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传

发布时间:2013-06-30 11:01: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吕后传

泱泱华夏,拥有五千多年璀璨的历史,留下威名的君主不计其数,可因为政治威望而留名的女性却寥寥无几,一个吕雉,一个武则天,一个慈禧太后。作为女政第一人,吕后一直是个传奇。

司马迁在《史记》的《吕太后本纪》中用“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来描述吕后的功绩,可见司马迁对她是多么的敬佩。然而后人对吕后评说却褒贬不一,有时候甚至贬损多于褒扬,指责她“心胸狭窄”、“权势重心,凶残忌刻” 、“贪婪残忍”等等。当然,这样的指责多是从人性与道德的主观角度来评论,无可厚非,但从历史的客观角度讲,则未免太过于意气用事了

下面我们来简略的了解下吕雉:吕雉秦时单父县(今山东单县)人。她的吕公因为躲避仇家,移居沛县,在一次宴会上认识了刘邦,就把吕雉许配给了他。公元前202,刘邦称帝,立吕雉为后,刘盈为太子。

吕后为人有谋略,在刘邦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高帝十年(197),陈豨谋反,刘邦率兵亲往平定,吕雉留守长安,听说韩信阴谋发兵策应陈稀,就与萧何商议,把韩信骗入宫后处死,并诛三族。刘邦去攻打陈豨,到了邯郸,向彭越征兵。彭越称病不往,被刘邦贬为了平民,发配到蜀地。后来在路上遇到了吕后,向吕后诉苦,吕后认为不可遗患,又指使人诬告彭越谋反,也诛了三族

刘邦已经立了为太子,却因爱妃戚姬“日夜啼哭,欲立其子代太子”,而借口孝惠“不类我”、“如意类我”几次想“易太子”。为保太子,稳定皇族正室地位,吕后不惜跪求周昌帮忙进谏迫请张良为她画策;“卑辞厚礼”迎取高祖敬重却“义不为汉臣”的四位贤人出山辅助刘盈。最终在张良、孙叔通、四位贤人的通力合作下,刘邦彻底打消了以戚姬的儿子赵隐王如意代太子的念头,而“委戚氏不顾”。回顾当初,吕后是刘邦“微时妃”,替刘邦抚养一双儿女,侍奉刘邦父母。在楚汉战争中,她还被项羽俘虏做了两年的人质,历经磨难。刘邦做了皇帝,吕后封为皇后,可谓理所当然。然而戚姬却想以色争宠,指使刘邦易换太子,这在吕后是无法容忍的,故吕后最妒戚夫人母子。刘邦深知吕后与戚姬有隙,生怕自己死后戚夫人母子不能自全,故委任御史大夫周昌“相赵王”,高祖的这一事后安排无疑更激吕后的嫉妒,且周昌为人耿直,深得人心,连吕后都敬他三分,谁能保证赵王如意长大成人后,没有夺位之心?在吕后看来,戚夫人母子始终是祸害,是影响她正室地位的隐患,唯有除之而后安心。所以,高祖死后除戚夫人母子是必然的,只是所有手段残忍了点。吕太后囚禁了戚夫人,并设计把赵王接进宫内,伺机毒死了他,又为泄私愤而“断戚夫人手足,去眼, 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惠帝为人仁柔,观后不免大哭,说“此非人为”。是的,这就成了后人来闲话的把柄——连自己的儿子都说这不是人做的事。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哪位仁君未曾处死过人?其中这样的做法的还少么?“车裂”、“腐刑”、“腰斩”等等这类极刑比比皆是。此外,历史对惠帝的评价用了两个字——仁柔,可见惠帝是没有当一个君主的资质的,与之相比,吕后更有当一个统治者的潜能。

孝惠帝在位七年,“不听政”,“天下事皆决于高后”,国家无事。不幸的是,孝惠帝年仅二十三岁却死了,且无“壮子”,无嫡子,所立太子为一后宫美人子,非刘邦嫡孙。说到无嫡子,不得不提的一件事,就是吕后把自己的外孙女许配给了惠帝,并且立了她为皇后。也就是说,惠帝作为舅舅娶了自己的外甥女,近亲结婚,生不出嫡子事件正常的事情。当初高祖驾崩,吕后担心“事少主,飞尽族,是天下不安”而“四日不发丧”,与审食其谋

杀诸将,后经人劝戒才大赦天下。这一次孝惠帝的死更让吕后忧心如焚。谁来继位?诸大臣是否会乘机反叛?诸刘姓王是否会挑起一轮皇位争夺战而动摇汉王朝根基,殃及社会安定?

孝惠帝发丧时,“太后哭,泣不下”,非不悲,而是心有所思虑。宰相陈平采纳了张良子辟强的计策,奏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对吕太后的支持,于是“太后悦,其哭乃哀”。从此,吕后权重一时,“口令一出太后”,暂时稳定了汉王朝。

有人指责吕太后王诸吕,诛灭刘姓王,图谋篡位,这种说法实在幼稚可笑。一是吕太后没有篡位的史实;二是吕太后王诸吕,却违背了刘邦刑白马盟时的誓言“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但依然附合刘邦以“外戚与定天下”、“内任外戚,外封宗室”的治国策略。她王诸吕,并非要以吕姓代汉姓,说到底是她倚重亲戚、振威朝廷,以防大臣变。防大臣变可以说是吕太后一生之忧虑。她在遗诏中赏赐诸侯、将、相、列、侯、郎、吏,以吕产为相国,以吕禄女为帝后,可见她临死前想的依然是以金钱收买诸侯将相,使他们不因“帝年少”而“为变”;要吕氏内戚辅助少帝共兴汉王朝统治。三是吕太后所诛刘姓王是那些对汉王朝的统治有不利因素的人。吕太后取美人子为帝,帝听说他不是真皇子,亲生母亲已被太后杀死,心中忿恨而扬言“我未壮,壮即变”,这一“变”岂不乱天下?太后“恐其为乱”,为“安百姓”、“天下治”,于是把他幽禁废位,继而杀之。赵王友幽死,梁王自杀,则皆与吕氏不谐之故。吕太后作为刘邦之后,她极力要完成丈夫未竟的事业,她很希望刘吕两家能“常相亲“,世世代代共扶汉王朝。因此,“吕氏有女不以他适,而必以配诸刘”,吕太后妹妹为刘邦大将樊哙妻;吕须女为营陵侯刘泽妻;吕绿一女妻齐悼惠王子朱虚侯,一女为少帝后;吕产女则为梁王恢后;又以诸吕女为赵王友后,等等。如吕太后一开始就想杀赵王友、梁王恢的话,又何必把吕氏女嫁给他俩呢?吕太后最终置他们死地,是因为他们不满吕太后,怨忿吕氏女,这显然不与吕太后合作,不利汉王朝统治,自在吕太后诛灭之列。至于齐王,已被割去三郡,不构成危险;淮南王从小无母,随吕太后长大,与吕太后关系一向较为亲近;代王则“愿守代边”,不为吕太后疑,因而,此三人终得以保全。可见,吕太后王诸吕、诛刘姓王并非仅为了自己个人的私欲,而是为了维护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为了社会的安定。

吕后作为一个政治家,她精明果断、胆略过人、善于心计、远见卓识,无疑她是比较成功的:她遵守刘邦的遗嘱,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人,继续让曹参推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政治,一些政策比高祖时还要宽松,在法律方面,废除“族刑”、“连坐法”和“妖言令”,即使犯了重罪也不株连父族、母族、妻族,也不再以言论治罪;继续实行和亲政策,换回了北疆的安全。还轻赋税,重工商。改秦税什收其伍为什伍税一,对工商实行自由政策,刺激经济发展。解农(奴)裁军归田宅。允许以往逃避山林、湖泊和迁徙他乡的农民回到家乡,并归还田宅,官吏不得因其过去有不法行为打骂或歧视;释放奴婢,回乡从事农耕,官吏不得干涉;裁减大批军官士卒,转业还乡,优先给以土地,妥善安置;大赦天下;废挟书律,兴儒学。免去妨害吏民的法令,废除挟书律。吏民可以自由抄看《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历史文化典籍。这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吕后的一生可以说都用来追随刘邦、辅助刘邦,即使在有些事情上她的做法违背了刘邦的意愿,但她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刘邦创下的基业,延续汉王朝的统治。评论她已经不能够光看她的个人为人,而已经上升到她对一个朝代所产生的意义。

参考书目

《前汉演义》蔡东藩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4

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8

政坛女杰 吕后 葛本亮著 辽宁名族出版社1992.7

《史记》电子稿

《试论吕后历史功过》鲁云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d5dbbe8f705cc17552709a6.html

《吕后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