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苏轼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定风波苏轼
执教人:夏春兵天台县坦头中学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掌握品读古诗词的一般方法。(重点)
3、感受苏东坡旷达、超然的情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难点导入:
人生犹如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词是苏轼一次出行的故事。那他遇到了怎样的风景,他又怀着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首《定风波》。
教学过程:
苏东坡:“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方法指导:一读准字音
三步读书法:二读出韵味
三读出情味。


一、读准字音
a、请学生自由朗读。(提醒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b、学生单读(正音)c、教师范读d、学生齐读
二、读出韵味(断句、停顿)
a、去掉标点符号断句,提问是否找到规律b、句内停顿
三、读出情味:(课文研讨)
词人作词的缘由?

请问独包涵了那些含义?孤独、独特、独立、独行(卓然不群)请在词中找到依据,并简要阐述。

上片:情由境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雨势如何,是大还是小?作者是怎样面对的?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一个否定词“莫听”写出词人行走在雨中,那样的从容自然,何妨一词是不妨、为什么不得意思,更进一步表现了词人不受外物扰心,视风雨如无物。
竹杖芒鞋轻胜马


“竹杖”“芒鞋”诚然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走用它,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若换成轻如马是否可以?这是词人的自我感受,对比中能体现词人一种面对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乐观之情。谁怕?
谁怕?短短一个反问句写出了对命运的不屈与抗争
一蓑烟雨任平生。
由眼前风雨推及到整个人生的风雨,情感更近一步,强烈的传达出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从容淡定,任风雨漫天、任飞云乱渡又何惧艰险的洒脱
苏轼多舛的命运
37
遭排挤离京,辗转于杭州、密州、知州任职。
遭受“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本词写于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被贬惠州。被贬海南岛儋州。
43岁,
5762
6511018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下片:境由心移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是写雨果天晴的景象,既与上片写风雨的情境想对应,又为下文抒发人生感慨作铺垫,料峭的寒风有些寒冷,诗人却更多的感受到夕阳的光辉带给自己的丝丝暖意,一个迎字写出了夕阳的俏皮、可爱、热情,赋予了它生命的温度。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境由心移: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晴意味着人生的成就,得意。两个“也无”表达了词人荣辱偕忘,进入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超然之境。
四:拓展探究

归去?归向何处?

会挽雕弓如满月1075遭排挤密州休将白发唱黄鸡1082被贬黄州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083被贬黄州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1094流放海南
思路归纳:
排挤(建功立业)→被贬(旷达)→流放(为民)→人生价值过渡:以范仲淹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小结:
同学们!苏轼他以旷达为明灯,照亮了他那风雨人生路,在历史的天空下,成为一个独特的明星。若问他将归向何处?我想——心安便是归路!
在我们的人生路上难免也会遇到风雨,那就让我们——试看旷达苏东坡,吾辈也能定风波!板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2804695a0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9.html

《定风波 苏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