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1课寻找社会的真谛

发布时间:2019-04-12 11:04: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1 寻找社会的真谛

戴南高级中学高三政治备课组

考点整合

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P88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1实践构成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 2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3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4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性揭示了个种理论认识的来源。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P88

A、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

包括 但主要是指

B、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

包括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88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 的根本观点)

A、性质决定性质

B、变化决定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B、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 作用;

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 作用。

3、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1)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做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判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决定。(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密不可分。( )

错误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的反映。( ) 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不断向前发展。( )

【拓展1】历史观

1、唯物主义历史观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唯心主义历史观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2)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实质: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拓展2】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例1】(06年江苏)自200641日起,我国对消费税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新增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税目……调整消费税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可以合理地调节消费行为,间接引导投资流向。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

C.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例2】(06年全国)《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增补本在1996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增补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蓝牙”、“克隆”等新词新义1200余条。这表明(

A.社会存在的变化会在社会意识中反映出来 B.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例306北京卷34)“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来传颂的至理名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吸取我国传统荣辱观之精华,联系当前社会问题,面向中华民族未来,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上述材料说明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②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③事物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 ④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实践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例307宁夏新课标24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主张表明

A.古希腊民主政治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 B.人类社会的传统和习俗不容置疑

C.社会的道德规范是客观统一的 D.人们应对宗教神学持怀疑态度

【例407天津新课标15新一轮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能按原计划达成协议,主要原因欧美成员国不对等的谈判方案引起了发展中成员国的强烈不满,谈判由此陷入僵局。本轮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欧美成员国和发展中成员国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表明

A.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双方都未能全面地看问题 D.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同

【例52005文综·论述)(34分)“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比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回答:

2)在哲学的意义上,守信与失信行为体现了两种性质相反的的社会意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据此说明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必要性。(13分)

〖答案〗: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信用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增强人们的信用意识,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②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信用意识是正确价值观的体现,对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对抑制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课堂达标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大大增强。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C、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决定的。这是( )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3、鲁迅先生说: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知检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一样……”。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 )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B.每个人的意识受社会生活的制约,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

C.在阶级社会里,人们不会有共同的社会意识 D.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意识具有阶级的性质

4.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这表明
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完全独立于社会存在的 社会意识往往是与社会存在不同步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05·江苏卷11)创业创新创优是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核心内涵。弘扬“三创”精神,推进“两个率先”,体现了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6.(05广东)“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7中国人一般都相信“仓廪实而知礼节”,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也许是相反,不是经济发达了人才变好,而是先有一帮守规矩、讲诚信的好人,然后才有发达的经济,即“知礼节而仓廪实”。请简要评价上述观点。

解析:“评价”一类的题型,要阐明自己的观点,正确的说法应肯定并阐明理由,错误的说法应否定也要阐明理由。必要时还要阐明自己的正确的观点。

答案:(1)“仓廪实而知礼节”,看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正确的,但没有看到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则是其不足之处。

2)“知礼节而仓廪实”,强调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正确的,但又忽视了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所以“仓廪实而知礼节”,“知礼节”才能更好地做到“仓廪实”,二者相互支持。

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P89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会影响生产关系的变革。(迟早会变化同步变化)

3)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 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 作用。

※※总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P90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 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总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P90

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P91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现途径:

1)社会发展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 ,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

发展。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实现方式: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 动力(不是根本动力)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性质:非对抗性的矛盾

实现方式:其性质决定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方式解决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改革。

改革的性质是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706年广东)从柏拉图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到康有为的《大同书》,都描述了一种美好的、终极的理想社会。这种思想(

A.肯定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性 B.没有科学地表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反映了一种倒退的社会历史观 D.正确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807海南新课标20资源合理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①科学理论的创新能力 ②产业的合理布局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④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课堂达标

1.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正确的是(

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A. 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事物属于经济基础的有(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大机器生产 ③分配制度 ④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说明(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需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对生产力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C.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D.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而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这是因为(

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B.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已不再存在

C.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利益差别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6.下面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 ③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④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含义:P93  

2、原理的内容:P94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95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地位: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误区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是根本对立的

误区2群众观点就是群众路线

10“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必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的花朵与果实。对此正确的

理解是(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任何个人的成果都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

C.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财富,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D.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1200615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6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严查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中纪委之所以这样做,从认识论角度看是因为(

A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B.相信群众才能依靠群众

C.人民群众的一切利益是天然合理的 D.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2(2007年江苏卷13)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这体现了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②认识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07上海不定项22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理论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是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可能创造真理

C.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14被群众誉为贴心人的户籍民警、共产党员邱峨国,“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时时处处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尽心竭力为群众做好事。他为走失的儿童寻找亲人,赡养无助的孤寡老人,为1 000多人办“农转非”户口却不收分文。他参与破获500多起刑事案件,保得一方百姓平安。

结合上述材料,从哲学角度回答: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选择题

20071015,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作报告。报告包涵了许多深刻哲理,据此回答1---3

12007101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在本次大会上首次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之所以要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因为:

A.正确的认识高于实践 B.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实践,是正确的认识

C.正确认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

2.现行党章是1982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198711月,党的十三大对条文作了部分修改;199210月,党的十四大对总纲和条文作了部分修改;19979月,党的十五大对总纲作了个别修改;200211月,党的十六大对总纲和条文作了部分修改。今年1015日召开的十七大再次对党章进行了修改。这表明:

A.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变化

C.社会意识对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反作用 D.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3.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荣辱倒错,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以耻为荣、以廉为耻的荣辱的错误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4.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农业生产力就要
A.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B.把农业发展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
C.对现有生产关系进行彻底变革 D.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突破旧的观点和客观规律的束缚
5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点上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8)。上述观点表明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

62007716胡锦涛主席在出席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时提出: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但建设和谐世界绝不是一两代人可以完成的,需要世世代代的潜心探索和艰苦奋斗,其间充满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矛盾和斗争。这反映了
A.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B.量的积累必然导致质变的发生

C.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靠阶级斗争实现   D.人类社会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7200671,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一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十万筑路大军凭借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巧妙运用现代科技,书写了这一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青藏铁路的奇迹表明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践成功的决定因素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胡锦涛于200761213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努力为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A.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B.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根本性变革

C.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的决定力量D.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发展
9.邛崃市羊安镇汤营村是四川省西部一个普通村庄。200510月,该村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了汤营三联农业公司,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被称为新农村建设的汤营模式。上述材料表明了

社会制度的变革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必须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创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从哲学上看,以人为本体现了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联系具有普遍性 唯物史观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下列不属于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的是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是否承认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2“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这警示我们领导干部(

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要树立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表明的是
A.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C.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D.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4.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八十五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他重申: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述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C.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D.物质资料生产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认真阅读、分析右图漫画《迫降》,据此回答1213题。

12.《迫降》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有(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意识有时也能决定物质

④价值观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A B.②④ C. D.

13.国家调控政策出台后,部分炒房者纷纷“迫降”,这说明(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对抑制房价上涨具有作用

C.人们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D.国家调控政策对抑制房价上涨具有决定作用

二、简析题

15.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625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

1)说明胡锦涛提出“四个坚定不移”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4分)

2)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分析我党应怎样做到“四个坚定不移”?(10分)

28.(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四个坚定不移”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成果的高度概括与总结,符合我国实际;(2分)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2分)

2)①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②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发挥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政治核心作用;③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④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⑤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⑥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每点2分,答对4点记满分)

16.当前我国极端贫困人口减少为2900万。我国经历了从最初的单纯性输血式扶贫到开发性造血式扶贫的过程,即政府向贫困人口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到把国家政策扶贫、投资扶持等与贫困地区干群自力更生结合起来的过程。大量事实表明,在反贫困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在21世纪走向全面小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结合上述材料,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分析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意义。

2)有人认为,人民群众只是无知的芸芸众生,选出一位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好领导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请你谈谈对这种说法的认识?

答:(1)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非常重要的。在扶贫工作中只有贫困地区干群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走出贫困。开发式扶贫体现了群众观点的贯彻。

2)这种说法看到了有卓越才能的个人能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但认为起决定作用是不正确的。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的几个因素中,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而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劳动者这个群体就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也是普通群众中的一部分,在劳动者这个群体中磨练、成长起来的。因此说英雄人物创造历史是唯心史观的表现。

【例5200511420066月,历时一年半在全党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630圆满结束,群众满意度测评表明: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7%以上。胡锦涛指出,在全党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大举措。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为什么要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党面临的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可使我们党永葆青春和活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19、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循守旧的意识、闭关自守的意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意识、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意识等,已经受到很大冲击。与此同时,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大大加强了。而这些意识的增强又鼓舞、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知难而进,去夺取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功。

材料二: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增长才干、开拓创新。同时也该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出现和存在的东西,并不都是积极的、健康的、合理的。对于错误的、丑恶的东西,必须给以抵制、批评和纠正,不能漠然视之,更不能任。

(1)上述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一个什么哲学道理?

(2)根据问题(1)的结论,结合材料中的事实,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答案:(1)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则起阻碍作用。⑧改革开放的实践,市场经济的发展,冲击了旧的意识,培养了新的意识,这正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表现。“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正确的社会意识,鼓舞、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知难而进,去夺取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功;而那些错误的、丑恶的东西,“腐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进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表现。③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顺利地发展。

三、综合探究题:本题18分。要求紧扣题意,结合情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展开探究和分析。

37某校对外开放日,高二(1)班开设了一堂以“与父母对话”为主题的班会课,邀请了部分学生家长到班参加交流。

在班会活动中,不少学生纷纷发表了想对父母说的话:“我爱我父母,但我希望我的家庭没有任何矛盾,父母不吵架,与子女间没有代沟,共筑和谐家庭。”“我想对父母说,爸爸妈妈,你们什么都好,就是有一点喜欢干涉我交友的权利,不让我与问题学生交往。”

不少家长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孩子不能正确对待排名,排在前面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排在后面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为此我想对孩子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兵家常事,生活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1)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对学生与家长的话进行评析。(12分)

2)假如你是该班学生,通过这次班会活动,你将在今后的生活中以怎样的行为感恩自己的父母?(至少写出三种)6分)

37.1)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学生认为和谐家庭没有任何矛盾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态度应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父母之间,学生与父母之间应加强交流与沟通。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并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对学生交友,要慎重选择,做到趋利避害。

③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必须全面地正确看待排名和问题学生。排名有利有弊,问题学生也有闪光点。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进步和落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转化。

⑤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又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增强耐挫能力。

(以上答案只要答出其中四点即可,每点3分,共12分。)

2)给父母送一张卡片,表达对他们的爱;主动承担家务;父母生日、节日等送点小礼物;适时为父母倒杯茶、削个水果等。(要求围绕感恩父母这个主题并且是具体行为。(6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地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这一论断说明(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③人们的认识总是在不断地深化和向前推移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这一观点(

A.错误。抹杀了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作用 B.正确。认为人民群众都是英雄人物

C.正确。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错误。否认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5.04年广东、河南)基因工程等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引发了许多关于科技与伦理的争论。有人欢呼,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改变一切;有人惊呼,它将引发道德危机。对此,我们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①摒弃现有道德规范,推动科技发展 ②发挥道德规范的作用,限制科技的负面效应

③科技的发展必须以现有道德规范为准绳 ④调整现有道德规范,适应科技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只要我们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继续坚定不移地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就一定能取得农村经济的更大发展。这一论断说明

A、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B、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C、只要有科学的社会意识为指导,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D、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1.近年来,洋节西风东渐,情人节、圣诞节等等,正将它们所负载的价值密码和生活情趣推而广之。社会正被这些新颖、另类的文化所感染、浸润。这表明(

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不同的社会意识具有不同的性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事实是,原有的生产力水平有多高,总是限制着下一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幅度。”这段话意在告诉人们()

①人们面对的都是已经形成的生产力水平,只能在原有水平上推进一步 ②每一代人面对的前一阶段形成的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都是客观的 ③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他所面临的生产力水平 ④生产力的发展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

4、《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从观念的不断更新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多么快;同时,观念更新对实际生活影响也是巨大的。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

A、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D、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9.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这说明()

A.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参加者 B.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C.劳动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D.脑力劳动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0.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11、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来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这说明(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13、(多选择)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这说明()

A.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B.社会意识的变化是由社会存在的变化所决定的

C.不同的时代,社会意识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 D.社会意识是瞬息万变的

15(多项选择).胡锦涛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这一讲话内容体现的哲理是()

A.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C.理想总是可以转化为现实的 D.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17、(03年广东单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够主宰人们的活动

C.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错误的思想意识没有事实的根据

18、(05年江苏单选)创业、创新、创优是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核心内涵。弘扬“三创”精神,推进“两个率先”,体现了()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4.由于经济地位的区别,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常常有所不同;由于具体利益的差异,人们的愿望和要求往往不尽一致。一项措施出台很难使所有人同等受益,总会有人赞成有人不赞成;一个人在改革中不可能始终受益,难免有时满意有时不满意。上述材料说明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社会意识不可能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社会意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11.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材料表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4. (多项选择)《求是》杂志载文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处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这一论断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D人们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和向前推移的

5、下列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错误的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B.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空格内。每小题2分,共计24分。
1.冷战结束后,世界人民普遍渴望和平、安宁和发展,期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但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美国多次公开阻挠欧盟取消对华武器  禁运,这就是冷战思维的一种典型表现。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反映了
A.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D.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空格内。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42006719《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对每个人来说,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内含着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这说明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发展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5200659召开的全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会指出,坚持实践观点,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推动党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之所以要坚持实践观点,是因为
A.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D.实践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三、简答题(9)
182006720光明网载文指出,众所周知,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程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1)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革?(6)
(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
18(1)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问的矛盾。

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通过改革来解决。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6)
(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3)
四、辨析题(11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19.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9(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他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创造了精神财富。表现在:第一,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精神生产的前提。第二,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唯一源泉。第三,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4)
(3)我们所说的人民群众既包括劳动群众,也包括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一个组成部分。(2)
(4)上述观点把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对立起来,既否定了劳动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否定了知识分子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把知识分子排除在劳动群众之外,显然是错误的。(3)

五、论述题(16)

20200665《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农民的认识不统一、觉悟不提高、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就难以有大的进展。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群众工作,应切实抓住以下几个环节:引导农民。把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离不开必要的教育和引导。扶持农民。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激发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干劲。提高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民致富乃至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
(1)为什么说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8)
20(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农村中的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因而,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8)

(2)材料中应切实抓住的几个环节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8)
(2)体现了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要树立群众的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引导农民,扶持农民,提高农民,有利于发挥农民在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更好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推动农村建设发展。(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b1991a0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35.html

《江苏省南通市《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1课寻找社会的真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