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二首教案

发布时间:2020-05-03 19:16: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苏轼词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教育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风。

2、诵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诗词的意境。

3、比较阅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4、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诗歌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诗词豪壮的情调 。

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教学难点:

1、感受作者抒写胸中块垒的豪壮情调。

2、探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所体现的情感和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教学方法: 朗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研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导入新课 :

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他,成了后世文人仰慕的偶像。现代作家林语堂对他极其崇拜,并写有《苏轼传》,说“他是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仍然对苏轼的人生哲学有相当大的认同。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日趋增大的今天,苏轼的作品像一付清凉剂,让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得到丝丝的抚慰;它们亦如晨钟暮鼓,时时提醒我们要安顿好自己的心,要以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苏轼,走进苏轼的诗词,看一下这位历史文人将要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二、苏轼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宦海沉浮,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着。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他在诗文词赋书画等方面俱为一代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其中词作成就最高,其词开豪放一派,风格多样,或豪壮清雅,或超逸洒脱,或清秀婉丽,对词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着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其中《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传诵甚广。

2、回顾背景:

这两首词都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年前(1079),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入狱,在牢中受尽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几近死亡的边缘。后来经多方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正月,身心俱受摧残的苏轼经过长途跋涉,踏进了黄州的大地。在这块偏僻但风景优美的楚天荆地,贯通儒佛释三家思想的东坡先生,仰观象于天,俯取法于地,思考宇宙、人生、社会的各种问题,经过一番精神的炼狱之旅,终于获得了精神上的大解放,心灵进入了一种澄明的境界。才华横溢的苏轼,赋诗作文,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千古不朽的诗文,表达自己这种精神上的探索和收获。??

三、诵读全词,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⑴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注意正音、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放音频朗读材料,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四、具体分析,感受全词的意境。

1、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刻画了怎样的意境,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应该以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去读

明确: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起句写长江是眼前江景,又用以起兴,面对滚滚波涛,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不禁引起对历史人物的缅怀。“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淘尽”一词与“千古风流人物”搭配,饱含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人生短促而事业难成的喟叹,于豪迈雄浑中又融入一丝“苍凉悲叹”;同时将下文“周瑜”的身份归入“英雄之列”,自然而然引出对他的歌颂。这样开头就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大江”二字应缓势低起,“东去”重读且拖长,“东”字音调渐扬至高,“去”字音调本为仄音,应慢慢转入降调,似有极目远眺、不舍逝去之恋;“浪淘尽”语速稍快,“尽”字重读,似有无力挽狂澜之势,“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千古”“风流”二词渐渐加重语气,“风流”拖长,应充满对英雄的歌颂、缅怀之情。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中的“人道是”告诉我们此赤壁非彼赤壁,地点的不确定,甚至错误,是否影响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

明确:清代朱日浚曾经说过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苏轼只不过是借题发挥,以茶当酒,借景凭吊古代英雄人物及其功绩,来抒写自己的情感。因此,以上因素丝毫没有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成就,并且成就了苏轼以及这篇旷世之作。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词最具表现力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对下文周瑜形象的刻画有何作用该如何朗读

明确①动词“穿”“拍”“卷”与形容词“乱”“惊”“千堆”等最具表现力。我们面前似乎出现了似千军万马在奔腾、百万雄师在咆哮的壮阔江面,耸入高空的悬崖峭壁挡住了长江的行程,一层又一层的滔天大浪被激起,它们气势磅礴地冲击着两岸的礁石,又被一层层地击碎成千堆万堆的雪沫,寒气扑面而来,轰鸣声震耳欲聋,大地瑟瑟颤抖……

这里作者只用13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画面,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而这恰恰就是英雄当年活动的典型环境,作者也是用这些夸张了的景物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英雄气概。

③这三句动词重读,语速急促,充满气势,语调慷慨激昂,很好地渲染出了那种雄浑、壮阔的意境。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在全词中起何作用如何朗读

【明确】①本句对景抒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是对前面所写景物的总括,将这些具体景物收拢起来,成为一幅雄浑壮美的图画;“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转为写人,引出对周瑜的具体刻画。

②本句紧承前句急促紧凑的语速之后,渐渐转入舒缓,充满豪迈之情。

5、归纳总结上片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特点:上阕作者的视野开阔,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眼前的大好河山描绘得宏伟壮阔、气势磅礴。

作用:①这就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这也体现了

作者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词风。

6、活动在大江奇景里的英雄人物是谁呢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

明确:先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以美人衬英雄,突出他年少风流、奋发有为;“雄姿英发”是刻画周瑜形象的关键句,突出其英姿勃发的气质;“羽扇纶巾”描绘他的服饰装扮,现其儒雅娴静之风度;“谈笑间”写其神态,突出他大敌当前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潇洒;“樯橹灰飞烟灭”与前面的“谈笑间”又构成了时间短而战绩丰的鲜明对比,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

7、三国时代的人物很多,有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

策的诸葛亮,作者为什么单单要选择周瑜作者借对周瑜的描述究竟要

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没有写曹操是因为曹操在这次战争中最终以失败告终;没写孙权,是因为孙权不是赤壁之战的主要谋划者;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壮的景物描写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而周瑜三十四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的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作者通过周瑜这一形象,可以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壮志未酬,怎能不在感慨万千中生发仰慕之情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8、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里有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也有追求理想、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9、归纳总结:

本词将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语言洗练,形象生动。抒发了作者对古代英雄业绩的向往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感慨,但感慨难掩其雄心。

五、作业:

1、背诵诗词。

2、比较阅读《赤壁赋》,看看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研习《定风波》

一、背景导入:

1082年的某一天,因生活贫困的东坡先生,去看友人向官府替他要来的几十亩荒地打算自己耕种,在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皆狼狈,唯他在雨中从容不迫地行走。本是一场常见的雨,在常人看来已是习以为常,而深谙宇宙、人生之道的苏轼,却怦然心动,灵感来袭,轻轻一吟,便成了千古绝唱。

二、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

三、分析诗词,感受全词的意境。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明确: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明确: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3、下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明确: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

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

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四、比较探讨:

1、两首词在写作手法和情感抒发上有何异同

《念奴娇》艺术手法: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是词中的两层衬托,词的主旨也在衬托中得以强调。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情感:仰慕英雄 、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感慨

《定风波》艺术手法:记事抒怀、双关

基调:豪放、洒脱、轻快,

情感: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五、小结:

总之,苏轼的一生是充满戏剧性的一生,生活上不得意,政治上不断地遭受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正是因为有这么一颗鲜活灵动的心,才使他无论面对任何艰难险阻,都能拥有一个豁达开朗的心态。而这种豁达开朗的心态和坦然面对困境的乐观精神正是苏轼留给我们的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两首词,进一步体味词中意蕴。

2、读了苏轼的作品你有何感想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你又该怎么做请以《笑看人生》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3、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fbcb56c33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7a.html

《苏轼词二首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