去零距离接触社会与世界,尝试满足奇思妙想,体味应有的 责任担当。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中国需要创新,创新离不开青年。十七八岁的年轻 人,最有活力、最富创造性,一个丰富多彩的夏天,就可能在他们心中种下创新的种子。家 长们且忍住唠叨,老师们且忍住指点,这个暑假,该让孩子的兴趣做回主了。让“慢”下来 的这些大孩子,在没有功利的前提下,尽情探索、了解、享受、创造,哪怕是贪玩忘食、打 球打到天黑才回家,哪怕是跑到郊外观察星河、“没大没小”地与师长辩论,抑或是读几本 “无用”的书。而这些,正是不少科学家、发明家都干过的事呢。
对一些准大学生来说,自主构想暑假计划,也并不容易。习惯于按部就班的生活,一下 子松了绑,可能会不知所措。如果缺乏自觉,也容易陷入另一种刻板生活,没完没了地打游 戏、追偶像剧、刷短视频……所幸,众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 00后”们,正让师长刮目相
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他们在这个不一样的暑假放松、实践、思考、 规划,准备开启一个新鲜充实的“我的大学”,其中体现出来的自主性、创造性,应该肯定 也值得期待。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教育同样是一门需要张弛有道的学问。学生,家长,社会,都有 意识地用好高考后的这个暑假,放飞想象的翅膀,释放创新的能力,不仅将让上一阶段的句 号画得更加圆满,更能为下一段旅程写下充满魅力的冒号。 7 23
冷饮为何没有流失(暖闻热评)
【人物】守护“爱心冰柜”的市民
【事件】 近日,在杭州市西湖区文三路上, 出现了一台引人注目的 “爱心冰柜” 冰柜里冷饮、冰棍、西瓜等一应俱全,还附有提示:环卫工人、交警、快递员、外卖小哥可 免费取用。冰柜无人值守,取用全凭自觉。据报道,两位刚运动过的少年,打开矿泉水才发 现是给特定对象的,赶紧留下零钱;一位女士刚拿起冰棍,发现自己不符合职业要求,又果 断放回去; 附近的阿姨专门赶来帮忙整理冰柜; 一位路过的大爷甚至从自己买的苹果中挑了 个大的放进去……炎炎烈日下,冰柜里的冷饮不仅没有“意外流失”,东西反而还增多了。
【点评】 与人为善者,人亦与之善。炎炎夏日,劳动者为城市的正常运转挥汗如 雨,而善良的市民则用实际行动为他们遮阴挡雨。 你投之以桃, 我报之以李, 一来一回之间, 奏出都市生活中让人感动的和谐交响曲。
爱心会传递,善良能“保鲜”。在“爱心冰柜”多出来的东西中,还有一封特殊的信。 一位小朋友被“爱心冰柜”和路人的善行感动,专门写了一封感谢信,偷偷放在冰柜里。原 来,他的爸爸就是一位快递员。 “谢谢给爸爸送水的叔叔阿姨,是你们让这个夏天变得更加 温暖。希望叔叔阿姨们身体健康,心想事成。”善良的种子手手相递,在一颗幼小的心灵中 破土生根、向阳花开。如果说社会是最好的课堂,那么“善”与“爱”的行动,就应该是人 生的第一堂课,既能给孩子“扣好第一颗扣子”,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
5


曾经,一档名为《你会怎么做》的社会观察类节目吸引了不少观众。节目会设置一些诸 如“迷路老人吃饭忘给钱”“流浪汉被赶出餐厅”“农民工遭歧视”的场景,通过隐藏拍摄 观察路人的反应。令人欣慰的是,几乎在每个场景下,我们总能看到施以援手的陌生人、碰 上仗义执言的围观者。现实中,一些人在网络上感慨“世风日下”、抱怨“人心不古”,恰 恰是忽略了身边类似这样的温暖细节,没有发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爱心。如果每一个人 都勇于献出爱心、积极释放善意,那么涓涓细流定能汇成滔滔江海。
善良的可贵之处在于真实。无论是在“爱心冰柜”前稍作迟疑的路人,还是《你会怎么 做》节目中出现的“一开始迟疑,转一圈又回来帮忙”的场景,爱心和善意有时会在人性的 颠簸中磕磕绊绊、兜兜转转,但最终不会缺席。只要在制度层面建立完善“保护弱者、鼓励 勇者”的规则与机制,在道德层面培厚“扶弱济贫、诚信友善”的社会土壤,我们就能让感 动长存、善意常在。正如一位网友的评价,“希望有一天‘爱心冰柜'不再成为新闻,人人 视之如常”。
【网言网语】 1 感谢每一个心存善良的人。 2 暖暖的爱心啊!希望更多人可以加入 其中,共同构建更加温暖的社会。 3 满满的爱心冰柜,文明的标志! 7 24 从“我”走向“我们”(人民论坛)
有人曾问志愿者:“你们做公益,得到了什么?”一位志愿者的回答令人深思:“得到 了‘我们'”。的确,从“我”到“我们”,从单打独斗到众志成城,其中所蕴藏的精诚团 结、守望相助,给人以启迪和智慧,推动人成长与进步。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相识相知的人越多,便越能从中感受到志同道合的吸引力。 在革命、建设、改革岁月,中国共产党靠主义凝聚人心、以正义汇聚力量,逐步从几十人发 展成为拥有 89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充分彰显了“我们”的魅力。时至今日, 83 岁的老演员牛犇,遵从内心庄严入党,“从今天起,我是你们的同志了”; 90 多岁的老 党员张道干,历经七十载终于恢复党员身份,“我找党不图金、不图银、不图钱”。加入集 体、融入集体,在集体的熔炉中淬炼、在集体的温暖中前行,一个人才能一步步放下小我、 走向大我,真正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
“我们”,既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理念。个人的智慧,犹如草尖露珠;集体的心力, 汇成大江大海。办大事、成大事,关键在于唤起众人拾柴的心劲儿,凝聚众智、集聚众力。
“团结就是力量”是朴素哲理,但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还是有着深厚土壤, 甚至一有机会就在人们的头脑中占了上风。“我”字当头,“利”字当先,明哲保身,害怕 吃亏,不顾集体和他人的权益,苦心孤诣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类似表现,不仅有悖团队 精神、合作理念,也影响风气、误人误己。
有人说,让人健康和幸福的秘诀,不是金钱或名利,而在于个体和他人的关系。在某种 意义上,从“我”变成“我们”,何尝不是演绎、诠释类似关系的过程。关心他人、帮助他 人,注重涵养开放包容的心态,一个人就容易得到来自社会的正向反馈,也不难收获真诚、
爱心和友谊。在携手合作的过程中学会欣赏、团结、尊重、理解,也有助于培育共赢思维、 共享精神、共同理想,进而赢得更多人生出彩的机遇。
环顾寰宇,共商、共建、共享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共识。世界大势,浩浩荡荡,独善其 身前途暗淡,合作共赢才有未来。历史和现实证明,树立“和合”理念、促进务实合作,符 合人类文明的进步潮流。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 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这些 谚语揭示着同一个道理:集体的力量如钢铁,众人的智慧如日月。激发团结的力量、汲取众 人的智慧,那么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能走得更快、行得更远。 725
砥砺家国情怀 激发使命担当
――论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
近日,中央XX部、中央宣传部决定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这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
十九大精神、加强团结 6


引领服务知识分子的重要举措, 对于把各方面优秀知识分子集聚到党 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形成不懈奋斗、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具有深远意义。
高度重视、关心、爱护知识分子,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 记对弘扬爱国奉献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 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社会
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 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要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 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在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才中大力 弘扬爱国奉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元勋 和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 哪里”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充分肯定以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钟扬等为代表的新时 代优秀知识分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感人事迹和爱国情怀,强调面对新的征程、新的 使命,需要在知识分子中弘扬这种传统、激发这种情怀。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 业新时代”活动,就是要引导广大知识分子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 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 民族的事业中。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回顾历史,无数优秀知识分子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 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建立
了彪炳史册的功勋。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他们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甘于奉献,坚持 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洪流。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 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就是要坚持政治引领,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以理服 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推动全社会特别 是广大知识分子牢固树立家国情怀,让爱国主义成为知识分子的坚定信念和精神支柱。
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 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要看到, 我国在很多领域尚处于“跟跑”地位,有的关键技术经常被“卡脖子”。在这个充满机遇与 挑战的时代,知识分子的奋斗和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 业新时代”活动,就是要激发广大知识分子立足岗位,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 私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不负人民期望。 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当前正是知识分子大有可为 的黄金时代。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强化政治意识, 把活动开展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 抓细抓实,增强知识分子对新时代爱国奉献精神、 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思想认同、 情感认同、 价值认同。激发广大知识分子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不辱时代使命,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实 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才智。
7 26 有意义才有分量(人民论坛)
作家为了一篇文章认真构思、持续修改,画家为了一幅作品精心打磨、不弃微末,歌唱 家为了一首歌曲倾注情感、反复练习……为什么一定要这样不辞劳苦、 精益求精?很多人也 许会给出相同的回答:“有意义”。其实,意义意味着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人 生。人们愿意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投入精力,正因为这样的过程能够体现人生意义。
“人最终关切的, 是自己的存在及意义” 。曾经,路遥凭借小说 《人生》 收获巨大成功, 很快便被鲜花和掌声包围,但他对功成名就、轻松安逸的生活始终保持着警惕。在给亲人的 信中,他如此写道: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常思生命意义,常怀 忧惧之心,路遥得以远离名利的羁绊,最终创作出《平凡的世界》等佳作。事实证明,那些
不畏劳苦艰辛、积极求解人生真谛的7


人,不仅能赋予自己前行的力量,也能为他人点燃一盏 明灯,照亮生活的道路。
然而,追寻意义的旅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现实中,有的人在浮华中迷失自我,被 事物外在的表象遮挡了视线;有的人紧盯着物质财富,房子、车子、票子样样不缺,精神世 界却一贫如洗;有的人贪恋职位官帽,除此之外心无所寄、情无所托,只能在患得患失的焦 虑中艰难度日。一个人如果缺少对意义的追问和思考,就容易被各种诱惑所扰。长此以往, 个人难免会失去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斗志,进而陷入空虚无聊的境地。
鲁迅先生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确,人生的意义难以在一己 之私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23 岁的马克思曾在博士论文中留下了一个判断:“知识不是 来自经验,也不是来自理性,因为知识,就来自凝视他人的目光,倾听他人的呼吁,并立志 为他人做些什么。”从这个意义出发,一个人只有让自己的生命走出自我狭隘的小圈子,与 更远的远方和更多的他人相联系,才能走上通向意义世界的坦途。
找寻到人生意义并执着前进,就能在平凡中书写出伟大。塞罕坝林场夫妻 11 年坚守望 火楼,用无声的奉献,见证了一片林海的诞生;王泽山院士本已功成名就,却又历时二十载 攻克火炸药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为什么他们的内心如此安静恬 淡,他们的步伐如此坚定从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因为他们一以贯之地肩负着自己的 人生意义,守望着造福百姓的淳朴初心。
对于“知易行难”的传统认识,有人曾提出“知难行易”的观点:如果在“不知”的基 础上“行”,必定会走许多“之”字路,容易犯错误、做无用功。对个人来说,很多时候, 正是由于没有看清人生的意义,人生停滞不前,生活暗淡无光。勇于扛起意义的重量,才能 让生命绽放,真正铸就人生的辉煌。
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2c48cbd7d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63.html

《高三语文阅读材料《人民日报》时评文(7月18日7月26日)-教育文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