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人口生活习惯风俗习惯

发布时间:2020-07-15 05:47: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藏族的人口、生活习惯、风俗习惯

,有人口600万人(最新数据),主要分布在以及、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主要从事,兼营农业。

【】

  以等制作的,喝、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炒熟后磨制而成的,把糌粑用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婚丧习俗】

  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然而只有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寄托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因为这是不太好的。

【服饰特色】

   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雄健豪放;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是藏族的主要,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皮面、、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或娴静。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做的。

  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民族禁忌】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和,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口时,必须.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民族礼仪】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或的,一般长约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等。

藏族银饰的特点

藏银几乎可以作为一种专用术语,在我国的银饰品市场中广为流传,并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藏族的银饰种类众多。银饰品和相关饰品是藏族人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中不可或缺而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常见的日月型的佩饰又叫着洛洒尔,分别象征着太阳和月亮。象征太阳的银饰品直径为9厘米,象征月牙的银饰的长度则为11厘米。佩带时,要挂于妇女衣服的左侧。锚状的饰品叫肖桑(藏北称学纪),原为妇女挤奶时所用的奶钩,后来作为纯粹的饰品使用。还有一种桃型的银饰品叫珞松,佩带于腰部,其上的纹饰雕镂繁复,中间镶嵌珊瑚珠,下部为形象怪异的兽面纹,整件饰品,斑斓厚重,华丽而古朴。藏族妇女喜爱戴珊瑚珠串起来的项链,它和松石彼此映衬,相得益彰。其下的银质盒叫呷乌,是藏族人放置佛教和护身符的宝盒。

藏族女子的头饰多种多样,或巴珠满头,或发辫入瀑,璀璨夺目,撩人心弦。藏族妇女最著名、也是最为壮观的发饰是发套加龙和其上的银盾装饰。这些银盾大如覆碗,一个发套重达五、六斤乃至十余斤,银饰数目多者竟达30余个

藏族的主食

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子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稞炒面。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晒干炒熟、磨细、不过筛,这样制成的炒面便是可以食用的糌粑了。糌粑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加点糌粑面,用手不断搅匀。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入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叫,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饭一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

  糌粑比冬小麦营养丰富,又携带方便,出门只要怀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决一点茶水就行了,用不着生火做饭。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青稞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稞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脾。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撒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005e9aa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f.html

《藏族的人口生活习惯风俗习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