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 风笑天

发布时间:2020-04-19 18:50: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社会研究方法

第一章 导论

1、社会研究及其意义

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社会研究的意义:社会研究方法是各门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也是社会科学区别于哲学等具有思辨色彩的人文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学习和掌握社会研究方法,既有助于我们理解各门社会科学的基本内容,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科学家在探索社会世界时所作的一切。

2、社会研究的特征

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人的特殊性;

研究的干扰性;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

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4、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解释;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社会研究者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不同研究方法的内在逻辑等。

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

具体方法技术

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抽样方法、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定性资料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它们之间有层次上的差别,但各种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都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方法论与研究方式之间、研究方式与具体方法和技术之间,都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

不同的方法论可能会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式,研究问题,不同的研究方法使用不同的技术。

5、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

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的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而定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方式在发展上是不平衡的,相比之下定量研究的方法发展十分迅速,进展也很大,而定性研究方式由于其来自与定量研究方式所不同哲学传统和所具有的不同假定,因而往往被人们忽视;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它们基于不同的范式,定性研究从最纯粹的意义上来说,从属于人文主义的范式,定量研究则来源于实证主义,他在范式上更接近于科学的范式;

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境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而定量研究则与演绎的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境中去;

定量研究者往往强调客观事实、强调现象之间的相关、强调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可以说,定量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和因果联系。而定性研究者则更加注重现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现象的变化过程,、注重现象和行为对于行为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可以说,定性研究的主要目标则是深入的“理解”社会现象;

在理论与研究的关系上,定性研究通常与理论建构的目标相伴随,它并不强调在研究开始时对所研究问题有一种明确的理论基础。相反的理论是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和形成的。定量研究则常常是用来进行理论检验的;

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者更加强调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而定性研究者则往往更加强调研究程序、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的灵活性、特殊性。

6、研究的过程

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的工具、资料的收集、资料的处理和分析、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第二章 理论和研究

1理论及其层次

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法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相关的命题;

特征:理论来自经验的实践;理论是一种抽象、系统的认识;理论的目标是对经验限时作出解释。

层次:宏观理论:往往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现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

中观理论:这种理论是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

微观理论:则是一组陈述若干概念之间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特征:它是由一组命题组成的;这些命题在逻辑上是相互联系的;这些命题的一部分是可以通过经验来检验的。

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解释越精确地理论越是好的理论;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2、理论的构成要素

①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由定义构成;

功能:在科学上的功能是提供一种观察或勾画那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方式,概念的抽象性对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概念的发展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思想的网络,它将各种单个的研究成果相互连接,并且使得不同时期的经验得以组织和再组织。

判断概念的作用:有用的概念所指称的现象必须至少是潜在可观察的;有用的概念必须是精确的;有用的概念是具有理论重要性的概念。

概念的应用:提炼概念的方法:一是从理论文献中借用概念,二是从经验材料中抽取概念。

②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的概念(那些只有一个固定不变取值的概念,则叫做常量)

分类:自变量: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

因变量:由于其他变量的变量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中介变量: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它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或途径。

③命题与假设

命题: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假设也是命题的特殊形式:一是命题中的基本元素是抽象的概念,而假设中的基本元素则是相对具体的变量;二是假设中的变量关系应该是经验可测的,既可以通过经验的观察进行检验的。

3、理论和研究的关系

科学是理论和研究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

归纳推理的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一组具体的观察结果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和法则;

演绎推理的过程是从一般到特殊。研究者从他所希望检验的一般性理论开始,然后到现实中去观察、收集材料,以检验这种一般性理论。

假设演绎法:观察一种现象或一组完整的事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概括,试图形成一种能够解释所观察的现象的理论;从这种概括出的理论出发,推演出具有逻辑性的某种结论;用具体的材料来检验这种理论。

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

开创理论:经验研究中所获得的那些“不期而遇、异乎寻常而有关全局的资料”,常常成为某种理论的开创者;

重整理论:实际社会研究中人们往往会发现一些新的、原有理论框架和概念系统并未注意的事实。这些理论提出了一些新的变量,它迫使研究者把这些新的变量与一个具体的理论相结合,导致原有理论的重整;

扭转理论:新的研究方法的运用不断帮助研究者形成新的理论兴趣中心,不断为研究者打开建立新理论的窗口和途径;

廓清理论:经验研究促使概念的澄清。概念是理论建构的砖石,而概念含义的准确清晰,则是进行理论建构的基础和前提。

4、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建构的过程:从观察到概括(经验概括:指的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进行总结,或者是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一种说明);从概括到理论。

理论检验的步骤:

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

由理论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

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题;

收集有关的资料;

分析资料;

评价理论;

第三章 选题与文献回顾

1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研究问题: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或问题领域。

研究问题来源:现实社会生活、个人经历、相关文献;

2、选题的标准

重要性:是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创造性:也可以称做创新性或独特性;

可行性:指的是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合适性:则指的是所选择的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3、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

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特征:所陈述的问题必须在研究者的能力范围之外;所陈述的问题既不能太宽泛,又不能太微不足道 注重点:问题陈述必须清楚明白,运用变量的语言,采取提问的方式;除了单纯的描述研究外,问题的陈述必须至少包括两个变量;问题陈述必须能够产生不止一种回答)。

4、文献回顾

文献回顾: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文献回顾的作用: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

文献回顾的方法

如何查找相关文献:相关的着作、相关的论文、相关的统计资料和档案资料;

如何选择阅读的文献:根据学术期刊的地位来选择、根据文献的相似性来选择、根据发表的时间选择、根据研究者在该领域中的学术影响以及是不是权威来选择;

如何进行文献的阅读:每一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该研究的方法、该研究的主要结果、自己对该研究的评价。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是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它还包含着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1、研究目的

探索性研究: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的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描述性研究:通常是要发现总体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

解释性研究: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解释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的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类型。

2、研究性质

理论性研究:指的是那些侧重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这类研究力图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或其中某一部分)是如何运转和相关联系的,社会事物或社会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它们往往表现出十分明显的理论倾向,其关注点主要在于探索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在于增加对社会现象所具有的内在规律的认识。

应用性研究:则是指那些侧重于认识现实社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特定的社会政策的经验研究。

3、研究方式

①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的方式是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量化的材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主要特征:研究内容广泛性、资料获取的及时性、描述的全面性和概括性、实际应用的普遍性等。

基本元素:抽样、问卷、统计分析。

②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实验是一种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基本元素:实验组与对照组、自变量与因变量、前侧与后侧。

③文献研究

主要特征:不接触研究对象,它主要利用二手的资料进行研究,因而具有很明显的间接性、无干扰性和无反应性。

种类: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核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它在程序上与调差研究的方法想死,抽样编码是内容分析方法中两个十分关键的环节);

二次分析(是直接利用其他研究者为了其他目的所搜集的原始数据材料进行新的研究);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是对各种官方统计资料进行的分析研究,与二次分析不同的是,它所利用的不是其研究者收集的原始数据,而是各种政府部门所公布的基本统计资料)

④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是一种定性的社会研究方式,它通常以参与观察、个案研究的形式进行。其基本特征是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作为其中的一员与他们共同生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通过参与观察和询问,去感受、感悟研究对象的行为方式及其在这些行为方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容,以逐步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社会生活的理解。

4、分析单位

分析单位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中的研究对象;

类型: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

特点:研究收集的资料,直接描述分析单位中的每一个个体;

将这些对个体的描述聚合起来,可以描述由这些个体所组成的群体(研究的样本),以及由这一群体所代表的更大的群体(总体),或者用这种描述的聚合去解释某种社会现象。

有关的两种错误:

区群谬误:又称为层次谬误或体系谬误,它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或者说,研究者用一个集群的分析单位收集资料,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下结论。

简化论:又称作简约论,它指的是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5、时间维度

横向研究:也成为横剖研究,它指的是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

纵向研究:指的是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

纵向研究的主要类型:趋势研究(指的是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一般总体在不同时期的态度、行为或状况进行比较,以揭示和发现社会现象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同期群研究(又称作人口特征或共同特征组研究,它指的是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同组研究(又称为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它指的是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同组研究与同期群研究比较相似,二者的区别在于同组研究每次研究时,所用的都是同一个样本,同组研究主要用来探讨人们的行为、态度或意向的改变模式和变化过程,分析影响这种改变的因素)。

6、研究计划书

说明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说明研究的内容;

说明研究的理论假设;

说明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案;

说明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

说明研究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安排;

说明研究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

第五章 测量与操作化

1、测量的概念和层次

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测量的四要素:测量客体、测量内容、测量法则、数字和符号;

社会现象的测量:人一方面作为测量的客体或对象,而另一反面又作为测量过程的主体,因而给社会现象的测量带来了无法回避的主客观矛盾;社会测量的内容常常是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态度,以及由人们的行为所构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所进行测量的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两者相互联系,也相互影响;在自然科学中,由于测量的对象相对单一和稳定,因而测量的可重复性强、量化程度比较高,特别是这种测量常常可以建立起某种公认的通用的单位标准,但是,在社会科学中,由于测量对象十分复杂,因而测量的量化程度比较低,可重复性也比较差。

测量的层次:

定类测量:也称为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它是测量层次最低的一种,定类测量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定类测量的数学特征主要是等于与不等于(或属于与不属于);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

定序测量:也称为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定序测量的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和次序。或者说,定序测量可以按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

定距测量也称为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他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

定比测量也称为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定比测量除了可以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等级,确定它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还具有一个绝对的零点,所以,它所测量得到的数据既能进行加减运算,又能进行乘除运算。

2、概念的操作化

概念、变量、指标

概念:对现象的抽象;

变量:指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

指标:我们把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的含义的一组可观察到的事物,称作这一概念或变量的一组指标。概念是抽象的,而指标是具体的;概念使人们的主观印象,而指标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

操作化的方法:澄清与界定概念、发展测量指标。

3、量表

总加量表:由一组反映人们对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回答者分别对这些陈述发表意见,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并进行记分。

李克特量表:是总价量表的一种特定形式;

语义差异量表:也称为语义分化量表,它主要用来研究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义;

4、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①信度(相关系数r

信度:即可靠性,它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换句话说,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和变量。

再测信度:对同一群对象采用同一种测量,在不同的时间点先后测量两次,根据测量的结果计算出相关系数;

复本信度:复本信度采取的是另一种思路:如果一套测量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复本,则可以根据同一群研究对象同时接受这两个复本测量所得的分数来计算其相关系数;

折半信度:即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按测量的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这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

②效度

效度:也称做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许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表面效度:表面效度也称为内容效度或,逻辑效度,它指的是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也可以说是指测量所选择的项目是否“看起来”符合测量的目的和要求;评定:首先必须知道所测量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其次需要知道这种测量所搜集的信息是否和该概念密切相关;

准则效度:准则效度也称为实用效度或经验效度,它指的是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将原有的一种测量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用新的方式或指标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与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相比较,看着这的相关程度,并用这种特定的相关系数(称为效度系数)来反应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评定:如果新的测量方式或指标与原有的行为准则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具有相同的效果,那么,其效度系数越高,我们就说这种新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具有准则效度;

结构效度:结构效度也称为构造效度。它通过利用现有的理论或命题来考察当前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结构效度涉及一个理论的关系结构中其他概念的测量;评定:我们对它们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则是:越是在准确性和一致性上程度高的方法和指标,就越是好的测量方法,就越是高质量的测量指标。

③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之间存在着某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来说,缺乏信度的的测量肯定也是无效度的测量;而具有很高信度的测量并不意味着同时也是高效度的测量,即它也许是有效度的,也许依然是无效度的。另一方面,研究者在追求测量的新都市,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或降低测量的效度;反之。当研究者努力提高测量中的效度时,其测量信度则同样会受到影响。

第六章 抽样

①抽样的意义和作用

抽样的概念

总体:总体是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而元素则是构成总体的最基本单位;

样本: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抽样:指的是从组成总体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方式选择或抽出一部分元素的过程;

抽样单位:就是直接抽样时所使用的基本单位;

抽样框:又称作抽样范围,它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参数值:也称总体值,它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统计值:也称样本值,它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抽样的作用

抽样方法是架在研究者十分有限的人力、财力、时间与庞杂、广阔、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之间的一座桥梁。有了它的帮助,研究者可以方便地从很小的部分达到很大的整体。

抽样的类型

抽样方法: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非概率抽样(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

②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

随机抽样: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入选样本;

抽样分布:正态分布;

抽样的一般程序:界定总体、制定抽样框、决定抽样方案、实际抽取样本、评估样本质量;

抽样设计的原则:目的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③概率抽样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最基本的形式;

具体步骤:先取得一份总体所有元素的名单、将总体中所有元素一一按顺序编号、根据总体规模是几位数来确定从随机数表中选几位数码、以总体的规模为标准,对随机数表中的数码主义进行衡量并决定取舍、根据样本规模的要求选择出足够的数码个数、依据随机数表中选出的数码,到抽样框中去找出它所对应的元素。

系统抽样

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或间隔抽样,它是把总体的单位进行编号排序后,再计算出某种间隔,然后按这一个固定的间隔抽取个体的号码来组成样本的方法。

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又称类型抽样,它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划分成若干个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分层抽样的优点:在不增加样本规模的前提下降低抽样误差,提高抽样的精度;非常便于了解总体内不同层次的请款;

分层抽样的运用:分层的标准问题(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以那些已有明显层次区分的变量作为层次变量)、分层的比例问题。

整群抽样

整群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样本,它的抽样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

整群抽样的优点和不足:具有简便易行、节省费用的优点,是以其样本的分布面不广、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相对较差等缺点为代价的。

多段抽样

多段抽样:又称为多级抽样或分段抽样,它是按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级关系,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具体做法是:先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大群组,然后再从这几个大群组中抽取小群组。

考虑因素:各个抽样阶段中的子总体的同质性程度、考虑研究者多拥有的人力和经费。

④户内抽样与PPS抽样

户内抽样:从所抽取的每户家庭中抽取一个成年人,以构成访谈对象的样本;

户内抽样的优点:它不仅可以使研究者收集到样本家庭的资料,同时也收集到有这些被访者所构成的个人样本的资料,这种资料可以用来描述这一地区所有成年人所构成的总体。

PPS抽样:以阶段性的不等概率换区最终的、总体的等概率。

⑤非概率抽样方法

偶遇抽样

偶遇抽样又称作方便抽样或自然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作为对象,或者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最容易找到的人做对象;

判断抽样

判断抽样又称立意抽样或目的抽样,它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自己主观的分析来选择和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

定额抽样

定额抽样又称作配额抽样,进行定额抽样时,研究者要尽可能地依据那些有可能影响研究变量的因素对总体分层,并找出具有各种不同特征的成员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然后依据这种划分以及各类成员的比例采取偶遇抽样或判断抽样的方式选择对象,使样本中的成员在上述各种因素、各种特征方面的构成及在样本中的比例都尽量接近总体。

⑥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样本规模:又称为样本容量,它指的是样本中所含个案的多少,确定样本规模也是每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影响样本规模的确定的因素:总体的规模、估计的把握性和精确性的要求(置信区间:是指在一定的置信度下,样本值与总体值之间的误差范围)、总体的异质性程度、研究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

抽样误差:就是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之间存在的偏差,取决于总体的分布方差和抽样规模;

第七章 调查研究

①调查研究及其应用领域

调查研究是指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的应用领域:社会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学术性调查;

调查研究的题材: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某一人群的意见和态度;

②问卷设计

问卷是调查研究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主要工具,它在形式上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其用途则是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社会特征;

问卷的结构:封面信(则一封致调查者的短信,它的作用在于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的目的、调查单位或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大概内容、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结果保密的措施);指导语(即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填问卷的各种解释和说明);问题及答案开放式问题:只提出问题,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案;封闭式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给出若干个答案,要求回答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编码及其他资料编码:即赋予每一个问题及答案一个数字作为它的代码。在调查前设置成为预编码,在调查后设置成为后编码);

问卷设计的原则:要明确问卷的出发点(多为回答者着想)、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各种因素(主观上的障碍、客观上的障碍)、明确与问卷设计紧密相连的各种因素(调查的目的、调查的内容、样本的性质);

问卷设置的步骤:探索性工作、设计问卷初稿、试用、修改定稿并印制、问题及答案的设计;

问卷设计的语言及提问方式:问卷的语言尽量简单、问卷的陈述尽可能简短、问卷要避免带有多重(或双重)的含义、问卷不能带有倾向性、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不要直接询问敏感性问题。

问卷的顺序:把简单易答的问题放在前面、把被调查者熟悉的问题放在前面、把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一般行为方面的问题、个人背景资料、若有开放性问题,则应放在问卷最后面;

③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

自填问卷法

自填问卷法:指的是调查者将调查问卷发送给(或者邮寄给)被调查者,由被调查者自己阅读和回答,然后再由调查者回收的方法。

优点: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具有很好的匿名性、可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缺点:问卷的有效回收率有时难以保证、自填问卷法对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有一定要求、调查资料的质量常常得不到保证;

四种方式:个别发送法、邮寄填答法、集中填答法、网络调查法;

结构访问法

结构访问法是指调查者依据结构式的调查问卷,向被调查者逐一地提出问题,并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在问卷上选择合适的答案的方法;

方式:当面访问法、电话访问法;

④调查的组织和实施

调查员的挑选;

调查员的训练;

联系被调查对象;

对调查进展的质量监控;

⑤调查研究的特点及引用

调查研究的主要优点:首先,调查研究的方式可以兼顾到描述和解释两种目的。它既可以用来描述某一总体的概况、特征,以及进行总体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比较,同时可以用来解释不同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其次,调查研究具有比较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这使得其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即描述和概括事物的精确度较高。再次,调查研究可以迅速地,高效的,提供有关某一总体的丰富的资料和详细的信息,在了解和掌握中不断变动的社会现象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最后,调查研究所具有的而定量特征和通过样本推断总体的特征,使得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受到广大社会研究人员、政府决策部门人员、市场研究人员以及大众传媒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

调查研究的主要弱点:在探讨和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它不及实验研究的方式那么有力,在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的深入性方面,以及在研究所具有的效度方面,它远不及实地研究的方式。而在研究的无反应性方面,它不及文献研究的方式。调查资料比较表面化、简单化、很难深入到调查者思想的深处。

调查研究方式面临的挑战:抽样随机性的挑战、自我报告方式的挑战、解释能力的挑战、社会调查中对外在变量或竞争假设的控制与实验的控制方式也大不相同。

第八章 实验研究

①实验的概念与逻辑

实验: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对基本要素:自变量与因变量、前侧与后侧、实验组与控制组;

实验的特点和意义:严格的因果推断逻辑、人工化的研究背景、受到政治的、伦理的、道德的等方面的限制很大;

②实验的程序与类型

匹配:指的是依据各种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完全相同或几乎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匹配,并将其中一个对象分到实验组,而将另一个对象分到控制组的方法;

随机指派:也称作随机化,即完全按照随机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来将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它是研究者用来解决实验中两组对象相同性问题的另一种方法;

准实验设计:缺乏实验设计中一个或多个“条件”或“部分”的实验;

双盲实验:指的是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察人员来说都是未知的;

③基本实验设计

经典实验设计:也称为古典是实验设计,是最基本也是最标准的实验设计,包含的实验设计的全部要素:实验组,控制组,前,后,自变量(实验刺激);

经典实验设计的实施步骤:随机指派实验对象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对这两个组的对象同时进行第一次测量,即前测;对实验组给予实验刺激,但不对控制组实施这种刺激、对这两个组的对象同时进行第二次测量,即后测;比较和分析两个组前后两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别,得出实验刺激的影响;

交互作用效应:二者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另一种外加的影响;

④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

重大事件的影响;

实验对象发育所造成的影响;

前后测环境不一致的影响;

初试—复试效应的影响;

实验对象选择和缺损的影响;

第九章 文献研究

①文献与文献研究

文献:主要指包含各种信息的书面材料或文字材料。

文献的分类:根据文献的具体形式和来源的不同,我们既可以将其分为个人文献、官方文献及大众传播媒介三大类,也可以把它分为原始文献和二次文献两大类,还可以划分成现时性的文献和回顾性的文献,或者文字文献、画面文献、声音文献等等。个人文献主要指个人的日记、自传、回忆录及信件等,

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文献研究的类型:内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②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无疑指的是这样一种研究技术,它对各种信息传播形式的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分析;

内容分析的步骤:第一,选定研究的分析单位;第二,界定目标的总体范围;第三抽取样本;第四,确定编码关系;第五,阅读样本文献并按编码体系进行编码和登录,形成数据库;第六: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果。

内容分析的抽样:分层抽样:地域分布、受众类型、编辑方向、重要性和规模、播发时间;

内容分析的编码:编码:即根据特定的概念框架,对信息—无论是口头的、文字的、画面的或是其他形式的一份分类记录与编码工作有关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选择编码的单位(互不相交、穷尽的),二是要制定一份编码单。

③二次分析

二次分析:也称第二手分析,指的是那些由其他人原先为别的目的收集或分析过的资料所进行的新的分析;

二次分析的类型:一种是从别人为研究某一问题而收集的资料中,分析与该问题所不同的新的问题,另一种类型则是用新的方法和技术去分析别人的资料,以对别人的研究结果进行检验,即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处理同一种资料,看看能否得出同样的结论;

二次分析的步骤:选择研究的主题、寻找合适的资料、对资料的再创造、分析资料;

二次分析的优缺点:二次分析首先具有省时、省钱、省力的特点;二次研究的主要缺点在于其所用资料的准确性或适用性的不足。这就是说,一方面某个亚就这为其特殊的目的所收集的数据资料,不一定正好与另一个研究者的研究旨趣相符;而另一方面,二次分析研究者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则有可能在现有研究数据中完全找不到。

④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人们也常常运用各种现存的统计资料来进行自己的研究,这种现存的统计资料,可以为研究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又可以成为研究本身数据和资料的一种来源,后一种情况下,研究就被称作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主要步骤:选择合适的资料、比较与分析资料、说民资料来源。

⑤文献研究的特点

文献研究的优点1、无反应性,文献研究不会打扰研究对象,也不会对这些研究对象发生影响;2、费用低,省钱省时;3、可以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4、适于作纵贯分;5、保险系数相对较大;

文献研究的缺点:1、许多文献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2、有的资料是不易获得的;3、许多文献资料由于缺乏标准化的而形式,因而难以编码和分析;4、效度和信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十章 实地研究

①实地研究及其类型

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个案研究:即对一个人、一件事件、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它的特点是焦点特别集中,对现象的了解特别深入,详细。当研究的个案是一个社区时,通常又称为社区研究。

②实地研究的过程

实地研究的过程:选择研究背景、获准进入、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收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报告研究结果;

③观察法

观察指的是带着明确的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地、有针对性地了解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现象;

实验室观察:就是在备有各种观察设施的实验室内,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实地观察:即是指在现实生活场景中所进行的观察;

局部观察:也称为非参与观察即观察者处于被观察的群体或现象之外,完全不参与其活动,尽可能地不对群体或环境产生影响;参与观察:就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结构观察:指的是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明确的观察提纲或观察记录表格对现象进行的观察;无结构观察:则指的是没有任何统一的,固定不变的观察活动和观察表格,完全依据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进行的自然现象;

参与观察中观察者的角色

戈尔德(四种角色说):完全参与者:扮演着社会背景中一个完全真实的角色,而其作为研究者的身份则不被其他人所了解;观察者的参与者:观察者的身份被得知的参与者;参与者的观察者:研究者只有观察没有参与;完全观察者:不与被观察者互动,别人不知道他的存在;

查姆布里斯和舒特(三种角色说):完全参与者角色;参与和观察混合的角色:大多数研究者采取一种在场,包括某些主动地参与的角色;完全观察者的角色;

甘斯(三种角色说):完全的参与者,参与的研究者,完全的研究者;

巴比(两种角色说):完全参与者和完全观察者;

参与者中观察者的角色(隐蔽的观察着、公开的观察者)

参与观察法的特点

优点:与其他研究技术相比,参与观察导致研究者把他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强加于他试图理解的那个社会世界的可能性最小,它常常是在“没有先人之见”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探讨的,因此它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了最好的方法;

缺点:其所得到的资料往往是缺乏信度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的程序明确的,它的观察是不系统的,它的资料是难以用数量表示的,它的研究结果也是无法重复的。同时参与观察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者的敏感性、领悟能力和互动技巧。在参与观察的整个过程中,主观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很大,而很难有比较客观的评价标准;

参与观察法的应用

参与观察不用事先准备特定的假设,其研究的过程也无特别的限制,常常会观察到原先并未期望得到的资料,得到意外的收货,但另一方面,由于参与观察的方法要求研究者参与到自然中,不经过人工的控制或改变的环境中去进行研究,因而其在可靠性、观察偏差以及结果推论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所以,在使用上应注意一定要有比较长的时间来从事观察,以便于研究者对某一现象或群体做全面的和综合的了解;

参与观察之初,研究者都需要为自己作为一个陌生人的出现而进行某种方式的解释。他的参与观察能否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被其所研究的群体所接纳,因此得到所研究的群体中关键人物的支持和帮助,就常常是研究者获得成功的关键;

由于参与观察特定方式的要求,参与观察者往往要经历一个“先融进去”

“再跳出来”的过程;

参与观察法的特点

第一,要尽快同被观察者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第二,对所观察事物的社会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观察中要保持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带偏见;第三,要善于分析观察结果,分析表象和实质,不要被假象 。第四,要具有高度的注意力、忍耐力和认真吃苦的精神。

④无结构访谈

无结构访谈又称作深度访谈或自由访谈,它与结构式访谈相反,并不依据实现设计的问卷和固定的程序,而是只有一个访谈的主题或范围,由访谈员与被访者围绕这个主题或范围进行比较自由的交谈;

无结构访谈可以分为:正式访谈(指的是研究者事先有计划,又准备,有安排,有预约的访谈);非正式访谈(则指的是研究者在实地参与研究对象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随时碰上的,无事先准备的,更接近一般闲聊的交谈);

进行无结构访谈的要点:访谈前,对访谈的主要目标和所要理解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访谈前最好能对被访者各方面的情况和特征,比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尽可能详细的了解;访谈的时间和地点的确定应该以被访者方便为主要原则;访谈时开场白一定要说好;开始访谈是一种真正的艺术;被访者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访谈员要专心听,并认真记笔记;掌握正确的记录方法;

访谈控制的方法:对内容转换的控制,对问题的重述和追问,掌握好发问和插话的时机;

集体访谈也称为座谈会,它是将若干个访谈对象集中起来,同时进行访谈的方法,集体访谈的最大特点是,访谈中不仅存在着访谈员与被访者之间的社会互动,同时还存在着不同的被访者相互之间的社会互动;

集体访谈的原则:要有代表性、要十分了解情况、要敢于发言、相互之间应有共同语言;

⑤实地研究的特点及应用

实地研究方式的主要优点

适合在自然条件下观察研究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实地研究者多寻求的是一种更具有情感性和人文类型的资料,他们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也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方式特别适合那些不便于或者不可能进行简单地问卷调查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正如许多研究者所认为的,对于人们的情感通常不易将其归纳为可以输入计算机的数字,而是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观察,做出主观的估价,并以文字的方式详细记录;

研究的效度较高,相对于问卷调查中最大的问题——表面化,简单化的现象,实地研究的深入观察,,设身处地的感受,理解,具有很大的效度——研究者测量的确实他所希望测量的概念或现象,而与调查研究中常见的简单定义相对应的是,实地研究中研究者常常列举出生动,详细的而案例来说明某一个概念的意义;

方式比较灵活,弹性较大,相对于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实地研究的操作程序不是那样严格,只需要较少的准备工作,在研究进行的过程中,可以随时修正研究的目标和设计,对于不同的研究背景或不同的研究现象,实地研究中的具体操作也比较灵活;

适合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特征。由于实地研究不仅要深入实地,而且要在实地生活相当一段时间,因此,对于研究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来说,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尤其是在对个人或小群体的研究中,这种优点更为明显;

实地研究方式的主要缺点

概括性差,由于实地研究所得到的基本上是定性资料,且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以某个个案为对象,因而其资料既难以进行定量分析,也无法概括大的总体,这样,其所得结论也难以推广到更大的范围,这是实地研究方式比较大的缺陷之一;

信度较低,实地研究中研究者主要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所处的是一种被动地地位,对观察场景往往也缺乏控制,因而其所得的资料比较琐碎、凌乱,不易系统化,同时由于实地研究强调研究者的主观作用,强调对所观察对象进行移情理解,因而难以检验其信度,另一方面,生活中,因时间,地点,人物变动或流失的影响,也造成研究者很难对原先研究的对象或现象,进行重复观察的研究;

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实地研究者的观察并非像照相机或显微镜那样处于观察的对象之外;

所需时间较长,由于参与是生活的需要,实地研究方式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这种长时间的要求,不仅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一个困难,有时对于所研究的对象也是一种困难;

伦理问题,这一问题主要是针对参与研究中隐藏研究者身份的做法提出的,它所包含的实际问题是:第一,研究者有没有为了研究的目的而欺骗研究对象的权利,第二,研究者作为社会的成员,应不应该为了研究而采取欺骗研究对象的做法。

第十一章 定量资料分析

①资料的整理与录入

资料审核是资料处理的第一步工作,它是指研究者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主要是问卷)进行初步的审阅,校正错填、误填的答案,剔出乱填、空白和严重缺答的废卷,其目的是是的原始资料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从而为后续资料整理录入与统计分析打下较好的基础;资料审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检查出问卷资料中的问题,二是重新向被调查者核实;

资料的转换

数据录入

数据清理:有效范围清理、逻辑一致性清理、数据质量抽查

②单变量统计分析

集中趋势分析:指的是用一个典型值或代表值来反应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或者说反映这组数据向这个典型值集中的情况;

离散趋势分析:指的是用一个特别的数值来反映一组数据相互之间的离散程度;

区间估计:是在一定的可信度下,用样本统计值的某个范围来估计总体的参数值;

假设检验:实际上就是先对总体的某一参数做出假设,然后用样本的统计量进行验证,以?是否为总体所接受;

③双变量统计分析

交互分类:是一种专门用来分析两个定类变量(或一个定类变量,一个定序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

④多变量统计分析

阐释模式:所关系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通过引进并控制第三变量,来进一步了解很探讨原来两边之间关系性质的统计分析方法;

复相关分析:是一种以一个统计值来简化多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

多元回归分析

第十二章 定性资料分析

①定性资料及分析的概念

定性资料:研究者从实地研究中所得到的各种以文字、符号表示的观察记录、访谈笔记,以及其他类似的记录材料;

定性资料的特点:来源的多样性、形式的无规范性、不同阶段的变异性;

定性资料分析与定量资料分析的差别:分析程序与技术标准化程度不同、资料分析的开始点不同、在社会理论间的关系上不同、分析的方式和所用的工具不同;

定性资料分析的目标:定性资料分析也将描述和理解作为基本的目标,定性资料的分析的主要目标是将大量的、特定的细节组织成一幅清楚的画面,一种概括的模式,或一组相互连接的概念;

②定性资料分析的若干性质

概括性问题:意识实地研究者所研究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对象是否能代表这些对象所来自的整体的问题,二是我们所研究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对象是否能代表其他同类对象的问题;

测量与比较的问题:测量的对象很少,但所测的内容很多,这种对几个数量非常有限的个案进行许多方面的测量和比较的方式,对于增加人们的认识同样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就表现在,我们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指标来表明两个个案在某种抽象的观点上具有的差别;

推断因果联系的问题

实地证据的总结和表达问题:类似定量统计的技术、描述分析过程、列举例证;

③定性资料的整理

整理笔记与建立档案

定性资料的编码:开放式编码(研究者先设置一些主题,同时,将最初的代码或标签分配到资料中,以便将大量零散的、混杂的资料转变成不同类型);轴心式编码(从一组初步的主体或初步的概念开始,着重于发现和建立类别之间的各种联系,包括因果关系、时间关系、语义关系等);选择式编码(是在浏览资料和进行开放式或轴心式编码工作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查找那些说明主题的个案,并对资料进行比较和对照);

形成概念

撰写分析型备忘录:分析型备忘录是实地笔记的一个特殊类型;写作的建议:1、在收集资料或整理资料或其他形式的编码的过程中,可随时停下来写分析型备忘录,以免那些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和有创见的眼光消失掉。这就是要使分析型备忘录真正成为研究者“备忘的记录”。2、对写好的备忘录要反复进行比较,看看能否将那些相近的进行结合,或者看看是否可能将那些有差别的编码弄得更清楚;3、为每个概念或主题都做一份专门的分析型备忘录,将与这一主题或概念有关的资料、事例、方法、问题以及研究者的感想、认识等等集中在一起,并用标签标明这一概念或主题;4、在写某个概念或主题的备忘录时,要注意思考它与其他概念或主题之间的相似性、差异性以及因果关系;5、将分析型备忘录与资料记录分开写,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目的。资料记录市政局,而分析型备忘录则具有概念的和理论建构的目的;

④定性资料分析的过程和方法

定性资料分析的基本过程:初步浏览阶段、阅读编码阶段、分析抽象阶段;

几种定性资料分析方法

连续接近法(它不断反复和循环的步骤,使得研究者从开始时一个比较含糊的观念以及杂乱、具体的资料系结,到达一个具有概括性的综合分析结果)

举例说明法(用经验证据来说明某种理论)

比较分析法(从先前已有的理论或归纳中发展出相关的规律或关系模型的思想,然后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少数规律上,用其他替换的解释与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考察那些不限于某一特定背景的规律性;一致性比较法:研究者先找出不同个案所具有的某种共同的结果特性,然后再比较各种可能的作为原因的特性;差异比较法:研究者先找出那些在许多方面都十分相同,但在少数方面不同的个案,然后找出那种使这些个案具有相同原因和结果的那些特性,同时找出另一组在这种结果上与此不同的个案,即找出那些不出现第一组个案中的结果的另一组个案);

流程图方法;

第十三章 撰写研究报告

①研究报告的类型及撰写步骤

研究报告是反映社会研究成果的一种书面报告。它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将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表现出来。其目的是告诉有关读者,对于所研究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取得了哪些结果,这些结果对于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有哪些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描述性报告:着重于对所研究现象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这种描述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对研究资料和结果的详细描述,向读者展示某一现象的基本情况、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

解释性报告:主要目的是要用研究所得资料来解释和说明某类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说明不同现象相互之间的诶关系。

学术性报告与应用性报告;

定量研究报告与定性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

1、导言。主要说明所研究的问题及研究的意义,其中往往包括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研究的缘起(或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动机);第二,研究的问题及其界定;第三,对前人相关研究的回顾(有时这一内容也可以单独作为一部分);第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方法。既说明研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研究的程序和工具等,其中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研究的思路和逻辑;第二,研究的基本概念、变量、假设和理论架构;第三,研究的总体、样本及抽样方法、抽样过程;第四,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方法和资料分析方法);

3、结果。即说明通过研究发现了什么。

4、讨论。即说明所发现的结果具有哪些意义,从这一结果出发,还能得到什么或还能继续做什么。

5、小结或摘要。即对上述四个方面的简要总结。

6、参考文献。即研究报告中所涉及的书籍和文章目录。

7、附录。即研究过程中所用的问卷、量表及某些计算公式的推导、数据计算方法等。

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

确立主题、拟定提纲、选择材料、撰写报告;

研究报告的沙漏形式

这种按沙漏形式撰写的思路指出,研究报告在内容上应从广阔的导言开始,逐渐集中到比较专门化的领域,直到提出研究者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的问题,这就是由“宽”变“窄”;然后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所得出的主要结果,这可以说是沙漏最狭窄的部分。从转向讨论研究结果的内涵时起,研究报告又开始逐渐由具体的结论向更一般的领域拓展,即由“窄”又变“宽”。

②导言

研究的问题及其背景

1、尽可能用常用的语言撰写,而少用专业术语;

2、不要把毫无思想准备的读者拉进你的问题和理论之中。要用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一步一步地把一般性的读者引入到对特定问题的正式或理论化的陈述中来;

3、用例子说明理论观点,或者用例子来帮助介绍理论性的或技术性的术语;

文献评论

正确的方法是,先仔细阅读每一篇有关的文章,寻找那些与自己的研究紧密相关的部分,然后依据这些材料作出评论。对每一篇被评论的文献,都需要对其总的情况做一简单介绍,比如其总的问题,所用的样本类型等等。然而,更重要的是要介绍那些真正对你的研究有用的关键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其他研究中所用的于你自己的研究相同的概念或变量要进行仔细的检查比较,而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只要名称相同,其内涵就一定相同,因而自然是可比的。一定要搞清楚在各个不同的研究中,同一名称的概念是如何操作定义的,又是如何测量的。因为常常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在不同研究者所做的研究中,同一名称的概念,实际上却意味着两种不同的内容。

介绍自己的研究

③方法

有关研究方式、研究设计的介绍;

有关研究对象的介绍;

有关资料收集方法的介绍

对研究的主要变量的说明、对资料收集过程进行说明、对所用工具进行说明

有关资料分析方法介绍;

对研究的质量及局限性的说明;

④结果

结果表述的步骤

1、再次向读者提示你在报告的导言部分所提出的概念性的问题,即对所研究问题的概念性陈述。

2、进而向读者提示你在研究中实际完成的操作或实际测量的行为,即对问题的操作性陈述。

3、紧接着马上告诉读者你的答案。

4、现在且仅仅是现在,用数字、图形、表格、材料来向读者说话。

5、在每一个分支结果的末尾部分,都应对该结果所处的位置作一简要的小结。

6、用一种平滑的转折句把读者引向结果的下一个部分。

⑤讨论

讨论一般是从告诉读者你从研究中掌握了什么开始。一开始就以明确的叙述说明研究假设是否得到证实,或者明确地回答导言部分所提出的的研究问题。

在讨论部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同在文献评论中列举的那些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看看是否又一次验证了它们的结论,同时还可以讨论自己的研究可能存在的缺陷;

讨论部分还包括,对于研究仍未能回答的那些问题的讨论,对于在研究中新出现的问题的讨论,以及对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的建议等。

⑥小结、摘要、参考文献及附录

⑦撰写研究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行文要则

1、用简单平实的语言撰写。一篇好的研究报告在撰写上最重要的标准是准确、清楚、客观、严密。研究报告与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不同,它的撰写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强调和注重文学性、可读性等,而是十分强调报告的客观性、准确性、严密性、简洁性。所以,在行文是,应该尽量用平实的语言撰写,以简单明了、科学严谨为标准,清楚明确地表达研究的结果;

2、陈述事实力求客观,避免使用主观或感情色彩较浓的语句。叙述中最好使用第三人称或非人称代词,尽量不用第一人称。

3、行文时,应以一种向读者报告的口气撰写,而不要表现出力图说服读者同意某种观点或看法的倾向,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因为读者阅读你的报告时,所关心的主要是你研究的得到的客观事实,是你的研究结果和发现,而不是你个人的主观看法。

引用和注释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195fe9633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0.html

《社会研究方法 风笑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