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及答案全

发布时间:2020-05-29 19:17: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第一篇中国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上)中国古代官学教育的发展演变

一、填空

1.成均是出现于 五帝 时期的萌芽状态的学校教育。

2.商代的 甲骨文 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我国真正意义的学校出现于 朝。

4. 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 国学 ,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 小学 大学 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乡学 ,由 大司徒 掌管。

6. 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以 六艺教育 为主,西周的经济实施 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国有(井田制)制,政治上实施以宗法制为基础的 分封制 ,教育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学在官府

7.稷下学宫位于春秋战国时的 国,是一所集 讲学、 著述、育才 为一体的学校,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的是儒家的 荀子

8.“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 春秋 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 “学在官府” 的局面。

9.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 太学 的正式设立。

10.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 博士

11.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 设科射策 的形式。

12.汉灵帝时设立的 鸿都门学 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13.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 白虎通义 》。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 熹平石经 ”。

14.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 孝经 》,颁布行天下。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 开成石经 ”。

15.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律学 算学 书学 广文馆

14.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 范仲淹 主持发起,史称“ 庆历兴学”;第二次是 王安石 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 熙宁兴学 ”;第三次由 蔡京 主持发动,史称“ 崇宁兴学

15.清代的官学除国子监还有 宗学 觉罗学 八旗学

二、选择

C )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B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

C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A )4.“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A、汉武帝 B、秦始皇 C、周文王 D、唐太宗

B )5.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B )6.、“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

A、唐代 B、汉代 C、秦代 D、周代

B )7、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C )8、“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

A、隋代 B、宋代 C、唐代 D、汉代

B )9、“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B )10.“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D )11下列学校中,不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哪一种?

A、国子学 B、觉罗学 C、八旗官学 D、俄罗斯馆

三、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六艺

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 有“大艺”、“小艺”之分, 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 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4、六学二馆

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5、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6、三舍法

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7、监生历事

它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此制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

8、积分升斋法

元代实行“积分升斋”法。元代太学分作上中下共六斋,每月考其所习,按成绩可以依次递升,升至上两斋后,只要两年未曾犯过,则允许参加“私试”。每月考试,采用积分制,一年内积满八分以上者,可升充高等生员,与举人有同等资格。

9、文翁兴学

汉代蜀郡太守先从郡吏中选派人员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些人学成归来后,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学生,学成者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的办学措施,文翁兴学的措施到汉武帝时得到推广。

四、问答

1.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

①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

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

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2.简述唐朝官学管理制度P17

a) 行束脩礼

b) 制定教学计划

c) 推行考试制度

d) 建立假期制度

3.概述宋代三次兴学运动的内容及其改革措施P23

a) (1)庆历兴学和胡瑗"苏湖教法":①令州县立学,规定应试科举的士人须在学校习业300日,方许应举。这项措施旨在避免学校流于形式,沦为单纯培训应试举人的场所,进而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③改革太学,将胡瑗的“苏湖教学法”引进太学,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体现对当时教育空疏、流于形式的批判。庆历新政实施不过一年多,便在旧官僚权贵集团的强烈反对下失败,兴学也告夭折。但毕竟促成了宋代学校教育的兴起,一些改革措施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

b) (2)第二次兴学: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改革太学,创立“三合法”。②整顿地方官学。一是设置学官全权负责管理当地教育,地方当局不得随意干预学校事务。朝廷还为地方学校拔充学田,从而在物质条件上为州县学校的维持提供了保障。③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为了统一经学,熙宁六年设经义局,王安石亲自修撰《诗》、《书》、《周礼》三经义。由朝廷正式颁行,成为官方考试、讲经所依据的标准教材。

c) (3)第三次兴学: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至此,形成了遍布全国州县的学校网络,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在分布的范围上,都远远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兴学。②建立县、州、大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县学考生考试升州学,州学学生再根据成绩升入太学的不同舍,成绩上者升上舍,中者升下等上舍,下者升内舍,其余升外舍。③兴建辟雍,发展太学。④恢复医学,创设书画学。⑤罢科举,改为县学取士。

第一章(中)中国古代私学教育的发展演变

一、填空

我国古代私学最早是在 春秋 时期出现

汉朝的私学在形式上主要包括 蒙学 精舍 蒙学读物《千字文》出现于 南北朝 时期

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有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丽泽书院 象山书院

北宋著名的六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石鼓书院 应天府书院

嵩阳书院 茅山书院

汉朝经馆的弟子有两类: “及门弟子” “著录弟子”

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 三字经 》、《 百家姓 》、《 千字文 》等。

二、选择

B )1.“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A )2.“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D )3.《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三、问答

1. 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第三、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第四、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2.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历史意义是什么?P38

一、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和牛耕犁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经济形势的变化打破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成熟。

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积极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进行政治改革。

这种经济下移政治下移是私学产生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文化上: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4年)是社会急剧动荡时代,官学衰废,奴隶主贵族子弟享有世袭特权,不需学习也能成为统治者,这样原来的官学失去了存在的阶级基础,官学名存实亡。西周时期的礼乐典章制度根本不能适应“礼崩乐坏”的形势,孔子称春秋是“天下无道”时期。各国统治者急需“贤人”辅政。

此外,战乱与官学的废弛使得文化典籍和文化职官流落民间,原来西周时“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变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开始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称为“文化下移”。民间学者开始出现,他们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立了各种新学说,推动了私学的兴起。

即社会动荡——王权衰落——官学衰废——文化下移——私学兴起

二、私学的兴起

1、士阶层的崛起

春秋时期是私学的兴起阶段,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是私学的繁荣阶段。私学的兴起与士阶层的崛起有关。

“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处于贵族的下层和平民的上层。它本来只是奴隶主贵族中的低级官吏,即“公卿大夫士”中的士,又是四民之首,即“士农工商”的士。“士”有文士和武士之分。

在社会剧烈变动时期,文士的队伍不断扩大,成为有影响的阶层。春秋时期人们大多把社会上一批不狩不猎、不农不工、不贾不商,脱离生产劳动的人称为“士”。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他们大多能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或有一技之长,他们四处游说,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求进身之阶,成为社会上非常活跃的一股势力。

2、养士之风盛行

在诸侯争霸,七国称雄的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和公卿大夫为了壮大势力,扩大影响,都争相养士,于是不管王室还是私门养士之风盛行。当时的王公大人和卿大夫都能“礼贤下士”,实行“尊贤”的政策。采用“选士”和“养士”的办法搜罗人才。

由于各国统治者竞相养士,使得“士”成为一种受人青睐的职业,人们纷纷学习做士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但“士”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需要拜师求学,这就成为私学大发展的重要力量。

3、百家争鸣

养士之风盛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和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形成。代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不同利益的学派,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此出现了诸子蜂起,学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学术空前繁荣局面。

百家争鸣发轫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到战国时期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诸子纷争局面。“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诸子百家通常指“九流十家”,包括儒、道、阴阳、名、法、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其中影响最大并与教育关系密切的是儒、墨、道、法诸家。各学派之间、同一学派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影响,它们在众多知识领域内都提出了不少问题和见解,不断深化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后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实际上已经在百家争鸣中提出或萌芽了。

二、私学的意义

1、私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在保存、传递、发展和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道德水平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由国家垄断教育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学术下移运动,以及百家争鸣时代的来临。

3、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具有各种专长的学者、教育家和政论家,如儒家的孔孟荀、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庄、法家的商鞅和韩非等。他们活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舞台上,针砭时弊,探索革新,对加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私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私人办学形式一直保持下来,许多私学大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讨,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管子》等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而且出现了《大学》、《学记》等许多教育专著。

3.书院的教学有什么特色,对现代的高等教育有什么启示?P47

1)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2) 盛行<会讲>制度,提倡百家争鸣。

3) 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

4) 书教学个人钻研为主。

5) 师生关系融洽。

第一章(下) 古代选士制度与近代教育制度形成

一、填空

1.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 武则天 统治的时期开创的。

2.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 口试 贴经 墨义 策问 诗赋 五种考试方法

3.汉朝的取士制度是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是 魏晋南北朝 的取士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于 隋唐 4.结束于 1905

5.唐朝科举制度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 “生徒” ,一个是 “乡贡”

6.殿试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下来是在

7.明朝科举乡试中考中的叫 举人

8.从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分为 童试 、乡试、会试、殿试4个步骤。

9.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 京师同文馆

10. 福建船政学堂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11. 1972 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出发赴美学习,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的 詹天佑 12. 癸卯学制 》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学制。

13.清政府规定从 1906 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14. 清华学堂 是在美国退款兴学的背景下兴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它于19114月正式开学。

15.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首任教育总长是 蔡元培

16.19121913年公布的中华民国新学制用干支纪年法可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其中规定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 7 年;中学校年限为 4 年,不分级。

17.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这五育是: 军国民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 世界观教育 美感教育

18.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由于采用了美国式的分段方法,所以又称“ 六三三学制

二、选择

1.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 ( C )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隋朝 D、宋朝

2.“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反映的是哪个时期的取士制度问题 ( A )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隋朝 D、宋朝

3.殿试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下来是在 ( B )朝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4.近代第一部在全国实施的学制是哪一部? A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学制 D、癸丑学制

5.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制定的学制是 D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学制 D、壬戌学制

6.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制定的学制 C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学制 D、壬戌学制

7.以下与洋务运动留学教育无关的是( C

A.容闳 B.詹天佑 C.严复 D.胡适

8.“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说明了哪种选士制度的弊端 ( B )

A.世袭 B.察举 C.九品中正 D.科举

三、名词解释

1.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2.察举制

汉代选官取士制度叫察举,是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和选拔,层层推荐,最后向朝廷荐举,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低授以不同的官职。

3.洋务学堂

(1)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还构不成自身体系,只能算作是封建传统教育的补充;(2)都是专业技术学校,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保持旧官学的管理传统。

尽管有这些局限性,这类学校毕竟是中国人办的最早的近代新式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术和近代新思想的人才。

4、问答题

1.科举制度进行评价

积极意义:

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选士大夫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思想统一于儒学。

2.相对客观公正。

3.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

消极意义:

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

2.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的内容方法决定了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重科举轻学校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致命弱点。不能培养出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3.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

2.唐朝官学制度的特点

学校类型多样化,封建等级制度鲜明,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制度

第二章中国古代教育家及教育思想

一、填空

1.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    》、_》、《_春秋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2.“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有教无类 子实施教育的内容四教指的是 文、行、忠、信

3._ 学记 _》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的论文,对我国 先秦 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 理论 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4.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 哲学 教育 家, 今文经学 的儒学大师。

5. 朱熹将人性分成“ 天命之性 ”与“ 气质之性 ”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变化气质 ”。

6.朱熹认为小学教育是 打基础 阶段,所以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教育内容以“ 教事 ”为主,大学教育的内容以“ 明理 ”为主。

二、选择

1.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B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2.《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D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3.“三年不窥园”说的是哪个教育家的刻苦学习精神 C

A、孟子 B、孔子 C、董仲舒 D、朱熹

三、名词解释

1.虚心涵泳平P155

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虚心”指的是读书应虚幻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之意,不可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涵泳”指的是读书时应反复咀嚼,耐心玩味。“虚心涵泳”强调是读书学习的态度、感受和兴趣。

2.豫时孙摩

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3.教学相长

是《学记》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4.次相授受

它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这种“滚雪球”方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

四、问答题

1.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2.简述孔子的教育方法原则P120

1) 启发诱导

2) 学思并重

3) 好学乐学

4) 因材施教

3.简述朱子读书法

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共有六条:

(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

(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

(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

(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

(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

(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4.论述《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主张。

《学记》在具体分析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之所在。

1、教学相长

《学记》明确地指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认为“教”与“学”是不断深入发展的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学相长”不只意味着“教”与“学”两方面的关系,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特别在今天推进“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来说,更应提倡“教学相长”的精神。

2、藏息相辅

大学的教学制度是: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正课教学,课后进行课外练习实践。因为课外不练习好调弦,课内就完成不了乐教的任务;课外不练习好声乐歌咏,课内就完成不了《诗》教的任务;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进退等礼节,课内就完成不了礼教的任务。就是说,不强调课外实际训练等实践的重要性,就完成不了正课教学任务。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务使做到:在掌握了已学的知识之后,进而进修未学的知识;在休息的时候就尽心游乐。这样才能巩固所学,从而亲近师长,乐于交友,恪守信念,日后即使离开了师友,学业和政治上也不会走回头路。《学记》认为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内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课外实践活动(包括课外作业在内)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学习。

3、预时孙摩

预(豫),即在事情未发生之前,要注意加以预防,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燃,这就叫做预防不良倾向产生的教育原则。时,即抓住适当时机,及时地进行教育,把握最佳学习时机,因势利导,便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叫及时的教育原则。孙(逊),即孟子讲的学习如流水,“盈科而后进”,反对“揠苗助长”,亦即不越级,要按照次序地进行教育,这就叫做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摩,即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这就叫做互相观摩、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的原则。

如果等到不良行为发生了才去禁止,积习已深,就不容易矫正;如果错过了时机,学习感到吃力,就不容易取得成就;如果不按顺序,教材漫无系统,就不容易受到教学效果。如果独自关起门来学习,没有朋友帮助,就不容易增进知识。如果交友不慎,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如果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就会荒废了学业。这六点是导致教学失败的根本因素。

4、长善救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5、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引导而不牵着走,就能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关系;激励而不强制使之顺从,学习起来必然感到安易;启发而又有所含蓄,就可以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师生关系融洽,学习安易,又能独立思考,这就是善于诱导的结果。

第三章我国近代教育家与教育思想

一、填空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首任教育总长是 蔡元培

2.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3.1920年, 北京大学 首次招收女大学生。

陈鹤琴是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他倡导“ 活教育 ”,为改革传统教育,提出了极有价值的思路。对“现代中国人”,他有五方面要求 要有健全的身体 要有建设的能力 要有创在能力 要有合作态度 要有服务精神

二、选择

1.被誉为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开创者的教育家是( A

A.陈鹤琴 B.晏阳初 C.陶行知 D.黄炎培

2.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制定的学制( C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学制 D.壬戌学制

3.“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中实利主义教育相当于( B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劳育

三、名词解释

1.蔡元培“五育并举”

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2.陈鹤琴“五指活动”

1) 儿童健康活动(包括卫生、体育、营养等)

2) 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时事等)

3) 儿童科学活动(包括生、数、理、化、地等)

4) 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美、工等)

5) 儿童文学活动(包括读、写、说、译等)

四、问答

1.简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1) 整顿学风,校风。

2)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3) 民主管理,教授治教。

4) 改革教育体制。

2.试论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突破了中国近代社会“中体西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对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超越,以及对西方教育思想的主动汲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充分体现社会价值与人才的发展相统一,追求人的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3.论述陈鹤琴“活教育”的理论和启示

①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具备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要有使用的态度,服务的精神。②课程大致有五类: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自然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③方法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④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要求每个学生备一工作簿,在工作簿上编他自己的教材。教师的责任是:引发、供给、指导、欣赏。

第四章西方古代教育制度溯源

一、填空

1.古代希腊体育的五项竞技项目是赛跑、跳跃、掷铁饼、 投标枪 、角力。

2.古代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 要求身心和谐发展 在古雅典, 文法 学校教给儿童文学及简单知识, 音乐 学校教儿童弹唱

3.古代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都是为 奴隶主 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4.西欧中世纪后期产生的城市学校是一种 世俗 性学校。

5.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具有明显的 宗教 性和等级性。

6.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从组织上和思想上打破了 教会 对教育的垄断局面。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 资产阶级 的文化革命。

7.在教学方法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反对 经院  主义的强迫注入。

8.维多里诺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 人文主义 教育家。他创办了一所宫廷学校,称 快乐之家

9.西欧早期封建教育带有明显的 宗教性 等级性 的特点。?

十六世纪,法国人文主义文学家拉伯雷所写的(《巨人传》 ),热情赞颂了( 人文主义)教育的理想。

二、选择

1.古代希腊体育的五个竞技项目是赛跑、跳跃、掷铁饼、( C )和角力。

A.游泳 B.射箭 C.投标枪 D.击剑

2.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 A )办理。

A.私人 B.企业 C.国家 D.私人和国家共同

3.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 D )

A.智育 B.美育 C.劳动教育 D.军事体育

4.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具有明显的( D )

A.科学性 B.民主性 C.平等性 D.宗教性

5.西欧中世纪后期产生的城市学校是一种( C )学校。

A.等级性 B.贵族性 C.世俗性 D.民族性

6.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 C )学校。

A.中学 B.小学 C.教区学校 D.耶稣会学校

7.在西欧中世纪早期的学校教育中,( B )是全部学科的“王冠”。

A.科学 B.神学 C.哲学 D.数学

8.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 A )的教育。

A.世俗封建主 B.教会封建主 C.资产阶级  D.城市平民

9.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 B )、天文、音乐等。

A.物理 B.几何 C.化学 D.生物

10.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 C )的文化革命。

A.奴隶主阶级 B.封建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11. ( B )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

A.蒙旦 B.莫尔 C.埃拉斯谟 D.斯图谟

12.由于创办“快乐之家”而被誉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是( D )

A.蒙旦 B.拉伯雷 C.莫尔 D.维多里诺

13.埃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 C )人文主义教育家。

A.英国 B.法国 C.尼德兰 D.意大利

14.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是( D )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意大利

15.法国人文主义学者拉伯雷撰写了( C )

A.《乌托邦》 B.《太阳城》 C.《巨人传》 D.《散文传》

三、名词解释

1.古代希腊教育中的“三艺”

“三艺”是辩证法、文法和修辞学,为“智者派”所创。

2.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

中世纪学校科目的“七种自由艺术”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

在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罗马帝国时期的拉丁学校全被取缔,教会学校是唯一的教育机关,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4.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

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世俗封建主的教育,它是封建制庄园经济和封建等级政治的产物。封建制的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必然造成封建割据、各领主间相互掠夺的局势,而封建主与附庸的臣属关系,按习惯的规定,附庸必须为封主服兵役、当骑士,保护封建主的经济利益。

它的过程大概分为三个时期:

   (1)家庭教育时期。 (2)侍童教育时期。(3)骑士侍从时期。这是训练的最后阶段。年满21岁,举行授与骑士的隆重仪式,仪式完毕即成为正式骑士。

5.“快乐之家”

“快乐之家”设于孟都亚郊外湖滨宫,自然环境优美,校舍整洁舒适,学生可以在这良好的环境里过着愉快的学习生活。“快乐之家”的学生多为贵族富豪子弟,只有少数家庭贫苦但颇具天才的儿童。学生们六七岁入学,20岁毕业,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程度约15年左右。学生全部住宿,不受家庭干扰。维多里诺办学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官吏、教会领袖和兴办工商业的企业家。

五、问答题

1.试概括斯巴达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

斯巴达教育体系最基本的特点是军事体育性质。表现在教育目的是培养身体骠悍,忍耐苦劳,遵纪守法,勇猛善战的武士;在教育内容方面,忽视智育、美育,主要是军事和体育教育,五项竞技是最基本的体育项目,还有军事游戏和军事训练;教育方法采取锻练主义,十分严酷。

2.试概括雅典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

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要求身心和谐发展。体现在教育目的方面是培养具有健康的体格,高尚的情操,广泛的文化素养,能言善辩的社会活动家和商人;在教育内容方面不仅重视军事体育,而且重视德育、智育和美育;教育方法虽也注重训练,但比较温和。

3.中世纪大学的形成有哪些途径?

中世纪大学的形成,基本上经由两条途径:一条是由主教学校脱胎而成,这些学校往往有素负盛名的学者任教师,各地青年慕名而来,逐步发展为大学。

   另一种途径是以学生团体为中心,吸引名流学者前来讲学,也逐步发展为大学。

4.试论西欧中世纪后期城市学校的产生及其意义。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最初几个世纪里,闭塞的自然经济占着绝对统治地位。到了十到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手工业专业化,商业活动逐步展开,于是,在工商业者聚居的地方,开始出现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十一世纪以后,西欧城市普遍兴起并迅速发展。城市的兴起,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进入了它的发展时期。

   中世纪城市兴起之后,使整个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更加复杂。在农民反对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斗争之外,又出现了下层市民与上层市民之间的斗争,以及市民反封建领主和教会的斗争。

城市学校是由代表新兴市民利益的城市行政机关办理的世俗性学校。城市当局决定学费的金额,选聘教师并支付教师的薪金,确定儿童的入学资格。

   城市学校有几种类型:一种是由城市当局管理的拉丁文法学校,招生对象主要是上层市民的子弟,学习管理工商业的知识和行会内部的事务。

   另外还有一种专为下层市民子弟设立的城市初等学校。学习一般的读、写、算的基本知识,用本族语言进行教学。如尼德兰的一些城市就曾开设用本族语教学的读写学校。这些学校成为后来初等教育的基础。

   14世纪初开始,有些私人教师也自设学校,招收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子弟,收取学费,教授读、写、算的初步知识。

   城市学校的出现,是教育上的进步现象,它打破了教会对教育事业的垄断,削弱了宗教思想对人类精神的束缚,因而,它遭到教会的打击、刁难。同时,城市未设学校之前,地方牧师能读会写,他们常为本地区居民代写契约、私人信件、遗嘱等,收取酬金。从城市当局自设学校后,识字人数日多,牧师的收入大减,因而也遭到牧师的拼死反对。所以,有的城市学校师生被打,校舍被毁,或者学校被封,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城市与教会达成妥协,有的城市当局同意给教会人员经济补贴,有的城市同意除本族语用世俗教员外,其他教师由神职人员担任,也有的城市规定学费收入由城市当局与教会分享。

   总之,城市学校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教会不可能阻止它的发展。到15世纪时,几乎西欧的所有大城市都办起了这种学校。

5.试比较建立在不同的奴隶制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条件下的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

word/media/image1.gif

6.试论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工商业发达,城市兴起,市民阶级迫切要求提高文化水平,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东方拜占廷和阿拉伯文化教育的影响,也有一定关系。它的产生是一种进步现象。中世纪大学特别是早期的大学享有较多的自治权利,这不仅表现在学校的内部事务都由教授和学生管理,不受任何上级干预,还表现在各大学都争取了程度不同的特殊权利。自由讲学、游学的权利。审理裁判权。赋税、关税、兵役的豁免权。颁发讲演特许证、罢教和迁移权。中世纪大学争得的上述各种权利,可以说明它是城市市民反抗封建教会的产物。然而,中世纪大学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教会势力很快就渗进了大学。如巴黎大学到13世纪中叶,已完全为教会所操纵,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经院哲学,讲座大多由僧侣把持,有自由思想的教师被排挤出校。14世纪以后,很多大学实际上是教会开办的了。

   尽管如此,大学终究不是教会学校,学生来源广泛了,教授也不全是僧侣,虽然神学科的地位最高,但还有医科、法科和文科,总之,它是新的社会因素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反映。

   中世纪大学虽然还不是近代学制中的高等教育阶段,但是,由于它重视传授文化知识,注重研究学问,促进了普通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恩格斯说:“因为有了大学,所以一般的教育,即使还很坏,却普及得多了”。

   中世纪大学利用教会与世俗政权之间的矛盾,争得了一些特权,有一定民主和自由,有利于科学研究和学术的繁荣,培育了一代新的科学家和思想家

7.试总结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P242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是资产阶级教育的开端,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从对人的崇拜出发,要求热爱儿童,相信儿童,把他们培育成为体魄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富于进取精神,善于处理公私事务的人。(2)主张恢复古代希腊的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多方面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3)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经院主义的强迫注入,呆读死记和棍棒纪律,主张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观察,强调直观,提倡参观、访问;要求尊重儿童,反对体罚。还提出用本族语言进行教学。产生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产生和不断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日益壮大,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科学、艺术的空前发展与繁荣。

第五章西方古代教育家及教育思想

一、填空

1 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_《理想国》_。

2 古代西方第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体系是_柏拉图_提出的。

3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代表作是_《政治学》_。

4 苏格拉底以其“_知识助产_术”而著称于世界教育史。

5 _亚里士多德_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论述了身心和谐发展教育问题。

二、选择题

1、“知识助产术”是_C_提出来的。 A.智者 B.昆体良 C.苏格拉底

2、苏格拉底法也称为_C_。

A.相互教学法  B.发现法  C.知识助产术  D.雄辩术

3、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建立_A_。

A.阿卡德米学园  B.吕克昂学园  C.雅典大学  D.亚历山大大学

4、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代表作是_B_。

A.《理想国》 B.《政治学》 C.《乌托邦》 D.《巨人传》

5. 柏拉图最终的培养目标是( D )

A.武士 B.士农工商 C.哲学家 D.公民

三、名词解释

1.苏格拉底法P313

①苏在进行讲学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师生之间对话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②“~”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讥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下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③~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这种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讲座的问题有一定和知识积累;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

2.知识即美德P313

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认为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恶避善。一个人有了知识,就能够独立判断是非,这种人既能理解道德的普遍,又能实践道德的生活。

四、问答题

1.亚里士多德关于儿童年龄分期和学习阶段的划分P320

出生到7——学龄前教育阶段

7岁到青春期(约14岁)——初期学校阶段

青春期到21——高年级阶

2.试评柏拉图的学校教育制度。

柏拉图为了实现其教育目的,提出了一个从学龄前教育以至高等教育的完整的金字塔式的学校制度体系。少数理性健全、天资聪颖的人,享受特殊的哲人教育,居于塔之顶端;为数较多的理性不全但意志坚强者,接受不完备的教育,处于塔之中部;而缺乏理性,情欲强烈的广大劳动群众,则在塔的底层,接受最不充分的初等教育。这个学校制度明显地表现了柏拉图教育思想的贵族性。它是古代西方第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体系。

3.试述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其心理学基础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雅典教育的经验,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论述了身心和谐发展教育问题。亚里士多德的身心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是以其心理学为依据的。他认为,人是由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构成,而灵魂分为三种:一是表现在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植物灵魂,如营养、繁殖,这是灵魂的低级部分;二是动物灵魂,又称意志灵魂,是心灵的非理性部分,表现为感觉与欲望,是灵魂的中级部分,可指导植物灵魂;三是理性灵魂,是心灵的理智部分,表现为睿智与沉思,是灵魂的高级部分,可指导前两种灵魂。这三种灵魂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活动能力的萌芽,具有发展的倾向,但它们的实现全赖教育。亚里士多德提出三种教育与之相适应,即发展植物灵魂的体育,发展动物灵魂的德育和发展理性灵魂的智育,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协调一致的。

4.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P321

1) 首先提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

2) 他的关于教育的年龄分期,基本上和人的身体发展阶段相适应。

3) 他是最早从理论上论证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思想家。

4) 他提出的教育应与人的心理活动特点相适应的思想,受到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进步教育思想的广泛重视。

5) 他关心的幼儿教育,对七岁前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6) 他的哲学学校曾经促进了自然科学的研究,这种学风,直接影响了亚历山大大学。

7)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课程思想,对整个西方学校课程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第六章、第七章西方近代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一、填空

1.夸美纽斯是_十七_世纪捷克的教育家。

2.《大教学论》是_夸美纽斯_的教育代表作。

3.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就是_“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_。

417世纪世界教育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的教育家是_夸美纽斯_。

5.《母育学校》是_夸美纽斯关于幼儿教育的一部名著。

洛克的教育代表作是_《教育漫活》_。

6.洛克是_十七_世纪英国的著名教育思想家。

7.洛克从培养_绅士_的目的出发,讨论了范围广泛的教育问题。

8.《教育漫话》一书的主题是论述_青年绅士的教育问题_。

9.卢梭提出了培养_自然人_的教育目的。

10.卢梭是十八世纪__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

11.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_《爱弥儿》_。

12.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_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_。

13.卢梭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_自然历程。

14. 赫尔巴特是_十九_世纪上半期德国的教育家。

15. 赫尔巴特提出的五种道德观念是_“内心自由”的观念_、“完善”的观念、“善意”的观念、“正义”的观念、“报偿”的观念。

16. 赫尔巴特提出的儿童_管理_方法之一是惩罚性的威胁。

17. 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_《普通教育学》_。

18. 赫尔巴特认为,_道德_的目的是教育的最必要、最高的目的。

19. 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的第三个阶段是_“系统”

20. 蒙台梭利是现代著名的_意大利_(国)女教育家。

21.蒙台梭利初级教学法包括筋肉练习、感官教育、知识教育、_实际生活练四个方面。

22._感官_训练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

二、选择题

1、“泛智”思想是_B_教育理论的核心。

A.托马斯·阿奎那 B.夸美纽斯 C.奥古斯丁 D.柏拉图

2、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为西方_C_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古代 B.中古 C.近代 D.现代

3、夸美纽斯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_A_的理论基础。

A.感觉论 B.系统论 C.信息论 D.控制论

4、夸美纽斯是十七世纪_B_著名的教育家。

A.荷兰 B.捷克 C.俄国 D.美国

5、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最主要的是指教育要遵循_B_的普遍规律。

A.自然人性 B.自然界 C.人类社会 D.自然与人类社会

6、夸美纽斯关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教育理念被称为_A_思想。

A.“泛智” B.和谐发展 C.全面发展 D.全民教育

7 洛克认为人的好坏乃是_B_的结果。

A.先天禀赋 B.后天教育 C.环境影响 D.上帝决定

8 洛克是十七世纪英国_A_经验论的巨子,著名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辨证 D.形而上学

9 洛克的《教育漫话》是论述_C_的教育问题。

A.劳动人民 B.少年儿童 C.青年绅士 D.中小学生

10.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_B_。

A.《政治学》 B.《爱弥儿》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理想国》

11 卢梭忽视_B_教育

A.儿童 B.女子 C.男子 D 少年

12.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教育家是_A_。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昆体良 D.杜威

13. 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_C_。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普通教育学》 D.《理想国》

14. 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的第3个阶段是_B_。

A.联合 B.系统 C.运用 D.明了

15.著名的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在_A_方面卓有成就。

A.幼儿教育 B.职业教育 C.高等教育 D.成人教育

16._B_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

A.筋肉练习 B.感官教育 C.知识教育 D.实际生活练习

17.《蒙台梭利法》出版于_B_年。

A1889 B1909 C1919 D1939

18.蒙台梭利是现代著名的_C_(国)女教育家。

A.英 B.法 C.意大利 D.奥地利

19.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_B_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A.身体 B.机体 C.物体 D、肉体

20.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观偏重了_D_。

A.环境影响 B.教师影响 C.学校影响 D.内在生命力

21.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生命力的发展_B_一种节律。

A.不呈现 B.呈现 C.未发现 D.不可能存在

22.蒙台梭利认为,在进行感官教育的过程中,成人对儿童要_A_。

A.给予活动的自由 B.尽量加以干涉 C.不予理睬 D.严加管束

23.关于感官教育的实施,蒙台梭利主张_A_进行。

A.每种训练单独 B.多种训练交叉 C.各种训练分组 D.多种训练综合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_C_的教育观点。

A.柏拉图 B.马卡连柯 C.杜威 D.奥古斯丁

24.杜威是现代最著名的美国_C_教育理论家。

A.唯物主义 B.存在主义 C.实用主义 D.要素主义

25.“杜威学校”即杜威于1896年创设的_D_实验学校。

A.旧金山 B.波士顿 C.纽约 D.芝加哥

26.“教育即生活”是_B_的教育观点。

A.赫尔巴特 B.杜威 C.马卡连柯 D.柏拉图

27.杜威教育理论的代表作是_B_。

A.《普通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教育论》 D.《人的教育》

28.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出版于_A_年。

A1916 B1936 C1956 D1966

29.杜威是现代最著名的_D_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A.英 B.法 C.德 D.美

三、名词解释

1.泛智教育

“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核心,也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所谓“泛智”,用夸美纽斯的话来说,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他认为人们所受的教育应当是周全的,要“学会一切现世与来生所必需的事项”。为此,夸美纽斯为各级学校拟订了一个包括自然、人文、社会、宗教等各方面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体系;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即使一切男女青年不论富贵贫贱都应进学校接受教育。为此,夸美纽斯制定了从学前教育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前后衔接的统一完整的学校制度体系。

   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反映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提倡认识世界和发展科学的时代精神,以及反对封建等级教育,实现教育平等的民主要求。

2.绅士教育

在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中,德育居于首要地位。因为,在他看来,德行是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什么是德行?洛克站在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立场上,否定天赋道德原则,认为凡是给个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凡是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幸的行为就是恶。基于上述思想,洛克把服从理智的指导,克制欲望的能力作为道德的基础。,洛克要求及早培养服从理性,自我克制的能力。当儿童刚有知识,刚能懂事的时候就要着手把这关系到他未来快乐与幸福的“真正基础”,“打进他们的心里”。“一个绅士的第二种美德是良好的礼仪”。礼仪是一个有教养的绅士不可缺少的品质。洛克强调,作为一个绅士,“容貌、声音、言词、动作、姿势以及整个外表的举止都要优雅有礼”。洛克认为礼仪“具有效用”,它可以使一个绅士“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在社会活动中取得成功。洛克说:“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所以也应自幼加以培养。

3.“教育性教学”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教育性教学”就是说任何教学都必须具有教育性,教育不能离开教学。

4.“五道念”

“五道念”即赫尔巴特提出的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善意”的观念、“正义”的观念、“报尝”的观念。

6.蒙台梭利的“初级教学法”

蒙台梭利的初级初级法包括筋肉练习、感官教育、知识教育、实际生活练习四个方面。

四、问答题

1.夸美纽斯的学制体系P338

1) 母育学校

2) 国语学校

3) 拉丁语学校

4) 大学

2.夸美纽斯创立的教学原则体系述评。

夸美纽斯认为,周全的教育必须对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他指责当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非常残酷,使学校变成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儿童才智的屠宰场;教学既费时间又耗精力,而且极不彻底,不仅教员感到烦忧,学生也觉得厌恶。夸美纽斯认为,应当追随自然规律,把教学提高到科学水平,他根据自然“秩序”,对新学校的教学提出五条原则,即延长生命的原则;精简科目,使知识能够更快地获得的原则;抓住机会,使知识准可以获得的原则;开发心智,使知识容易获得的原则;把判断力弄敏锐,使知识能够彻底地获得的原则。夸美纽斯对这些原则进行了详尽地论述,虽内容过于庞杂、烦琐,但确有大量的真知灼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规律。他的教学原则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1)直观性原则;(2)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3)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

   夸美纽斯依据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为改革教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功绩。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实际上是前人特别是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及他本人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有不少合理的因素,因而为后人所接受,并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成为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

3.卢梭自然教育的分期P346

a) 婴儿期(0-2岁)——身体的养护和锻炼

b) 童年期(2-12岁)——感觉教育,发展身体

c) 青年期(12-15岁)——智力教育期

d) 青春期(15-20岁)——暴风雨和热情期

4.试论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激发兴趣,形成观念,传授知识,培养性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塑造儿童心灵的过程。他把教师比作“建筑师”或“园艺师”,主张教师应通过一种“艺术”——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来建造儿童的心灵。赫尔巴特一生以大部分精力探求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教学程序,他依据其假设的观念及统觉的心理学理论,研究了教师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形成观念体系的具体进程和方法,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

   赫尔巴特的的形式阶段,即1、明了(清楚);联想(联合);系统;方法。这个过程是让学生清楚、明了地感知新教材,获得新观念开始,进而把新获得的观念与旧观念联系起来,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综合、概括,得出结论、定理、原则,纳入原有的知识系列,形成组织严密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审思活动,兴趣则处于探求阶段,教学上采用综合方法。最后通过作业,练习运用到实际中去。赫尔巴特认为这是教学新教材,传授新知识应当遵循的心理顺序,不论教学的内容如何,不管学生年龄的大小和年级的高低,都必须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地进行。

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它过于机械,流于形式,理论基础也不是科学的。但它较为细致地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对不同教学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和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新知识的规律。

5.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述评。

赫尔巴特根据其心理学理论,确认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手段,因此,在西方教育史上,他第一个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他所说的“教育性教学”,就是说任何教学都必须具有教育性,教育不能离开教学。赫尔巴特写道:“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又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相反,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赫尔巴特强调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基础之上,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的手段。与此同时,又指出,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形成道德观念,培养完善的品格,则是其最高目的。这样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表明赫尔巴特对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并且进行了明确的论述,在教育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教育性教学的基本思想,已为现代教育学所承认,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6. 简述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观。

纵观蒙台梭利的的全部学说,她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既不是单纯的内部成熟,也不是环境、教育的直接产物,而是机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对环境的经验而实现的”。具体地说,蒙台梭利首先强调的是人和遗传素质和内在的生命力。对儿童来讲,生命力表现为自发冲动,因此她把对儿童的自发冲动是压制还是引发作为区分好坏教育的分水岭,对旧学校压抑学生自发冲动的做法予以猛烈抨击。蒙台梭利否定奖励、惩罚等强化的作用,强调儿童的内在力量、主观能动性;要求环境(刺激)要适合儿童的内在需要和兴趣,认为儿童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变化和发展。蒙台梭利又认为,生命力的冲动是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生命是活动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为了使儿童的生命力和个性通过活动得到表现、满足和发展,就必须创造适宜的环境。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来看,蒙台梭利强调通过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发展呈现一种节律(阶段),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发展节律,教育要与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吻合,就必须用不同的教育来适应不同的成熟节律,因此她十分强调个别教学,让儿童各按自己的需要自由活动,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应该如何看待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观?我们认为,蒙台梭利由于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未能正确阐明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她的全部学说的基点是儿童内在生命力的自发冲动,把教育看作仅仅是儿童潜能(本能)的展现,虽然她也注意到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但总的说来只把它们放在从属于遗传的地位,因而夸大了儿童的自发冲动和自由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尽管如此,蒙台梭利多少看到了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教育协同作用的结果,证明了教育可以纠正智力落后,更能使正常儿童智力发展,提倡早期教育,这比当时那种认为“智力固定不变”,否认儿童早期认识发展必要性的流行看法要接近真理。她尊重幼儿自身发展的特点,反对用成人的思想不适当地妨碍幼儿的心理发展,注意到儿童活动的智力价值和内部动机在学习上的意义,这些都有合理之外。至于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的思想更已被心理学家广泛承认。蒙台梭利的教育工作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功,是与她对儿童心理有一定的正确理解分不开的。

7. 分析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三个命题。

杜威认为,从人类经验的传递和延续看,教育是社会继续存在的条件;从人类经验的交流看,教育是社会共同生活的基础,只有使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杜威从他的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思想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点。他说:“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他赞成卢梭的说法,即“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杜威指出,生长的理想和以下两种教育思想不同:一种主张教育就是从内部将潜在的能力展开;另一种主张教育是从外部进行塑造工作。他说,生长的理想则归结为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在杜威看来,本能生长的过程表现为社会性的活动即是生活,“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所以,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是雏形的社会。由此可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等提法,涵义相同,互为表里,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当他强调教育的社会方面时,即断言“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当他强调教育的儿童方面时,即断言“教育即生长”;而“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则是两个方面的交叉。

   杜威这些教育概念,都是根据他的理论观点,针对“传统教育”而提出来的。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在许多方面是切中时弊而富有积极意义的。关于杜威提出的教育观点,就其强调教育对象的特点、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和比较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求教育同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而言,是有合理因素的,在当时也是比较新颖的。但是,从总体上说,杜威把教育本质归结为一种追随儿童先天本能的生长、适应眼前的即时生活和获取个人主观经验的过程,则是错误的。而事实上,杜威是要求教师注意和引导儿童现在已有的能力,使之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03e6e18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0e.html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及答案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