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3)原文

发布时间:2019-03-06 09:01: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3)原文

关于《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创作的具体时间,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元丰五年七月说。此说出于宋人傅藻,其在《东坡纪年錄》中云: 元丰五年壬戌先生四十七岁,(七月)既望,泛舟于赤壁之下,作《赤壁赋》,又怀古,作《念奴娇》。 [1]1755此说已经被苏词研究专家们普遍认可,如朱祖谋《东坡乐府》、唐圭璋《全宋词》、龙榆生《东坡乐府笺》、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孔凡礼《苏轼年谱》、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等皆依此说。显然,这是学术界最为流行的说法。

元丰四年十月说。主此说者为清代著名的苏轼研究专家王文诰,其《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二十一云: (元丰四年辛酉十月)赤壁怀古作《念奴娇》词。 [2]584王文诰没有说到自己的编年依据,其说亦鲜有依从者,但其说却最为接近真相。

元丰五年四月说。王水照先生《苏轼传》中曾有此说,见该书第七章 三咏赤壁成绝唱 [3]295

元丰五年八月说。持此说者有朱靖华[4]734、饶学刚[5]84先生等。

以上诸说有两个共同点:其一,都认为此词是苏轼游赤壁后怀古而作;其二,都只提出观点,并无具体之证据。笔者以为,没有确凿之证据,武断地下结论,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况且,仅仅凭借词题 赤壁怀古 和词之内容,就断定此词一定是诗人游赤壁后所作,也是不充分的。在此,我们只讨论最流行的第一种观点。

请看傅藻的说法: 元丰五年壬戌先生四十七岁,(七月)既望,泛舟于赤壁之下,作《赤壁赋》,又怀古,作《念奴娇》。 傅的这段话表明了两点:第一,《前赤壁赋》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是因同一次游赤壁之后所作,且后者是继前者而作;第二,二篇作品同作于这年七月,写作时间当不会相隔几天。

首先,把《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置于《前赤壁赋》后不妥。

比较二作可知,一写夜晚的景象:月白风清,江平浪静,这是一个静谧安宁而又舒适的夜晚!时间地点交代得非常清楚,它很明显是苏轼回家后回忆游览时的情景而作。一写白天的景象:乱石峥嵘,雪浪滔天,一副惊心动魄的长江风浪图。从二作的意境来看,前者是清旷洒脱,后者是慷慨豪放;从二作的记叙方式来看,《前赤壁赋》是追记七月十六晚上游赤壁时的情景及经过,而《念奴娇》词则是先从眼前的大江写起,再转到西边的赤壁,明显是即景抒怀。无论从所写景象、两作所表现的意境情感以及写作角度来看,二者相差都太大,因此二作决不是因同一次赤壁之游而作,傅藻把二作系于同事同时,显然是不妥的,故其 元丰五年七月之说 亦是不可靠的。

其次,《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也不一定是游赤壁后之所作。

苏轼贬居黄州四年又二月,先寓居城东南之定惠院,后迁居城南之临皋亭,元丰五年十月后迁居东坡之雪堂。据苏轼《记赤壁》文云: 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断崖壁立,江水深碧 遇风浪静,辄乘小舟至其下。 [6]2255临皋亭至传说中的赤壁大战遗址城西之赤壁矶不过数里,只要愿意,诗人可日日游赤壁。又据其《秦太虚题名记》一文记载,早在元丰三年八月, 时去中秋不十日, 独与儿子迈棹小舟至赤壁。 而据饶学刚先生《东坡先生游踪考》一文考证,苏轼谪黄期间,游赤壁有案可查者就有十次。[7]81-87苏轼自己也说 遇风浪静,辄乘小舟至其下。 可见苏轼游赤壁是很频繁的。而到元丰五年七月,苏轼游赤壁有案可查者即已有三次,但为什么苏轼偏偏在元丰五年七月游赤壁之后才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呢?虽然传说中的古代赤壁大战遗址就在诗人居所之西边不远处,但古人作怀古诗词并非一定要亲临古迹一游之后才能作,故《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为游赤壁后所作的观点也是欠说服力。

那么这首词到底作于何时,作者又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此词呢?关于《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大家是再熟悉不过了,虽然自其问世以来就争议不断,但如下几点应是众所公认的:第一,这是一首气势磅礴意象恢宏的豪放词;第二,这是一首情感强烈激昂慷慨之作;第三,这是一首对三国英雄人物周瑜的激情赞歌;第四,此词乃作于临皋亭家中,观察点也应是临皋亭而非赤壁。而这几点恰恰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e4e026c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7.html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3)原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