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散记”都记了些什么

发布时间:2018-10-02 23:34: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林彪 “散记”都记了些什么

林彪“散记”都记了些什么佚 名

林彪大量所思所得所言没有公之于众,只是被保存在档案里,或是写在一张张散纸上,或是记在书本里,或是写在卡片上。林彪每天在不停地思考,同时也在不停地写着心得笔记。这是林彪的习惯,有所得必有所记。叶群将这些文字称为“散记”,时常予以整理。 有所得必有所记下面摘录几例,看看林彪每天都想些什么,记些什么: 例一:“忠庸,张春桥、柯庆施”。这是林彪口授由我写的一张卡片。“忠庸”的“忠”字,我写的是“中”,林彪在下面又加了个“心”。林彪心目中的张春桥是一个只会耍笔杆子、喊口号的平庸之辈。 例二:“人是物质中最重要物质,不尊重人就会犯最大错误,青(指江青)威风正在犯大错误。”这是林彪口授让林立果写在《毛主席语录》上的一段话,说明他对江青的不满。 例三:在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的情况下,林彪总想避免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在一张纸片上写道:“古策:(1)主先臣后(切勿臣先抢先);(2)主倡臣和(切勿臣倡或不和);(3)主劳臣逸(视察之类)。”林彪不爱交际,他认为“交际搞不出名堂来(且有百害——坚决天马行空)”。 例四:关于政策,林彪写道:“左中右——三节,用中节,循天命,勿过,勿不及。”“左的政策只能领导少数左倾分子,右的政策只能团结右的少数分子,中间政策就能团(结)左及中,也能使右接近,只有这种政策能团结多数。”所以应该“左而留中。左,但反极左极右而成之”。 例五:林彪精心研究战争,写了许多关于打仗的笔记。其中,我在一张卡片上就记了林彪这样几句话:“唯利是图,唯胜是图,纵虎归山,战争中要善于投机取巧,见利则进,不利则止(仗不在大小)。”另外一个毛泽东

在林彪的“散记”里也有对毛泽东的思考,从中可以看出,林彪并不像在公开场合所说的那样,毛泽东什么都正确。 林彪心中还有另外一个毛泽东: 一是理论上“使人迷糊”。 林彪读毛泽东《矛盾论》中的话——“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写道:“指什么呢?有时是指总体,有时是指两成分,有时是互冲突。悟出,一指化合体,一指两成分,非同语异议,故使人迷糊了。”“没有单纯的过程,一切都是可再细分的,此点毛尚不了解。” 在另一张散纸上他还写道:“辩(证法)之基(本)规(律)为联(系),而非动、质、矛。斯毛(指斯大林、毛泽东)未如此了解,他(以)为矛(盾)为基(本规律)。” 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林彪则认为:应该加上“感觉、概念、实验”。林彪写道,获得正确认识,不仅是和实践的关系,还有“和感觉、思维的关系”,“单只实践仍得不到(正确)认识的”。 可以看出,林彪并不完全赞同毛泽东的一些理论观点。 二是“自我崇拜”。 林彪在《学文化词典》一书“个人崇拜”词条旁边写道:“他自我崇拜,自己迷信,崇拜自己,功为己过为人。” 在林彪看来,毛泽东的“最大忧虑在表决时能占多数否”。 林彪认为毛泽东搞“小帮帮”。所以他说:“毛应该照顾他,使他没有小帮帮的必要,他就不小帮帮了。政治上对其每一创举与功绩公道主动的指出来,则他自无锋芒的必要。” 三是“忌才”。 林彪认为艾思奇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但是毛泽东却不重用他。对此林彪写道:“艾之不起,乃因一号(指毛泽东)怕他影响超过自己之诡计也。才之害,忌才,故大智必愚。” 在毛泽东之下,不露才能,不出头,这是林彪的要领,因此采取“不建言、不批评、不报坏消息”的“三不主义”。 四是“捏造”。 林彪在《新华月报》的一张散页上写道:“他先为你捏造一个‘你的’意见,然后他来驳你的意见,并无,‘而捏造——老东的惯用手法,今后当注意他这一着。”自保策略 林彪时刻警惕陷入党内斗争旋涡。他深知,毛泽东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所以,他的选择不是对抗,而是被动自保。从“散记”中,可以看出林彪自保策略主要有三: 第一策是“拥”。 林彪在《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一书中写道:“终生不犯错误之法,得个拥××的称号。”“仿斯之于列、恩之于马、蒋之于孙”,“人工的、有意识的、主动的、正面的、去作出拥的表示。” “最迅速地响应他人每一新的倡议,因为他正迫切等待着别人的态度。” 从这里可以看出,林彪“高举”“紧跟”是有私心的。 第二策是“顺”。 林彪与毛泽东打交道几十年,深知毛泽东对敢于违逆自己意见的人是从不留情的。彭德怀、刘少奇、邓小平等人一个一个地倒台,使林彪懂得了“犯上者诛,用上者存”的道理。所以,他把“顺”、“大顺”作为自保的“总诀”。林彪写道:“……有个永远不犯错误的办法,就是不提不同主张,永远不会出乱子,听命。”“自主事——惟胜是图(对下对事)。他主事——惟命是从。”“不为一号事先,动而辄随。” 林彪并不认为毛泽东的主张、决策多么正确,他说“同意,非同意其事,乃同意其人”。 第三策是“默”。 林彪把“默”、“大智若愚”作为一条行为准则。他写道:“国有道则言、国无道则默。”“一个车只可一个司机。你先说,他不同意怎办?故宜后帮。”“你先说了东,他就偏说西,故当听他先说才可一致。”“莫性急、莫立即回答,迟几天无关系,等请示和商量后再回答,中宣部国庆节规定口号的教训不可重复。”以上可以看出,林彪在毛泽东面前是非常谨小慎微的。(原刊《炎黄春秋》2014.11期)《报刊荟萃》摘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a661bab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a3.html

《林彪“散记”都记了些什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