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培优系列小题狂做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发布时间:2019-03-04 15:10: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考历史培优系列:小题狂做

0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 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  )

A. 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 B. 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 . 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D. 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

2. 清人全祖望说:“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这说明宗法制旨在(  )

A. 强化专制集权 B. 巩固宗族团结 C. 稳定统治秩序 D. 维护社会和谐

3.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4.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  )

A. 皇帝制度 B. 世袭制度 C. 大一统制度 D. 郡县制度

5. 《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6.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 建立保密制度 B. 震慑谋反之徒 C. 维护皇帝权威 D. 削弱丞相权力

7. 西汉列侯分为功臣侯、王子侯和外戚侯。据记载,高祖时期分封了147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很少;汉武帝时期共分封了75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却多达178人;武帝以后,共分封了功臣侯25人,王子侯201人。这反映了

A. 君主权力遭到削弱 B. 分封制度得到加强 C. 军事战争基本结束 D.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8.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

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9. 董仲舒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貲选”(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减为四万可任郎官)为解决上述现象反映的问题,汉武帝

A. 实行察举制 B. 颁布推恩令 C. 设刺史监察 D. 建“内外朝”制度

10. 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

A. 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 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 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11. 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

A. 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 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 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 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12. 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由此可见,讼师(  )

A. 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民间侠士 B. 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
C. 是政府部门专职司法的官吏 D. 是崇尚外儒内法的科举落魄者

13. 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  )

A. 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

B. 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
C. 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

D. 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

14.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的废除,斩断了2000多年来经过许多步骤而加强起来的社会整合制度的根基,好像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进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该观点旨在说明(  )

A. 科举制的废除冲击清朝的根基 B. 戊戌变法加剧社会秩序的混乱
C. 政治制度的变革应当循序渐进 D. 传统入仕渠道受阻引发了革命

15. 毕士安是某朝抵抗派宰相。乾德四年中进士。后为监察御史,出知乾州。淳化二年,召入翰林为学士。咸平中,以目疾出知潞州,又入为翰林侍读学士。景德元年先后任史部侍郎、参知政事,拜平章事。毕士安的朝代为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16. 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对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

A.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 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C. 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D. 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17. 美国史学家霍夫斯塔德认为,在西方古代,有为知识而知识者,有为真理而献身者,有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者,中国没有.在中国,知识分子之出路与归宿似乎只有一条,就是投身政治,就是逐于仕途.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不同 B.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C. 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 D. 人文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立

18.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 保证了决策机密 化了专制皇权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适应了军务需要

19. 下表为清朝前期对明末东林党评价的不同观点。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

A. 明末政治腐败党争剧烈 B. 内阁制度导致阉党乱政
C. 清初启蒙思想初步发展 D. 宋明理学被统治者认可

20. 下表为清朝军机处一天的办事程序.据此,不能得出:(  )

A. 军机大臣负责日常政务 B. 办事程序较为严密
C. 军机大臣奉旨笔录与传达 D. 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A.根据材料所述,分封制下的侯,保持了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使得封国成地方性政,正确;
B.分封制加封国的政治管理,错误
C底表述错误,不符合史
D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材料无法体,排除。
A
分封制的相关知点,分封制加周天子地方的治,有利于定当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治区域;.但后来出侯争霸争,周天子的威逐削弱,分封制逐瓦解,后被郡制所取代。
分封制的相关知点,旨在考学生的理解和材料的解和分析能力。注意分封制的把握。

2.【答案】B
【解析】

A.材料中的是宗法制,后世宗族之关系的影响,不是中央集的影响.
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宗祠之礼,在维护家族同方面有极的作用,巩固了宗族的团结
C.材料主要体是宗法制后世家族的影响,没有表社会秩序的影响.
D.材料也没有体出宗法制,能维护社会和
B
主要考古代宗法制生的影响,要求学生合宗法制的内容特征以及后世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宗法制已内化成一种孝悌念,深入人心.比如在的尊宗敬祖、宗等象宗法制后世影响深一方面使人形成了一种孝悌念,尊老幼、孝敬长辈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种消极影响.如果分的注重情、注重血关系,就容易形成任人唯、唯上是从的象.

3.【答案】D
【解析】

就有一切指的是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事等一切大
制指的是用父系血关系的疏来系政治的等,巩固国家治的制度,属于宗法制度的内容;
官僚政治指的是官吏的置,它属于中央集制度的重要内容;
文化上的蒙昧主义则指的是黜百家、独尊儒的重要内容,指的是儒家思想;
D
属于一道知合考查题目,考制度、宗法制度、中央集制度以及儒家思想知点的掌握,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以古代政治制度重点,在学中准确掌握各种制度的重点内容及其重要意,如:宗法制度保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断和特地位,有利于治集内部的定和团结

4.【答案】D
【解析】

【分析】
制的相关知,旨在考学生准确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答】
AB.皇帝制度、世制度均不属于国家形范畴,故AB错误
C、大一统应属于国家形的特点,不符合意,故C错误
D.材料中指出秦帝国的国家形,根据国家形,我可以知道,秦汉时期整个国家行的郡制的管理模式,故D正确。
D

5.【答案】C
【解析】

A.分封制在春秋期已瓦解,排除;
B.三公九卿制是秦朝中央的政治制度,不符合意;
C.根据材料所述,公元前221年清朝建立,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治的分封制,全国推行中央垂直管理的郡制,正确;
D.郡国并行制是西初期的政治制度,排除。
C
制的相关知,郡制与分封制区: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由此来解材料即可。
制的相关知,考学生解材料和理解知的能力。注意材料的解制的理解能力。

6.【答案】C
【解析】

主要考查对秦朝皇帝制度特征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分析材料和运用所学知的能力。材料涉及保密,但此并非了建立保密制度,A项错误中人只是泄露了秦始皇丞相车骑众多不的消息,并非反,B项错误;秦始皇弗善,是因丞相车骑过害了皇帝的威,捕在旁者也是因中人泄密丞相,有皇帝威,C符合史意,正确;干所示做法并未削弱丞相力,丞相仍是百官之首,D项错误。故C

7.【答案】D
【解析】

依据高祖期分封了147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很少;武帝期共分封了75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却多达178人;武帝以后,共分封了功臣侯25人,王子侯201可知,从高祖到武帝期,功臣侯逐减少,王子侯逐增多,明中央加地方的控制,故D正确。
干材料反映的是功臣侯逐减少,王子侯逐增多,涉及的是中央集,不是君主制,故A项错误
B中的加不符合史排除。
C是无关排除。
D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朝加中央集的措施。解的关材料的解与分析,理解中央集与君主制的含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查对汉朝加中央集的措施的把握,考学生解材料、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

A、科制度的重大意国家选拨秀的人才,故此项错误
B、材料中只是指出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占一定的比例,而达不到选项说员选拨断,故此项错误
C、材料中表示的含然科技制度使得秀的人才得到选拨,但是在官中世家大族仍占一定的比例,可见门阀士族制度仍有一定的影响,故此正确;
D、世卿世禄制度材料中未涉及,故错误
C
以科制度宰相的出身切入点,致地考了科制度的不足之合考了学生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材料中涉及了科制度,在学制度,要制度在隋唐以及明清期的展状况行重点把握,同时结合此制度价掌握.

9.【答案】A
【解析】

材料中郎官多出自任子’”,表明当来源于世袭为主,所所学知武帝官上采取察制.故A
推恩令是武帝针对王国问题,材料中没有体王国问题,故排除B
代刺史是地方侯或高官察的,体在没有体.故排除C
内外朝武帝削弱相在中央采取的措施,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A
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官制度的演,着重是代的察制,了解所学察制的内容和影响.
学生准确解材料的信息和所学知的运用能力,要了解古代官制度的演变过程,理解官的演也是中央集的表,客观评价古代的官制度.

10.【答案】D
【解析】

A、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动时期,史事件时间不正确,故排除;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校蔡元培在北大施的,故错误
C、科制度的正式除是在1905年,故错误
D、根据材料的描述:既有留学生,又有士、人出身等信息,可知此中国教育新旧并存,故该项正确;
D
以清朝末年制度改革背景,合考查对制度的掌握,以及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以科制度的展状况背景,在解答此题时,要注重利用已知的知点,运用排除法相关的选项行有效的排除。

11.【答案】A
【解析】

A.从材料中可知,行甚至是中央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既系了中央的中省,又系了地方的路府州,是地方官制演,由此可以看出充行省任了地方和中央系的纽带
B.材料并没有体出原创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之的矛盾。只是元朝行省制度是在前代制度基之上行的展演化。
C.材料的意思是行省制是秦朝以来郡制中央集模式的演化形,而不是行省直接就是从郡展而来的。
D.材料中没有体出元朝开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主要是强调行省制度起到了系中央和地方的。
A
主要考元朝行省制度的旋律特征,要求学生合元朝行省制置的背景内容来分析材料。
行省制的极作用:
1)有利于元朝辽阔疆域的管,特别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促一多民族国家的展。
2)是自秦开制以来,地方行政体制的又一重大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后世影响深。明清期,行省的置依然沿用。

12.【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讼师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的人,替打官司人服,因此不一定代表公平正,故A排除;
材料中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由此可讼师不是政府的专职司法的官吏,甚至自己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境非常尬,明是边缘地位的司法从者,故B符合,排除CD在材料中无法体,故排除.
B
古代从至元政治制度的演,了解古代基本的司法制度.
学生从材料中取和解信息的能力.教材中古代司法制度的表述不多,要求了解我国古代在司法方面的主要机构及其演

13.【答案】D
【解析】

中可以看出秦汉时族化趋势先是上升后逐下降,系所学可知,初刘邦行郡国并行制,力增,威了中央集,后爆七国之乱武帝推恩令,削弱了侯国的力,促使族化向弱化。故D正确。
A项贵族化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法太绝对,排除。
B项贵族化向冲皇位有序承不合史,排除。
C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错误,西前期的族化向主要是由于行的郡国并行制度造成的,故排除。
D
查汉朝加中央集的相关知对图片信息的准确解是解决问题的关
学生准确解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材料置有一定度,合所学知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度适中。

14.【答案】C
【解析】

A.材料涉及到是2000多年中国制度的,不是清朝制度的影响。
B.戊戌法没有除科
C.清朝后期除了科制度,束了中国古代的官原,材料中的遂使社会入一个盲目漂流的代可以看出官制度的改不能盲目,应该要循序渐进
D.材料没有涉及到与革命的关系。
C
主要考制度,要求学生合科制的程和特点来分析。
解答本要搞清楚科技官制度的越性和局限性,要搞清楚,近代中国除科生的影响。

15.【答案】C
【解析】

依据参知政事可知,士安所的朝代宋朝。合所学可知,宋代了加君主制,削弱相,增参知政事分散丞相的行政,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意,排除。
C
宋朝加君主制的措施。需要掌握宋朝的二府三司制的内容。解的关信息是参知政事
士安的经历为切入点考查对宋朝的二府三司制的内容的把握,考学生抓住关信息、运用所学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

主要考宋代科技的相关知,旨在考提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分子政策。防止兵悍将的出,宋朝治者始终坚持文治,了宋朝科技的合所学知可知,材料主旨在于强调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着科技的展,故B符合意;A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所述不符合史,且材料无体,排除;D所述材料无体,排除。故B

17.【答案】C
【解析】

【分析】
西方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差异的相关知,旨在考学生材料的准确解和所学知识记和运用能力。
【解答】
A.材料中反映的是西方知分子在追求上的差异。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是生民主政治和制政治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产西方知分子差异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排除。
B.B也只是影响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C.民主政治能人的民主自由精神,而君主制下知分子被治者格思想控制,因此民主政治与君主制的差异是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故C正确。
D.D生以上差异的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C

18.【答案】B
【解析】

根据干材料寄寄信上是指上由皇帝、处拟定后,封盖印,不再由六部,直接寄受命令的人可知是皇帝的上直接让军处办理,不其他人知道,明皇帝这样做主要是了加君主制,故BACD不是主要作用。
B
了清朝志着中国古代君主制达到峰。
了清朝,解的关在于抓住材料”“主要作用

19.【答案】A
【解析】

A.从材料可以看出既有对东林党的攻,也有为东林党辩护的言,材料涉及到了当政治的腐和党争的激烈。
B.材料没有明确提出内制度的缺陷。
C.从材料不能看出清朝启蒙思想的内容特征。
D.材料没有体出理学是否被可。
A
主要考明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合明朝制主中央集制度的内容特征,以及政治境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本要搞清楚明朝政治制度的特征,要搞清楚明清之思想展的特点。

20.【答案】A
【解析】

据所学知,清朝置,使机大臣完成成皇帝的,皇帝完成独决策,机大臣无决策,只能跪受笔、上下达,所以国大事,机大臣只是助皇帝理,而不是负责处理.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BCD正确.
A
清朝是清时设置,作权专展到峰的志,机大臣实为皇帝奴仆,无任何决策.从的特点可对选项排除选择
材料的准确解和所学知的理解运用能力,了解君主制在明清化的表认识趋势和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ff1530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8.html

《高考历史培优系列小题狂做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