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习题05

发布时间:2020-04-26 13:48: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

(一)填空题

1、血液是由 组成。

2、正常成人体液占体重的约占 ,分为

3、离心后的抗凝血,上层是 ,下层是

4、血液的比重取决于 ,其粘滞性主要来自于 的摩擦力。

5、正常成年人红细胞数,男性为 ,女性

6.青春期后,男性的红细胞数比女性 ,主要是由于 水平较高。

7.正常白细胞数目为 ,血小板数目为

8.白细胞中吞噬能力最强的是 ,能释放组织胺和肝素的是 ,与机体特异免疫功能关系密切的是

9.血型是依据 的抗原特异性而走,临床意义较大的血型系统是

10.根据白细胞在光镜下将其分为

11.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将有粒白细胞分为

12.无颗粒细胞有 两种。

13.运动后外周血中白细胞增多,主要是

14.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有

15.缺气或贫血时,肾脏产生的 增多,主要促进 增殖分化,从而促使红细胞生成增多。

(二)判断题

1.只要红细胞的比容值增大,血液运输O2CO2的能力就增强,反之则减弱。( )

2.血浆蛋白除能维持血浆渗透压外,还具有缓冲血液酸碱度、参与机体免疫、运输和凝血作用。( )

3.血液中的绝大多数无机盐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其功能是维持晶体渗透压,体液的酸碱平衡,组织细胞的兴奋性等。( )

4.红细胞膜的表面积与红细胞体积的比值越大,其可塑性变形能力越小。( )

5.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愈高,则血液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就愈强。( )

6.血小板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故不属于血细胞。( )

7.成人的各种血细胞起源于骨髓,成熟于骨髓。( )

8.缺氧和雄性激素是刺激红细胞生成的重要因素。( )

9.脾脏是破坏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的重要器官。( )

10.红细胞的凝集反应实质上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 )

11.某人的血清中含有抗B凝集素,其血型一定是A型。( )

12.在进行任何运动的开始阶段或短时间轻微的体力活动后,以及在赛前状态下,都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的现象。( )

13.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分子或颗粒的数目无关,而与分子或颗粒的大小有关。( )

14.流经肺泡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从肺泡内摄取的O2越多说明氧利用系数越大。( )

15.碳酸酐酶既能催化的生成,又能催化H2CO3的解离,其反应方向主要取决于PCO2的大小。( )

16.静息状态下,静脉血的pH值大于动脉血的pH值。( )

17.运动时氧利用系数高于安静时的氧利用系数。(

18.血液是一种结缔组织。(

19.运动时氧的利用率高于安静时的氧利用率。(

20.在血液中,O2CO2 主要以化学结合的形式运输,因此,物理性溶解的作用并不大。(

(三)单选题

1.内环境稳态是指( )

A.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B.细胞内液的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C.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保持稳定。

D.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2.一个50kg体重的人,其血量为( )

A 4L B25L C5L D3L

3.血浆的pH值稳定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缓冲对是( )

ANa2HPO4NaH2PO4 BNaHCO3H2CO3

C.蛋白质/蛋白质-Na DKHCO3H2CO3

4.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

A.球蛋白 B.白蛋白

C.纤维蛋白原 D.无机盐

5.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

A.葡萄糖 BNa+Cl-

CK+ D.白蛋白

6.血浆蛋白浓度下降可导致水肿,其原因是( )

A.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B.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7.有关血红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红蛋白与O2结合需酶催化

B.血红蛋白有运输O2CO2的作用

C.血红蛋白有缓冲作用

D.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作用消失

8.急性感染时,明显增多的白细胞是(

A.淋巴细胞 B.单核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中性粒细胞

9.机体的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相同的是( )。

ANa+浓度 BK+浓度

C.胶体渗透压 D.总渗透压

10.血管外破坏红细胞的主要场所是(

A.肾和肝 B.脾和肝

C.胸腺和骨髓 D。肺和淋巴

11.剧烈运动时,下列血浆中下降的成分是(

A.乳酸 B.非蛋白氮

C.血浆蛋白 D.碱贮

12.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不与B型血的红细胞凝集,该人的血型为(

AB BAB

CA DO

13.血氧饱和度取决于(

A.红细胞比容 B.血液的温度

C.血红蛋白的含量 D.氧分压

14.下列变化中可使血液氧离曲线右移的是(

ACO2分压降低 B.温度降低

CPH值升高 DCO2分压升高

15.若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为15g %,血红蛋白达到60%的饱和度时,每100ml血液中的氧含量为(

A20ml B15ml

C12ml D14ml

16.成年人的造血组织是( D

A.肝脏 B.脾脏

C.胸腺 D.骨髓

17.关于比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液>红细胞>血浆

B.血液>血浆>红细胞

C.红细胞>血浆>血液

D.红细胞>血液>血浆

18.血小板含量明显减少时,皮肤下易产生瘀血,其原因是血小板( )。

A.易粘附在血管内膜 B.使血管回缩出现障碍

C.聚集能力下降 D.不能修复和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19.血浆中的碳酸氢盐主要在红细胞内生成是因为(

A.红细胞含有丰富的Hb B.红细胞含有丰富的碳酸酐酶

C.细胞膜上有特异性载体 D.血浆蛋白可抑制与CO2与水的反应

20.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主要是( )

A.红细胞叠连增多 B.血小板的聚集

C.红细胞的凝集和溶解 D.血浆小出现纤维蛋白

21.静脉输人0.9NaCl溶液可使( )

A.血浆渗透压升高 B.血浆渗透压下降

C.红细胞体积变小 D.红细胞体积不变

22.最能反应内环境稳态的体液部分是( )

A.细胞内液 B.淋巴液 C.血浆 D.尿液

(四)多选题

1、血清与血浆的区别点在于前者(

A 含有大量清蛋白 B、缺乏某些凝血因子

C 缺乏纤维蛋白原 D、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2、红细胞消耗葡萄糖产生的能量用于(

A、供给细胞膜上Na+K+ 泵的活动;

B、保持红细胞的双凹圆碟形

C、用于保持低铁血红蛋白不致被氧化;

D、用于结合和运输氧。

3、父母血型分别为A 型和B型,其子女的血型为(

AA 型;

BB型;

CAB 型;

DO 型。

4、血小板的功能有(

A、促进止血;

B、加速凝血;

C、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D、释放免疫物质。

5、正常人血液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是(

A、血液流动快;

B、血管内膜光滑平整;

C、纤维蛋白系统的溶解作用;

D、有抗凝物质存在。

6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有(

A、溶解于血浆中;

B、与血浆蛋白结合;

C、与Hb 结合;

D、溶解于红细胞内。

7、促使红细胞释放氧的因素有(

APco2高;

BpH值降低;

C、体温升高;

D23-DPG 浓度升高。

8、影响血液粘滞性的因素有(

A、红细胞聚集的程度;

B、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

C、血流速度;

D、血浆蛋白的含量。

9、下列属于生理性止血过程的是(

A、血小板黏着与受损的血管壁;

B、血小板释放舒血管物质;

C、形成血凝块及血块会缩;

D、形成血小板止血拴。

10、关于红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红细胞结合和携带氧的过程不消耗能量;

B、红细胞仅能够进行无氧代谢;

C、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蛋白质;

D、成熟的红细胞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五)名词解释

1. 贮存血量;

2. 红细胞比容;

3. 血型;

4.渗透压;

5.晶体渗透压;

6.胶体渗透压;

7.血红蛋白氧容量

8.血红蛋白氧含量

9.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10.氧离曲线;

11.氧用系数;

12.波尔效应;

13.碱贮备;

14.体液

15.内环境;

16.内环境稳态;

17.缓冲对

18. 贫血

(六)简答题

1.简述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2.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3.简述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4.简述止血的生理过程。

5血液是如何运输氧气的?

6血液是如何将CO2由组织运输到肺部的?

(七)论述题

1.试分析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2.试述运动训练对血液的影响。

3.试分析血液和运动能力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血浆;血细胞

260%70%;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3.血浆;血细胞

4.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

54.55.5)×1012·L-1;女性为(3.84.6)×1012·L-1

6.高;睾酮

7.(4.010)×109·L-1;(100~300)×10·L-1

8.中性粒细胞;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9.红细胞;ABO血型系统;R h血型系统

10.有粒白细胞;无粒白细胞

11.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酸性粒细胞

12.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1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14.促进止血;加速凝血;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15.促红细胞生成素;红系祖细胞

(二)判断题

1、错 2、对 3、对 4、错 5、错 6、错 7、错 8、对 9、对 10、对

12、对 13、错 14、错 15、对 16、错 17、对 18、对 19、对 20.错

(三) 单选题

1.D2.A3.B4.B5.B6.A7.A8.D9.D10.B

11.D12.B13.D14.D15.C16.D17.D18.D19.B20.C21.D22.C

(四)多选题

1.BCD2.ABC3.ABCD4.ABC5.ABCD

6.ACD7.ABCD8.ABCD9.ACD10.ABC

(五)名词解释

1.人体在安静时,一部分血量潴留在肝、肺、腹腔静脉以及到下静脉丛等处,流动缓慢,血浆较少,红细胞较多,这部分血量称为贮存血量。

2.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4.溶液促使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即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

5.由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

6.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7.指血液中Hb的氧饱和度为100%时,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所结合的氧气量。

8.把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称为血红蛋白氧含量。

9.指血液中Hb与氧结合的程度,即血红蛋白氧含量与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比。

10.表示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

11.每升动脉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出的O2容积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比。

12PCO2和血液中H+浓度增加,均可使氧解离曲线右移,HbO2的亲和力减小;反之,则曲线左移,HbO2的亲和力增加。Pco2pH值对Hb与氧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13.习惯上将血浆中的NaHCO3称为碱贮备。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

14.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为体液

15.相对于人体的外环境自然界,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

16.由于人体内有多种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中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以保持动态平衡,这一生理现象就称为内环境稳态。

17.缓冲对是由一种弱酸与这种弱酸的盐按一定的比例组成,具有缓冲酸或碱的能力。

18.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

(六)简答题

1.(1)运输作用:血液能携带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氧、水和电解质,输送到全身备组织去,供应各组织的新陈代谢需要。同时能将组织代谢的产物,运送到有关器官排出体外。另一方面血液能携带体内各种激素及生物活性物质到相应的靶组织,参与体液调节;

2)调节作用:(a)缓冲酸碱的功能:血浆中的蛋白质、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以及血浆中的缓冲对,能缓冲血浆中可能发生的酸碱变化,保持血液PH值稳定;(b)调节体温功能:血液含有大量水分,水的比热较大,可吸收较多的热量、缓冲体温变化和运输体内热量到体表散发,从而维护体温的相对恒定。(3)防御和保护功能:血液的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嗜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血浆中所含的多种免疫物质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的侵害。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出于有防止出血的功能等,从而对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作用;

2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组成,即: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由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它80%来自于Na+Cl-1。是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组成部分。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虽然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但蛋白质分子量大,分子数量少,所产生的渗透压小,在血浆蛋白中,白蛋白的分子量小,其分子数量远多于球蛋白,故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于白蛋白,其次是球蛋白。

由于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血浆蛋白是血浆和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所在,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由重要作用。如果血浆白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将下降,可因组织液回流减少而形成水肿。

3中性粒细胞有很强的变形能力和吞噬能力,能穿出血管壁进入感染发炎部位,将细菌或小异物及坏死的细胞吞噬、分解和消化,也可“自我溶解”,死亡的细菌和组织溶物一起形成脓液。

单核细胞也具先天性非特异吞噬能力。它与进入组织后转变成的巨噬细胞,常大量存在于淋巴结、肺泡壁、骨髓、肝、脾等器官,有很强吞噬能力,可清除受损的或死亡的细胞和细胞碎片;识别杀伤异己细胞;参与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的初级阶段,还能产生生长因子,增进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生成。

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颗粒中含有如组织胺、过敏性慢作用物质、肝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前两者可使小血管扩张,支气管、胃肠平滑肌收缩,其中组胺还可使胃酸分泌增多;肝素除有抗凝血作用外,还参与体内脂肪的代谢。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较弱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能在过敏反应的局部聚集,限制嗜碱性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此外它还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淋巴细胞为一类具有持异免疫功能的细胞,是构成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4当小血管受损时,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和儿茶酚胺等使小血管收缩;其次是血小板被激活后粘附、聚集于血管受损处,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堵塞伤口,从而起到止血的作用。与此同时,血浆中的凝血系统被激活,在局部迅速出现血浆凝固,以纤维蛋白网加固血栓达到二期有效止血。最后纤维组织增生,长入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

5.血液是通过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氧在一定氧分压下通过氧合与氧离作用运输氧气的。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静脉血中Po2低,而肺泡气中Po2高,因此,当静脉血流经肺泡毛细血管时,O2经呼吸膜进入血液,首先溶解于血浆中,然后进入红细胞,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迅速氧合,可形成HbO2,几乎达到饱和状态。这时,静脉血变成富含氧气的动脉血,其Po2可达100mmHg;而当动脉血流经组织毛细血管时,由于组织的Po2较低,只有30mmHg,尤其是剧烈运动时肌肉组织的Po2更低,约为15mmHg,这时,血液中的HbO2即氧离释放出O2进入血浆,扩散进入细胞,供组织细胞利用,同时,组织中的CO2扩散进入血液,动脉血变成了Pco2高的静脉血,回流心脏进行下一次气体交换。血红蛋白就是这样不断地在Po2高的肺部通过氧合结合氧,在Po2低的组织通过氧离释放氧气,以实现其运载O2的功能。

6.血液中的CO2是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方式运载的。其中物理溶解的约占5%,而以化学结合形式运输的约占95%CO2化学结合的运输,主要是碳酸氢盐形式(占88%)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占7%)。

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CO2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其中一少部分与水结合形成碳酸。

CO2+H2OH2CO3H++ HCO3-

这一反应需要碳酸酐酶的催化,血浆中该酶的含量极少,而红细胞内含量丰富,因此上述反应主要在红细胞中进行,红细胞中生成的HCO3-有两条去路,一是与红细胞内的K+结合生成KHCO3;另一条去路是以HCO3-顺浓度梯度进入血浆,与血浆中的Na+结合形成NaHCO3。在肺部,上述反应逆向发生,生成CO2进入肺泡,排除体外。

CO2能直接与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在组织中部分HbO2解离释放O2,成为氧离血红蛋白与CO2结合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在肺部,HbO2生成增多,促使氨基甲酸血红蛋白解离释放CO2入肺泡。这一反应很迅速,无需酶的催化,且为可逆反应。这种运输方式效率很高,在平静呼吸时,虽然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运输CO2量仅占总运输量的7%,但在肺部排出的CO2总量中,由氨基甲酸释放出来的CO2却占20%30%

(六)论述题

1、氧离曲线是表示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呈S形。分析氧离曲线的分段,各段的变化特点,含义和生理意义。

2、(1)一次性运动对血量、血浆酸碱度、血浆渗透压和血细胞等的影响。(2)长期运动训练所导致的血液的适应性变化。

3、(1)血液中的缓冲系统与短时间大强度运动的关系;(2)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分别与长时间有氧强度运动间的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ccadf5fc5da50e2524d7fdb.html

《运动生理学习题0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