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协调处理内蒙古民族关系的三大经验论析

发布时间:2022-11-10 00:29: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协调处理内蒙古民族关系的三大经验论析摘要:不同民族地区协调处理民族关系的方法和途径不尽相同,认真积累协调民族关系的经验,并积极汲取和借鉴其他民族地区民族工作的经验,是民族关系不断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今内蒙古的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经济快速发展,各族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蒙汉和其他各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这不仅为充实和完善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正确解决国内的民族关系问题创造了成功的范例。关键词:民族关系经验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民族关系工作做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关系到民族地区乃至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回顾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60多年来,蒙汉和其他少数民族民族关系的发展一直同国家和内蒙古地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发展时期,内蒙古地区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积累了协调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经验。继续坚持以大力发展经济为工作重心,坚持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政策,坚持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和质量这三大经验不放松,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民族团结进步的新鲜经验,是内蒙古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关系的发展概况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51日,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以汉族为多数,包括回、满、朝鲜、鄂伦春、鄂温克、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达斡尔等,除珞巴族外的55个民族共同居住的多民族地区。这样,内蒙古的民族关系中,既包括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也包括自治民族与自治民族的关系,即蒙古族与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这三个民族的关系,还包括自治民族与非自治民族的关系,即蒙古族与回、满、朝鲜等少数民族的关系。从历史演化、民族人口结构、地域分布等因素观察,内蒙古民族关系主体是蒙古族与汉族的关系。内蒙古民族关系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封建社会下,统治者推行的是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政策,各民族处于不平等地位,存在因利益或民族隔阂而引起的摩擦和战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的统治使内蒙古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各族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蒙汉各族人民形成了血与肉的关系,紧密团结,联合斗争,民族间的凝聚力、团结度空前提升。内蒙古自治区和新中国成立后,旧中国的民族压迫和剥削制度被推翻,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历史遗留的民族间隔阂和误会逐步消除,各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开始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发展时期,内蒙古地区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即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行,使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被扭曲,即使“文革”的十年浩劫,严重的伤害了民族感情,给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关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但内蒙古地区各民族劳动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互依存、和平交往仍是主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内蒙古地区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也得到重新确立并进一步发展。全区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核何群著:《内蒙古民族问题主要线索及反思》,《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第37卷。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心,加强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再教育,各民族之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创了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总体来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多年来,蒙汉各民族的关系是团结的、融洽的。改革开放后,自治区政府将民族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上,立足于维护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上。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面貌较解放前已经完全改观,处处呈现蓬蓬勃勃、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政策的宣传教育是内蒙古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保障内蒙古自治区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党委和政府一直坚持从内蒙古实际出发,广泛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内蒙古开展了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逐步发展壮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方面,坚持在各级党校、各类干部院校举办民族班或开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课程,通过对各级各类干部进行宣传教育,使各民族干部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对待和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提高执行民族政策的力度;另一方面,在全区的各大高校普遍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并在中小学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坚持用党和国家民族理论和政策教育青少年,使各民族青少年从小就受到民族团结教育,为构建内蒙古和谐民族关系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积极组织民族理论工作者、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代表以及老党员、老战士和老模范等,利用讲堂、报告、论坛等形式,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上,深入群众和基层中去宣讲阐释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并注重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知”与“行”的结合,广泛开展反映民族团结的成就展览、文艺表演、座谈交流等富有特色的群众性活动,通过电视、报刊、广播、文化出版等媒体,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宣传党和国家对自治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和各项发展的关怀,使民族教育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形成了全区各族人民受教育、促团结的生动局面。实践证明,坚持不懈的在广大各族干部、群众特别是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并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是加强各民族大团结,巩固和发展内蒙古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大举措。从1983年开始,自治区坚持每年9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月”活动,并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创造性地把树立和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经常化和制度化,以发挥先进人物和事迹的激励、示范作用。到目前为止,共召开了七次全区性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共表彰了3200多个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通过表彰先进、树立榜样的形式,用民族理论去教育人,用表彰活动去鼓舞人,用团结进步去凝聚人,这些都深化了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团结意识,创造了各民族相互信任、紧密团结、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政策的宣传教育,为促进民族间关系的和谐、保持社会稳定和加速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大力发展经济是内蒙古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根本马克思曾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也就是说,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由民族内部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决定,与民族的发展程度相联系,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是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物质基础。内蒙古自治区多年的发展证明,只有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经济,民族间的凝聚力才会增强,民族关系的和谐才会实现。早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初,自治区党委、政府就明确提出把“发展和繁荣内蒙古经济”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增长群众的福祉和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看到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看到群众得到的实惠。多年来,蓬勃发展的民族经济工作,成为改革开放后内蒙古地区民族工作的一大亮点。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内蒙古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机遇,特别是以富民、兴边、强国、睦邻为目标的兴边富民行动开展以来,经济建设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内蒙古相继形成能源、冶金建材、化工、机械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产业,全区经济综合实力迅速增强。2002年开始,内蒙古的经济发展速度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被世人称为“内蒙古现象”。2000年至2008年,内蒙古经济年均增长17.6%,占全国1.8%左右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58%的经济总量和3.85%的经济增量,生产总值由2000年全国的第24位、西部第6位升至2008年全国第16位、西部第2位,人均生产总值居全国第8位,连续6年保持西部第1位。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另全区农牧业、财政收入和城镇人均收入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中农牧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仅近距百元之遥,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苏木乡镇和嘎查的交通、通讯、供水和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较改革开放前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今,内蒙古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的土坯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砖瓦房所替代,牧民也过上了定居的生活,早已结束了“逐水草而局”的历史。张国良:《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再认识》,《内蒙古日报》2010413日。苏木:来源自蒙古语,是乡级行政区,现在全世界只有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设有苏木;嘎查:来源自蒙古语,与汉语行政村是近义词,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的行政村就称之为嘎查。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内蒙古地区已和内地互为资源、共生共补,各民族之间形成了日益紧密的内在经济联系,自治区内的101个旗县中,一大半同较为发达的省市县建立了稳固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区内经济技术开发和合作项目已逾万项。目前,内蒙古拥有如“伊利”乳业、“鄂尔多斯”羊绒、“小肥羊”餐饮、“河套”酒业等多个驰名品牌,这些名牌产品销售收入已支撑起内蒙古企业的半壁江山,而上述品牌都有一个共同点,其基础均来自农牧业。以“鄂尔多斯”集团为例,单为旗县提供种公羊这一项每年就直接为广大牧民增收7000万元,而“伊利”乳业一直将企业的利益与奶农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其奶源基地的建设带动了数百万农牧民的脱贫致富,拿呼和浩特市金河镇碾格图村来说,仅奶款一项,碾格图村的村民月收入就近几十万元。可以说,内蒙古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使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改善,既满足了各族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也为全区实现共同富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各民族经济上的联系性日趋密切,经济往来不断增多,提高了全区社会的稳定性,推动了各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的继续,巩固了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好局面,促进了内蒙古各民族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和谐。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内蒙古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关键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积极推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一直是内蒙古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民族工作之一,是解决内蒙古民族问题的关键。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内蒙古自治区历届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少数民族干部数量,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素质,并根据不同历史阶段革命和建设任务的要求,采取不同政策措施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内蒙古各民族干部特别是蒙古族干部培养、造就、成熟的较早,素质较高,从1923起,内蒙古西部的土默特旗和东部的喀喇沁旗的一批蒙古族青年赴北京蒙藏学校学习,寻求蒙古民族解放的道路,乌兰夫、多松年、奎壁、吉雅泰等人成为了内蒙古地区的第一批共产党主义战士。抗日战争期间,一大批蒙古族优秀青年被送往各地学习,其中很多蒙古族青年最终成为了推进内蒙古建设和发展的领导骨干,为蒙汉团结和夺取内蒙古革命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自治区建立时期,党委和政府根据当时的政治任务提出了“普遍吸收知识青年和群众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大量培养,放手提拔,大胆使用”的方针,吸收和训练少数民族青年知识分子。在其后开展的民主改革和发展生产建设运动中,采用了“师傅带徒弟”的办法,把从农牧民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加以培养和训练,造就了大批农牧民出身的少数民族干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自治区党委进一步加强了内蒙古干部队伍的建设,不但通过各级党校、干校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理想信念、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教育,而且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基层挂职的实践锻炼,通过抓培养、抓选任,抓后备,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多年来,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内蒙古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区少数民族干部人数由解放初期的7160余人发展到2009年的5.2万人,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31.8%,超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2%的比例,这个比例明显高于少数民族人口占自治区总人口的比例,是在其他民族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地区不多见的。事实告诉我们,积极推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不断加强蒙汉各族干部的团结,是内蒙古民族关系和谐发展重要的组织保障。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对于内蒙古自治区来说,虽然目前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工作中还存在某些问题,但只要牢牢抓住坚持以大力发展经济为民族工作的重心,切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政策的宣传教育,努力坚持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和质量这三大经验不放松,并借鉴其他民族地区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好经验,从内蒙古自治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做好民族工作,内蒙古的各项事业定会兴旺发达,各族人民定会安居乐业。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bb680275b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a.html

《最新协调处理内蒙古民族关系的三大经验论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