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发布时间:2014-10-29 22:28: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摘要:经济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很多行为和现象的反映。经济学是一个发现和总结的过程,是一种思维方式。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在稀缺性和选择性的基础上简历起来的。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简要探讨了经济学的思维基础和几个核心概念。

关键词 相对性 经济学 思维方式 稀缺性和选择性

一、经济学中的相对性

好品与坏品,这取决于你怎么去看待,是相对意义上的好坏。价值,也是相对的,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在别人看来不一定有价值,同样,你认为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别人眼中或许充满着价值;效率,或许你认为产出多就是效率高,但有人觉得产出质量高才是效率。以上问题,我们都不能以一概全,答案都是相对的。那需要看你参照怎样的标准来评判。

二、经济学

经济学来源于生活,其实质就是生活模式的总结,首先它讲求秩序,有自己的规则来维持运转,通过良好的社会协作来促进合作。其次它是生活中最现实和最直观的一种反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来自于生活中最现实和直观而不是“具体的真理本身”。它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结论,一种帮助人类更好生活的工具。再者,它也是分析人的理性选择行为,解释和理解经济现象,探究经济活动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标志着经济学的正式诞生。此后至今,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当今生活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而商业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经济学是什么?其实经济学就是我们人类社会在各个阶段的经济活动与各种经济关系的运行发展的科学,简言之,就是关于经济的科学。

三、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模式

100多年前,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歇尔就说,经济学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具体的真理本身”。近半个世纪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又进一步肯定了这种表述:“它(经济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教条的结论。它是一种心灵的工具,是一种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技巧。”随后,莱·罗宾斯、哈奇森、弗里德曼、萨缪尔森和米塞斯又对经济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作了重要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所以,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说:“科学的创造和革命是由那些不停地钻研科学方法的人们所推动的。”

任何理论都既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一种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把握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经济学不仅是关于资源配置,关于人的理性选择行为,关于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且,它也是分析人的理性选择行为,解释和理解经济现象,探究经济活动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经济现象不过是这个复杂系统运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的某种外在表现形式。作为解释经济现象、研究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学,只能是将复杂的现实经济系统投影到一个便于思维分析、并能恰当地体现系统基本特征的分析空间上,去构筑经济学理论及其模型。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是在某个特定的分析空间中研究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运行规律。这与自然科学以客观的自然事实为现实原型,但却是以反映客观事实的科学事实为研究对象一样。一旦被经济学家们广泛接受,就构成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经济学家们运用这种思维方或研究和分析经济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的解释体系,即经济学理论。因此,经济学思维方式是理解现代经济学的关键。能够解释出人们在稀缺性约束下的选择行为。

四、稀缺性和选择性

人类要在自然界中生存并且进一步发展,必须消耗资源。然而,资源是有限的且具有多种用途。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的有限性同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就是在人类认识这种矛盾及其规律、并通过实践努力解决这种矛盾的过程中应运而生。一方面,人类经济活动要解决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另一方面,人类经济活动就是一种选择行为。因此,经济学家们分析经济活动所选择的思维视角是基于机会成本的理性选择。

1.机会成本。由于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人们必须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中权衡取舍,使稀缺的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发挥其最大效益。而人的每一种选择都是以放弃其他选择机会为代价的。以经济学的眼光看,在做出一项选择而不得不放弃其他选择机会所可能创造的最大价值或可能给主体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这项选择的机会成本。在资源稀缺的世界中,只有那些机会成本大于零的资源才可能进入经济学的理论视野。越来越多的稀缺资源进入经济学视野的过程,也就是经济学研究对象越来越广泛、经济学理论也越来越丰富的过程。在人类早期的经济活动中,最稀缺的资源是劳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如何把劳动有效率地配置到不同的生产活动中。因此,早期经济理论的一个共同倾向就是强调生产劳动。后来,经济活动中土地和资本的稀缺性日渐突出,经济学又关注土地和资本。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海洋、大气都相对地稀缺,因而现代经济学的注意力又转向生态、环境等稀缺资源。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着经济发展,人力资源中的知识因素在经济活动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相对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言,技术、知识也是一种稀缺资源,于是,技术、知识等因素在经济学理论中受到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东西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于是,当需求越来越大时,这些东西也就成为了稀缺资源。稀缺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代和社会,随需求而变。

2.理性选择。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是站在人自身的立场去审视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本质就是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面对稀缺资源的约束,在权衡各种机会成本的基础上进行理性选择。这种理性既体现在人确立自己的行为目标中,又体现在其追求目标的过程之中。

几个重要的概念:

1.价值:凝集在人类劳动过程中无差别的劳动成果。

2.成本。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都需要有所付出的。成本包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机会成本等。做一件事情之前,要考虑到可能面对的选择以及可能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如果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则最好停止。

3.回报。也就是产出,这是经济活动中的目的我们选择的目的是用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回报,或者说是利益最大化。当然回报不仅仅是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不仅仅是给自己带来的回报,还要给社会带来的回报;雷锋可能没有考虑回报,也或许他已经考虑到他的行为,给自己和社会加起来的回报已经达到最大化了。在当今社会经济活动中,物质回报与精神回报也开始逐渐被人们放入同时思考的范围。在较为成熟的商业经济社会中,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体现着商业社会发展的成熟。

4.边际思维。边际是基于现有的资源,能力等因素上考虑增加的投入和增加的产出之间的关系,主要考虑应不应该追加投入,以及加到何种程度为止。以此来增加所获得利益。

5.信息。我们根据我们的信息库中所有可用的信息做出选

择和决定,当然信息越多,理论上可以做出更好的决定。虽然信

息越多越有助于选择,但信息本身也是有价的。如果决策双方掌

握的信息不一致,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使得交易双

方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不一致,这是促成交易的原因之一。

6.价值评价的主观性。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不一样,同一件

事情,不同的人愿意付出不同的代价。不同的人在当中所获得的信息也是各种各样的,正是这种主观性,造就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也正是由于这种主观性,不同的人为了自己不同的利益而进行着各种博弈。尝试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很多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或许在无形中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信息。

7.中间人:由于时间,空间,地域,人脉等因素,供应商需要生产和销售信息往往不能得到满足,需要一座桥梁,而这时中间人就出现了,他给供应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给供应商给多的选择机会,而他在帮助供应商减小支出与提供信息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利。同时,中间人能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拓新市场,不断满足人们需求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社会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f07dedc1a37f111f1855bd4.html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