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里钟

发布时间:2016-05-18 16:42: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有时孤单,就难免把回忆拉长

  

  

  

  

  

   -----题记

  

  三年前的秋天,我初出茅庐白衣飘飘,满脑子都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于是从学校出发,经南京,走杭州,过洞庭,一路南下来到广州,正是青锋一剑拂雪衣,沧浪两笑入江湖。少年豪气,又岂知江湖岁月,怎一个艰辛了得?一年后,广州事毕,我返回苏州。一来一回之间,六千里路奔波。揽镜自照,虽谈不上两鬓风霜,眉宇间意气已消磨不少,这才想起陆游那两句“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的诗来。当下一笑自嘲,原来世事从来都如此,又何必执着一念寻烦恼?趁着那几天天气不错,正好散散心,于是约了苏州的刘三姐一同出去。

  

  刘是我挚友,地道的江南人氏,生得却如同北方大汉,更有着北方人的豪爽侠气,因有一副好歌喉,故戏称刘三姐。我曾拿纪晓岚的对子开他的玩笑,上联是:水部失火,金司空大兴土木;下联是:南人北相,中书省什么东西?那时他正住在闻钟苑,距那个钟声缈缈的寒山寺不过数里之遥。于是我与他,步行出苑,踏着寒山寺的钟声,一步步谈笑风声,步入那个诗韵千年的佛国。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时期的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枫桥古镇,曾名“枫桥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嘉佑中(10561063)又改名为“普明禅院”。范成大《吴郡志》载:“普明禅院,即枫桥寺也。在吴县西十里,旧枫桥妙利普明塔院也。”到了唐代贞观年间(627649),传说“寒山”和“拾得”二位高僧曾由天台山来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寒山寺因此而得名。枫桥古镇沿河湾形成两条市街,枫桥大街和寒山寺弄,随河成市,因水成街,依寺成镇。青砖黑瓦白墙,小桥流水人家,具有独特的江南水乡风韵。这里以前地处水陆交通要道,位于大运河、古驿道和枫江的交汇处,舟楫往来,商旅云集,唐伯虎有诗题:“金阊门外枫桥路,万家灯火迷烟雾”,足见其规模庞大。而今繁华已矣,盛景难在,只有旅游淡季里冷清的街道。而那座镇以桥名的枫桥,依然在古运河上孑然独立,与寒山寺的塔影遥遥相望,在钟声诗韵里,一站就是一千多年,阅尽繁华,看惯沧桑。

  

  未入古寺,先闻钟声,这是寒山寺的宗旨。“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张继赴长安应试,落第而归。夜晚乘船经过寒山寺门前的枫桥,清风明月,梵钟漂缈,触动了诗人漂泊苏州,羁旅他乡的情怀,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枫桥夜泊》。自此,诗韵钟声,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寒山寺名扬天下。

  

  穿过枫桥古镇的石板路小巷,抬眼可见寒山寺坐落在绿树丛中,黄墙绿树,碧瓦绀宇,古香古色。山门前照墙上嵌有三方青石,上刻「寒山寺」三字,魏碑字体,笔力雄峻,款署:东湖陶濬宣书。院内青松翠柏,古木参天。大雄宝殿为寒山寺的主体建筑,悬挂着“古刹千年,长留半夜钟声,响彻世间惊客梦;姑苏一揽,剩有几株枫树,饱经霜雪护寒山”对联。大雄宝殿正中设须弥座,香火缭绕,供奉著释迦牟尼佛坐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遥想千年之前,那个小和尚像平常一样拂拭完那口大钟,然后深夜里漫不经心的一撞。这一撞竟然撞到了一介书生落第的孤寂,于是月落乌啼,霜华满天,越了千年时空,余音袅袅,响在历史的文化长卷中,也成就了寒山寺今天络绎不绝的香火。这又是什么缘法?!

  

  背后是寒拾殿。张放在文章里讲,“到寒山寺,就要忍得一时之气,这方是仙寺的宗旨。”这寒山与拾得,正是忍字成圣的大师。当年的寒山衣衫褴褛,到天台国清寺去游玩,因为衣冠不整,无法在寺挂单,而认识了拾得和尚,就在他那儿找些剩菜充饥。拾得是天台国清寺丰干大禅师在赤诚道中拾回来的,所以叫拾得。寒山时常帮拾得刷锅洗碗,两人穿得又破旧,行为又疯癫,颇有灵光,很快就成为知己,同受世人白眼。后来寒山由天台山来此寺院住持,拾得手持荷花前来看望,寒山闻讯手捧饭盒相迎,两人亲密无间,后人称“和()()二仙”。看着殿上的寒山拾得,我和刘三姐感叹,滚滚红尘中,有知己若此,也算是佛光普照了。三姐微微一笑,领我穿藏经楼,直奔右侧的钟楼。

  

  近得楼台,我仔细观察了这口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风流韵士为之倾慕,为之魂牵梦饶的大钟。钟高一米八,外围需三人合抱,重约两吨,钟身上梵文佛刻不可辨识。毕竟天书玄机,不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领悟的。佛经里说,人有108种烦恼,闻钟声可得层层解脱,“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游客匆匆,来来去去,只为亲手撞一下这百年巨钟。于是黄墙绿树之间,晨钟暮鼓余韵不绝。想起张放的《我没有撞到寒山寺的钟》,我哑然失笑。于是交了五元钱,上得楼来,执定那碗口粗细,不盈三尺的木锤,撞向眼前的大钟。大钟发出深郁厚重的声音,声声叩击,悠悠不绝,于是一缕禅意从心底升起。声声梵钟向红尘,又惊起、多少回头人?古钟不语,惟有端坐在钟楼里的菩萨,合掌,低眉,嘴角轻绽一抹微笑。这一笑,便是这个红尘。

  

  出得钟楼,已是暮色苍茫。和刘三姐出山门,认归路,下寒山。途中再过枫桥,看天边烟树微云,桥下流水小船,耳旁又传来几杵钟声,抚摩着冰凉厚重的石桥,蓦然记起清人的绝句:“棹首寒岩迹已陈,桦冠木屐去来频。问他桥畔停船客,省得钟声有几人。”于是踏着钟声,缓缓归。

  

  时光荏苒,一晃三年,如今我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血气方刚的毛头小子了。我身在石城,又梦到那个落叶飘飘,天地萧萧的枫桥。这一次,我却只能在梦里依稀想象当年的寒山寺了,伴随着想起的,还是那一首《姑苏枫桥》:梦撞寒山寺里钟,枫桥落叶已无红。凝眸远望寻渔火,都在前朝诗意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d940cdc6edb6f1afe001f71.html

《寒山寺里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