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长平之战遗址

发布时间:2017-03-13 20:58: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平长平之战遗址

长平之战遗址,故址在今山西晋城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范围广阔,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三十公里,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属于重点保护区。

古长平在今山西晋城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高平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这里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发祥地,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第一大帝——炎帝就活动在山西东南部,逝世后就埋葬在羊头山东南的庄里村,是为炎帝神农氏的先茔。高平三面环山,丹河从北向南纵贯全境,这里崇山峻岭,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长平之战遍及大半个高平,涉及到的山岭、河谷、关隘、道路、村镇五十多处。

战国晚期,齐、楚、韩、魏、赵、燕六国相继走向衰弱,强大的秦国,雄心勃勃,开始实施统一六国的计划。公元前266年,秦相范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前262年,秦国发动了攻打韩国的战争,前260年,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战争经过了上党归赵,廉颇与秦坚壁对垒,秦使反间计,赵孝成王换将易帅,白起暗使长平,赵括被 围等几个阶段,最后以秦胜赵败而结束。秦将白起屠杀赵卒40余万,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杀害战俘的一次战役。此 次战争,秦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此次战争对于研究战国晚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变革兴衰以及秦统一中 国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永录尸骨坑

1995年,晋城高平市长平之战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有许多重大发现,在永录村发现一处尸骨坑,出土了大量的尸骨和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物,为研究长平之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中一号坑中重垒交错的尸骨,有的胳膊大腿有明显断裂的痕迹(应系刀砍)。有的胸腔内遗有箭头,还有的仅见躯干而无头颅。这些均说明他们是被杀死后掩埋的。另外此坑和附近的二号坑均为深坑,看上去更像是天然的深沟大壑,而非秦军专为掩埋战俘尸体所挖。由此而对几千年"白起坑赵"之说提出异议。

骷髅庙

位于市西2.5公里的谷口村,据载,这里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坑杀赵降卒四十万处,据《高平县志》坑赵考记载:"赵括乘胜追至秦壁,即今省冤谷也。其谷四周皆山,唯有一路可容车马,形如布袋,赵兵既入,战不利,筑垒坚守......后赵括自出博战,以秦射杀之,四十万人降武安君,诱入谷尽坑之。"因为这里杀人太多,后老百姓称之为杀谷。唐明皇巡幸至此,见头颅似山,于是命官员择骷髅庙一座,此庙分正殿和东西耳殿,把村南之山改为头颅山,更杀谷为省冤谷。骷髅庙以祭祀四十万被坑杀赵卒之先灵。

该庙始建于唐,后历代均有修葺,庙内存有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和清光绪十年(1884)所立重修骷髅庙碑记。

光狼城

光狼城,现名康营。位于市城西南7公里处,据传长平大战前,韩国上党太守冯亭曾把这里作为抗击秦军的重镇。后来,秦军打下光狼城以后,为显示其强兵的声威,遂改名为强营。唐代后始为今名--康营。

安贞堡

安贞堡,又名安贞寨,位于市西8.5公里的寨上村,属原村乡下马游村管辖,以愿望得名,创修年代不详,重修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五月。

安贞堡全部建筑面积5850平方米,形制长方形,规模宏大、雄壮,寨内观音堂,北为城门楼,山门由楼下敞开,内有楼房两排,约130多间,南有小城楼一座为主要建筑,城门座北朝南,在了望台上又建一平房于中间,建筑别致。城门上书有:"翠拥金瓶"字样,登台环视,城外景色尽收眼底,长平大战时秦将白起一度设指挥所于此。

秦垒

长平大战遗址,据清乾隆《高平县志》记载:"城之左右沿山,南北五十里,东西二十余里,悉秦,赵故垒"。由此可知这次战争发生在市城北中部,东西两大山脉之间,丹河附近的问谷地带,即北起赵庄乡,南至城关南部,东起团池乡、米山镇,西迄釜山乡、野川乡、马村镇一带,方圆40多公里,均为秦、赵军队驻地。这里地势开阔,水源充裕,村子较多,人口集中,深山丘陵起伏,沟壑纵横,进则可攻,退可守。此役,迄今虽已二千二百多年,但至今仍有许多村名、地名与此有关。

距今虽然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但是,许多优美的故事和传说,至今仍然广为流传,许多地名、村名的由来都与此次战争有关,如康营、谷口、围城、箭头、企甲院、三甲、赵庄、徘 徊等。百里长城(又称秦垒)、营防岭、空仓岭、白起台、骷髅山、将军岭、廉颇屯等许多遗址遗迹尚存。秦军为断绝赵军的粮道和援军而修筑的长城,西起丹朱 岭,经关和岭、羊头山,到陵川的马鞍山,蜿蜒曲折百余里,至今遗址尚可见到。围城村相传为赵军被秦军围困处,赵括就死于此地。赵庄村,相传长平大战后,此地成为一片废墟,赵括死后,当地老百姓将赵括尸体偷回,葬于村北的二仙岭上,为使子孙后代不忘赵国,遂将此地改名为赵庄。成语“纸上谈兵”就是指赵括用兵的教条主义。 谷口村,相传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杀谷、哭头、省冤谷,位于高平市城西5公里处,村子里有白起台、骷髅山、骷髅王庙等古迹。

骷髅王庙始建于唐代,唐玄宗曾 巡幸至此,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遂在头颅山旁修建骷髅王庙,“择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王”。现骷髅王庙为清代遗构,庙内塑赵括夫妇像。 明代诗人于达真写道:“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赵将空余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词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 有王。”每到高平旅游观光的人们,都要到骷髅王庙参观游览,领略长平古战场的雄浑场面。

长平之战遗址内,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常有戈、矛、 箭头等文物出土。近年来,高平市对长平之战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许多重要的发现。19955月,在永录村发现一处尸骨坑,此坑就在将军岭下, 出土了大量的尸骨以及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物,为研究长平之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此尸骨坑现已原地保护,不久就会对游人开放。

19951020日,长平之战遗址考古发掘活动正式开始。考古人员非 常细心地将表土一层层地剥离,经过几天几夜的工作,终于将这个宽5米、长11米的尸骨坑全部挖开,他们将这个坑编为将军岭一号尸骨坑。考古人员又运有目前 国际上最先进的射线测定法,探测到一号坑的西侧,还有一个宽34米、长55米的大尸骨坑,他们将其编为二号坑。

发掘工作主要在一号坑进行。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一号坑上层大部分尸 骨都清理完毕。仅在这层就挖掘出头盖骨60多个,因天寒地冻无法再挖,此坑所埋赵军官兵尸体至少超过百具。此坑和附近的二号坑均为深坑,不像秦军专为掩埋 战俘尸体所挖,更像是天然的深沟大壑。当年,秦军将战俘尸体抛入沟内,再填上一层薄土加以掩盖。只是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斗转星移,才使这些尸骨深埋地 下。

秦之后相当多的史籍在记载长平之战时,都沿用白起坑赵的说法。坑,在 古代汉语里具有活埋的表意。因此,后来不少史学文章便称白起活埋了赵国40万战俘,但谁也说不清这40万人究竟是怎么活埋的。长平之战一号尸骨坑 的发掘,对此作了有力的澄清:许多尸骨上有遭砍、射的痕迹,还有的仅有躯干而无头颅,包括射进人的胯骨中的短箭头,均说明这些赵国士兵都是被杀死后掩埋 的。活埋之说不能成立。

还在坑中发掘出了古代武夫征战时束腰的衣带钩。经鉴定,这些金属佩饰中只有少量是青铜质的,多数是铁质。特别是铁头铜尾镞箭头的发现,表明铁器在当时已经开始用于军事。

高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九莲灯

高平九莲灯是流传在我省高平市及周围地区的民间舞蹈,是当地元宵节闹红火时最活跃、最热闹的民间舞蹈之一。当地流传着“往前走、往后行,前面耍的是好花灯,琉璃灯、八角灯,圆秃辘辘西瓜灯,光秃碌碌白菜灯,后面跟着耍龙灯,映得满街红盈盈”的民谣,说的就是高平九莲灯的红火场面,以高平市店上村与凤和村最为著名。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5)《高平县志》记载有“上元,县华灯,烈焰烟火腾灼,箫鼓喧闹,群履秉夜嬉游,三更乃止。十六日乡城男妇走……”“上元”是元宵节,“华灯”就是九莲灯。据民间传说,“九莲灯”的由来,是天上九个仙女下凡,看到人间的繁华不愿回去,就留在人间耍灯共舞,后来结婚生子,所以九莲灯就由原来的9个人发展到18人乃至更多。传统的九莲灯大都由男青年来表演,到上世纪40年代后期,高平市风和村发展为全部由女青年来表演,均着青年装束。夜幕降临,舞者身穿彩衣,手持彩灯,跑场舞灯完毕,演唱民间小调或者地方秧歌。

九莲灯的道具主要有飞灯和花果灯。飞灯是用苇秆或者竹篾扎成白鹤或者金鱼、蝴蝶、蜜蜂的造型,外面裱糊白纸,彩绘,然后绑扎在长竹竿上高高举起像飞起来一样,以此作为队伍的引灯。花果灯是先用木板或者竹篾做灯盆架,灯盆架一般为长方形、扇形或者六角、八角形。除盆沿粘贴彩色纸条外,其他地方均用白色透光纸裱糊,可以在白纸上彩绘花鸟、虫鱼、山水、人物。选合适的树枝做花枝,枝上扎彩色牡丹、菊花、荷花、梅花等纸花,粘相应的花叶,插在灯盆两边;或者在树枝上绑扎用纸浆托成的桃子、石榴、梨、香瓜果类等造型(每盆只插一种类型的花或果)。

“舞灯”是高平九莲灯的主要表现手段,灯的舞法包括:“溜灯”、“甩灯”、“对灯”、“分灯”、“绕灯”、“晃灯”、“转灯”等。艺人们将灯的表演特色概括为“快如风、稳如钟”。五彩缤纷的花灯在烛光的掩映下,鲜艳夺目,映红了表演者的张张笑脸,而身影却淹没在夜幕之中,多变的舞步时隐时现,飘飘欲仙,富有诗意。

丰富的传统跑场路线是高平九莲灯的主要特点。跑场又有“大场”和“小场”之分,“大场”有“走场”、“溜场”、“跑场”、“倒搭钩”、“分场”、“小穿花”、“双进门”、“剪子股”、“蛇脱皮”、“分场”、“一窝蜂”等;“小场”表演时有唱词,演唱民间小调,唱一段变换一种队形,边唱边做甩灯的动作。另外还有一种“对字场”,表演者在演唱的同时,还要摆出吉祥的文字字样,如“天下太平”、“欢庆”或者村名,恭祝四海安泰,如意吉祥。“大场”队形路线在表演时可以随意组合,正反旋转。快速交叉的线路,多变的画面,紧张而又激烈的情绪,使得整个舞蹈场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高平九莲灯的音乐伴奏是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吹奏打击乐,热烈火爆,与舞蹈配合协调,浑然一体。舞蹈演唱多地方民间小调,旋律优美,淳朴热情,更加增添了九莲灯的地方特点。

高平炎帝陵

高平炎帝陵位于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处的庄里村,这里山川秀丽,风景优美,陵区周围东、西、南三面沟壑纵横,北面丘陵起伏,青山映翠。西望羊头山,巍然挺拔,南眺丹河谷地,云蒸霞蔚。晋长二级公路,由南而北,像一条美丽的玉带,系在陵区之内。小东仓河涓涓地在脚下流淌,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就长眠于此。

庄里村炎帝陵,俗称"皇坟"。陵后有庙,谓之五谷庙。炎帝的陵墓,在轩辕氏黄帝时就已经有了,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五谷庙创建年代不详,最迟在宋代时早已有之。该庙坐北面南,建筑规模宏大,周有城墙,分为上下两院,在其中轴线上,分列为舞台、献台、山门、南道、正殿。原来庙院内碑石林立,约有四五十通碑。现仅存正殿五间,东西厢房十几间。在东厢房的后墙上,有"炎帝陵"石碑一通,是明万历三十九年(1161)申道统所立。"炎帝陵"石碑的后面有一个甬道(现已封住),可通墓穴,墓内有盏万年灯,常年不熄。

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悬山式屋顶,琉璃脊饰,为元代所建,明代时曾进行过较大的维修。屋顶正中脊刹上,正面刻有"炎帝神农殿",背面刻有"大明嘉靖六年"的题记。殿内神台高约一米,刻有龙、麒麟、鹿、花卉等浮雕图案,雕刻精美,为宋金遗物。殿内神台上原有暖阁,塑有炎帝及夫人后妃像,现塑像不存。东西两边的山墙上绘有精美的壁画,壁画的内容可能是神农种五谷、制农具、尝百草等,现不存。

五谷庙建筑规模庞大,原有城墙,分上下两院。其中轴线上分列有舞台、献台、山门、甬道、正殿等。现存正殿五间,东西厢房十几间,为元代所建。明万历三十九年申道统所立,炎帝陵石碑一通。传说该石碑后面有一甬道可通墓穴,墓内有万年灯,常年不熄。五谷庙正殿原有炎帝及夫人后妃塑像,还有炎帝神农氏种五谷、制、尝百草等为内容的壁画。

轩辕氏黄帝,受炎帝参卢禅,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元成宗大德九年曾祭祀每年的四月初八庙会,当地村民杀猪宰羊,举行祭祖活动,热闹非凡。当地有句民谣:"走扬州,下汉口,不如五谷庙里当社首"就是形容当时庙会的盛况。历朝历代,岁时致祭。

在庄里村西北一公里处,故关村有炎帝行宫,并且有卧龙湾、跑马岭、换马等许多传说。除庄里村外,高平境内还有许多祭祀炎帝的庙宇。除庄里村炎帝陵外,高平境内还有许多祭祀炎帝的庙宇。庄里村炎帝陵是炎黄子孙祭祖活动的主要地方。

据明嘉靖年间《续修炎帝后妃像增制暖宫记 》碑载 :"炎帝神农氏陵庙,历代相传,载在祀典,其形势嵯峨,林木深阻久矣,吾邑封内之胜迹。"故关炎帝行宫内明成化十一年(1475)《重修炎帝行宫碑》记载:"神农炎帝行宫盘基在故关里村前,肇基太古,无文考验,祠在换马村东南,见存坟冢,木栏绕护,然祠与宫相去凡七百余步矣。"高平县志记载:"上古炎帝陵相传在县北四十里换马镇,帝尝五谷于此,后人思之乃作陵,陵后有庙,春秋供祀,现石桌尚在。"明郑藩朱载育在《羊头山新记》一文中写道:"山之东南曰故关村,村之东二里曰换马镇,镇东南一里许有古冢,垣址东西广六十步,南北袤百步,松柏茂密,相传为炎帝陵,有石栏石柱存焉,盖金元物也。"庙院内有一柏树根,周长 6米,据此推断,五谷庙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炎帝陵 、五谷庙的祭祖节,周围的村子,如故关、北营、换马、庄里、口则等要举行盛大的庙会,会期将近一个月。有句民谣"走扬州,下汉口,不如五谷庙里当社首",就是形容当时庙会的盛况,历朝历代,岁时致祭。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亦尝遗祭,禁樵采。过去,每年县府亦派员到庄里炎帝陵祭把,并且还要为万年灯添油。

羊头山是炎帝神农氏尝五谷之地,现羊头山上神农城、神农泉、五谷畦、神农庙等遗址遗迹尚存。有关炎帝神农氏的民间传说更是丰富多彩。除庄里炎帝陵是专门祭礼炎帝外,本地还有许多祭祀炎帝的庙宇,如故关的炎帝行宫,下台的炎帝中庙,市城东关的炎帝下庙,邢村的炎帝庙,永录的炎帝庙等,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三十余处。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中华第一大帝,是农业之神,医药之神,史称农皇。庄里村炎帝陵是我们炎黄子孙寻根问祖,谒陵扫墓的神圣之地,是中华第一陵。

高平羊头山

羊头山位于山西晋城高平市北部的神农镇,海拔1297米,危峰秀拔,势凌霄汉,因山之巅有羊头状巨石而得名。此山可能是炎帝部落的大本营,仅炎帝遗址就有神农城、炎帝行宫和炎帝陵等,历代典籍和当地志书对此多有记载。羊头山是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寺院、石窟等建筑成组成群地散存于山上。山脚下为中清化寺,亦名莲花池、六名寺。山腰为上清化寺,现不存,遗址可见唐代基址及石佛像三尊,建筑规模宏大。

羊头山的寺院、石窟等建筑成组成群地散存于山上。山脚下为中清化寺,亦名莲花池、六名寺。山腰为上清化寺,现不存,遗址可见唐代基址及石佛像三尊,其建筑规模宏大。其年代为南北朝至唐。羊头山石窟开凿于北魏至唐。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其石窟是就着山腰至山顶散布的巨大石块雕凿而成,共计有40余洞窟。砂岩大小不等,洞窟大小不一,形状多为长方,一般为一石一窟,个别有一石二窟或三窟不等。其中第六窟最大。石窟内龛面整齐,四面满雕佛像,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萨。洞外有许多小龛,有佛、菩萨、天王、力士、供养人等,形制各异,雕工精细。此外,山腰至山顶还有千佛造像碑、石塔等。

羊头山主峰高耸,山峦秀丽,松林茂盛,古柏参天。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炎帝就是在这一带采摘到第一粒谷物种子,并发明了农具,学会了耕种,从而使我们的祖先从渔猎游牧生活转变到定居农耕生活,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曰:"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此记可作为炎帝神农氏在远古时活动于羊头山之佐证。虽然不知神农城毁于何时,但现今石柱,水井和石井架依然存在,这些珍贵的古遗迹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高平炎帝庙有高庙、中庙和下庙之分。高庙位于羊头山中段马鞍形山岭之上,羊头石西南170步。原有正殿五间,塑有神农及后妃、太子像,后庙、神像俱毁,仅留遗址。

炎帝中庙在高平市神农镇下台村,建设规模较大,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为三进院。下院南为戏台,旧戏台已毁。现戏台为近年新建。西厢为禅房,东厢为看楼。中院建有太子祠,是元代修建的无梁殿。建筑风格别致。左右两侧分别为药王殿和蚕姑殿。后院为炎帝正殿。东西配典分别供关帝、高谋。炎帝殿内现存较早的碑碣为清康熙九年(1670)所立之《重修炎帝庙并各祠殿碑记》碑文中说:"吾泫(泫指泫氏,高平古称)有上、中、下庙,在换马者为上,在县之东关者为下,而余乡(下台村)由其中也。奉敕建立其来久矣,创兴之始杳不可考,重修则于至正元年。"院中东侧另有清宣统三年(1911)所立之《重修炎帝庙暨村中诸神殿碑记》。碑文中亦称:"神农炎帝为万民生成之主,开百代稼穑之源,……本邑(指高平)北界羊头山有高庙,城东关有下庙,下台村建庙未知创自何代,称为中庙."

炎帝下庙位于高平城东关.据清康熙三十三年(1693)《重修东关炎帝庙碑记》所言,是因"是庙(指炎帝上庙)去县治几四十里,祭之期恐远不逮焉,爰附东郭立庙,今所谓下庙是也。""问庙之建,无有能言其创始者。其重修则自宋元以迄,明诸碑记悉载之。"据此可知,下庙之建当在宋或宋之前,中庙、高庙之立庙时间当更早。可惜上庙不存,下庙已毁。现存只下台中庙而已。

羊头山上有石窟40余洞,均建于北魏太和所间(477-499),北齐、隋、唐间屡有凿造,今殿宇残坏,其址可辨,石窟造像尚存。洞窟大小不等,其中第六洞最大,面积约10平方米,窟内长方形,洞口上部雕印度尖拱状,内部龛面整齐,龛壁雕一佛二菩萨,面形丰满,衣纹流畅。洞外雕许多小龛,有佛、菩萨、天王、供养人等。形制各异,雕工自如,按其造像风格应是唐窟。山腰千佛殿有碑一通,高约6米,四面雕满佛像,中心一龛作火焰形,内置坐佛一躯。山巅山腰雕石塔6座,唐制,高度4-6米不等,平面方圆两种,高者七层,密檐式;低者两层,楼阁式。形制古朴,手法简洁,为他处所少见。羊头山北魏石窟群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谷庙又称神宵殿。位于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庄里村原名装殓村,因传说炎帝死后在这里装殓而得名,后以谐音改称庄里。庄里五谷庙分上下两院。上院原有正偏三门,东西有钟鼓楼,正殿三间,始建年代不说。院中有已伐古柏树根盘,周长6.2米,生长期当达二三千年。据此可知此庙建筑年代甚早。现存正殿为明代建筑物,屋脊琉璃砖上刻有"炎学神农殿""大明嘉靖门年"字样。殿中梁上有清代修缮的记载。殿中原有长1.5米、高1米的暖阁。正中为炎帝塑像,两边为后妃、太子,现塑像已毁,但座台仍存。东西两壁的精美壁画,毁于"文革"期间。有数截断碑,已无法连贯。正殿东西的钟楼、鼓楼,建筑均很陈旧。东厢房即为"炎帝陵"碑所在。下院的东、西厢房已毁,戏台为后来所建。

从庄里村西行,过一条小河,就是炎帝行宫所在地故关村。故关炎帝行宫原名"黄花馆",占地面积不大,建筑也较为普通。在朝东偏开的门首石匾上刻有"炎帝行宫"四字。行宫古朴典雅,风格别具。正殿五间,坐北朝南建于石台之上,正殿"西游记"木雕图案和雕花石础,堪称雕刻之精品。

院内立有青石香台一座,有石碑数通,均系明、清两朝重修炎帝行宫之始末和炎帝的有关历史掌故。现存完整石碑二通,皆为重修碑记。一通立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一通立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碑文中记述了神农功绩与重修经过。始建年代则因"肇建太古,无文考验"。碑文还言及"(神农)祠在换马村东,见有坟冢,"祠与宫其相去几七百余步"。此宫亦为祭祀炎帝所建,建地又在神农城与炎陵之间。院内南面是戏楼,东西配殿是楼阁式两层建筑。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五谷庙庙会。旧时庙会盛大。主办庙会的首领从七村八社中推举。逢会之日,人们要敲锣找鼓,由社首端着炎帝塑像到七村领先去出巡,场面热闹非凡。所以,民间流传有"走扬州,下汉口,不如五谷庙里当社首"之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b6b6530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72.html

《高平长平之战遗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