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高中语文 第2单元 唐诗之旅(下)11 咏物诗四首教师用书 粤教版选修唐

发布时间:2019-06-18 08:03: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1 咏物诗四首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子规(  )   (2)(  )   (3)(  )

(4)芙蕖(  )(  ) (5)(  ) (6)(  )

(7)(  ) (8)(  ) (9)(  )

【答案】 (1)zhuó (2)jīnɡ (3)sháo (4)fú qú (5)hāo (6)yuān (7)rǔ (8)pò (9)yuàn

2.词语释义

(1)何树何山子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添竹引龙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庭前芍药无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今渐觉出蓬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栖息 (2)推辞 (3)艳丽、妩媚 (4)野草

3.名句背诵

(1)________,何树何山著子规?

(2)若欲满盘堆马乳,________

(3)________,花开时节动京城。

(4)新茎未遍半犹枯,________

(5)________,直待凌云始道高。

【答案】 (1)若教恨魄皆能化 (2)莫辞添竹引龙须 (3)唯有牡丹真国色 (4)高架支离倒复扶 (5)时人不识凌云木

[作者名片]

华阳真逸——顾况

顾况(727-约820),唐代诗人,字逋翁。至德二载登进士第。贞元三年为李泌荐引,入朝任著作佐郎。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被贬饶州司户参军。约于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有《华阳集》。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三岁丧父,由伯父韩会抚养。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韩愈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贞元二年,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长庆四年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

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人。贞元九年登进士,又登博学鸿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入朝为礼部郎中,复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官终校检礼部尚书。 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自称之为诗豪,世称刘白。其诗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仿民歌而作的《竹枝词》,在唐诗中别具一格,影响较大。

九华山人——杜荀鹤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人。昭宗大顺二年(891)进士。生长于农村,遭逢乱离,善用近体诗反映民间疾苦,抨击社会黑暗。诗歌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

[探究·精研文本]

[背景介绍]

顾况是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白居易、元稹、王建等大力推行新乐府运动。诗歌要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成的。借子规来讽刺世道不公,反映百姓中冤魂太多。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首句中的有时与后面哪个词相照应?这两个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时与第二句中的年年照应。这两个词强调了杜宇化鸟传说的时间之久,为下文诗人写历代冤魂之多,对当时黑暗现实不满的感慨作铺垫。

2.后两句的反诘语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后两句的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名句鉴赏]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鉴赏】 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委婉地指明世道不公、受冤普遍的社会现实。

葡 萄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诗人元和元年五月在江陵(今属湖北)写给他的好朋友张署的,原诗题为《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此诗为其中之一。诗人于贞元十九年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亦被贬至临武(今属湖南)。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署共勉。

[文脉梳理]

《葡萄》 物(葡萄)→志(扶持奖掖)

[文本深读]

1.诗的前两句分别表现了葡萄树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写葡萄在春夏之交还很柔弱,未完全复苏,而且枝条杂乱攀附,需要照顾。

2.诗的末句是如何托物言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表面上说护理葡萄时,应该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并多扶持枝蔓生长。实际上,诗人以葡萄自比,借葡萄树需要善意照顾来表达自己贬谪后希望有人援引、帮助的心情。

名师讲坛

咏物诗

1.咏物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物喻人、形神兼似的咏物诗;另一类是描摹形象、只求形似的咏物诗。

2托物言志是咏物诗的本质特征托物言志又叫“感物抒怀托物寓意是指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品格志向。如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明品格高洁的人不需任何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通过餐风饮露的秋蝉形象表达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也流露了“飞难进”而欲飞、“响易沉”而仍欲响的不甘沉沦的奋进精神。李商隐的《咏蝉》中“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展示了一个怀才不遇、生活清贫的正直文人形象谴责了当时整个政治集团。三位诗人均借咏蝉比兴寄托个人不同身世遭遇。

3咏物明理是指凭借外物阐明某种道理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和咏物明理共同点:表意依托于物而意旨含蓄蕴藉。两者不同点:托物言志重在抒写主观情志;咏物明理重在说明客观道理。如罗隐咏物明理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惧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诗借泾溪行舟阐明了安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行舟安全取决于驾舟人重视程度的道理。

4咏物诗除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外还兼用拟人、比喻、双关等修辞达到亦物亦人、形神兼备的佳境。如于谦的《石灰吟》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写石灰来之不易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非凡气度也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以拟人手法表露了石灰甘愿献身的美德展示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末句中清白一语双关画龙点睛既指出石灰外部色彩又高度概括了诗人崇高清白的人格。诗人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的心愿和高洁磊落的襟怀。

解题步骤:

1整体把握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名句鉴赏]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鉴赏】 “马乳”马的奶头这里比喻成熟的葡萄。“添竹”指种葡萄的人在架子上多添些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谪后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赏牡丹

[背景介绍]

牡丹娇艳多姿,雍容大方,有百花之王”的美誉。据记载,从隋朝起牡丹就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到了唐代观赏牡丹的场景更是盛况空前。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的描述即可说明。随着牡丹花在唐朝社会的备受宠爱,咏牡丹诗也随之大量出现。刘禹锡的《赏牡丹》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诗的前两句写芍药与芙蕖,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两句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蕖的净少情,其目的是与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真国色的独特魅力。

2唯有”“两个词语在诗中有何表达效果?在诗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地位,“真字加强语气。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即写了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动京城的独特魅力。

[名句鉴赏]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鉴赏】 作者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花开得艳丽但开得太妖艳因而显得缺乏格调无格。至于芙蕖也就是荷花素以高洁闻名但往往孤芳自赏故作者认为其净少情即纯洁而寡情。作者写芍药、荷花并没有完全否定它们而是抑中有赞为写牡丹真国色的独特魅力起侧面烘托作用。

小 松

[背景介绍]

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致屡试不第,报国无门。诗人心中颇感苦闷,于是写下了这首《小松》,来表达自己被埋没于深草的不平。

[文脉梳理]

《小松》 

[文本深读]

1.首句中的表现了小松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字,就把它的不同凡俗的特质鲜活地表现了出来:周边柔弱的杂草们怎么能和它相比呢?它的自强不息、不畏困苦、奋发向上的品质也是杂草们根本无法企及的。

2.后两句诗有何言外之意?试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时人对小松忽略了,等到它高耸入云后才来称赞。这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 ?只有世上有识才之人,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木多加爱护、培育,这样才有意义。“凌云木”,指必将凌驾云端的松树。后一“凌云”指高高凌驾云端的状态。故诗人感叹:“时人”目光短浅,不会将小松看作栋梁之材,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的“不识”,被忽视掉啊!

[名句鉴赏]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鉴赏】 小松刚出土时被周边的杂草深深地掩盖着尽管不被人识它依然表现出了特异的品格 长着一个刺头。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顽强的拼搏它慢慢地已经崭露头角比那些不能成大器的“蓬蒿”要高出了一筹。这两句极其生动地刻画出了松树幼时的特性以及它在不被关注的环境中渐渐成长的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20ca3bd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7.html

《2018-2019学年高中高中语文 第2单元 唐诗之旅(下)11 咏物诗四首教师用书 粤教版选修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