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开发中的不和谐现象

发布时间:2020-04-11 00:07: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发布时间:2006-07-06 09:06:18 来源:

●程建平

  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资源丰富且具备开发条件的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随着旅游扶贫开发的广泛深入发展,在实践中凸现的不和谐现象影响了这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扶贫开发中不和谐现象的表现

  1.旅游区农民的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的矛盾冲突。

  实施旅游扶贫开发的地区,技术水平和经济基础相对落后,而急于摆脱贫困的心态,使一些地区出现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现象。有些地区把景点一圈就对外收费,盲目地、过度地、简单粗放地开发旅游资源,使部分景区红火一时后就销声匿迹,难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尽早引资进行旅游扶贫开发,往往把一些旅游资源廉价租赁、转让给开发商;有的地方政府动辄就给开发商划拨大面积的土地用来建宾馆、游乐设施或者是种成果树,并以较低的价格补偿农民。如果开发商经营几年失败,最终损失最大的还是农民。虽然短期效益明显,但当地农民长远利益得不到保证,环境保护很难落实。

  2.处于弱势地位的旅游区,农民不能公平分享旅游开发的成果。

  旅游扶贫开发能否真正起到扶贫的功效,关键是看贫困人口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融入到旅游业中,从而受益。贫困人口自身的角色弱势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他们的这种融入过程。一方面贫困人口基本上没有积蓄,即使在当地实施了旅游扶贫开发,这些贫困人口可能会因为缺乏必要的资金而无法创业,租不起铺面,办不了家庭旅馆、土特产商店,搞不了运输等,面对无数的市场机会也只能无奈地让其溜走;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一般素质较低,市场意识淡薄,缺乏进取心,缺乏自觉改变落后面貌、摆脱贫困的主动性,依赖、懒惰思想严重。因此,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只能从事低层次的简单体力劳动,如旅游区基础工程建设、环卫、苗圃、果园种植等,工资相当微薄。从理论上看,贫困人口与旅游投资商合作开发旅游业是一种理想的参与方式,贫困人口能够从合作中获得最切实的开发利益。但贫困人口往往不具备与投资商对等合作的实力,处于被动地位,即便是形式上的对等,在利益分配上也不可能公平地分享旅游开发带来的成果。

  3.旅游区传统民俗文化的商品化和异化。

  旅游扶贫开发将会促进贫困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化的进程也会给旅游地的文化带来比较大的冲击。贫困地区的宗教仪式、节日庆典、礼仪风俗、饮食服饰等的民俗活动都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并且往往是一年一度。由于旅游扶贫开发中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许多景区就干脆把一些民俗活动与其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脱离开来,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纯粹以舞台表演的形式集中展示给旅游者,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动也变成了一天数场。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迎合旅游者追求新奇、热闹、好玩的心理,民俗文化活动或被浓缩,或被改编,移花接木、鱼目混珠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种篡改传统习俗来满足游人体验异族风情需求的“文化上的冒充”,常常只展示了地方文化的小部分而且是表面的内容。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也是旅游地畅销产品之一,需求量很大,也受到商品化的困扰。为满足旅游者的大量需求,手工艺品的机械化?穴大众化生产?雪是一个现实的选择。由于机械化无法完全达到手工技艺的标准和要求,致使许多手工艺技术和构思正在逐步退化,甚至有失传的危险。而且,传统的手工艺品被大量仿制,导致粗制滥造的旅游商品充斥市场,也大大降低了手工艺品的艺术价值。

  4.旅游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不和谐问题。

  贫困地区大多处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带,由于生计的需要,一些地区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性开发,使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形成了“贫穷——开发——破坏——更贫穷”的恶性循环。旅游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不和谐,主要来自于旅游项目乱设、旅游区的规划与管理不善、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无序以及因挤占当地居民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资源而间接造成的环境影响。影响环境的因素由贫困衍生出来,而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两者相互影响。在这样的地区发展旅游业,环境问题会更突出,环境压力会更大。

  5.旅游扶贫开发资金的不合理利用问题。

  实践表明,旅游扶贫资金不合理利用问题主要表现为资金被非法占用,以及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可行性论证不充分、投资效益低下、扶贫效果差等两个方面。某些地方政府利用旅游开发的招牌骗取国家低息贷款和各种优惠政策,却不真正用于发展旅游扶贫开发,这种做法不仅偏离了国家贷款和优惠政策扶持的初衷,降低了国家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容易产生资金和资源滥用甚至流失的现象;另外,一些地方领导看到搞旅游容易出政绩,便盲目追逐旅游开发热,不看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大搞旅游项目建设,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面子工程”和“首长工程”的盛行,由此产生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的现象是很多的。

  解决不和谐现象的对策建议

  1.明确政府主导地位。

  旅游扶贫开发的特殊目标和市场机制的自身局限性,决定了旅游扶贫开发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给本国或本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营造旅游环境,有意识地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政府在主导旅游扶贫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偏离方向,即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通过旅游业发展地方经济上,而忽视了最迫切需要受益的群体——贫困人口。虽然地方经济的增长可能会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促进贫困人口生活的改善,但显然没有让他们直接受益来得有效。为此,政府有必要建立一套评价旅游扶贫效果的指标体系。对比较重大的旅游开发决策,应充分地将贫困人口的切身利益考虑进去,以减少对贫困人口的各种不利影响。另外,政府也应该将各种有效的扶贫措施(如财政扶贫、科教扶贫、信贷扶贫等)与旅游扶贫有机地结合起来,互为促进,以达到更好的扶贫效果。

  2.协调旅游企业和贫困人口的利益分配。

  相对于政府而言,旅游企业参与到旅游扶贫开发是出于经济利益目的的考虑,尽管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或取悦于周边社区,旅游企业有可能会主动给予贫困人口一些实惠,但这种扶贫支持显然远远不够。政府应通过一定的措施调节旅游企业和贫困人口之间的利益分配。例如,在招标过程中,除了考虑投资方的报价以外,还要综合考虑旅游企业的使命和区域发展战略,看是否有利于贫困人口的发展,以此作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在与投资方具体谈判和订立协议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本地居民有优先就业的权利,在原材料供应方面也要尽量争取由本地供应。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应充分地保证本地雇员的决策参与权,并建议企业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培训。

  3.提高贫困人口自我融入当地旅游业的能力。

  旅游扶贫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贫困人口自身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因为只有通过贫困人口自身的努力才能真正改变他们贫穷落后的命运。所以,如何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融入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影响贫困人口公平享受旅游开发利益的自身原因,主要有人力资本低下和经济基础薄弱以及缺乏组织力量等。因此在旅游扶贫开发中,贫困人口应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多接触新思想、新观念,主动接受更多的再教育。但是,仅靠贫困人口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全社会应该加强对贫困人口的义务性教育和培训,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胜任相关的旅游服务工作。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也是影响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服务的重要障碍,因此,政府应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每年应该划拨一定的旅游扶贫资金用于这方面的投资。

  4.健全相关法规与宣传教育相结合。

  法规可以对各种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形成较强的约束,建立并完善环保法规的工作不仅必不可少,而且非常紧迫。在许多景区,尽管有明文规定禁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但对于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有意无意的伤害行为还是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因此,只有将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做到有效地防止贫困地区环境质量的下降。比如,对于不处于核心保护区的当地居民,可考虑不予搬迁,某些民族村寨或传统文化浓郁的村庄甚至可以建设成为旅游景区的一部分,对游人开放,这样既避免了移民问题,也可以起到扶贫的效果。旅游区对生产、生活资源的占用要有限度,而且要分阶段逐步进行,以免因资源紧张引发周边居民的生产性、生活性环境破坏。在破除一些对环境威胁比较大的生产、生活方式(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瑶族的“刀耕火种”等)的同时,也要为当地居民想好新的生活出路。例如,景区可以雇佣当地人参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如捡拾废弃物、巡逻监督等,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周边居民的生活压力,而且周边居民通过亲身参与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从而更自觉地采取亲近环境的生产、生活行为习惯。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而真正意义上大众化的乡村旅游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20世纪70年代后,乡村旅游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进入快速成长期。乡村旅游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发展进程中,乡村旅游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英国Richard Sharpley先生认为乡村旅游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缺少支持;缺少训练;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缺乏;淡旺季明显,利用率不高;营销效率低下等几个方面。



      为了解决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采取积极对策,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1.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



      以英国为例,为解决日渐凸显的农村社区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农业和农民收入下降问题,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村环境等问题,英国在2001年大选后将原农业、渔业及食品部(MAFF)改为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并增加了环境农村事务,采取了更具竞争性、灵活性,对环境更加负责的政策。政府每年投入约5亿英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了继续提高对农村事务的支持水平,到2007年预计拨付16亿英镑来支持英国农村发展计划。英国环保人士巴彻勒说:旅游业是英国最大的产业,截至目前,到英国乡村休闲农作和生态旅游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0亿。



      2.突出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法国、日本等一些旅游发达国家,在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时,非常重视在原有的一些遗址上进行复原和整修,尽可能保持其传统的、旧式的、古董的、原貌的民俗景点或博物馆,使之成为乡土式的综合博物馆。乡村旅游与其是在乡村空间里旅行,还不如说是在乡村概念中旅行。乡村魅力对于都市人群来说,或许并不是换一种地方,而是换一种体认价值



      在芬兰,农场旅游广受欢迎。人们在农场可以欣赏原生态的乡村景色,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农场主用自己饲养的家禽、种植的农作物等生态食品款待客人。在芬兰,类似的乡村旅游场所有几百处,均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3.乡村旅游朝选择的多样化和方式的自助化方向发展。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普及化,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一些成熟的乡村旅游点和较固定的旅游项目,自主开辟新的旅游点,提出新的旅游要求。乡村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内容有不断泛化的趋势。与乡村旅游选择多样性相仿,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愿意选择更加自助的方式开展乡村旅游。自助的方式包括交通出行的自助化,自驾车、单车或徒步出行,更加愿意选择利用乡村环境和资源开展自娱自乐活动。



     4.乡村旅游客源从区域性向跨区域、国际化方向转化。



     乡村旅游在起步阶段,一般以近郊旅游为主,客源为附近城市居民,区域很狭窄。随着乡村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主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日益注重品牌建设,加大了宣传促销的力度。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客源构成趋向多元,一些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中远程的国内游客以及境外旅游客源。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的国际化也随之加快。

乡村旅游商机巨大

  黄金周期间,在肥西县三岗农家乐旅游的合肥市民李先生说,大景点一到节假日就人满 为患,花费大不说,往往玩不好。放假本来是放松,结果搞得很累,不如找个清静的乡村休闲一下。专家指出,乡村旅游正成为城市人们生活的重要需求,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农村、农民应抓住这个商机。

  城里人休闲消费的一个重要目的地是农村。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其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这标志着旅游重点正在从城市转向农村。

  椐了解,乡村旅游在国外已相当成熟,并成为旅游业的重要内容。以农庄度假和民俗节日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在欧洲、美洲的历史达百年以上。在国内,近些年也有不少农村从发展乡村旅游中受益。省社科院教授孙自铎指出,乡村游之所以被看好,是因为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等具有积极意义。

一家一户客人难留

  “五一”期间,笔者来到肥西县某农家乐旅游点,发现这里热热闹闹,一上午时间,来了很多游客,但是不少游客在那里转了几圈,到农户家吃了点土菜后,想留下来住两晚,但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只好悻悻离去。

  目前,农家乐是乡村游的主要方式,单纯的农家乐,不外乎就是采摘农产品,品尝土菜,内容太单调。在热闹过一段时间后,游人感觉有些乏味,农民从中的收益也很有限。

  合肥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放假后,就想找个景色好、环境幽静的地方,住上两天。可不知道哪儿有,现在一些农家乐景点,接待能力跟不上,环境卫生又差,管理也乏力,让人吃不好,睡不眠,很难留住人。

  据了解,一些很有乡村旅游开发潜力的地方,由于没有很好的策划和包装,特色体现不出来,加之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导致一些游客对乡村游存在误区,把乡村游看成低档次旅游。

  省社科院教授孙自铎指出,不少乡村游搞成了小农经济,一家一户搞乡村游,发展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产品雷同,缺少特色产品,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还难以适应现代消费需求,没有统一的规划,上不了档次,乡村游就成不了大气候。

提升档次迫在眉睫

  提升乡村游档次迫在眉睫。孙自铎认为,乡村游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农村规划、文化保护、特色经济等多个方面,需要旅游部门、企业、政府和乡村共同努力,要像发展大景点旅游一样,做出高品质、高档次的策划,并投入一定资金,持续建设。

  孙自铎认为,保持传统特色的乡村往往经济欠发达,因此,政府还需要在规划、产品组织、市场营销、资金投入和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规范、引导和支持。同时,发展旅游的乡村,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原有的特色,与城市生活区别开,从而保持其吸引力。

  孙自铎认为,乡村游可以与目前正在进行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但是不要搞千村一面,都搞成小楼别墅、水泥路,跟城市没啥区别,这样很难吸引城里人。要重视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农村传统文化包括古旧建筑都是农村的独特旅游资源,有时候不建设,保留一些原生态的东西,反倒能吸引人。再就是一定要经过市场调查论证,因地制宜,凸现地方特色,不要盲目投资,否则,反倒破坏了宝贵的生态资源。

 栾川县城西4公里处有一座山,山腰有一天然石灰岩溶洞,名叫鸡冠洞。此洞斜入地下,长达千多米,奇丽深 幽,被称为北国第一洞。洞内形成六座数十米高的巨大厅堂,分迎宾厅、瑶池宫、白塔殿、干泥井及奔流不息有头无尾的洞中河和深潭等景点。洞中石灰质水溶液天然滴凝形成的石柱、石塔、石瀑、石川、石花、布满厅堂 四壁,琼林玉树,千姿百态,俨然艺术殿堂、晶莹剔透的海底龙宫、梦幻中的童话世界。旧《栾川县志》记:鸡冠洞,有四殿,如龙蛇之窟。解放前有樵者,结伙秉烛而入,但大都由于深幽莫测,惧而返19864月,当地驻军把电灯安入洞内,始得睹洞中奇观。栾川县目前已投资170多万元重新开凿了平直的出口和入口,疏通了洞内道路,安装了彩灯,并在山门和路口修建了仿古石碑 坊,使这里成为一处优美的游览胜地。

       龙亭是古城开封的一个著名游览点,也是开封文物古迹的一个代表。 其实,这不是亭,而是建筑在一座高达13米的巨大青砖台基之上的殿堂。

留在皇宫遗址上的一座古建筑

       开封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作为北宋王朝的都城达167年之久。当时的宋京极为繁盛,宫殿建筑很辉煌。可惜金人侵占开封时,宋皇宫建筑大部分被烧毁了。后来,又经过多次兵燹和黄河决堤,宏伟的宫室已荡然无存。在过去皇宫遗址上只留下了龙亭这座的建筑物,而这座龙亭却是清代所建。龙亭坐北朝南,高踞在台基之上。从地面到大殿有72级台阶。台阶中间是雕有云龙图案的石阶。登上平台,四周有石栏围绕。大殿是木结构,重檐歇山式建筑,很壮观。游人登上平台,入殿观看陈列的文物后,多在石栏前眺望开封古城景色。龙亭前有一条笔直的大道, 道旁有两个东西对峙的湖,东为潘湖,西为杨湖。传说,东湖为宋朝太师潘美的府第,他陷害忠良,是个奸臣,宅院里的湖,水是浑的; 西湖为宋朝搞辽名将杨业的府第,他舍身救国,是个忠臣,宅院里的湖, 水是清的。这个说法没有科学根据,但反映了人们对忠奸的态度和感情。 现在龙亭,潘、杨两湖,以及龙亭后面的假山花园,都辟为龙亭公园。 从龙亭前的大道,过潘、杨两湖,再往南,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两旁店铺林立,这条大道历史上是一条宽阔的御道。现在这条大道已仿照《清明上河图》的模式改建为宋都御街,长约400米,两旁的店铺全部是仿宋建筑,主要出售土特产品、工艺美术品和书画。宋代著名的 樊楼也是按照三层相高、五楼相向、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的格局加 以恢复,主要经营高档食品及北宋皇宫御菜。这条街与龙亭公园连成一片,成为一个具有宋代特色的游览点。开市内水面比较多,有关方面计 划将这些水面用河道贯通。这项建设一旦实现,游人就可以乘船从铁塔 等地来到龙亭游览,就会更有兴味。

形象逼真的蜡像馆

       在龙亭台阶下西侧有几间侧殿,利用这些侧殿搞了一个反映宋代历史的蜡像馆,这是中国的第一座专题蜡像馆,占地面积为410平方米。该馆将北宋皇朝九帝执政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等方面的 重大事件,用九组蜡像表现出来。组蜡像都是根据史实精心设计的,如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一组蜡像,主角菜三个。端坐在中间御座上的是北宋 第六代皇帝宋神宗赵顼。宋神宗身穿一件浅黄色的龙袍,腰围红色玉带,头微向左方,注视着坐在左侧的一位大臣。并凝神倾听他的讲话。这位 大臣就是被宋神宗提拔为宰相、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坐在另一侧的则是 另一位大臣司马光,他是反对变法的,这时他正在低头沉思。这些历史人物的服饰,包括衣服的颜色,帽子的款式、玉带的样式等等,都是经 过考据,尽量做到比较符合历史的实际。而在工艺上,蜡像的肤色、毛 发、眼珠、神态表情,都比较逼真。

旅游服务       开封在河南省的东部,在陇海铁路线上,西距郑州70公里。去开封游览,乘陇海线比较方便。从上海去,可以先到开封,从开封乘火车至 洛阳,由洛阳乘长途汽车至登封,至郑州,然后从郑州乘火车返回。这样一条路线需时约7天。从北京去基本上也可以按这样的路线游览。游 览龙亭和宋都御街,有斗天时间足矣。其余斗天可以游览开封的其他主 要游览点铁塔、繁塔、包公祠等。

      开封最著名的工艺品是汴绣、官瓷、朱仙镇年画和草编。著名菜肴的麻腐鸡皮、荔枝腰子、爆肉、鲤鱼焙面等。著名的餐馆有又一新、稻 香居、第一楼、万水仙、汴京烤鸭店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网

春节期间,一些城市周边的乡村休闲度假区出现了游客争先恐后预定的火爆场面。久居城市的人们,在闲暇之余,走进自然淳朴的乡村,远离都市喧嚣的噪音,感受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这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已成为许多城市居民的向往。

        随着近年国内旅游蓬勃兴起,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一些城市周边形成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带,一些开展乡村游较好的地区已脱贫致富,一些地方的乡村游正成为当地经济的特色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正逐渐从单一的“农家乐”,开始向以观光、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近些年来,发展乡村旅游已使全国2000万人脱贫。国家旅游局在今年初的“2006中国乡村游”启动仪式上表示,为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确定今年全国旅游宣传的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这说明发展乡村游确实是解决“三农”问题一个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已成为支持“三农”建设,鼓励农民转变观念,依靠当地资源拓宽致富渠道,为传统的农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国外发展情况看,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增长迅速,对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根据本国情况均制定了乡村旅游质量标准,提高了旅游管理水平,增强了市场开发的规范性。在发展中特别强调乡村和资源的保护,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但是,从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看,我国发展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一些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不到位,交通、通讯、住宿、餐饮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市场开发方面,一些地区急功近利,没有规划,盲目开发,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尽管一些地方已经出台了地方的乡村旅游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但是全国性的乡村旅游质量标准及管理办法还没有出台。有关业内人士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服务质量标准及行业管理办法,处理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加快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

        业内专家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一个新的突破口: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和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村脱贫奔小康、改造农村和使农民就地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把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结合起来,突出地区特色的旅游优势和品牌;发挥旅游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以旅助农,城乡互动,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发展乡村旅游能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通过市场导向,推动乡村旅游向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对改善地方基础服务设施,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繁荣等将起到重要作用。

        毫无疑问,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大有可为,希望更多的农民改变传统观念,参与旅游市场经营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特色,将旅游资源转化为农村致富的一条新路,把乡村旅游的“蛋糕”越做越大,让更多的农民尝到甜头。

        发展乡村旅游,保留特色是关键。乡村旅游就是要保留本地特色,不能盲目跟风。一些地方放着自己原生的文化、民间的资源不去用,而是组建文化表演队、艺术团等,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保持村寨的原始风貌以及当地居民仍有的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西班牙乡村旅游协会专家比德罗·希尔认为,开发乡村旅游,必须了解乡村的文化,在推广时不能把其真实、本质的东西改变了。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在一篇论文中指出:“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如果你们有独特的建筑,那么就保护它们,并让它依旧是古雅的模样。如果你们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那么就保护它们,让它古香古色。如果你们有独特的耕作方法,那么就保护它们,并教给他人。如果你们有传统的文化,那么就保护它们,并熏陶他人。千万不要破坏这些资源!”

        我省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民族文化,以及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农耕鱼猎文化。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一年四季都有丰富的可开发资源。一些有条件的村、乡、镇,经过文化和基础设施方面的综合开发,吸引大量来自周边城市和南方的游客,形成产业和产业链,使农民在自己家里、村里就可以增收致富。

        在下一步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国家旅游局将大力发展环城休闲度假带,开创县域及乡村旅游模式,通过市场导向,推动乡村旅游向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293cd5654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7.html

《旅游扶贫开发中的不和谐现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