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海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发布时间:2020-04-23 02:02: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习《观沧海》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2.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3.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4.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

(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初读全诗(自读、齐读),根据注释理解诗词大意。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子规鸟儿在不住地啼叫,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2.诗中融情人景,找出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

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明确: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4.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

明确:据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

5.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1.初读全诗(自读、齐读),根据注释理解诗词大意。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2. 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明确: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明确: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4.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明确: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明确: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

(四)学习《天净沙 秋思》

1.初读全诗(自读、齐读),根据注释理解诗词大意。

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

明确: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明确: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5.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明确: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应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6.总结主旨,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图,真切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低落,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抒发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悲苦愁楚之情。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领略了日月星辰的浩瀚,感受羁旅途中的愁苦了,诗词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该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反复朗读今天的这几首诗,记住这些经典的诗词,记住作者描绘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

《观沧海》

word/media/image3.gif 实景:海水 树木 草秋风 洪波

借景抒情 虚景:日月 星汉 宽阔、博大

情:开阔胸襟 统一中国 建功立业理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首句:写景点时令——飘零之感;

次句:叙事表惊悉——迁谪之远;

后两句抒情表牵挂——情深意长。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一课是初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4课,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的学生对传统诗词的热爱,理解诗词的深层内涵。使学生懂得诗词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该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教学过程中注重和学生的课堂互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的配合老师讲课,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c15615050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0.html

《辽宁省凌海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