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产生

发布时间:2018-09-22 15:45: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文字的出现比语言的出现要晚得多。世界上现有的文字不过几千年的历史,但语言的出现相当早。语言和人类一样古老,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

语言是通过口、耳交际的,本质上是通过声音来实现交际过程。因为声音是一发即逝的,所以人们说话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谓空间限制,是说交际的双方距离太远就听不见;所谓时间的限制,是指过去说的话现在听不见。为了克服有声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人们发明了文字,使语言除了说和听的形式以外,又增加了一种写和看的形式。

文字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音作用。

1,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这样一来,相隔千山万水的人也可以通过文字写成的文本相互交际。

有了文字,人类不仅通过表音符号思维,而且可以通过表形表意文字思维。文字使思维有了表象。设想不用文字符号来完成一个简单的方程运算是多么困难。调查证明,文盲不能充分借助表象展开复杂的思维活动。

文明社会靠口语和文字文本来交流和传承文化,原始社会仅仅靠口语来交流和传承文化。文字的出现,人类不仅不仅可以通过文字文本进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大容量地传承文化,而且加深了思考的深度。

可以说,在人类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语言的出现是第一个里程碑,它使非洲猿人取得了人类祖先的地位。文字是第二个里程碑,它使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或者说从史前时期进入有史时期。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合系统。

文字是为了记录语言而发明的一种书写符号系统,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中的语素、词这些单位包括音和义两个方面,记录语言的文字要通过""记录语言的音、义两个方面,所以文字有形、音、义三个部分。

文字是用""通过""来表达""的,或者说文字是用""通过""来和语言中的语素或词发生关系的,这是文字的关键。不同的文字就在于"形、音、义"的关系不同。换句话说,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字。

一般来说,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可以把文字分成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顾名思义,意音文字是既表意有表音的文字,而拼音文字是只表音的文字,也可以称为纯语音文字。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文字,每一个字必须能够读出音来,每一个字的读音都和语言中的音位或音节相联系,这是文字的本质,这样就可以通过音和语言中的语素或词发生联系。英文是拼音文字,语素的""book,读音是[buk],意义是"",它表示复数形式的语素的""s,根据它前面辅音的读音差异而有[s][z][iz]三种读音。汉字中书的""""这样一个汉字,读音是[§u55]

语言是一种系统,文字也是一种系统,不过它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符号系统要求有一定的书写要素和书写规则来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

汉字作为一种意音文字符号系统,其书写要素包括笔画、偏旁等单位,其书写规则包括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横后竖、先撇后捺等书写规则。英文作为拼音文字符号系统,书写要素包括字母、连字符号,其书写规则包括字母顺序、拼写规则(大写字母的用法、移行的规则、从左到右的书写规则等)。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所以从文字自发起源的过程看,一种文字通常要适应它所记录的语言的结构特点。

汉字长期维持在方块字的阶段,或者说汉字长期维持在语素音节文字的阶段,和汉语的特点是有关系的。

首先,汉语方言的差别很大,形成的时间也比较早,同一个语素在不同的方言区读音不一样,这使汉字容易和语素直接联系起来,即在一般情况下采取一个汉字对应一个语素。

其次,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居多,或者说汉语的语素的语音形式很少小于音节或大于音节,象英语中语音形式大于音节的money或语音形式小于音节的s,在汉语中很少,古代汉语尤其如此,这又使汉语的字往往代表一个音节。

印欧语言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好些形态变化的形式是用音位来表示的,为了记录这些形态变化,需要有小于音节的字母,所以印欧语言的书写系统一般都是拼音文字系统。日语借用汉字体现书写日语的过程特别能说明不同的文字对不同语言的适应过程。由于日语是黏着语,有丰富的附加语素,因此日本人在借用汉字的过程中,造出了假名来书写日语的附加语素。

由于日语的音节结构简单,同时日语的语素的语音形式没有小于音节的,所以日语的假名是一种以音节为字母的音节拼音文字。

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这只是从文字自发起源的角度说的。从现代制定文字的角度看,文字和语言是不同的,用什么文字体系去记录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和语言的结构虽有一定的关系,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形式,比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都采用了拉丁字母。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文字体系,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文字有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两中拼写法,韩语、越南语曾经采用过汉字的书写体系,后来都实现了拼音化。

三、 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拼音文字可以通过字母的拼写反映语言中符号的语音面貌,即通过字母和字母拼写规则了解读音,但拼音文字无法通过字母和字母的拼写规则所提供的有关同音而语素不同的信息。和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有几点特别的地方:

1,汉字尽管每一个字都有一个明确的读音,但从字形上一般不能判定一个字的具体读音,有些字可以通过声旁确定音类或大致的读音,如"张、帐、怅、苌、伥"。一个字中可以确定大致读音的部分通常被称为声旁。""就是上述这些字的声旁。

2,汉字往往可以通过字形确定义类。如"姐、姑、姨、她"都因为字形中有一个""而可以断定这些字和女性有关。字形中可以确定义类的部分被称为形旁。 不要因为有些汉字可以通过字形断定义类而认为汉字可以独立于汉语而称为一种独立的交际工具。汉字和其他拼音文字一样,每个汉字必须有确定的读音,并通过这种读音确定是语言中的哪一个语素或词,其字义才能确定下来。

3,拼音文字是按照字母的拼写阅读,用字母拼写起来的字的读音原则上要和语素或词的实际读音一致,拼音文字原则上要求一个字母一个读音,所以由字母拼写成的字的读音和语言中语素或词的实际读音距离比较近,如果实际语言中的语音变了,拼音字母和拼写规则也要跟着变。比如一个字母如果在语音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读音,就要求把这个字母所体现的不同读音用不同字母来表示。

如果几个字母的读音都变得相同了,也要求把这几个字母所体现的读音用一个字母来表示。古代的拉丁语发展到现代的法语、意大利于、西班牙语等语言,这些语言的读音和古代的拉丁语的读音有了跟大的差异,记录拉丁语的拉丁文字母和拼写规则也随之发生改变,以适应新的读音,因此形成了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的字母系统和拼写规则。

要学习古典拉丁语,只知道现代法文或意大利文字母的读音和拼写规则是没有用处的,必须直接学习拉丁文,学习拉丁文的字母读音和拼写规则。

但是即使了解了古代拉丁文的字母读音和拼写规则,认识了拉丁语的读音,并不等于知道了由这些字母和规则构成的字的意义,还必须专门学习词汇才能知道字的意义,即必须通过词汇的学习,弄清一个字和哪些不同的语素或词相联系。

汉字在这方面有所不同,汉字的字形和汉语的读音不是直接联系的,或者说不能从汉字的字形中严格地确定一个字的读音,所以读音尽管变化了,字形可以不变。这种读音改变而字形不变可以从古今差异和方言差异两个方面去理解。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角度看,现代汉语尽管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记录语素或词的方块汉字并没有变,只是在字体上经历了篆书、隶书、楷书的过程。所以现代人尽管不懂古代汉语的读音,通过汉字仍然能了解古文大致的意义。

从方言的差异看,尽管方言之间在语音上有了很大的区别,但汉字基本没有变化,所以同一个汉字,各地人尽管读音不一样,但都知道它所代表的是汉语中的哪一个语素或哪一个词。方言之间的人经常相互听不懂对方的话,但通过汉字书信可以相互了解。一本南方人写的著作,北方人基本上也能够看懂。

尽管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比一般拼音文字的关系特殊,但并不违背文字和语言的根本关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不要以为汉字可以独立于汉语就能够""的符号系统。

汉字之所以能够"看懂",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每个汉字和汉语中的语素或词有直接的联系,汉字的排列顺序和汉语中语素或词的排列顺序一一对应。

四、 文字是怎么产生的?

文字的创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语言学家专门为某一语言制定的文字,这种文字一般是拼音文字。语言学家创制的文字都是以语言学家对该语言的语音结构有了充分的理解为前提的。

文字的另一种创造过程是在人类还没有语言学知识的前提下自发地形成的,文字的起源指的是文字的后一种创造过程。在人类掌握了语言学知识以后,创造文字的过程并不是很复杂,但在人类掌握语言学知识以前,人类为创造文字曾经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原始社会没有文字,主要通过史诗和传说来记录本氏族或部落的人口、财产、对外战争的情况以及内部发生的大事。但由于有声语言在记录上受到限制,通过长期的摸索,人们找到了口语记事以外的两种主要方法:实物记事和图画记事。实物记事最常见的办法是结绳和刻木。现在我们能观察到的结绳的方法有的还保留在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中,如独龙族出门远行时,用结绳计算日子,每打一个结算一天。据《易经》的记载,上古是靠结绳记事,后来的圣人才用文字记事的。

古代藏族也常用结绳的方法。刻木是在木头上刻上各种花纹或图案,也包括在器物上刻花纹或图案。这种方法不仅古代有,现在无文字的民族有的还使用这中方法。

西藏的僜人借债时就是在板壁上刻道记数。其他实物记事的方式还有用不同的事物代表不同的事情,这也是在现代无文字的许多民族中能见到的方式,比如黔东南的苗族用黄豆的数量来记录劳动的工分数,一粒黄豆代表一个工分。有的黔东南苗族还在木条上栓辣椒表示"事情紧急"。图画记事是通过图画来记录各种事件,表达各种思想。这种方式和现代人看到的各种绘画作品中表达事件和思想的方式是一样的。

现在能了解到的图画记事首先体现在无文字部落的活生生的图画中,比如《纲要》中提到的印第安人奥基布娃部落的图画记事。现在能了解到的原始人图画记事的另一种方式是岩画。处于早期文化发展阶段的人类往往在岩石上凿刻图画,或用矿物颜料在岩石上绘图画,包括线条、浮雕、彩画等。岩画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许多地方都有发现。在中国北方,岩画多表现动物、人物、狩猎,和西伯利亚的岩画有较多的相似处,表现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

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岩画除了动物、狩猎外,还有采集、房屋、村落、农作物、宗教仪式等内容。和实物记事相比,图画记事表达的信息更丰富。实物记事通常记录的是事物,图画记事不仅可以记录事物,还可以比较方便地记录事件的过程。

图画记事的这种性质更接近自然语言记事的性质,在自然语言中不仅要有记录事物的词,也要有描述事件的句子。也许因为这一点,实物记事和文字的产生没有什么联系,图画记事正是文字产生的前身。如果把图形简化,一个图形记录语言中的一个语素或词,而且图形的排列顺序和语言中语素或词的排列顺序一致,图画就成了真正的文字。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字起源于图画,所以有人把记事的图画叫做"图画文字"

五、文字是怎样发展的?

文字的发展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一是语言记录文字的完备程度,一是造字的方法。从造字的完备程度看,早期源于图画的文字是原始文字,它不能够全面完整地记录语言。原始文字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变成能够全面地、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 每一种独立形成的文字或自然形成的文字都脱胎于记事的图画。和图画文字相比,完整的文字体系必须具有下面几个必要的条件。

1,每一个图画对应于语言中的一个语素或词,有一个固定的读音。这样的图画才能真正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原始的图画文字没有满足这个条件,比如""的图形,头可以画在左边,也可以画在右边,不同的人画的马的形状也不一样,这样的图形不便于和语言中的词直接联系起来。

2,每一个图形可以重复使用并保持意义不变。这也是为了进一步满足图形和词的一一对应。 如果一个图形,比如画得象太阳的图形,在一幅图画中表达的是"太阳",在另一幅图画中表达的"日子",在其他图画中又表达"炎热",这就等于图形和语言中的词没有对应起来,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就很难知道一个画得象太阳的图形到底表达哪一种意义,很难知道到底指语言中的哪一个词。

3,图画中有些图形或记号是纯粹表音的,因为语言中的有些语素或词是没有图形可画,如否定词、各种虚词、大部分副词、好些抽象名词和动词都是不好通过图画来表示的。

通过图形可以看出意义的字叫表义字,纯表音的字是不能通过图形看出意义的,但这些字通常是由表义字假借来的,所以又叫假借字。云南纳西族的纳西意音文字已经有很多纯表音字。

4,图画的排列顺序和语言中语素或词的排列顺序相同。这样的图画才能真正记录语言中的句子。原始的图画文字满足不了这个条件。比如"人骑马"这样一个句子,在原始图画中可以画成一个人在马上,但人们很难判定这个图画是"人骑马"还是"骑马人"

只有当""""""三个图的排列顺序和自然语言中"人骑马"三个词的排列顺序一致时,记录句子才是可能的。这时候先画一人,再画一个""(比如用""字作假借字),最后画一匹马,就是"人骑马"。如果先画一个"",再画一匹马,再画一个人,就是"骑马人"。当文字具备了上面4个条件,就能完整地、全面地记录一种语言了。现在来看完整的文字是怎样发展出来的。从最早的记事图画发展成今天许多民族的完整文字,中间经历了相当复杂的过程。从造字的方法考察,文字发展经历了表意、表音、表意兼表音(意音)三个阶段。从文字的体系看,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三个阶段。下面结合造字的方法来看文字体系的发展过程。

第一个阶段是由记事图画直接发展出来的象形的表意字,可以分成象形字和会意字两种情况。象形字是用和事物相似的图画来指称与该事物相关的语素或词,比如"日、月、鱼、龟、鹿、牛、门、山"等,其字形都是这些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象形,在古文字中其象形特点很突出,现在这些字都不同程度的简化了,但大致也能看出象形的特点。会意字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图画或指示符号来表达某个词,比如"",用""""两个象形符号加在一起表示人靠在树旁。

第二个阶段是表音字的出现。由象形字和会意字构成的表意字尽管可以通过形体知道它所表示的意义,但是有两个弱点:

1,这种由形知义的过程往往不是很准确的,有时候人们不一定知道象形字和表意字代表的是哪一个语素或词。

2,语言中有很多虚词和意义抽象的词是很难象形会意的。表意字必须和语言中的语素、词等对应,有明确的读音,才能真正表达语言中的单位。

这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一步。当人们认识到字形和语音之间的联系后,就可以借用同一个同音的表意字来记录语言中的另一个同音词,比如用""(去)来记录表示偏正关系的虚词""。这就出现了单纯的表音字,中国传统文字学把这样的表音字称为假借字。

假借字都是由早期的表意字转变过来的,如古埃及的圣书文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中美洲的马亚文和中国古代的汉字、中国云南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和中国西南地区彝族的彝文,都能证明这一点。单纯的表音字或假借字的出现表明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字可以通过声音直接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不必依赖表意。于是人们还可以在表意字的旁边加上另一个字,这个字只表示读音,也就是把两个字合在一起,一个字是表意的,另一个字是以假借的方式来表音的,这样就可以造出更多的字。中国传统文字学把这样的意音文字叫作形声字。

文字发展到这一步,形成了3种不同类型的字形:

1,表意字。可以通过形体大致知道所表示的意义。

2,单纯表音字。直接借用现成的表意字的读音记录语素或词,不可以通过字形推断意义。

3,形声字。字形中有一部分是表示义类的,可以通过形体推断义类,另一部分是表音的,不可以通过字形推断义类。 表意字、单纯表音字、形声字这3种不同类型的字形共同构成了意音文字,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而又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如古埃及的圣书文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中美洲的马亚文和中国古代的汉字都是这种类型的文字。

中国云南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和中国西南地区彝族的彝文也是意音文字。

表意文字是古代意音文字的基础。但只靠表意字不可能完整而全面地记录语言,因为很多抽象的词和虚词是不可能通过表意字来记录的,表音字的出现以及由表音字和表意字的结合而形成的意音字解决了这个困难。 因此,在表意文字的基础上形成的表音字是文字能够完整而全面地记录语言的关键一步,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进展。

表音字的出现使形声字成为可能,大大丰富了字的数量。形声字细分起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表意字的旁边加一个纯表音的字,这是表意的形旁先出现而表音的声旁后出现。

另一种情况是表音的假借字先出现,表意的形旁后出现。比如"",本来指簸箕,后来假借为代词,代词""的使用场合远远超过了"簸箕""",为加以区别,人们在簸箕的""上加上象形表意的竹字头,形成另一个形声字"",这样的形声字往往又叫"后起字"。意音文字的造字方式包括表意字、表音字和表音表意相结合的形声字,无论是表意、表音还意音结合,记录的都是语言中的语素或词。

换句话说,不同的语素或词要用不同的字记录,由于一种语言的语素很多,词的数目更多,所以意音文字的字数相当多,学习起来不是很方便。汉字的难学、难写、难认、难记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要克服意音文字的困难,需要简化文字符号。

文字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就是完全表音化。语言中的音位是有限的,一般只有几十个。由音位组合而成的音节,为数也有一定的限制。如果能用适当的形体只记录语言中的音,就可以大大简化文字体系。这就是拼音文字。

拼音文字可以分成两种,记录语言中音节的拼音文字就是音节文字,原则是一个字母记录一个音节;记录语言中音位的拼音文字就是音位文字,原则是一个字母记录一个音位。

如果一个语言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音节数量也比较少,并且语素的语音形式在长度上很少小于音节,那就比较适合用音节文字。

书写日语的假名(包括片假名和平假名)就是音节文字,这是因为日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音节数量少,语素的语音形式通常不会只是一个音位。如果一个语音的音节结构比较复杂,语素的语音形式又往往可以只是一个音位,这时候使用音位文字就比较方便。即使音节结构比较简单的语言,也可以用音位文字。音位文字是文字体系中最简明、最方便的文字,因为在这种文字体系中只需要几十个字母就可以拼写语言中的全部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字造字方式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

记事图画-à表意字à纯表音字-à意音字

文字体系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

记事图画à意音文字体系à纯表音文字体系(音节文字体系、音位文字体系)

六、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从根本上说,造字方式只有表意和表音两种,意音文字不过是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同样,从根本上说,完整记录语音的文字体系只有两种,意音文字和纯表音文字(又叫拼音文字)。能够完整记录语音的纯表意文字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一个语言都有大量不可象形会意的语素或词。

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的本质区别在于记录语言的方式有差异。拼音文字只通过字母记录一个语言的音节或音位。不同的语素或词,只要读音相同,字形都相同。比如英语的book,代表了"""预定"两个词,由于这两个词的语音形式相同,都写成相同的字。

意音文字也必须记录语言的语音,不过意音文字除了记录语音,还要通过象形和会意等表意方式把不同的语素或词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即使两个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一样,只要是不同的语素或词,通常都必须通过形体区别开来。比如"长、常、场、尝、肠、偿"等不同的语素或词,尽管语音形式相同,但通常不把它们写成相同的字,而是要保留它们在字形上的区别,以便说明它们是不同的语素或词,所以意音文字的字数很多。汉字是典型的意音文字,字的数量很大。

有人把汉字说成是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都是一种比喻或形象的说法,严格说来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这种说法使人误以为汉字只和表形表意有关系,和语音没有关系。

这种说法的产生是因为汉字最早形成时普遍使用了象形和会意的方法。前面我们反复提到完整的文字系统必须完整地记录一个语言的读音,汉字和所有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一样,也必须完整地记录汉语的读音。汉字作为意音文字,除了表意,还表音。

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音节,所以汉字是通过字形记录汉语音节的文字。汉字的这种性质可以概括成两点:

1,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2,不同的语素往往用不同字表示。

也有人把汉字称为语素音节文字或语词音节文字,这些名称是为了反映汉字既表音又表义的意音文字性质。语素音节文字的提出还反映了字体变化对象形字和会意字的影响。汉字在早期的造字过程中广泛使用了象形和会意的方法,当时这些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形体上体现出语素或词的意义,但随着文字字体的演化,人们已经很难从象形字和会意字中看出语素或词的意义,继续把这些字称为象形字和会意字也不太合适。不过尽管字体变化了,象形和会意已经看不出来了,但在同音语素或同音词中,这些汉字仍然能把这些语素或词区别开,所以可以称为语素音节文字。

通过对汉语这种活生生的意音文字的分析可以看出,意音文字在记录语言时提供的信息量和表音文字相比是不一样的,因为对于具有相同语音形式的一组不同的语素或词来说,表音文字所用的字都一样,但意音文字还要从字形上把这些语素区别开来。从这个角度看,意音文字有助于区分同音语素或同音词。也正是由于意音文字通常能够把同音语素或同音词区分开来,它就不可能完全按照一个字一个音形的原则来造字。

七、文字的改进和改革有什么特点?

文字有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两种体系。文字的改进是指在不改变文字体系的情况下对文字系统进行改进。由于语音的变化,有些拼音文字字母不完全能够反映实际读音,需要局部改进拼写方法,这是属于文字的改进。

汉字的简化也是属于文字的改进。文字改革通常是指将文字从一种文字体系改变成另一种文字体系。把汉字改变成拼音文字就是文字改革。

汉字体系能不能改革,实现拼音化?从目前的条件来说还不可能。原因是:

1,汉字有区别同音语素或同音词的功能。如dan55这个音节所表达的语素多达13个(丹单担耽……),通过不同的汉字可以把这13个语素区别开,这有利于在书面语中减少歧义。

2,和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具有更强的超空间的功能,或者说超方言功能。

汉语方言众多,分歧很大,在这些方言没有统一以前,用音节文字或音位文字来作各种方言的统一文字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拼音文字要求用某地的方言作标准音,其他方言地区的人学习的不仅是文字,还包括权威方言的语音。比如现代中国人要学会以北京话为语音基础的音位文字,不仅仅是一个学会拼音方案的问题,而且得学会北京话语音。 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所以方言区会普通话的人往往限于一定文化阶层,如记者、广播电视工作者、社交工作者、服务行业工作者、教师等等。

这种拼音化的工作在过去没有电器通讯联络的条件下更要困难得多。我们从现代人工编制的拼音壮文中可以进一步观察到的拼音文字和方言差异的矛盾。

现代壮文是在1955年创制的拼音文字,1981年作了修改。由于壮语内部方言分歧大,这种拼音文字并没有推广开,从音理上说以后也难以推广开,民间自发使用的就更少了。倒是清代和清代以前壮族各地自发使用的一种和表意有关的、类似汉字的意音文字,记录了不少民歌、民谣、人名、地名等,可惜随着壮语拼音文字的强行推广,这种古壮字被人为地废弃了。如果将这种古壮字规范化,生命力可能比壮语拼音文字要强。古代汉字能够超越方言的差异,正是因为它是一种意音文字。彝文也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部分包括象形、指事、会意。一个字一个音节。字数较少,因此假借字很多。彝文没有发展到拼音文字,也可能是方言分歧太大。彝语有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东南部、中部6大方言。实际上按照不能通话来计算,至少有几十个土语,用一种拼音文字来记录内部差异这样大的语言,会遇到很多困难。纳西语东巴文和哥巴文的关系也说明意音文字在超方言上的价值和拼音文字在众多方言中遇到的困难。

东巴文是从中国纳西族的图画文字演变出来的意音文字,用这种文字书写的经书又叫东巴经。东巴文产生的年代大约在公元12世纪到13世纪之间。

后来在哥巴文的影响下,演变成了意音文字(包括形声字和会意字),一个字表示一个音节。国内现存东巴经1万多册,仅北京图书馆、云南东巴经研究室就有8千多册。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有3千多册,哈佛燕京图书馆有5百多册。哥巴文是在东巴文的基础上创制的音节文字。历史约100年左右。哥巴文的使用率比东巴文要低得多。

1957年政府为纳西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更不能普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和纳西语内部的方言分歧有关系。纳西语至少可以分出东部和西北两个方言。内部差异也比较大,主要是受藏语、彝语影响。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不同地方的纳西语差别很大,不能通话。在这样复杂的方言区用一种拼音文字记录语言是很困难的。

由此可见,在语言内部方言分歧很大的情况下,拼音化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汉字能长期保持在意音文字的地位,和这种一般原则是有关系的。

正是因为汉字的超空间功能,汉字对汉文化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汉语北方方言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因子往往容易在北方文化圈中传播,其他文化圈受这些文化因子的影响就比较缓慢。在拼音文字的基础上,南方方言区的文化因子要传播到北方方言区速度就更缓慢。汉字是意音文字,同一个字尽管在不同的方言区读音不一样,但都代表同一个同源语素,不同方言区的人可以借助汉字,越过方言语音差异,通过本地读音把同一个字跟同一个语素或词联系起来,获得其本源的意义。对于《红楼梦》、《水浒》、《西游记》、《阿Q正传》、《围城》等作品来说,不管它们出自哪个方言区作者之手,七大方言区的读者都可以通过本地读音顺利地阅读。

历代王朝政府的政令和思想观念都可以借助汉字迅速推行到汉语各方言区的每个角落。任何一个方言区的文化因子都可以迅速波及到其他方言区。

中国纵横几千里,虽然方言的声音千差万别,却能书同文。我们说汉字是一种超空间性或超方言性很强的文字,在这方面拼音文字是远不及汉字这种意音文字的。

3,和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具有更强的超时间性。就象不同汉语方言区的人可以越过方音直接阅读不同方言区的文化资料一样,现代人常常可以借助汉字直接阅读先哲的思想。只要学会了汉字,便可读懂一些古文,这是因为学会了汉字就等于掌握了很多语素和词。下面是中国宋话本《碾玉观音》中的一段:

崔宁听得说浑家是鬼,到家中问丈人、丈母,两个面面相觑,走出门,看看清湖河里扑通地都跳下水去了。当下叫救人,打捞,便不见尸首。原来当时打杀秀秀时,两个老的听得说,便跳在河里,已自死了。这两个也是鬼。

这段文字是用口语写的,离现在有近千年的历史。正因为它是意音文字构成的文本,现代人基本上能理解其基本意义。在音节或音位文字中,文字的字母和音节或音位对应,语音形式相同的几个不同语素无法在语音上区别开来,因此很难直接通过字形的差异来获得语素或词的信息。

对于一千年前的英语文本来说,现代说英语的人要读懂是不太容易的。汉字作为一种意音文字,有利于对传统文本的理解。

4,汉字已经记录了丰富的文本,汉字对于文化遗产的继承是必不可少的。汉字作为意音文字比古埃及意音文字、赫梯意音文字、苏美尔意音文字有更长的历史,有更多的文献资料,记录了更多的文化。

没有哪一种意音文字在进入音节或音位文字时发展到汉字这样一种完善的程度、记录了这样多的文本。意音文字发展得越完善,体系越繁杂精密,延续的时间越长,记录的文本越多,越不容易迈入音节或音位文字。

汉朝人如果创造一种崭新的拼音文字,在继承文化遗产上就要遇到障碍。必须有大批人把汉字文献译成拼音文字,以后的人再也看不懂先哲的经典。汉字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成熟地步,已经走入一种超稳定状态,而汉语方言又有着这样大的分歧,不借助于汉字,我们便不能继承丰富的文化遗产。从继承文化的角度看,汉语拼音方案并不能取代汉字在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拼音文字有它的优势,它易于学习和书写,易于形式处理,易于输入计算机。但这种优势也正是它在统一方言差异和继承古代文本方面无能为力的劣势。借助汉字,我们能充分继承文化遗产,能使方言区的人相互理解。当然,汉语拼音文字并没有失去它的意义,它应该和汉字并行而不是取代汉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cf9757b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1a.html

《文字的产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