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五首》

发布时间:2019-05-28 10:25: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1.古诗五首

教学目标

1. 学习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 熟读成诵,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谐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谐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分析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篇时隔久远光彩万丈的佳作,好像是一面带着绿斑的铜镜,细细擦拭,你

不仅会看到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盛唐的溪水,宋代的江山;更重要的是翻

开书本,透过纸墨,你可以聆听到穿越千载破空而来的声音,触摸到千百年前作

者带着余温的心跳。这节课,让我们走近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去感受他们内心


或恬淡或睿智或达观的情感。

二、创设意境,指导朗读五首诗

1.播放古筝曲(或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教师范读诗五首。

2.学生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轻声朗读五首诗,直到能顺畅朗读。

注意读准字音(教师示例)

注意诗句停顿,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岳》为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闻道/龙标/过五溪。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我寄/愁心/与明月,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随风/直到/夜郎西。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指名朗读五首诗,教师注意给学生正音,并在停顿、重音、节律方面作指导。

4.再次播放古筝曲,学生轻声自由朗读。

三、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练习一

朗读课文,想想这五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并选一两首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写时令。写景则专取杨

花,寓意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这种写法,

既合事理,又能表现出李白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谪一事的悲哀和同情。于

是第二句便直书原因——“闻道龙标过五溪。五溪,即雄溪、溪、酉溪、沅

溪和辰溪,均在湖南境内。这两句虽然未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去久别,论朋友情意本当相送,

无奈相隔千山万水,无以为力,只好相托与高悬穹宇的明月伴送,一直送你到被

贬谪之地。一时间分不出谁是李白谁是明月,明月已成李白的化身,一直在形影

相随地送老朋友流徙于贬谪地。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极写登临之处的高耸,为下句伏笔。

不仅山高,而且时值破晓,雄鸡高唱,红日喷薄,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又为下

句蓄势。这两句表面上看是写景,实际上是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

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而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

来比喻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

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自经验,即从书本

上得到的历史经验。二是来自抱负,即他有成大事业的心胸。再联系历史经验和

现实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这句

诗是带有自警、自策的意味的,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住保守

势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

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首诗通过写游破山寺后禅院的观感,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整首

诗以字贯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清晨时分,万物尚未醒来,诗人已登山入寺。

旭日东升,照耀着高山上的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所为丛林,所以,这里

高林既是高山树林之省,更借指寺庙禅院。不说丛林而说高林

称颂之意流露于笔端。首联既点题,又突出了一个字。以下诗句则围绕这

字展开,步步深入,愈转愈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已暗含意,通往的又是幽深的

后院,禅房则坐落在花丛树林的深处。这是何等幽深静谧的环境!诗人惊叹、陶

醉,艳羡之情跃然纸上。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青山映着朝阳的光彩,使鸟儿欢跃不已、放

声歌唱。诗人以动写静,以鸟儿衬托山谷的幽静,正所谓鸟鸣山更幽。这里

表面写鸟儿的情感,借助鸟儿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幽谷清潭令人摈弃了尘世的

喧嚣和一切世俗杂念,超然物外,心中唯有清净空灵。此联承接上联,又递进一

步:幽静的环境净化了人心,物我合一,连心底也了。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令诗人感悟到了佛门禅

家的奥妙,大自然和人世间的一切声响仿佛都沉寂了,只有这悠扬悦耳的佛音慰

藉着人的心灵,引导人们进入清净愉悦的境界。全诗至此,这也达到了绝

顶的境界:山静、林静、潭静、寺静,万物静、人心静,简直是无物无我!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句设问,总括泰山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

大的山势。作者是怎样突出其山势的呢?他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

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至在齐、鲁两国都可以望见泰山。作者是以距离之

广远烘托出泰山之高峻。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

象。似乎上苍将世间一切神奇秀丽的景色都凝聚起来而赋予泰山了。向阳的一面

与背阴的一面,由于山势高耸出奇,而被分割得一清二楚。这是以昏晓分割

来衬托山势的高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是由远观而近看。山中不仅层云缭绕,还

有投林还巢的鸟。层云缭绕不已,故心胸为之激荡;由于细看甚久,以致眼眶都

有破裂的感觉。而归鸟投林,正是黄昏时刻;虽然如此,诗人仍然在望,表

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如果将会当解释成为应当,那

就太索然寡味,泯灭诗意了。这最后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

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观沧海


4

这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写曹操北征乌

桓时的体验和复杂的心态。

这首诗除最后两句与诗意无关外,其余十二句可分为两部分。前八句是写海。

先写观海的地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次写水和山岛,水是澹澹的,山

岛是竦峙的;山水相连,已透出不凡的景象。再写树木和百草,是那样的

。适遇秋风骤起,海波涌荡,风萧气杀,百感交集。曹操的心境,可说是跌

宕起伏,彷徨难处。此时面对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间万物,生发出

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这首诗,通过写大海之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气吞山

河、囊括宇宙的气概。

四、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反复诵读

五、个人在全班展示诵读效果。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多读,多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e821a9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dd.html

《《古诗五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