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直都在想,笔者要写点什么,无论是自己的内心情绪的宣泄还是作为文学社社长的责任,似乎笔者都需要写些什么。可是总有许多理由让自己无从入手,不论是文字的干枯还是时间的限制。总之,笔者没有落笔,或许在这里用码字比较合适,尽管笔者不是在写小说。最近也写过几首诗,不过,总是那么浅淡,总无法看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这次敲起键盘,也是随性而为之,这两天看了两部电影,想说点什么!这篇文字暂时还没想好题,或许写完之后还是觉得无题比较好,毕竟是率性而为,有感而发,并无主题限制!也亦或有文友能给这篇文字赐个题目,感激不尽!
说起电影,室友似乎比较倾向于卡通、恐怖、喜剧、科幻。而笔者,似乎没有特别感兴趣的类型电影,电影于笔者似乎是用来打发笔者空余的时间、心情不佳时的一个寄托而已。电影类型与笔者实在无限制。很多时候室友看的电影笔者也能跟着一起看,或许是随流而去吧!(写到这里,发现文字里好多假设词“或许”,转折词等,词汇有限吧,继续)不过说到电视剧类型,可能对于动作片、战争片比较喜好。这类型的电影里面总会有很多让笔者们深思的东西,那铮铮的铁血情怀,那浓浓的战友情,兄弟情,说到这,想起了《我是特种兵1曾记得,那个时候看完后还发过说说,说那兄弟间的情谊,只因为想起了笔者的兄弟们。远了,总是如此,扯的很远,或许与中学作文有关吧,扯远了又拉回来,有人说这是迂回,笔者总觉得如此是哆!
好了,说说笔者今天的要说的电影吧,笔者说是影评,实则不是,记得前段时间看过文达写的影评,那才是影评,笔者这完全是个人感受,与大家分享!这里要说的有两部电影,是巧合?这两部电影恰好是这两天看的,看完第一部的时候就想笔者写点自己的感受,看完第二部后就动笔了。这两部电影在笔者看完后感觉有些共同点,就一起写写与各位看客分享。两部电影如若不是玲儿跟笔者说,亦或笔者实不会接触,对于电影并没有灵敏触觉的笔者实在是没听过这两部电影。看完之后并无与很多人相似的感受,那就是大导演,场面的震撼。看过这两部电影的人也许会说你真冷血,或许只因笔者一开始就带着客观理性地想法去看这两部影片吧。
说了这么半天,是那两部影片呢?先看看第一部吧!
《白鹿原》篇
先给大家看看百度百科里面的剧情简介,看过电影的就直接跳过这段吧,没看过的就看看简介:传说中白鹿庇佑的白鹿原上,世代居住着同根家族白、鹿两姓子孙。时代变迁,清朝覆灭,民国建立。现任族长白嘉轩(张丰毅 饰)之子白孝文(成泰燊 饰)、乡约鹿子霖(吴刚 饰)之子鹿兆鹏(郭涛 饰)与白家长工鹿三之子黑娃(段奕宏 饰)情同手足,成年后各赴前程。黑娃与渭北郭举人家的小女人田小娥(张雨绮 饰)私通败露,田小娥亦被族长拒于祠堂之外,两人遂迁至慢坡窑洞内度日。加入共产党的鹿兆鹏从城里带回革命浪潮,黑娃成为中坚力量,国共分裂后兄弟俩被迫逃亡。鹿子霖乘机霸占独自留守的田小娥,并设计利用她陷害下任族长白孝文,引发族内轩然大波……风云变幻的时局下,素有仁义之名的白鹿村内纷争不断,古老的土地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片改编自陈忠实先生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白鹿原》原著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影片截取其中1912年到1938年间的动荡变迁,原生态的秦腔演绎与苍茫的麦田取景令人沉醉。 对于陈先生的小说作品笔者还没有拜读,在这里不发表对先生作品的任何看法,过既然能获茅盾文学奖,想必作品有不少值得深思的地方。
突然脑海里浮现两个思路,按照人物分析串联起整个影片,按照影片的发展分析人物。实在不好把握,还是随性而写吧。
刚刚看电影的时候,一片金黄金黄的麦子,着实吸引眼球,可无奈,半天没看到一个人物,几乎没啥耐心要看下去了,应该是网速慢一直没有缓冲的缘故。可这片麦地真的挺震撼,
很有亲切感,应该是笔者从小在乡村生活的缘故!索性直接暂停,让其缓冲。重新打开,看着人物的出场,说话,只觉说话新鲜,听不太懂。不过,慢慢的好了,耐着性子看下去,白嘉轩,白孝文的出场,白嘉轩出场以族长(前面割麦部分笔者忽略了)的身份。白孝文那个时候还是个小孩子,调皮捣蛋的出场倒是在情理之中,白嘉轩惩治白孝文似乎是大义灭亲,刚正不阿,但是面对众人的劝解却毫无动容,这就是另外一种执拗于不近人情了。这在后面仍是有所体现,黑娃和田小娥入祠堂的事情又是一次完美的表现。总的说来,白嘉轩在影片的中的角色纵观是那种有威望、捍卫族权的形象,说威望,不知道大家看过影片的人可记得田福贤这个国民党下的狗腿子请他出来当乡约,亦或几次都对他也算给面子,如果大家自己看,会发现田福贤完全不需要这样,按照他们那个时候的观点,田福贤算是官,对于白嘉轩这样的民自然不需要有什么颜色,不需要有什么敬意,但是田福贤却恰恰表达出这样,笔者除了想到白嘉轩的威望来解释,笔者实在不知道从何解释。或许等哪天读过了陈先生的原著或许能得到原因吧。这里说的捍卫族权,实在一点,就是他族长的身份,亦或是家族的地位。对于族的荣耀,祖宗,似乎他看的也并不是那么的重。这从黑娃砸祠堂时,白嘉轩与鹿三的表现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来,也许有人会说他这是识时务,明知不敌,故不去敌。而鹿三这种浓厚封建思想的人儿却表现极为激进与愤慨。影片只过一片,实在想不起多少白嘉轩的特色,说到这,想起来白嘉轩或许有一个族长所有的那种远见与明智。这主要体现在他对鹿子霖说的一段话:“人家政府把粮派给我们这么重„„„„你在这大吃大喝露下的窟窿谁来填?”紧接着乡民与其他乡的乡民到县政府抗粮不交,这就看出了白嘉轩的明智,也可以说是为乡民想到了一些吧,但是却毫无作用可言。说远见,那就是他对白孝文说的:“这个女子,不是他黑娃能养得住的人”这能充分的说明她有些看人的本事,从后面田小娥所做的一切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上文中说到的鹿子霖,这个人,怎么说呢,笔者在看完整部影片笔者才看出来他其实是一个软弱,无主见,狡诈,向往权利,爱炫耀,但有野心的人。这些在整部影片中都有所体现,也是笔者们现实中某一类人的真实写照。笔者们来看看影片中的一些体现吧,首先他的出场是皇粮被夺回来那一脸的沮丧,确实,皇粮被夺这不能怪他。然后就是他从县城回来当官了,就不断的发挥他的“权利”——大吃大喝。紧接着,乡民出事后,第一件事不是他这个乡约处理,而是慌里慌张的找到白嘉轩,这可见其软弱,无主见的内骨子。后片中鹿子霖通过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强奸田小娥,然后利用田小娥去诱惑白孝文,最终达到他得到白嘉轩老宅的目的。以至于后面制造田小娥瘟疫事件近乎“逼宫”的做法逼迫白嘉轩让出族长之位,当然在整过过程中有得有失,精于算计。笔者是该说他精明,还是该怎么说他呢,笔者对这个人没有多少好印象,可能观点有失偏颇啊。或许也就是人性的体现,权利的诱惑吧,亦或许是家族间的斗争吧。这些手段在笔者看来并不光明,但是他达到了最终的目的!此处不作评价,因为在笔者们现实生活中,社会中,这类算计的事情并不乏。
影片里还有一些人物,鹿兆朋,鹿三等,在笔者看来,不过是一些过客,串起整部影片而已,并无太多值得深究的东西,在这里就不过多的剖析。重点将放在后面三个人物:田小娥,黑娃和白孝文这三个年轻人身上。在准备写这三人之前,在这里想插一点东西:不知道大家可记得影片中25分半时的那段麦客的乐器演奏与歌唱,这里着实让笔者震撼,算是整部影片里笔者最喜欢的一部分吧,乐曲是那样的淳朴,乐器是那么的简陋,声音近乎沙哑,但是却带给笔者不一般的心灵震撼,组合起来无比豪壮,宏伟。这样的民乐实在让人欲罢不能,记得看电影的时候那段放了好几遍,只因那乐曲简单而淳朴。乡土气息浓厚。这一幕惟一美中不足的是为后面黑娃和田小娥的第一次偷情埋下了伏笔。
下面该主角出场了,想想,笔者该从谁开始呢,这样吧,田小娥这个贯穿整部影片的线索角色,从笔者个人的观点来看,对她很是讨厌,但是这个人的性格又是颇具争议的,且将她置于最后来写,可以好好想想该怎么去评价这么一个人。那白孝文,黑娃,这两个人笔者
还是觉得将他们俩一起写比较合适。这两个人在关系上是兄弟,而且在影片中还是有些相似的。
且说白孝文与黑娃,儿时,白孝文告诉黑娃“不管你坐了谁家的大牢,我卖房卖地都去救你”,或许是有一定的戏剧性吧,他没有救到黑娃,最终却是他解决了黑娃。白孝文的角色笔者们应该理性的来看,从小,白孝文就一直在灌输家族意识,面对父亲的权威,没有反抗,从影片中看到的白孝文的前期基本是懦弱,顺从!也就是这样一直以来的压抑,使得当爆发时变得强烈而强硬。当然,爆发后走向的却是堕落与消极。至于他的无奈逃离,这应该就是他真实的内心吧!笔者们从一些细节来看看白孝文,其实前面的部分白孝文的戏份并不多,一开始的儿时,紧接着是他的婚礼,然后到后来他与白嘉轩的“促膝长谈”,白嘉轩表达他想要“抱孙子”的想法,想传宗接代的,想法时。他那唯唯诺诺的表现看出的只有懦弱。这种性格这种时候的表现只怕是因为他不举的羞怯与难为情,以及内心的无奈吧!至于影片的后期,白孝文与田小娥的关系的发展,以至于他卖屋享乐,这应该才是他内骨子里想要的生活,他在找鹿三要馍时那无耻的嘴脸令人作呕。在把自己卖去当兵为田小娥母子时。却又显得是如此可怜,当然最后的他机缘巧合之下回来当了县长,亲手结束了黑娃的生命,不得不令人感叹生活的造化!
本觉得将黑娃与白孝文一起写比较好,可是写着写着却发现黑娃和田小娥才是一体。是时代的本能者,均是无因的反抗,
用“叛逆者”来形容黑娃和田小娥,未必太过简单。他们的本性并不知道叛逆为何物,只是放情恣性地生活,在欲望和本心的趣事下随性而为,在由白嘉轩宗族观念掌控的白鹿原成为离经叛道的人物;在经历了一系列生活的磨难后,两人逐步觉醒,田小娥迎来了自己的死亡;而黑娃,由红军到土匪,再回到了传统道路上,只道用圣贤书教育自己,却不知道,命运还是一场悲剧。
如何来说田小娥与黑娃呢,笔者觉得或许性情中人可以是他们的部分写照,影片中黑娃在打扫供奉举人家祖宗画像时与田小娥初次交谈,此时的交谈中总能感觉到田小娥对黑娃的引诱,或许大多人都觉得那样没什么,只是笔者从田小娥的出场就有那样的感觉,有点觉得她就是一个那个时代的“潘金莲”式的人物,实际上,后面的故事也验证了。如此人物,在后一幕场景中,田小娥专门给黑娃做面,这已经是在暗示着故事将有什么样的发展了。小娥,这个人物,几乎不管是在麦客还是在举人家中,她都是一个欲望的客体。她被众人以赤裸裸的眼光看着。
黑娃的出现改变了一些东西,黑娃因反抗家中的安排而出去做麦客,与其说是这经过思考的结果,不如说是本能带给他的。而在举人家,碰上田小娥,这是他没想到的,由于欲望的驱使,他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了
他和田小娥的相遇,开始仅仅是一场并不完美的性。田小娥和黑娃确实如此,他们因为性而结合,但是很快就由性生出了感情。因为性,田小娥不在被黑娃叫姨,而是小娥了,这是因性而生出感情的写照。
虽然因性而生出感情,而笔者作为个人而言,并不喜欢如此方式,甚至是厌恶,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爱情几乎是与现代社会中的一夜情极其相似,只不过现代社会的一夜情很多时候是因为内心的空虚,寂寞而寻找刺激的载体,最后因为性的结合而生出了感情,也是因为此而毁坏了多少幸福美好的家庭,本是不错的家庭,却因自己的一念之间不能克制而丧失,多么令人感慨。而田小娥,随与现代社会的那些空虚,寂寞的男女一样,又不一样,一样的是她同样是寂寞,空虚。不一样却是她的欲望是长期的,一直无法得到满足的,导致了她迫切的想要寻找自由,需要欲望的满足。当遇到了黑娃这个壮实却有懵懂的男人时,她便找到了宣泄点。当田小娥与黑娃两人偷情败露之后,他们面对举人的酷刑,却表现的不屈于顽抗,在这里似乎能看到田小娥与黑娃的坚贞。可是事实是这样吗?在整部影片看完后,发现黑娃
因为坚守他的“爱情”而人性变的扭曲,而反观田小娥呢?在失去黑娃以后,她是如何表现的?堕落、放纵,这样的人性心理的转变实在令人扼腕。故笔者在一定程度上有是同情田小娥这个人物的。长期欲望的压制,一朝爆发却又是另一段悲剧,以至于让自己无限堕落,纵。说到这里,笔者又有一个问号,此问号完全是自己的思维所致。田小娥因何而嫁入举人家,如此性格的人物怎么会在一开始会嫁给举人?因为没看过原著,望看过原著的诸君能给以祥答。只有在了解了田小娥的开始,笔者认为才能更好的解释她后面对黑娃那短暂的坚贞与一开始婚姻的动机是否能吻合。
田小娥这个贯穿整部电影的人物,在更多的程度上笔者如果不知道原影片的片名与小说名为《白鹿原》,笔者可能都认为影片是在说一个女子的故事。甚至影片名可以改为《白鹿原与她的男人们》,只是如此改,恐大都数人无法接受,在笔者看来,如果把田小娥在嫁入举人家的前半部分加进来,笔者觉得完全可以这么改。当然,影片并没有如笔者所设想一般,编剧如此编排自有他们的道理,笔者对于此块并不专业,在这写如此“影评”连业余都不能算的,只能是自己对人物的一些分析罢了。
田小娥这个人物的出场,是在举人带她到麦地看麦客割麦,也恰如其分的将麦客黑娃与她联系起来了。第二次出场便是黑娃在打扫与她相见,这才有了两个人的对白,这里的情节设置,甚为合理,个人认为十分的自然,感觉有点跳跃,但是却并不突兀。在后来她主动做面给黑娃吃,并告之黑娃那面是她做的,笔者在前文已经写到了此处,重复一下,这里的情节已经在揭示了田小娥的内心世界的释放,她的欲望并不是体现在那一碗面上,却因为她的一碗面和“那是我做的„„再去拿一碗给他”而让故事继续往下发展。田小娥再次到地里看麦客割麦,却导致着麦客的闲言:田小娥是到地里看男人的。这露骨的语言,也体现了当时那个阶段的人们内心。也正是如此,矛盾体的黑娃与他们打起来了。也正是这语言,揭示了黑娃的内心世界,他爱上了这个举人的妻子,在笔者认为,虽然爱一个人没有错,但是却无法克制内心情感却是错上加错的。若田小娥无家亦或与举人再无婚姻之名时,这样的情感完全可以发展。但是如此做法却是让人难以接受。当然笔者这并不处于她那种时代,无法完全理解她的内心,但是如若是现实世界,这就是一个出轨的明显例子。这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至家庭与不顾,毫无为家人着想的人儿实在难以让人忍受!这个扯的有点远了,笔者们回到田小娥和黑娃身上,那黑娃在于麦客搏斗之后就去找田小娥道别,咋一觉得,这情节有些突兀,不太符合情理,且不说他们身份的区别,再者他们的接触只有打扫和吃面这两次。然两人内心都有自己的心思,却是双方不为所知,但是也正是因为双方内心都有那样的心思,仔细想来,黑娃的道别并不突兀,反而十分自然。
也就是因为这道别,田小娥完全裸露了自己的内心,欲望。那样赤裸裸的语言只怕是现在开放的社会中也是少有的吧。“我是到地里去看你的”“今晚我给你留门”,这样赤裸裸的语言,哪是那个封建思想还未完全消除的年代里一个府第女子该说的话?笔者能找到的解释只有是田小娥想完全释放自己的内心,当她“爱”上以后,她已无法克制了,她想要释放,以至于她的语言不再畏缩,不再闪避,只是露骨的表露。想以此获得身体与心灵上的满足。
剧情的后面发展即是以鹿兆朋为首的农会成立,黑娃成了鹿兆朋的得力悍将,可能是因为黑娃本身代表的是底层劳动人民,当他一朝得势,他内心那种叛逆,反抗的想法便蹦眶而出,先是砸祠堂,接着要铡刀铡那些“资本家”的代表。他的反抗异常激烈,后来他被抓起来而回来时已是土匪身份,此时的他已经变得内心扭曲了,性格已经不再有以前那个农民的憨厚了。而且匪性滋生,让他的人生注定了他的结局。
黑娃被抓,田小娥去求鹿子霖帮忙,结果却是她与鹿子霖调情,当然有鹿子霖强奸的嫌疑,但是从剧情看,田小娥似乎对于鹿子霖却并无抗拒之意,在鹿子霖离开时,那句“黑娃什么时候回来”的问句实在是让人值得深思,笔者笔者从内心里是想她希望黑娃回来的,然这是笔者所想,具体的田小娥这句话所体现的到底是什么?笔者不得而知。或许她已经打
定了与鹿子霖保持那种关系而不希望黑娃回来。(让鹿子霖给赤身的她涂药,通过分析才有这样的观点,一个封建时代的女人,却将自己的后背袒露给一个非医非丈夫的男人,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当然这也是笔者揣测与分析,观点不同的诸君请勿喷。
而后田小娥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堕落之旅了,或许从黑娃离开就已经在表露这样的心理了,她在鹿子霖的怂恿之下去勾引白孝文,当然这里有报复的心理,但是以出卖自己的身体而达到目的,却实在不敢苟同!而且在白孝文因自身不行的缘故而拒绝与她时,她那离开时妖娆的背影,却是让笔者看到的更多的是无奈,是可怜。而后,白孝文的行为证明了她的目的达到了,而白孝文之行为前文已经提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而后,田小娥便与白孝文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再更多程度上,笔者认为田小娥想要的就是那种享乐的生活。何出此言,笔者们纵观田小娥的影片足迹,出场以悠闲的阔太太出场,是在享乐,之所以跟着黑娃,是因为黑娃能满足她内心和身体的欲望,这或许是后者比前者更强烈才让她做出了选择,是在他与黑娃在窑洞之时,那种享乐主义的内心又跳出来了,她让黑娃给她每月要买一两大烟,黑娃就是开窑子,她也跟着去,或许有的人认为这是田小娥的海誓山盟,笔者却认为这反而能反映出田小娥内心的享乐念。再者,影片中田小娥并未抗拒鹿子霖,白孝文,这两个人的相似点那就是他们的身家还不错。通俗一点,就是他们还有一点资本。当然后来田小娥是否真正的“爱上”白孝文,这个笔者就不得而知了,或许在原著里能更加详细的写出这些故事。在和白孝文的关系中,田小娥得到了另一种释放。本来只是计划毁灭白家,但是知书达理的白孝文却打动了她,破烂的砖瓦窑本来是村里的禁地,任何正常男人不会来这里,是白孝文却完全被勾走了灵魂一样不断地拜访,被礼俗控制的白孝文由不行到行,他自己的解释是不要脸什么都好了,事实上,更多的是田小娥的肆无忌惮的个性激发了他,两人不顾所有礼法在窑洞里抽大烟,扯面,“头脑里除却了一切生活的负累,似有无数的鲜花绿叶露珠滚动”最终白孝文卖身为了田小娥母子,却是令人叹息的“痴情”。至此,田小娥的悲剧人生也就要结束了,在白孝文离去时被鹿三所杀。
影片中田小娥和黑娃的爱情并没有中西方式的忠诚,守望与坚持。看过很多电影,很多的主人公都是无论在多么困苦和诱惑面前,都已自己纯洁完成对爱情的坚守,而在《白鹿原》中,这一切都成了女主人公堕落和放纵的借口,所以,笔者们观众看不到伟大的爱情和灵魂的搞上,只是看到了赤裸裸的欲望。在黑娃被抓之后,田小娥亦未表现出对黑娃那种浓烈的相思之情,只是田小娥与不同男人之间的欲望纠缠,这点亮了她所住的破窑洞,却不能让笔者们观众看到人性的亮点。或许编剧的安排就是为了让笔者们看透人性吧!
田小娥被杀,悲情却并未“结束”,而后的瘟疫却被鹿子霖冠以她的名称来逼迫白嘉轩让位,当然,最终并未得逞。但是却被白嘉轩修塔镇地下。这个让笔者想起了白素贞的故事。至此,田小娥的故事结束,整部影片的人物也基本上有个过场,很多人物虽无特别罗列,在文中却有穿插,特别是黑娃这一角色,感觉无法写的准确,所以将其套在白孝文与田小娥的分析之中,文中有很多不足之处,还请诸君谅解。
反观整部影片,展现了再时局动荡、兵荒马乱的20世纪初到30年代,加油复杂的土地情结,深受严格家族观念和族权压制的白鹿原人的人情冷暖,人性扭曲和人欲膨胀的现实。活在白鹿原这篇土地的人脉,是被时代更迭,土地舒服和家族权利遮蔽下的人的压抑、扭曲与变形。人情冷漠,微妙又混乱,人性得到压制,但也是因为压制各种人性的体现也不可谓不恶淋漓尽致。笔者不能说电影不好,只是电影在侧重于张扬赤裸裸的人欲的同时,恐已经失去了小说中原始的那种细腻刻画的人情与人性挖掘吧,还是没有看过原著,无法了解是否影片达到了原著小说的艺术效果和文学品质。
1942》篇
《白鹿原》揭示了人性,1942》呢,同样的,在《1942》中同样反映了各色人性,由
于看的影片尚不完全,在这仅简单介绍几个人物,其余不作过多介绍,待下次完整看完清晰地影片后再写来与诸君共讨。
电影中地主老财大爷从一开始守卫自己的家财,不愿救济他乡灾民,导致灾民愤怒而至于双方冲突,财主老爷丧子,家毁,然后“逃灾”。这里他是真的逃灾吗?否也,他是在逃避日本军队,在出城时他告诉车夫栓柱:车上拉着那么多粮食,到哪都饿不着你!还有后来在被轰炸时所展露出来的银元。充分证明他并非真的逃灾。在这里,财主老爷那副守财奴的嘴脸亦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影片中瞎鹿母亲病重,要卖孩得米救母,当然此举并未得逞。而此时财主老爷却拿出一碗小米,送给瞎鹿。此举说明他还是有善心所存啊,笔者看到此处还是颇为感动的,财主能有此举实在难得。而此时瞎鹿那种贪婪的嘴脸则显露出来:干脆借一斗吧!当然也可能是实在饿的不行了。
在财主借米时那一抹的心理活动实在值得考究:那么多穷人,我也救不起啊!这体现了财主老爷那善良的内心。而后给米给瞎鹿时:灾过后再还我!看到这,笔者忍不住有点想笑,总感觉有点戏剧性,但是那样的场面又实在笑不出来。而后时常饿死人的场面实在令人扼腕,惊叹。场面之凄惨,“政府”之腐朽。叹叹叹,而后在日军轰炸之时,官军的抢夺确实在让人愤慨,国之军队,灾民无口粮,饿殍遍野之时,却向你官军提供军粮,反过来你军人却在灾难之际抢夺灾民之资源,可恨可恨!写到这里,猛然发现,笔者并不是在写什么影评,而是在写一些现象,发表一些感慨罢了,毕竟笔者是在一个观众的角度。
而后的影片中场面依旧震撼,火车那块军人举枪杀灾民,叹息叹息!却看没看到多少人性的体现,或许是没有深究吧。且与这说两个场景吧!
场景一:瞎鹿原老婆为了孩子而嫁与拴柱,此处看着实在无奈,为了两个孩子能活着,甘愿与孩子分离,这种母子分离的痛苦甘愿自己承担为的是什么啊?这是母爱啊,在卖掉自己之前还将自己嫁与拴柱,只为能找个人照顾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而牺牲一切的女人啊!这就是母亲啊!个中场面还希望大家自己认真看,多多体味,那悲情的背景音乐多么的煽情。此处就写到这,只是推荐给大家看看这个场景。
场景二:老马在日军军队里当伙夫时,看到拴柱被抓,而帮忙解释想要救他。这个昔日的国民政府巡回法庭的法官,在乱世之时想发横财的角色,此时看到了自己的老乡,为了惜命而帮日军做一些事情,这笔者不敢过多评论,毕竟他没帮日军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然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这样的“汉奸”还是不能提倡的,当时笔者也不敢批判。毕竟这并不好评论,有些事情从某些角度上去看情况是完全不相同的。当事情发生在笔者们自己身上的时候那时估计笔者们才有发言权。很多时候笔者们看看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汉奸”,他们顺从日军也是无奈之举啊,只是因为生命受到威胁,在很多时候这些“汉奸”并没有帮助日军做多少伤天害理的事情,反倒有一些在换着一种角度帮助民众。当然存在这样一部分人,所以笔者们应当从理性的观点去看一些问题。就像这里的老马,他作为伙夫,却极力挽救栓住的生命,笔者想这也是他内心那颗炽热的中国心,老乡情在驱使吧!在这里笔者并不是为那些汉奸做什么辩解,只是笔者们应当考虑这样一些问题。
1942影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笔者更多的想是从人性这方面去看这部影片,或许应该说几乎每部影片都有人性的体现。但是笔者这里将这两部影片放在这,从笔者的文笔之中不难发现,笔者对于《白鹿原》中展现是人性欲望的露骨不是很感冒,但是对于《1942》中的一些人性善良,炽热的闪光点的一些欣慰。这两部电影放于这,更多的是想做一个对比!两部电影一起看,认真的体味人物,场景,应该能有所感受。笔者想电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在这里望诸君能一起看看。
由于时间关系,这么些文字写了笔者不少时间,在这里就告一段落,待看过《白鹿原》原著和完整看完《1942》再与诸君共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c050e607e21af45b307a84f.html

《影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