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富乐园际学校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时训练:第22课《礼记》二则

发布时间:2020-03-01 09:21: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四川绵阳示范初中(富乐国际学校)

2020年春初中语文(人教版)年级下册课时训练

班级 姓名

单元

22课 《礼记》二则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能(jǔ)

B.、寡、孤、独、废疾者(guān)

C.男有,女有归(fēn)

D.教学相(zhǎng)

2.(独家原创试题)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知其也(味美)  虽有至(最好的道理)

B.教然后知(困难)  知不足,然后能自也(反思)

C.选贤与(才干出众)  讲信睦(培养)

D.男有(职分,职守)  盗窃乱贼而不(兴起)

3.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弗食,不知旨也    此之谓乎

B.弗,不知其善也 学半

C.不子其子  矜、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

D.天下公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

4.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兑命》曰“学学半”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男有分,女有归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5.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B.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译文: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所以,外面的住户就不用关大门了。

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    B.不独子其子

C.故外户而不闭  D.使老有所终

7. 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篇课文都选自《礼记》。《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B.《大道之行也》是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C.《虽有嘉肴》根据“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类推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展开“教学相长”的论证。

D.课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毫无相似之处。

8. 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使/老有所终   B.故人不独亲/其亲

C.盗窃乱贼/而不作  D.是故/谋闭而不兴

9. 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兑命》曰“学半”,其此之谓乎

B.虽有

C.男分,女有归

D.讲信

10.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

      

11. 填空。

(1)《礼记》,       至秦汉间       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       编纂的,共       篇。

(2)《大道之行也》阐述生活在大同社会里的每个人应该人尽其力的句子是:“               。”

12. 默写。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之行也》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13.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

          

(2)《大道之行也》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哪几句?

答:

     

(3)“大道”的内涵是什么?

答:

     

14. 品读课文,回答问题。

(1)《虽有嘉肴》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

答:

           

(2)《大道之行也》中描述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那么这种理想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答:

          

15. (2019山东滨州部分校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   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不知其也(  )   (2)教然后知(  )

(3)笈不远险阻(  )  (4)更以净衣之(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2)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译文:

     

(3)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论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4)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关于自主与互助学习

的启示。

答:

          

16. (2019河北石家庄正定期中,7—10)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外户而不闭(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3)屋舍(        )

(4)谓大同(        )

(2)翻译下面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能以径寸木   忘路远近

B.潭西南望   中峨冠多髯者

C.人五,窗八      坻,屿

D.不知有汉      大惊

(4)[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

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答:

          

17. (2019福建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乙] 师川外甥奉议: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 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也   旨:        

(2)然后能自也  反:        

(3)诚能如  是:        

(4)令心意不驰  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译文: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答案    C 分fèn。

2. 答案    B 困:困惑。

3. 答案    B A.其:代词,指嘉肴/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B.学:学习。

C.独:副词,只/形容词,老而无子。D.为:动词,是/介词,为了。

4. 答案    C A.前一个“学”同“敩”,教导。B.“与”,同“举”。

D.“矜”,同“鳏”,老而无妻。

5.答案  D 正确的翻译是: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

6. 答案    C A.句中的“贤”“能”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品德高尚

的人”“才干出众的人”。B.句中的前一个“子”是名词用作动词,是“以……为子”的意思。D.句中的“老”为形容词用作名词,是“老年人”的意思。

7. 答案    D    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是根据课文中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8. 答案    B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故/人不独亲其亲。

9. 答案    B A.学:同“敩”,教导。B.嘉:美好的。古今意义相同。“嘉

肴”,美味的食品。C.归:女子出嫁。D.修:培养。

10. 答案 (1)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2)《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4)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

解析 (1)题中的“困”、(2)题中的前一个“学”、(3)题中的“大道”、

(4)题中的“货”“恶”都是关键词,应结合语境做出正确的解释。

11. 答案 (1)战国 儒 戴圣 49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解析 巧记妙背积累文学常识,识记课文中的名句。要规范、工整地书写,不要写错别字。

12. 答案 (1)教然后知困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解析 注意识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默写时不写错别字

13. 答案 (1)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是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作为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文章观点的。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解析 (1)解答本题,可结合二者的含义作答。“教学相长”是说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学学半”是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同时重点注意:“教学相长”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学学半”是本文的论据。

(2)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开篇语句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

(3)“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这样的制度下的理想社会的特征即其内涵。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归纳作答即可

14. 答案 (1)通过类比,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引申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自然引出要论述的观点。

(2)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是思想家、政治改革家上下求索的动力和奋斗目标。

解析 (1)先言他物,引出论述内容,可见运用了类比论证。类比说理不仅可以使论证更透彻、令人信服,而且具有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2)可从促进历史发展的角度探究大同社会的理想的积极意义。在大同社会中,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人人平等。这个理想社会两千多年来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的奋斗目标。

15.(1)答案 (1)味美 (2)困惑 (3)背着 (4)交换    

解析 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如“旨”,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2)答案 (1)所以学习之后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2)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解析 “困”“何以”等关键词要翻译准确。注意“何以成”是“以何成”的倒装句式,“以”是“凭”的意思,翻译时调整为现代汉语语序。

(3)答案 D [乙]文强调的是学习态度,即勤奋的精神。

(4)答案 (示例)在自主学习中,我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为小组增光添彩。在互助学习中,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我们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围绕[甲]文的“教学相长”谈互助学习;围绕[乙]文勤学的主题谈自主学习。

[参考译文]

[乙]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去拜师),不怕路途遥远,不畏艰难险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用白茅编成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书遇到符合自己心意的地方,就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又用干净的衣服去换任末的脏衣服。他临终时告诫别人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还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只称得上是行尸走肉罢了!”

16. 1答案 (1)所以 (2)类 (3)整齐的样子 (4)这

解析 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考的文言词语,根据平时积累判断题中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学习常用实词时,要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常用虚词的用法。答题时,也要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本题“故”“属”“是”都是常考词语,注意加强积累。

(2)答案 (1)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2)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

解析 翻译文言句子可采用“留”“换”“调”“增”“删”等方法。

如“黄发”指老人,可采用“换”的方法。注意,可将这些方法结合在一起,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3)答案    A A.之:结构助词,“的”。B.而:表修饰关系,不译/表并列关系,并且。C.为:动词,雕刻/动词,成为。D.乃:副词,竟然/副词,于是。

(4)答案 ①大同社会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与世外桃源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似。②大同社会的“男有分,女有归”与世外桃源的“其中往来种作”相似。③大同社会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与世外桃源的没有战乱、和平相似。

解析 [甲]文的“故人不独亲其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阐述的是大同社会的三个方面:互相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对照[乙]文“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几句以及整体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两文相似的地方。意思正确即可。

17.(1)答案 (1)味美 (2)反思,反省 (3)这,这样 (4)跑(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能力。(1)和(2)为课内重点注释词语。(3)“是”有“这”“判断动词”等义,这里结合上下文应译为“这,这样”。(4)“走”可联系《木兰诗》中“双兔傍地走”的“走”理解,意思是“跑”。

(2)答案    B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根据语意来判断。一般情况下,还是有技法可循的:①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②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③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④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这句话的翻译是:外甥聪明机敏,一定能理解我所说的这些,因此我就详尽地介绍给你。由此可知断句为B。

(3)答案 (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至”,最好的;“弗”,不;“善”,好处。(2)抓住重点词语:“人事”,人世间的俗事;“尽”,全。

4答案 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甲文的观点是“教学相长”,

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所以虽谈到学习,但也更多地体现二者相互促进的作用。乙文也谈到了学习,但说“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屏弃人事,专心治学”,侧重的是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参考译文]

师川外甥奉议郎:自分别以来没有一日不思念你。春风和煦,想你在伺候奉养长辈的同时,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不久前你告知我:“要用十年的时间,调养身心,探求道理。”我常常吟咏感叹这句话,果真能像这样,足够比得上古人了。然而学习要讲究方法,读书要一字一句读,自己求得透彻了解,才能体会古人的用心之处,像这样才能不白白用功;又想要进一步学习,需要谢绝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才可以得到完满的功业。读书前,先打扫干净房屋,烧上香,使自己不心猿意马,就能对书本中所说的有所领会。少年正是志气强盛的时候,时时能这样,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就一定能事半功倍。外甥你天资聪敏,一定能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详细地告诉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ac3b9d606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09.html

《四川绵阳富乐园际学校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时训练:第22课《礼记》二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