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0-10-09 21:50: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一节 走进神奇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大自然的神奇

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从哪里来?

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鸣与闪电是怎样产生的?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

生丙:我最想知道龙卷风是怎么产生的?

……

师:以上大家提问题提得很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励,学会善于提问题。

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闪电是云层和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因为闪电传播速度是3 10m/s,而雷声传播速度约340m/s,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师:你还知道大自然哪些神奇?

生甲:海市蜃楼。

生乙:沙尘暴、泥石流。

生丙:极光。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了解自然现象,我还知道大自然中的一个神奇与大家交流。

多媒体字幕打出:

大漠里的故事

200117日,《北京晚报》第12版“中国新闻”栏目刊登了下面的消息。推测一下,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现象?

新疆消息:近日在罗布沙漠中发生的奇怪的天气现象,令科考队中的专家不得其解。

14日凌晨3时左右,罗布沙漠中开始下雪,直到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雪突然停了,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

然而,过了20分钟左右,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滩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哪有雪的影子?

师:请同学们猜想:雪跑到哪里去了?

生:讨论。

师:大自然中的神奇还很多,下面让我们走进日常生活中。

二、日常生活中的神奇

师:夏天,我们经常喝饮料,如果拉钩断了,怎么才能把饮料倒出来,在密封的饮料罐的盖子上钻一个小孔,饮料会倒出来吗?

演示实验1:在饮料罐盖子上钻个小孔,饮料倒不出来。

师: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将饮料倒出来?

生:把小孔弄成大孔,饮料就可以倒出来了。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还有其他办法吗?

继续演示实验:在饮料罐盖子上再钻一个小孔,饮料就倒出来。

师:你知道生活中的什么用具与刚才的实验相似?

出示茶具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的构造,演示倒水,并加以解释:这是大气压的作用。

师:把筷子斜放在水中,水会把筷子“折”断吗?

生:不会。

演示实验2:筷子斜放在盛水碗中,似乎被水“折”断了。(实物投影)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解释:这是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

师: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与用拉链连接有哪些不足之处?拉链有什么优点?

生:讨论得出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完全封闭,费时也不牢固,而拉链方便好用,封闭好,比较牢固。

演示实验3:上下拉动,拉链便可闭合或开启。(实物投影,提醒同学们认真观察)

师:拉链为什么可以闭合或开启?

生:拉链的凹凸齿的错合。

师:圆珠笔方便、耐用,你是否探究过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尖的构造如何?

引导学生:水为什么可以从高处流到低处?

生:受到重力作用,类似可知,圆珠笔的油是受重力作用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是小圆珠。

师:将冰棒的包装纸打开,你会看到什么?

生:冰棒会冒“白气”。

师:你知道这“白气”是怎么产生的吗?解释:这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

师:下面请大家观看媒体动画:冲浪运动和撑竿跳高等。(动画中有配乐朗诵:冲浪运动惊险、刺激,为什么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能在惊涛骇浪中“滑翔”?撑竿跳高,激动人心,为什么运动员借助一根小小的撑竿,便能克服自身所受的重力作用,跨越高高的横竿?)

生:讨论得出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撑竿跳高,是将竿的弹性势能转化为运动员的重力势能。(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

师:看了刚才的几个实验和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生活中的现象也很神奇。

师:你还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神奇?

生甲:隔着放大镜看物体,并不是总是放大的。

生乙:在高山上烧水,水都开了,却并不怎么烫。

师:同学们不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还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说明同学们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希望大家保持这良好的习惯,今后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

课堂归纳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很神奇,这些神奇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加以解释的。

师:你归纳得很好,说明你上课很认真,大家掌声鼓励。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进行具体评估。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走进神奇

1.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很神奇。

2.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很神奇。

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课是物理学科的第一节课,首先要激发学生对物理这一学科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举出自然界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由此引出课文:走进神奇。在讲解自然和生活中的神奇时,可以演示或探究的方式进行,以便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如探究拉链的开启、闭合原因等。

第二节 探索之路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4.知道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2)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

师:自然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神奇、面对神奇,人们感到迷茫、好奇、敬畏,人们渴求去探究。远古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如眼睛和耳朵)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1.象形文字。

(1)甲骨文“殸”的构成。

师: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殸”好像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古人很早就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

(2)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

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纳西族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字的下部则为大地。该字的意思为日光照射大地,使地面的水蒸发,以便达到晒干。又如日出、日落。

2.古人设想的宇宙模样。

让学生看图,并阅读有关内容。

3.世界各地的文物古迹:雕刻玉版、石头阵

先让学生看图、阅读文字,然后向学生介绍“英格兰的石头阵”。

英国西南部的“魔圈”石头阵(又称巨石阵),被一些考古学者认为是人类现存最早的天文观察台之一。它大约建立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全部工程延续千年之久。1960年,天文学家杰拉德·霍金斯借助计算机发现:在夏至这天,从英格兰石头阵圆圈中心观察时,刚刚升起的太阳必将从远离中心的一块“巨石脚跟”上射出来。而在其他重要的节令、日子,太阳、月亮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也同样与另外的巨石一一对准成一条直线。它的外围坑洞可以被用来预报月食。

二、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师:灿烂的古代文明闪烁着古人朦胧的理性之光,也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奠定基础。在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不少前辈作出卓越贡献。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物理学的发展史和相关的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哥白尼与伽利略。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接受的是托勒密的地心理论.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处于宇宙的中心,诸天体都围绕它旋转不息。与《圣经》上告诉人们的一样,成为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自然哲学。哥白尼是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他原先是一位神父,但在长期的天文观测中,发现地球根本不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它只是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普通行星,大阳才是宇宙的中心。为了保持天主教的绝对权威,教会对哥白尼学说及其支持者开始了严酷的压制和打击。1943年,在哥白尼去世前,他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了。他在书中提出了日心说,从而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已经双目失明的哥白尼抚摸着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说:“我终于推动了地球。”同年726日,哥白尼逝世。

伽利略1564215日,出生在意大利西北部比萨城里的一个衰落的望族家庭。l0岁随全家迁居佛尼伦萨,在一所教会学校学习,热衷于宗教和哲学。以致曾决心献身宗教。为了恢复家业。17岁进入比萨大学学医。后来由于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使他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数学,虽然由于家境原因被迫退学,但他在25岁时被聘为该校的数学教授,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断地向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提出挑战。在伽利略之前,几乎没有人通过做实验来验证某一观点或理论的正确。人们认为所有的科学问题,都被亚里士多德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而伽利略去注意以实验方法去追求隐藏在事物表象之后的真理。

传说伽利略和他的两个学生,带着两个不同重量的铅球(一个是另一个重量的10)登上了比萨斜塔的塔顶。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塔下站满了观看实验的人。在同一时刻,伽利略让他的两个学生从同一高度扔下轻重不同的两个球。结果,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两个球在同一瞬间砸向地面。这个简单的实验用最直接的方式向人们证实了伽利略观点的正确,并且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第一次受到的挑战。

伽利略阅读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该书所陈述的观点及理论给伽利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伽利略的研究兴趣也逐渐转向了天文学,他是第一个将望远镜对准天空的人。他的观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哥白尼的观点是正确的,并写出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学说的对话》一书,此书出版后引起震动。1632年,教皇下令将年已68岁的伽利略押上法庭。最后遣送回家乡阿塞特。晚年,伽利略又写了《运动的法则》。1637年伽利略失明。1642]8日逝世。347午后的1979年,罗马教皇正式承认对伽利略的审判是不公正的。

2.牛顿。

牛顿是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科学巨匠之一,他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方面的贡献都是划时代的。

16421225日,牛顿出生在英国一个叫乌尔斯索普的小村庄。3个月时,父亲因肺炎而去世,3岁时母亲改嫁,牛顿便与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所幸的是乌尔斯普的大自然给了牛顿童年的乐趣和创造的灵性。在上剑桥之前,牛顿像一只乌尔斯索普起飞的风筝,他飞得再远,飞得再久,也总离不开乌尔斯索普的牵系。16岁时,他又回到那里,帮助家里务农。这一年,英伦三岛遭受了猛烈的暴风雨,牛顿做出了令人吃惊的举动,他没有按照吩咐去照料农舍,而是趁着狂风测风速。在庄严的毕业典礼上,使托盘中学的校长夸赞牛顿是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牛顿将自己的一生的成就写进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他发现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创立了微积分等。他后来在谈到自己的成就时说:“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727320日,牛顿去世。英国诗人波普在他的碑铭写到:“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都藏在黑暗的夜空;上帝说‘让牛顿降生’,使一切变得灿烂光明。”

3.爱因斯坦与玻尔。

1879314日,爱囚斯坦降生在乌儿姆城一个普通的犹大人家庭。爱因斯坦的父亲有极高数学天赋和很深的文学造诣。大约在5岁时,父亲给爱因斯坦一枚指南针.爱因斯坦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即使到了晚年,爱囚斯坦还对童年时的指南针记忆犹新,说:“指南针对我的一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爱因斯坦的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将音乐带进了家庭。爱因斯坦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随后又学习钢琴。在他成为著名的科学家的时候,已经有了较高的艺术造诣。伟大的音乐也塑造了爱因斯坦伟大的品格,他不仅创立了深奥的理论,而且他的人格魅力也同样震撼着人们。

1926年开始,爱因斯坦与玻尔的哥本哈根派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学术之争。这个学派研究新的理论——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理论涉及一些新的见解。如海森堡测不准原因,认为运动中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时确定,时间与能量也不能同时确定。爱因斯坦不完全接受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理论。他总是试图单一些反例以证明玻尔等人理论的缺陷和错误,但都被玻尔一一化解。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争论是纯粹的学术争论。这场争论澄清了许多概念问题,使量子力学更加完美。他们的学术之争并未影响爱因斯坦和玻尔的友谊。他们同为物理学的泰斗,互相尊重,互相促进。

师:你认为物理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生:四人一组分组讨论、交流。

汇总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物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然科学先驱哥白尼冲击了托勒密体系,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先驱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其观察所得数据进一步支持了哥白尼的理论。第二阶段,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第三阶段是现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在该阶段的主要突破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

师:物理学便是在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巨匠经过漫长、不断的艰辛努力,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希望大家努力学习、经过你们年轻一代的艰辛、努力、物理学将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沦、归纳得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物理学的发展的三个阶段,还知道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师:你归纳得很简明扼要,全班同学掌声鼓励,每付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探索之路

(—)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象形文字、石头阵等

()物理学的发展之阶

1.哥白尼的“日心说”。

2.牛顿的经典力学。

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

教学反思

在黑板讲解象形文字的构成,物理学发展历程等;可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解物理学发展历程。在物理学发展历程时为学生勾画出物理学发展的几个大的阶段,并强调这几个阶段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可让每一位同学在课前以各种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中外科学家艰苦探索的事例。事例也不一定是物理方面,可以是生物学、医学、化学等等,体现学科间的交流。

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教学目标

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所产生的非凡神奇。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3.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4.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2)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2.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具准备

课件、自由落体演示器、抽气机、斜面、毛巾、棉布、木板、小车。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园地——硕果累累

师:前辈们在探索神奇现象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某些物理规律。随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探究,物理学的体系便逐渐形成了。

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现代通信、交通、航天、材料及能源等领域。

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动画(配有音乐和朗诵:由于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不仅实现了飞翔之梦,而且还能登上月球、遨游太空,继续探索浩瀚宇宙的秘密。这是脱离“发现”号宇宙飞船机体的宇航员在太空自由行走,其背后是蓝色的地球。这是“旅行者”宇宙飞船拍摄的土星照片,是20世纪最著名的天体照片之一。在探索宇宙的同时,人类也在探索微观世界。电子显微镜是人类的“火眼金睛”,通过它,人类能逐渐深入看清组成物质的不同粒子,这是通过电子显微镜放大了200万倍的铱原子排列图。激光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通信、能源等领域,而且也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看。激光束在刹那间将草莓切成两半。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集成了成千上万个电子元件的芯片,既小又轻,以致连蚂蚁都能搬动。超导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其应用将缓解人类的能源危机,看:这是超导中的磁悬浮(极低温下金属块在磁场中会自动漂浮起来。)

师:看了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你有什么感受?

生: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产生了非凡的神奇。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

生:讨沦、交流。

二、科学探究——其乐无穷

师:科学巨人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知识的宫殿,而且还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例如,伽利略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落体观点的过程中,不仅从逻辑上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且还带领学生在比萨斜塔上亲自实验,后来还巧妙地设计了斜面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力是维护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物体就不会运动,而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演示实验:1.照图1那样,让小车从侧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毛巾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

2.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棉布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变化。

3.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木板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变化。

师:三百多年前,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认识到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它运动的时间就越长。他还进一步通过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这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

师:铅弹和羽毛一起下落,哪个物体下落得快?

演示实验:当玻璃管中有空气时,铅弹下落比羽毛快,当玻璃管被抽成真空时,铅弹和羽毛同时下落。

引导学生分析论证,得出结沦: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

师:物理规律的获得不能像亚里士多德那样仅仅靠思辨,而应该依据科学的探究方法。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还应学会相互合作。

请同学们寸论: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

生:有七个主要环节,具体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汁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三、科学精神——永远高扬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图,阅读课本P10—11的内容。

生:阅读。

师:科学精神有哪些?请举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生甲: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例如,面对罗马教会的强权,哥白尼顽强地说自己终于推动了地球;伽利略坚持认为地球在转动。

生乙: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刻苦认真、锲而不舍。例如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这些伟大的成功皆源于她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长期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她和丈夫发现的“镭”是在简陋的棚屋里辛苦工作4年提炼出来的。

生丙:科学家们善于合作交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也敢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例如,爱因斯坦和玻尔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量子力学大战,而这种学术之争并未影响两位科学泰斗的友谊。在解答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个个难题的过程中,玻尔等人逐渐完善了量子力学体系。

2.新课程寄语。

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物理学正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下,才发展到由量子论和相对论作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阶段。

新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新的问题必将导致新的探索,新的探索推动物理学进入新的时代。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同学们将发现科学巨人们留下的知识、方法及精神等无尽的财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学们将成为新时代的“巨人”!

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所产生的非凡神奇,知道了科学探究的七个主要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还知道了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刻苦认真、锲而不舍、善于合作交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也敢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

师:你归纳得很全面,说明你归纳能力很强,今后一定是个有用之才,大家掌声鼓励,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知识园地一一硕果累累

()科学探究—一其乐无穷

科学探究的七个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科学精神

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生动的图文,将物理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想结合,激发学生对现代物理技术的兴趣和创新意识的萌动。可以展示几个常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猜想和进行简单的探究。介绍科学家的卓越成就,灵活渗透科学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高尚情操来感染、鞭策学生。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2.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课件、绘画。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多角度展示运动的世界,并配有音乐和朗诵,(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我们就生活在这满天星斗中一颗称为地球的行星上。成千上万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地壳运动产生了高山与峡谷;江河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原。大陆板块的运动与挤压,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人的生命在于运动,看:清晨晨练的人们,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

二、运动的描述

在物理学家把运动归纳成定律之前,人们就开始用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描述运动。

1.词汇与运动。

问题:我们词汇中有大量关于运动的词,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有不同的词表示。请你说出与上升运动、下降运动、快速运动、缓慢运动、回转运动、振动等与运动有关的词汇,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请大家举手抢答。

答案:升起、下落、环行、摇动 (合理即可)

按小组发言进行统计,当场评出第一轮抢答获胜小组。

2.音乐与运动。

展示:用录音机播放《高山流水》(教材P14 2-4),请同学们聆听。

4.绘画与运动。

展示: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梵高画的《星夜》(教材P14 2-5),你感觉梵高是用什么表现运动的(或如何表现运动的)?请大家抢答。

按小组发言统计,评出抢答获胜小组。

5.科学家描述的运动。

科学家是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

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于另一个选作标准的物体而言的,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举例说明:①乘电梯上升的乘客,选择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选择电梯厢为参照物,乘客又是静止的;(教材P15 2-6

②同步地球卫星,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又是静止的。(教材P15 2-7

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空中的运输机与加油机。

生乙:传送带上的货物。

生丙:一起放学并排行走的两位同学。

生丁: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乘客。

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

1.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

2.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3.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4.事先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5.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参照物: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称为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反思

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什么而言的?”“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全班通过汇报、总结,教师作简单概述,并纠正交流中出现的片面认识。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就说它在运动这种说法的不完整性,鼓励小组内争论怎样描述这话才具有准确性。学生从实例中得出答案。学生掌握了重点问题后,教师继续拓展、延伸。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3.能利用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品进行长度的估测。

4.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5.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

(2)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3)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4)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难点

(1)正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

(2)长度和时间的估测和间接测量。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秒表、课本、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测量单位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经常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需要进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讲解: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人们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在古代,人们就学会了利用身边的物品、自然界的某些规律的变化作为测量的单位。比如利用身高,足长等作为长度单位、利用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等作为时间的单位。

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s)

问题: 你知道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抢答。

答案: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还有“微米”( m)、“纳米”(nm)

问题:这些长度单位与基本单位“米”的换算关系如何?请大家抢答。

答案:1km=103m 1dm=10 1m 1cm=10 2m

1mm=10 3m 1 m=10 6m 1nm=10 9m

练习:(投影在屏幕上,请大家抢答)

1 m= mm 18km= m 130nm= m

10dm= mm 2 102cm= m 78mm= m

问题:你知道我国以前使用的还有哪些长度单位?与米的换算关系如何?请抢答。

答案:尺、寸

1 0.33 1 0.033

问题:你知道英、美等国使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哪些?与米的换算关系如可?请抢答。

答案::英里、英寸、英尺、码

1英里=1609 1英尺=0.305 1英寸=0.0254 1=0.91

问题:你知道航海、天文学家中使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哪些?与米的换算关系如何?请抢答。

答案:海里、光年

1海里=1852 1光年=9.46053 1015

问题:你知道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比“秒”小的时间单位有哪些?请抢答。

答案::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分钟”(min)、“小时”(h),比“秒”小的时间单位有“毫秒”(ms)、“微妙”( s)

问题:这些时间单位与基本单位“秒”的换算关系是什么?请抢答。

答案::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 s

练习(投影在屏幕上,请大家抢答)

60min= s 2h= s 100s= sm

1h= s 15min= h 108 s= s

评出抢答获胜小组,全班同学以掌声鼓励。

二、测量活动

讲解:人们对测量结果精确度的要求,有时很高,有时不那么高。当精度不高时,可借助自然现象或身边的的物品进行估测;当精确度要求较高时,则应选择适宜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问题:通常我们测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你知道还有什么测量工具?

介绍教材P192—15中的测量工具

实验探究

(一)刻度尺测量长度

下面以前后两桌四个人为一小组,用刻度尺测书本的长度和宽度,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动手,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刻度尺如何放置,如何读数)测量结果。

学生分小组探究活动1:用刻度尺测课本的长度和宽度,教师巡回检查,当给予指导、督促、解决问题。

师:下面请相邻的两个小组互相交流测量方法。

并请一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生甲:上台演示,说明用刻度尺测课本长度的方法,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

师:请每个小组报出测量结果。

……

师:为什么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不同?请一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如何读数。

生甲: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到最小刻度值,还要进行估读。

师:请一个同学归纳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生:1.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

4.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师:下面请各小组按正确方法测量课本长和宽,并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P20表格中,算出平均值。

生:分小组活动。

(二)用表测量时间

师:通常测时间用什么工具?

生:钟表、停表。

师:你知道时钟的演变过程吗?请大家看课本P182—13,你知道沙漏、水钟是如何测时间吗?

生甲:沙漏是由于砂子漏完需一定的时间,时间与砂子漏多少成正比,以此来测量时间。

生乙:水钟道理同上。

(三)长度的估测和时间的估测

1. 长度的估测

师: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估测长度。估测长度的方法很多,可以目测,还可以用身体的某部分或身边的某物品去测量。

师:怎样使估测更准确,更接近物体的真实长度呢?

你首先应该知道自己身体某长度或身边的某物品的长度,还要经常想一想,画一画,比一比,测一测lmmlcmldmlm等有多长?以提高估潞的准确牲,下面请大家测一测拇指指甲宽度、中指的长度,一作的长度、手臂的长度,画一画lcmldmlm的长度。

学生探究活动2:估测教室内黑板的长度和宽度是多少?并说出你估测方法并上台演示。

生甲:我是用目测。

我估测的教室的黑板长度,宽度是……

生乙:我是用两臂测。

我估测的教室的黑板长度、宽度是……

生丙:我用手量度黑板长度,宽度有几,估测。

我估测的教室黑板长度、宽度是……

对估测准确的同学予以表扬。

2.时间的估测

(1)用停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如测量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或跑l00m所用的时间等)

(2)采用数脉膊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估测项目同前)

(3)比较用手表测得的时间与数脉膊跳动次数估测的时间。

各组讨论好估测项目和方法,课后选一个时间进行。

(四)测量误差

指导:请大家阅读课本P22:测量误差。

解释: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差异叫误差,这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减小误差?

点拔思维:有的误差是偏大,有的误差是偏小。

生: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分小组讨论:误差可以消除吗?为什么?如何减小误差?

生:讨论、交流得出:

误差是不可能消除的,因为测量器材精确度有限,眼睛分辨能力有限,这些都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的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长度单位换算关系:

1km=103m 1dm=10 1m 1cm=10 2m

1mm=10 3m 1 m=10 6m 1nm=10 9m

时间单位换算关系:1h=3600s 1min=60s 1ms=10 3s 1 s=10 6s

2.正确使用刻度尺。

(1)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

(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长度的估测。

4.时间的测量与估测。

板书设计

1.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长度单位换算关系:

时间单位换算关系:

2.正确使用刻度尺。

3.长度的估测。

4.时间的测量与估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处理长度的测量时,我不按常规的方法,老师先讲如何操作,学生再动手操作。我觉得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特思维和创新思维。我先让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生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动手用自己的刻度尺测出一个身边熟悉的物品的长度,然后报出数据,老师写在黑板上,在学生得意时,告诉他们在物理上大家的读数都是不准确的,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就会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教师的释疑上,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第三节 快与慢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测量一些方法。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2.难点

(1)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阅读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小车、刻度尺、停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问题: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教师启发学生思维:

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也就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时间越长,跑得越慢。

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越长,跑得越快;通过路程越短,跑得越慢。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师:速度用来表示什么?

生: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教师板书。

2.速度的概念。

师: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

生: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教师板书。

3.速度的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主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v=

教师板书。

4、速度的单位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 1”表示。

教师板书。

师: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 1”表示。

速度单位“m/s”与“km/h”之间换算关系如何?

师边讲解边板书:

1km/h==m/s

1m/s==3.6km/h

72km/h=72 =72 m/s=20m/s

10m/s=10 =10 3.6m/s=36m/s

2、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

师:强调物理量单位的重要性:没有单位的数字,就没有物理意义。例如“5m”代表路程是5m,而“5”代表什么物理量?

师:速度公式是v=,如果已知vt,求s那么s=?

生:s=vt(速度公式变形)

师:如果已知sv,求t。那么t?

生:t=(速度公式变形)

教师板书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例1(教材P24例题)

生:你觉得这道例题值得注意的是哪几点?

生:(1)路程单位km要换成m(或将速度单位换算成kmh)

(2)不能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的,应先写出原公式,再写出变形式。

(3)计算过程要带单位。

(4)小数点后面保留两位小数。

(5)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已知、求、解、答。

3.速度的测量。

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小车、刻度尺、停表,请你们动手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在测速度前,请你们先讨论如何正确地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

生:小车从A处运动到B处时,小车通过的路程S=SAB l。为了便于准确地测出小车运动时间、在月处最后放一个金属挡板,小车于挡板碰撞发出声音,马上按表,这样比较准确。

师:下面各小组开始测小车运动速度。

学生探究活动:测小车运动速度。

师:还有其他测速度的方法吗?

生:用速度仪直接测汽车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P252—25利用光电计时器测量速度,说明其原理。

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问题:请同学们看教材P262—26所示,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平稳地行驶,在这条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这辆小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这辆小车作直线运动时,快慢始终不变。

生乙:在这各段路程中,小汽车的速度是不变的。

生丙:小汽车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师: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自然界中严格地作匀速线运动的物体是不常见的。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生: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262—27所示,一只天鹅在空中沿直线飞翔,若在天鹅飞行途中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这3段路程的运动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天鹅在这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天鹅在空中作直线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生乙:天鹅在空中作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变速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生: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了解一些速度值:阅读教材P27信息窗.

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公式:v=,变形式s=vtt=

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换算单位:1km/h=m/s

1m/s=3.6km/h

5.速度的测量:(1)v=,测出st,求出v

(2)用速度仪直接测。

6.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7.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快与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v=(定义式)

s=vtt=(变形式)

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m/s)

常用单位:千米/(km/h)

换算关系1m/s=km/h 1km/h=3.6m/s

5、速度的测量

(1)v=,测出st,求出v

(2)速度仪。

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速度的公式虽然在小学就学过,但为什么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学生却并不知道,其实这里就渗透着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向学生展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的意义就变得非常深远了。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球、木块、停表、刻度尺、卷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参照课本P29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

二、新课教学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这三个问题可以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三个都探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完成。

问题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2: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3:同学在lOO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方法、仪器、步骤、收集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师: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间较短,测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难度较大,能否用另一种方法?

生:讨论得出:让小球、木块通过相等的路程,测所用的时间。求出通过各段路

程的速度,就可判断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了。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1)

提出问题: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方案:

让小球从斜面顶端A下滑,通过相同的路程(距离) sABsBCsCD所用的时间为tABtBCtCD,根据v=,算出小球通过ABBCCD段路程时速度vABvBCvCD,就可以知道小球在斜面上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了。为了便于准确地测量路程和时间用金属片(金属档板)分别固定在BCD三个位置。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小球、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

1.在斜面上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并作记号BCD,让sAB=sBC=sCD=10m

2.将金属片固定在B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1tAB=t1,记在下表中。

3.将金属片固定在C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2tBC=t2 t1,记在下表中。

4.将金属片固定在D处,用停表测邮时间t3tCD=t3 t2,记在下表中。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1)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 1

实验结论:(小球在斜面上下滑运动,速度发生变化,越来越快)

实验评估:(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实验交流:(把你的探究过程及结论告诉同学和老师,或者把这个探究记录给他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既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又要为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做法辩护。把交流情况写在这里。)

师:实验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1、组装斜面,调整斜面的高度,使小球刚好从斜面上滑下,小球下滑太快,不易计时,让学生反复练习几次,使得每次小球从斜面顶端放开后都得沿斜面滑下。

2.学生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回表、读数,两个学生配合,一个学生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倒数“32l0”,当读到“0”时,将小球从斜面顶端放下,另一个同学同时启动停表。当小球滑到斜面底端撞击金属片发出响声时立即停表。回表,重复几次这样的练习。两个学生交换进行同样的练习,作到比较熟练计时。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2)

提出问题: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方案:

(同上略)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粗糙的木块、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2)

(同上略)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 1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同上略)

实验交流(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同上略)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3

提出问题:同学在l00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假设或猜想:同学在l00m跑的过程中速度发生变化,可能是越跑越快。

设计的实验方案:

先在百米跑道上每隔20m作出记号ABCDEF,用停表测出某同学通过BCDEF位置的时间;tBtCtEtF,算出tAB=tAtBC=tC tBtCD=tD tCtDE=tE tDtEF=tF tD,据v=,算出vABvBCvCDvDEvEF就可知道某同跑100m速度变化的情况了。

实验器材

卷尺、停表、白石灰、100m的跑道

实验步骤

1.在l00m跑道上从起点开始用卷尺量每隔20m,用白石灰画一条线。

2、用停表测出某同学在通过BCDEF处白线时的时间。

3.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算出对应的速度。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3)

路程s/m

20m

20m

20m

时间t/s

速度v/m/s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要求同上略)

实验交流(要求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学生先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停表、回表、渎数。

2.喊起跑口令的同学以——定的时间间隔倒数“5432l0”,当读到“0”时跑步的同学起跑,计时的同学启动秒表,三个人反复练习几次,做到起跑、计时都准确,配合默契。

教师检查后,认为实验安全、可靠、可行、批准学生分小组动手探究。

学生交流实验结论,教师给予肯定、表扬、鼓励。最后要求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

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学会了科学探究:物体运动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师:实验探究过程要注意什么?

生甲: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不随意涂改实验测量数据。

生乙: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坚持实验。

生丙:要注意合作、交流。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实验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3.设计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经验的联想),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2.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色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

教学过程

一、声音的世界

播放根据课本P343l、图3—2、图3—3素材制作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足如何听到声音的?……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用;乒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

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呜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呜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呜叫时的姿态?

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呜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说明你们对生物很感兴趣,观察很仔细。你们知道有一种树叫笑树吗?笑树是怎么发出声音的?

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师:根据以上例子,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声音与物体振动有关。

师:下面请大家看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l:小纸人在播声的扬声器上跳动;小纸人在发声的鼓面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师:由以上演示实验的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生乙: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板书

师: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音的。如二胡、小提琴、大提琴等弦乐器与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由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的。

请你再举出一些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

生:……

探究点拨:

师:从自然现象、日常生活或学习过程中,你产生了什么疑惑?发现了什么问题?如何将它们清楚地表达出来?如果你有了这样的感受你便开始了科学探究的重要一步——提出问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平时观察对问题的看法或见解,这就是科学探究的第二步——猜想或假设,对问题探究设计实验方案,这就是科学探究的第三步,进行实验——这是科学探究的第四部,得出结论——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五步。

三、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师: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生:思考、讨论。

演示实验2:演示课本P3637,探究声音的传播。

现象,瓶内有空气时,我们可以听到闹钟或音乐芯片的发出的声音,当用抽气机抽气时,闹钟声或音乐声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师:这个实验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甲: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生乙: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问题:如果我在水面上拍手,玻璃鱼缸中的金鱼会怎样?

现象:金鱼听到拍手声赶紧游向水底。

师: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水可以传声。

两人一组进行随堂小实验:教材P363—9,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固体可以传声)

师:空气、水、丝线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音传到我们耳朵,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73—11入耳的结构及配文后回答以上问题。

生: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然后通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师:如果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如果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你会有什么感觉?生活中会出现什么不便?

生甲:车的喇叭声听不到,会发生车祸。

生乙:不能与人方便的交流。

……

师,大家平时应该关心、爱护残疾人。

请大家阅读课本P37P38表格,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甲: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生乙: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v>v>v

生丙: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只有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ms

师:对表格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讨论、交流后提出: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怎么测出来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什么测出来的?

3.声音在钢铁中传播速度为什么比在水中传播快?

师:大家很认真思考、讨论,问题提得很好。学会提出好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你还知道哪些利用固体、液体传声的实例?

生甲:医生利用听诊器给病人检查身体、诊断疾病,是利用固体传声。

生乙:渔民捕鱼时,在渔网上装电子发声器,播放鱼喜欢听的声音,吸引鱼群,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捕鱼产量,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生丙:钓鱼的人从不聊天,怕说话声把鱼给吓跑。说明水可以传声。

……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8信息窗:天坛回音壁。

生:阅读。

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天坛回音壁,并用课件展示天坛的回音壁。

师:为什么平时在教室里讲话听起来比在操场上的响亮?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发射,如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可以区分原声和回声;如果回声到达入耳,比原声晚不到0.1s,人耳就会不出回声和原声了,回声就使原声加强,使声音听起来更响亮。

教室里的声音鼓四周墙壁反射,回声到达入耳比原声晚不到01s,回声使原声加强,所以听起来响亮。而在操场上讲话,比较空旷,声音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传播时间太长,声音变得很小几乎听不到回声,只能听到原声,所以在教室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响亮。

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

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大小关系是:v>v>v;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小与

压强和温度有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5 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v340m/s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

(2) v>v>v

1个标准大气压下,15℃空气中v=340ms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状态。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想突破难点,就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后,再次提供音叉,让学生设计实验,用视觉看到物体的振动。这样处理,使探究振动的内涵由易到难,由显到隐,由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逐步丰富概念外延。思维的顺应和激活,实现了教学的层递性

第二节 声音的的特性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3.进行简单的专项社会调查,使学生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振兴中华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能对生活中声音的三个特性加以辨别。

(2)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2.难点

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

教具准备

粗细不问的若于条橡皮筋、疏密不同的梳子、硬纸片、尺子、鼓、小纸人、吉他、音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师:激昂的进行曲令人精神振奋,婉转的歌声让人如痴如醉,但刺耳的汽车喇叭声却使人紧张、烦燥。

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无规律、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做噪声,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乐音与噪声。

新课内容

一、响度、音调、音色

演示实验: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用不同大小的力敲打鼓面或拔动琴弦,大家听到的声音大小不一样。

师:物理学中把入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板书

1.响度。

演示实验:再请一位同学用力敲打鼓面,鼓声越大,鼓面上的小纸人跳得越高。

师:鼓声越大小纸人跳得越高,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

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说明,物体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振动幅度简称振幅)

生甲:用一只手将一根橡皮筋张紧,另一只手拔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现场表演:

生乙:将一把尺子压在桌边,露出桌面一部分,如图所示。用大小不同的力拔动尺子,尺子振幅不同,声音的响度也不同。尺子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现场表演:

生丙: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音叉,音叉振动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音叉的振幅可从悬挂的乒乓球被弹开角度大小看出来。

现场表演,

生丁:用大小不同的力拔动吉他,琴弦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师;大家讲得很好,懂得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加深对物理现象,规律,概念的理解。

以上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声音的响度一般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声源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板书

师:声音的强弱常用分贝(dB)来表示。

请同学们看课本听觉效果与声音的强弱表格。

2.音调。

师:板胡、笛子,男女高音的声音高亢嘹亮,大提琴、男女低音的声音低沉婉转,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师:声音的音调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演示实验:如课本P423—16,用齿数不同的齿轮敲打纸片,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不相同的。(齿轮转速相同)

生: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说明音调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生甲:用一把尺子压在桌边,露出桌面一部分,用大小相同的力拔动尺子。当尺子露出部分较长时,尺子振动较慢,音调较低;当尺子露出部分较短时,尺子振动较快,音调较高。

生乙:用纸片以相同的速度在疏密程度不同的两把梳子上刮过,音调的高低不同,在密的梳子上刮过,音调较高;在疏的梳子上刮过,音调较低。

师:物理学中,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用符号HZ表示。

物体每秒振动1次,其振动频率为1Hz,例如:大提琴发出的最低音是275Hz,国际标准音调的频率是440Hz

通过以上实验事例,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归纳得出: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板书。

3.音色。

师:“闻其声,如见其人”,听到熟悉的人讲话声,即使未见到人,也能判断讲话的人是谁。乐队演奏时,凭音乐声也能听出有哪些乐器在演奏。那么,人们是根据什么来作判断的呢?

其实,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声音除了由于响度、音调引起的不同感觉外,还与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有关。

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才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

举例:用手指敲击碗,有裂痕的碗发出的声音比较沙哑,无裂痕的碗发出的声音比较清脆,即音色不同。购买碗的顾客都是根据敲击碗发出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碗的质量好坏。

师:向学生介绍:钟与编钟。

演示实验:让学生上台演示课本P43318橡皮筋吉他。

师:请你说说你的体验。

生:绷得紧又比较细的橡皮筋发音的音调高,粗的又绷得不紧的橡皮发声的旨凋低。

师:胡琴、提琴等弦乐器的弦粗细,绷紧程度不同,所以发出的音调也不同。

二、噪声的防治

师:当今世界的四大污染是: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噪声来源于什么?

生甲:噪声通常来源于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电机、机床等工业机械,以及空调、冰箱等家电。

生乙:音乐给人享受,然而夜深人静欣赏音乐时,若音乐声过大,则会影响他人休息,以致音乐变成了噪声。

生丙:喜庆的鞭炮给一些人带来欢乐,但也会破坏其他人的安宁,成为令人讨厌的噪声。

师:我国1981年制定的居民、文教区噪声标准是什么?

生:白天不高于50dB,夜晚不高于40dB

师;怎样才能减小噪声的影响?有什么具体措施?(可以从噪声船产生、传播,接收这三个环节考虑)

生甲:在摩托车上装消声器。

生乙:在高架桥高速公路两旁装隔音墙。

生丙:在道路旁植树造林。

师:如果工人所在的生产车间噪声很大,怎么办?

生:在耳朵上塞上棉花、或戴防噪声耳罩、或在振动的机器下垫泡沫塑料或加重加大底座。

师:以上大家对减小噪声的措施讲得很好,下面大家将以上措施归纳一下,减小噪声有几条途径?

生:1、从声源处减弱。

2.从传播过程中减弱。

3.从入耳处减弱。

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乐音的三个特性:响度、音调、音色。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音色决定于振动物体的材料和结构。

2.噪声的来源和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

物体做无规律振动,发出的难听、刺耳的声音叫噪声或干忧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也叫噪声;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入耳处减弱。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1.乐音与噪声。

有规律的、好听的悦耳声音叫乐音。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声音叫噪声。

2、乐音的三个特征。

(1)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音色:与物体、材料、结构有关。

3.噪声

(1)来源

(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

①从声源处减弱。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③在入耳处减弱。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设计时我们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方法,增加了不少学生的活动,对一些学生不易观察的现象我们进行了录像、放慢等措施,增加了学生对细微变化的观察。在典型声音的素材搜集上,我们还需要些努力,在声音的对比音效上,在学生不易认识到的特殊声音上,我们还要进一步通过采集利用起来。

第三节 超声与次声

教学目标

1.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

(2)知道超声的应用。

2.难点

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及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设备、音像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为什么我们能凭听觉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为什么我们有时能看到物体在振动而听不到正在振动的物体所发出的声音? 研究发现,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很宽的,由10-4 Hz10-12 Hz,但是否人都能听到呢?听不到的这些声音是什么呢? 我们之所以有时能凭听觉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是因为我们只能听到一定范围内的声音。

说明: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一、超声

师:下面先请大家阅读课本P47—48

题目是:超声的应用。

生甲1:蝙蝠用超声导航。

师:好样的,掌声鼓励,甲队加20分。

板书

生乙l:我老爸患肾结石后,医生用超声波击碎结石,排出体外,没有开刀。

师:还是超声波先进,乙队加20分。

板书

生丙l:在眼镜店里,店员用超声波免费为我洗眼镜。

师:狼来了,加分。

板书

生丁l;既然可以重复,我来一个,渔民利用声纳探知海底和捕鱼。

师:同学们说,算不算?掌声响起,好,加分。

板书

生甲2:在医院做心电图。

师:这个不是的,不能加分。关于心电图,同学们课后去查阅有关资料便町知

道。

生乙2:轮船航行在海里用声纳探测前方冰山的距离。

师:这个挺不错的,加分。

板书

生丙2B超检查身体的器官的病变。

师:灵活,加分。

板书

生丁2:超声金属探伤仪能探测金属内部存在的缺陷。

师:有深意,加分。

板书

生甲3:化学工业上用超声将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合的液体。(如油和水)混合在一起。

师:有创新,加分。

板书

生乙3:超声能破坏细菌结构,用来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杀菌消毒。

师:联系实际,重视应用,加分。

生丁3:用超声处理过的种子可以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

师:大家说这个应用好不好?掌声响起,加分。

现在我要向大家介绍超声加工。

超声加工是利用特制的工具作超声频率振动,通过液体中悬浮磨料来加工工件。主要用于加工各种不导电的硬脆材料,例如玻璃、石英,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可加工出各种形状复杂的型孔、型腔、成形表面等。超声与机械、电火花、电解等加工:方法配合使用,可使精加工时的去除率提高4倍以上,超声复合加工是超声加工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次声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动画(配有声音的)展示的火山爆发、地震、风暴、核爆炸、导弹发射等。

生:观看。

师;自然界中的火(11爆发、地震、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

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危害性也很大,下面开始第三软的竞赛答题,题目是:次声的危害与利用,答对加20分,答错不得分。

生甲4:次声能使机器设备破裂。

师:有可能发生,加20分。

生乙4:次声能使飞机解体。

师;你见过吗?有可能发生,20分。

生丙4:次声会破坏建筑物。

师:正确,加20分。

生丁4:在强次声环境中,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将受到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严重的会造成内脏出血,危及生命。

师:讲得很好,加20分。

生甲5:在地震、风暴发生日寸会有次声产生,我们可以利用次声预报灾害的发生。

师:懂得应用,加20分。

生乙5:狗在夜深人静时,听到次声时叫喊,可以防盗贼和犯罪分子。

师:正确,加20分。

师;(没有人举例了)如果没有例子了,第三轮竞赛就到这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结果:甲队90分.乙队110分。丙队100分,丁队90分,乙队第一名,丙队第二名,乙队派代表上台领小红旗,大家掌声鼓励。

师:现在我还要向大家介绍一个次声的危害的具体事例。

一艘国际商船在“火地岛”,发现了多年前神秘失踪的“马可·波罗”号帆船,而船上的一切没备及物品却完好无损。经科学家们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终于揭开了这些遇难者的“死亡迷”。原来都死于风暴所产生的“次声”。次声为什么能杀人呢?原来,人们内脏固有的振动频率和次声频率极为相似(0.0120Hz)。当外界的次声频率与内脏的频率相同或相近时,就会形成人体内脏的共振状态,产生种种不良反应。还会导致视觉模糊,吞咽困难,肝功能失调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四肢麻木,胸部产生压迫感。尤其是当人的腹腔、胸腔及颅腔内的固有振动频率与外来的次声频率相一致时,就会使人体的内脏系统振坏而丧生。因此有人正在利用次声的性质与特点,探索研制一种能导致入神经麻痹的“次声武器”。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9信息窗,了解自然界中一些发声频、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

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超声和超声的应用。

2.次声和次声的危害、应用。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超声与次声

1.入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20000Hz

2.超声与次声

频率高于2000Hz的声音叫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

3.超声的应用:碎石、B超、声纳定位、超声导航。

4.次声危害:对机器、建筑物、人体有伤害。

教学反思

该课属于应用课,是前面声音知识的大集合,声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所以实例很多,但这些现象让学生直接回答,他们又一下子说不上来,所以我们通过及时播放录像的方式把学生引领到一个个生动的情景中,录像能给人以真实的感觉,所以很少使用课件,学生参与积极,热情很高,也说明把他们的举起调动了起来。

但在录像素材方面,下一步还应进一步提供一些学生见得少的情景,如地震时动物的表现、龙卷风的情景等;在能体现国家高科技发展方面也应积极探索,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一节 光的反射(一)

教学目标

1.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2.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具体事例(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问题。

3.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观察到的具体事例(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用适当的语言表示。

(3)知道影子、日食、月食的形成。

2.难点

(1)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激光电筒、装有水的玻璃水槽、光屏、毛玻璃、蜡烛、火柴、乒乓球、大皮球。

教学过程

一、光的神奇

1.让学生感受五光十色的大自然及城市夜景的美丽。

播放根据课本图4—14—2为素材,并收集一些大城市的夜景制作的课件画面,并配有朗诵:由于阳光,大自然变得如此色彩斑斓;密密的树林,挡不住阳光“直”的追求;神秘的X光的杰作;五光十色的灯光给黑夜的城市带来光明,把城市装点得如此华丽;看,这是上海的东方明珠,这是北京天安门广场,这是厦门的鼓浪屿……这是福州五一广场上空交相辉映的光束……

2.让学生提问题,并引入新课。

师:光的世界变幻莫测,奥秘无穷,你最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物体是怎么发光的?

生乙:光是通过怎样的路径传播的?

生丙:光传播的速度是多大?

生丁:光的颜色的来源?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提得很好,这节课我们主要是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及其应用。

二、光的传播

1.光源。

师:你知道什么物体会发光?

生甲:太阳、月亮。

师:太阳会发光,月亮本身并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的光。

生乙:电灯、蜡烛、萤火虫、水母等。

师: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又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以上哪些物体是自然光源?哪些物体是人造光源?

生:太阳、萤火虫、水母是自然光源,电灯、蜡烛是人造光源。

板书

2.光的传播。

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有什么特点?

生: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v>v>v,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与气压、温度有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5 C 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真空不能传声。

师:光是通过怎样的路径传播的?

生:讨论、交流得出: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光是否也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呢?下面请大家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四个人一组一套实验器材。光源是用激光电筒(激光笔),为了便于观察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的传播路径,实验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实验中利用点燃的香烟或蚊香产生烟雾,就可以观察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2)实验中在水槽中放一光屏,让光束在水中紧贴光屏表面传播,或者在水中加入一些如奶粉之类的物质,使水呈浑浊状态,这样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3)做光在玻璃中传播的实验时,玻璃砖要有一面为磨毛面,并让光束紧贴着磨毛面在玻璃中传播,这样可以观察到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径。

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师:你们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光可以在空气、水、玻璃中传播,传播路径是直线。

生乙:光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沿直线传播。

生丙: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大家讲得很好,实验结论是要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所以结论应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板书

3、光线。

师:在物理学中,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并将这条带箭头的自线称为光线,许多光线在一起称为光束,如图。

师:光的传播是实际存在的,光线是人们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而画的图线。

4.应用——解释一些自然和日常生活现象。

(1)影子的形成。

师: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所以当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就会在物体后面形成影子,如课本P534—2

演示实验①:利用灯光做手影游戏。

(2)日食、月食的成因。

播放课件,向学生展示日食与月食现象的发生过程。

演示实验②:模拟“日食”现象和“月食”现象。

器材:蜡烛、火柴、乒乓球、大皮球。

方向:用蜡烛的火焰作为太阳、乒乓球和皮球分别作为月球和地球,让皮球绕着蜡烛的火焰运动,乒乓球绕着皮球运动。当蜡烛的火焰、乒乓球、皮球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时,皮球上的某一部分在乒乓球的阴影中,这种情况相当于日食。当蜡烛的火焰、皮球、乒乓球在同一直线上时;乒乓球在皮球的阴影中,这种情况相当于月食。

向学生介绍口全食、全环食、钻戒形日环食。

5光的传播速度

师:光的传播速度很快,单凭视觉几乎无法察觉到光传播所用的时间,所以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认为光的传播不需要时间的。直到17世纪才发现光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现在已公认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光速)约为3×108m/s,相当于每秒能绕地球赤道七圈半。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接近于真空。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的。

向学生介绍日晷仪的原理,和小孔成像的原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是自然光源,电灯是人造光源。(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为3 108m/sv=vv=v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光的反射(一)

1.光的神奇

2.光的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

人造光源:电灯、蜡烛。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路径和方向。

(4)影子、日食、月食的成因。

3.光传播速度

真空中光速c=3 108m/s v空气 v真空

v=v真空 v玻璃=v真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科学探究找到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估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提供大量器材,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选择器材,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思考,交流,动手,探索,感悟。从中会发现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

第一节 光的反射(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

2.难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生丙: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现象?

生丁:反射光与入射光存在什么关系?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资料,回去研究。

一、光的反射定律

师: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下面请问这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下面我们调换一下座位,请支持1的坐在左边,请支持2的坐在中间,请支持2的坐在右边,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过不要灰心,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现在三军对阵,如何决出胜负呢?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首先要设计实验方案,需要什么器材?怎样去做?请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光源、一个平面镜、一个可折转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铁架台,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其实验方案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议:这个设计方案行不行。

该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与课本P5547相同,可在光屏上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全班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生:分4个人一小组做实验,找反射光线。

师:123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反射光线将沿哪个方向射出?

生:沿1方向射出。

师:有没有沿23方向射出?

生:没有。

师:可见光沿23方向射出的猜想是错误的。

师:请1的支持者站起来,通过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其他同学也不要气馁,下次受到鼓励的可能就是你们。

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反射光的射出方向,谁能给这两条光线起个名字呢?

生:入射光的光线叫入射光线,反射光的光线叫反射光线。

师: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可以把我们在塑料板上找到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路径以及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在塑料板上画出来。因为两点决定一线,所以在找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的路径后,点两个点就可将其传播路径画下来。

生:在纸板上画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平面镜的位置,找两线位置关系。

师:反射光线的位置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生: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跟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相等。

师: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有两个(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同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有两个,你们说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和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到底指哪一个角呢?可见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不惟一的,为了更确切地描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我们需要添加一条辅助线,这条辅助线加在哪里合适?

生:讨论、交流。

师:请一位同学自己上台将辅助线加上。

师:这条辅助线与镜面垂直,既不偏向入射光线,也不偏向反射光线,非常“公证”地站在中间,像“法官”一样,因此我们就称它为“法线”,引入法线后,同学们考虑一下,如何描绘这两条光线的位置关系更确切?或者说就惟一了?

生:讨论、思考得出: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与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相等。

师:谁能给这两个角起名呢?

生: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师:根据一次实验的结果就能下结论吗?

生:不能。

师:怎么办?

生: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再做两次,并将实验所测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师:请大家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出表格。

生:

入射角i

反射角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师:用什么量入射角、反射角?

生:用量角器。

师:下面大家做实验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并将所测数据记录表格中,得出实验结论。

生:实验结论是: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师: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因此只能讲: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讲: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不能只考虑数值大小关系,还要考虑物理意义。

对课本P5547光路图你还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甲: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生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师:甲乙两同学回答正确,乙同学的结论你能用实验验证吗?

生乙:可以。如果将光屏的另一半以法线为轴向后折,在光屏的另一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了。

师:大家一起做实验探究,是这样的吗?

生:通过实验得出:是这样的。

师:可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请大家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生: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师:介绍“模型法”:一幅图三条光线就将光的反射规律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这就是物理学上常用的——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模型法”。

师:根据“逆向思考法”,若让入射光线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同学们猜想一下,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呢?

生:可能逆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怎么办?

生: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实验结果是什么?

生:入射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反射光逆着原来的入射光,可见,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二、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演示实验l:拿一块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某同学的眼上,问其,感觉如何?(刺眼)刺眼说明光很强,看不清。其他同学有没有这一感觉?(没有)没有说明光没有反射到你眼中。

演示实验2:拿一块面积、形状与平面镜相同的硬纸壳,再做相同的实验,再提问那个同学.问此时有何感觉?(不刺眼,能看清)反问其他同学能不能看清?(能看清),能看清说明有光射入你的眼睛。

师:光射到硬纸板上所发生的反射我们把它叫漫反射;光射到平滑镜面的反射我们把它叫镜面反射。

生:为什么会发生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教师取两张硬纸条,把一些大头针垂直插在硬纸条上,可以看到这些大头针互相平行,教师把其中一张硬纸条注意折几折后,插在这张硬纸条上的大头针不再互相平行。

师:平的纸条把它看成平滑的反射面,大头针看成法线,平行光射向平滑平面时,入射角相等,反射角也相等,光沿同一方向射出去,发生镜面反射。弯折的纸条凹凸不平。各个入射点的法线方向各异,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表面时,入射角不相等,反射角也不相等,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发生漫反射,让学生看课本P564—8,进行想象、理解。

注意:漫反射时,每条光线的发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我们通过对光的反射现象的探究,得出了光的反射规律,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知道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反思

作为新课标下光的反射一节内容,无论从教材的内容知识点数量和难度要求都大大降低了,而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上。所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手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动起来,而且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思考,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思考。尽管教材的本节内容和要求都降低了,但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出来的这部分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多发言、多探讨、多动手,真正地去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掌握知识也是这堂课的出发点。

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在实验探究中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

3.能在实际中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

2.难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黑白各半的16开的纸、薄玻璃板,跳棋子、光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J2501型光具盘、手电筒。

教学过程

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是有倒影的桂林侗族的风雨桥;一幅是跳舞的女孩在练功镜前矫正姿态……

师:平时,我们在哪些还见过类似的现象?

生甲:早亡起床在梳妆镜前梳头;

生乙:超市里货架后面放的镜子里也有同样的货物;

生丙:测视力时通过前方的镜子来观察视力表;

……

师:以上都是平面镜成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师: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桌面上的平面镜,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大家可以从外形、构造、成像特点等方面进行观察。

生:仔细观察平面镜。

师:从第二组第一位同学开始轮流依次回答,每个同学用一句话说出你的发现,注意听清别人的发言,不能重复。

生甲:平面镜的表面是平的,非常光滑。

生乙:平面镜是由玻璃做的,背后镀了一层东西。

生丙:平面镜可以成像。

生丁: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是一样的。

生戊: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生己: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远小近大。

生庚:平面镜所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可能相等。

师:同学们的观察可以归纳为三方面:外形特点、材料特点、成像特点,对于平面镜成的像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像的大小和物一样大吗?

生乙: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吗?

生丙:平面镜是如何成像的?

师:你们猜呢?

生丙:像的大小和物一样大。

生丁:像到平面镜距离跟物到平面镜距离不相等。

师:要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怎么办?

生:实验探究。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的观察,写出你认为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根据你的假设,思考你该怎样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进行研究,记录实验的数据和现象,归纳平面镜成像特点,下面按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巡视。指导探究,答疑解困。

师:好,实验做完了.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进行交流,每一小组派一个同学发言,说明你用什么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生甲:我们用了两个棋子,一个A放在薄玻璃板前的格子纸上,用另一个棋B移动使它和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体一样大,然后数AB到镜前的格子数一样,说明距离相等。

生乙:我们本来认为近大远小,叮是我们发现棋子A放在玻璃前不同远近的地方,B棋子总可以和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始终是一样大。

生丙:我们在棋子A的中心位置用笔画了一个点,在棋子B的中心位置也画了一个点,把两个点用线连接,用直角三角板量度,发现两个点到玻璃的距离相等且垂直于玻璃,说明物像等距,且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

师: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怎么验证?

思维点拔:实像会成在光屏上,虚像不会成在光屏。

生:用光屏放在棋子B的位置,看能否观察到棋子A的像。

师:大家动手实验,并说说你的结论。

生: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因为光屏上承接不到像。

师: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归纳、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生: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板书: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师:平面镜的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出示一支点燃的蜡烛。

师:看到燃烧烛焰的同学请举手,为什么你们能看到。

全体学生举手,生:因为烛焰发出的光沿直线传播进入我们的眼睛。

教师把蜡烛放在平面镜前。

师:现在看到烛焰的像的同学请举手,为什么你们能看到?

部分学生举手,生:因为烛焰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我们的眼睛。

师:另一部分学生你们为什么看不到?

生:因为反射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课件演示模拟平面镜成像原理:一个发光的物点发出两条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后进入眼睛,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一个像点。一个物体由无数个物点组成,每个物点都有对应的像点,无数个像点就组成了像,虚像是由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再用纸条模拟平面镜成像过程,教师在黑板亡边讲解边演示。如右图所示。

师:前面同学说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左右相反是因为参照物不同的一种不准确的说法,而近大远小是因为视角不同。

课件演示视角图。等高的物体当离人眼远近不同时,所夹的视角不同,近时视角大,所以我们觉得它大,反之则认为它小。

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师: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哪些应用。

生甲:潜望镜。

生乙:牙医用平面镜观察牙齿。

生丙:房间的一堵墙用平面镜装饰,使房间看起来更宽敞。

生丁:许多城市大楼采用玻璃幕墙进行装修,大楼外观更加华丽,可"美化城市。

师: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采用玻璃幕墙进行室外装修有什么缺点?(或者说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

生甲:会产生镜面反射,强烈的反射光线会影响某个位置居民正常的休息。

生乙:会产生光的反射,暴露了居民家的隐私。

师:玻璃幕墙反射光线,会影响居民正常的工作、生活、休息,这就叫光污染,已经引起了环保部门和建筑设计部门的重视,如何防止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

生甲:在面向居民住宅区的大楼外墙装修时不用玻璃幕墙。

生乙:在居民住宅区也安装一个大平面镜反射光线。

师: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将视线与讲台齐平,你能看到我放在讲台下的东西吗?

生甲:看不见。

师:我给你一面镜子,谁来帮助这同学?

生乙用镜子在讲台上方不断改变角度,最后使生甲看到讲台下方的粉笔盒。

师:在刚才实验中,平面镜作用是什么?

生乙:改变光路。

师:刚才平面镜与水平面成多少度角?

生乙:45

师:大家讨论归纳一下平面镜的应用有几方面?

生:平面镜的应用:①可以成像。②可以改变光路。

板书:平面镜的应用……

让学生阅读课本P60信息窗,了解弯曲镜子包括凸面镜、凹面镜和“哈哈镜”,弯曲镜子也是利用光的反射规律成像的,要求学生课后查资料了解“球面镜成像”。

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课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得出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以及平面镜的两种应用。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平面镜的应用。

(1)改变光路。

(2)成像。

教学反思

给教师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对平面镜提出了许多教师想不到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小镜子能照出很大的像?摩托车旁的镜是不是平面镜?实验结论的描述时,有同学大胆质疑:我找到像的位置了,可是为什么像总会更高或更低些?我动一动玻璃板后,有时又能用不亮的手电筒接到像呢?这位同学对实验的评估,我在自制教具时并没有考虑垂直问题(因为玻璃板事先有要求做成垂直支架),这一来倒在课堂上让学生给解决了,这让我深信:学生的细致可以超出教师!

第三节 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的与光有关的现象中辨认出光的折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通过对大量光的折射现象的具体分析,没疑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

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激光笔、水槽、一个可折叠的光屏、一块玻璃砖、铅笔、细线、几个小石块、烧杯、筷子

演示实验:细长铁丝(当作鱼叉),鱼(塑料片剪成的),装满水的塑料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分组实验。

(1)让学生观察空烧杯的底和盛满水后烧杯的底看起来有什么变化。

生:烧杯的底盛满水后上升了。

(2)让学生观察筷子放在装满水的金属碗中,在水面处出现了什么现象?

生:筷子在水面处折断了。

(3)让学生观察笔放在玻璃砖后,出现了什么现象?

生:笔看起来折断了。

2.演示实验。

刺鱼”活动(个别学生上台演示)

各组取小桶一只,加入适量的水,把数条“小鱼”(如图所示)通过细线绑在石块上,浸入水中,使“龟”潜入水中较深的位置。甲、乙两位同学,用细铁丝作鱼叉,快速向“负”刺去,把鱼刺出水面为成功,只准刺一次,看哪个同学能够成功。

有的同学失败了

师;是否对准了“鱼”才刺去?

生:点点头。

师:为什么对准了却剌不到呢?

有的同学成功了

师:是否对准了“鱼”才剌去?

生:不是,叉子往“鱼”的下方刺去。

师:为什么对准“鱼”下方就会剌中。

师:以上各种现象,都是光的折射现象,由此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演示实验:在水槽中放置一个光屏、光屏一半露出水面如果P624—21所示水中滴人少许牛奶,搅拌均匀,让激光笔发出的光紧贴着光屏斜射向水面让学生观察现象。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甲: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生乙: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即偏折)

引出光的折射概念

板书: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即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如图所示。

教师向学生介绍关于光的折射的几个名词:入射光线AO、折射光线013、法线ON,入射角i,折射角

2.光的折射规律。

师:对光的折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光的折射遵循什么规律?

生乙:入射角与折射角关系如何?

生丙;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关系如何?

师:我也想提出问题:如果入射角增大、折射角是增大?还是减小?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吗?

师:你们的猜想是什么?

生甲: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生乙: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生丙: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可能在同一平面上。

生丁:如果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可能减小。

生戍:入射角一定是大于折射角。

师: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还是要用实验来验证,你们准备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

生:用刚才演示光的折射现象的装置就可以研究光的折射规律。

师:下面4个人一组进行探究实验,请你们先讨论实验步骤,即先研究什么?后研究什么?并写在纸上,还要在纸上画出光路图。

学生讨论、交流。

师:请大家将你们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与实验内容互相交流,并请某组一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

生:实验装置如课本P624—21所示。

(1)观察折射光线、法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2)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

(3)改变入射角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情况。

(4)换用玻璃砖,将上面的实验过程重复一遍。

(5)让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观察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变化(大小关系)

师:如何观察折射光线、法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生:光屏是一个以法线为轴线可折叠的,先让光屏在一个平面上,在光屏上是否能观察到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再将左半边的光屏向后折或向前折,在左半边光屏上可观察到入射光线的同时,在左半边光屏上是否能观察到折射光线?当光屏两半边在同一平面亡时,可在光屏上同时观察到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而当光屏两半边不在同一平面上时,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折射光线,说明入射光线、法线和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

师:如何比较入射角和折射角大小。

生:靠观察目测比较角度大小。

师:大家可在光屏上空气和水分界面画一条直线,画出入射点,并在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上画个点,取出后在光屏上画出折射光路图,用量角器可测量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然后画在纸上进行交流。

下面大家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检查,解困答疑,并加以指导。

师:下面请第三小组将你们探究实验得出的光的折射规律向全班同学交流。

生甲: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师:有补充的吗?

生乙:光从空气斜射向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见折射角不一定小于入射角。

师:讲得很好,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根据光路的可逆性,我们也能得出以上结论。

生丙: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可知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师:对刚才同学的发言大家给予掌声鼓励。

师:当光线从空气垂直射向水面,入射角为零,折射光线方向改变吗?折射角为多少?

学生实验探究

生:当光线从空气垂直射向水面。折射光线方向不改变,入射角为零,折射角也为零。

3.光的折射现象的应用。

师:你见过海市蜃楼吗?你知道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吗?

生甲:从报纸报道上知道有海市蜃楼的现象。

生乙:从电视上看到海市蜃楼。

生丙:我从科普读物上知道海市蜃楼产生的原因是光的折射现象产生的。

在我国的古书《史记》、《梦溪笔谈》中都有关于海市蜃楼的记载,宋代大诗人苏轼在《登州海市》的诗中也描述过海市蜃楼的奇观。可见,海市蜃楼是一种不算少见的自然现象。

海市蜃楼是怎样发生的?

我们已经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其实严格地说,光只有在均匀的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如果介质疏密不均,光线就不会沿直线传播,而会发生折射。

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多发生在夏天的海面上。夏天,较热的空气笼罩海面,但是海水比较凉,海面附近空气的温度比空中的低。空气热胀冷缩,上层的空气比底层的空气稀疏,来自地平线以外远处物体的光线,本来不能到达我们的眼中,但有一些射向空中的光线,由于不同高度空气的疏密不同而发生弯曲,逐渐弯向地面,如图43—3所示,进入观察者的眼睛。逆着光线望去,就感到看见了远处的物体。

师:有的同学喜欢游戏,看水只有齐腰深,可到水中就不止了,这是什么原因。

生:这是光的折射现象。由于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而人的眼睛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造成的。

师:同学们学了光的折射知识,要懂得应用到生活中,在游泳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课本P624—20,在水中的铅笔为什么“断”为两段?教师边讲边画光路图。

师:利用光的折射还可以制成各种改变光路的器件,其中应用最普遍的是三棱镜和透镜。

演示实验:

(1)一束光经过三棱镜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2)一束光经过凸透镜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板书:光折射现象的应用。

课堂归纳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我们知道了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规律和折射现象的应用,重点是由科学探究得出光的折射规律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现象

法线ON,入射角i。折射角

2.光的折射规律

3.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课难在探究,因为学生初学物理,他们的物理思维还没有形成,更不用说实验探究能力的具备了,所以本课的探究不能放的太宽泛了,在探究前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的思考,考虑学生可能出现哪些问题,然后考虑如何正确的引导。因为有光的反射一课做铺垫,所以本课学生动手操作降低了一定的难度。在探究三线共面的时候,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表达能力有差异,可以考虑师生共同完成。不要花太多的时间,为在后面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和课堂练习挤出时间。

第四节 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1.通过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用实验让学生体验色光的混合和颜料混合是不同的。

2.能用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知识简单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使学生对探索自然充满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

(2)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使学生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

2.难点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实验。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水槽、平面镜、光碟、两个相同的三棱镜、投影仪、铁架台、光屏。

学生实验:三只聚光灯、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胶片、光屏、放大镜、颜料盒、调色板

教学过程

一、研究光的色散

课前要求你们做课本P664—28实验,实验观察:太阳光经玻璃、水反射和折射后产生的现象,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看到了白色的太阳光变成彩色的了。

师:做这个实验,最好在阳光下进行。纸板离盛水脸盆近了,光斑展不开,现象不够明显,远了,光斑亮度不够,现象也不明显,所以实验时要进行调整,获得较好效果、

师:将光碟放在阳光或日光灯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从一个三棱镜射出的光还是白光吗?有几种颜色,分别叫什么?七色光从第二个三棱镜射出后,是什么颜色的光?

生甲:从第一个三棱镜射出的光不是白光,是七种颜色的光,分别叫红、橙、黄、绿、蓝、靛、紫。

生乙:七色光从第二个三棱镜射出后又变成一束白光。

师:白光分解成七种颜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七种颜色的光汇合后变成一条白色光带,叫色光的复合。

师:你在生活中是否看到过自然界中的彩虹?如果看到过,请你回忆一下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看到彩虹的?

生:夏天雨后的天空中看到过彩虹。

演示实验:取一只小型的废白炽灯泡或小电珠,去掉灯脚与灯丝等,在里面装满清水。再取一个不透光的硬纸板,在板上开一个与灯泡直径相仿的孔,用较强的光通过板上的孔照射到灯泡上。在板上灯泡一面可以看到孔的周围有一圈彩色的光环,从内圈到外依次是紫、靛……等色,最外圈是红色。如图44—24所示。

也可利用浇花或美发用的小喷雾器产生喷雾的效果,调整喷水雾方向,使观察者能够在背对太阳的方位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彩虹?人造彩虹中有几种颜色的光?如何排列?

二、色光混合及物体颜色

学生探究实验:4个人一组在聚光灯前蒙一块有颜色(红色、黄色或蓝色)的透明胶片,再将其发出的光投射出白色屏幕上,形成有部分光交汇。

师: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甲:透明物体的颜色与透过的光的颜色相同。

生乙:不同颜色的光能混合成另一种颜色的光。

生丙: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可以得到白光。

生:看到了彩色扇面。

师:可能有的同学课前没有做以上两个实验,请课后留下来补做。

演示实验:取两个三棱镜,一个带狭缝的挡光板和一个白色光屏,

在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时,理想的光源是太阳光,可以用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实验室内,通过有窄缝的挡光板后入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注意入射光线要从底边方向斜向上射入三棱镜,将光屏放在棱镜的另一侧面,使三棱镜绕自身的轴线微微转动,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彩色的光谱带。光屏与棱镜的距离调节在0.5m左右为宜,这样得到的彩色光谱带清晰。

做七色光的混合实验时,两块棱镜的相对的边要平行。光屏距棱镜的距离约1m,这样才能观察到混合后的白光。

实验光源也可以是日光灯、功率较大的白炽灯等。

实验时,开启投影仪,调节三棱镜高度并转动三棱镜,可观察到屏幕上白色光带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光带现象。

将另一个三棱镜也安装到铁架台上,位置如图44—3所示,适当调节后,可观察到七色光带又汇合成一条狭窄的白色光带。

师:实验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而其他颜色的光则都可以通过红、绿、蓝的适当混合而得到的,因此,红、绿、蓝三种颜色被称为光的“三基色”。

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和计算机显示器的屏幕上艳丽的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光合成的。

板书:2.光的三基色

学生探究实验:学生4个人分一组在调色板上试试,能否用红、黄调出橙色?用红、蓝调出紫色?用黄蓝调出绿色?用调出的颜色再混合,并改变不同颜色混合时的比例,还能调出哪些颜色?

生:探究、交流。

师:各种颜色的颜料的混合能否调出红、黄、蓝?

生:调不出。

师:红、黄、蓝被称为颜料的“三原色”

板书:3.颜料三原色

师:你们将这三种颜色调在一起,试试会调出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混合在一起,会产生白光,颜料的三原色调在一起会变成黑色。

自然界的色彩种类繁多,不同的色彩搭配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使人产生联想。看到黄、橙、红的暖色,你会联想到什么?看到绿、蓝、紫等冷色,你又会联想到什么?

生:看到暖色我会联想到太阳、火等,看到冷色我会联想到草地、水等。

师:冷暖色的对比与协调,能产生美妙、生动的色感。

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叫光的色散。自然界中的彩虹就是光的色散现象。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又会变为白色,这叫光的复合,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教师简要地对本节课全班同学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2、光的三基点:红、绿、蓝

3、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教学反思

上课之前,学生对物体的颜色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因此如何让学生能够从科学的角度解释物体的颜色,就成为本节课的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在介绍光的色散知识基础上,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光的反射知识,让学生理解,我们看到哪种颜色,其实就是那种颜色的色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联系到教室里不同颜色的物体,举例说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由此联想到电影屏幕为白色的原因,进一步提问,放映机的灯泡发出了白光,但照到屏幕的却是五光十色,其原因在于光透过了有颜色的透明胶片,让学生体会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这样从生活中挖掘的现象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程的理念。

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具准备

老花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

生甲:穿衣镜、汽车后视镜、交通镜、哈哈镜。

生乙: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平光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

师:请同学们对你们见过的这些镜子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根据。

生甲:根据镜面的形状来分,镜面是平的有:穿衣镜、三棱镜、近视眼镜,平光镜;镜面是弯曲的有:哈哈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交通镜、汽车后视镜。

生乙:根据能反射光和能透光来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平光镜、三棱镜、放大镜。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即透镜。

二、新课内容

1.提出问题。

师:对于生活中的透镜,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透镜都是用玻璃制成的吗?

生乙:透镜有多少种?

生丙:近视眼镜度数与什么有关?

生丁: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

生戊: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怎么对远视眼睛和近视眼睛进行矫正的?

生己:《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旅行家们为什么能用冰透镜取火?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陆续探究,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其中的两个问题:透镜有多少种?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0内容,并完成投影幕上的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

(2)中间厚、边沿薄的透镜叫 ,它是利用 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3)中间薄、边沿厚的透镜叫 ,例如

(4)一束平行光通过 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所以 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5)右图中的F点叫透镜的 F点与O点的距离叫透镜的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生:用手摸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

生:用手摸镜片是凸透镜的就是老花眼镜,镜片是凹透镜的就是近视眼镜。

师:冰透镜为什么能生火?是哪一种透镜?

2.作出假设或猜想。

生:应该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就来用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仪器?

生甲:需要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太阳光或手电简发出的光)

生乙:还需要纸板、笔、尺子。

师:怎样进行实验?

生: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板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用尺子测出这个点到光心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将凹透镜也正对太阳光,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看在纸板上是否能观察到最小、最亮的光斑。

4.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带齐仪器(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纸板、笔、尺子)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完成实验,并测出凸透镜和老花镜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启发、指导。

5.分析论证。

师生回到教室。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师:请你们将所观察到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现象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出来,画在纸上,再与课P704—37比较。同样画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再与课本P734—42进行对比。

师: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师:什么叫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生:平行光经凹透镜发射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6.实验评估。

师:刚才的实验结论可信吗?是否还有什么因素没有考虑?

生:刚才我们用的透镜都是玻璃做的,如果用冰、水做的,材料不同,会影响结论吗?

师:请同学们用桌上的灯泡和水来探究水透镜对光的作用。

生:将水倒入废灯泡中,拿到太阳光下一试,它仍然能将太阳光会聚。

师:冰透镜对光的作用,同学们可以回家去做。目前我们能想到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结果是可靠、可信的。

7.交流与合作。

师: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交流所测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一样?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凸透镜的焦距?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

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甲: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生乙:我最感兴趣的是探究水透镜对光线作用。

生丙:我最感兴趣的是到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做实验,感觉很轻松、愉快。

课堂归纳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透镜有凸透镜、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我们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下课后交给组长,并进行登记。

板书设计

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

1、透镜

2、焦点F,焦距f,主光轴、光心O

教学反思

实验是物理的重要基础,做好演示实验尤其重要。在讲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我做了两个演示实验,分别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由于吸取上次教训,有的老师在用光具座做实验时,由于电压调过大了,致使灯泡爆坏了一个。我更是小心翼翼了,不敢调过高。但这样光线就不是很亮了,效果不明显。再加上实验室没有窗帘,亮堂堂的,后面的学生几乎看不到实验现象。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画光路图,有一部分学生画不出来。坐在前排的学生也只有少部分画对。叫学生上黑板画时,也是画错了大半。我想这主要是由于实验现象不够明显造成的。不过还好,我事先准备了两个视频,也是关于这两个实验。只不过只能让学生看了。要是演示实验能够做好的话,我想学生的视觉更直观些,效果也许会好。所以说做好实验在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

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2.初步学习根据探究目的制定的探究计划和选择实验需要的器材。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初步分析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意义、方法。

2.难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意义、方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灯泡、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透镜有几种?分别叫什么?它们对光线有什么作用?

2.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二、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大家先进行分组实验:用一凸透镜在灯泡与墙壁之间移动,你们可观察到什么?

学生动手实验:用一凸透镜在灯泡与墙之间移动。

生甲:可在墙上得到放大、缩小或等大的灯丝的像,也可能在墙上看不见像。

生乙:可在墙上得到正立或倒立的像。

师:对于凸透镜成像,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凸透镜成像有何规律?

生乙: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是否就是影响凸透镜成像情况的主要因素?

2.假设或猜想。

师:你们的猜想是什么?

生甲: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生乙:与焦距有关。

生丙:与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有关。

生丁:与像距有关。

3.设计实验。

师: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生:实验

师:很好,大家都想到了实验,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你们准备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方案来证实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生:观察光源和凸透镜不同距离时成像的情况,以研究影响凸透镜成像的因素。

演示实验:教师出示两个焦距相差较大的凸透镜做一次简单的演示,让蜡烛与两个凸透镜距离相同,所成的像不同。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蜡烛到两个凸透镜的距离相同,所成像不同。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情况不仅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有关,还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个专用的光学实验器材—一光具座。光具座上可以固定凸透镜、光屏、放置蜡烛,还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有刻度尺,可直接读出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使用方便。

教师边介绍边示范,并指出实验时仅供选用。

师:实验时需哪些器材?

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具座、白板

师:还需要知道什么数据?

生:凸透镜的焦距。

师:你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

生甲:用实验测得。

生乙:查阅说明书。

生丙:问老师。

师:你们想的这几种方法都可以,不同组的桌面上的凸透镜焦距不同,由于时间有限请你们查阅桌面上的说明书,弄清凸透镜的焦距。

学生查阅并交流凸透镜的焦距。

师:实验时你们准备的蜡烛、凸透镜、光具座和白板,它们起什么作用?

生:凸透镜用来成像,蜡烛作为物体,白板作为光屏,光具座起到支架作用,还可直接读出物距u和像距V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72,注意观察表格中的各个项目做到对实验中要测量数据,观察的现象心中有数。由表格可知,有6行空格,说明我们要取6次以上数据。另外,实验中还需要注意几点,现在请问学们看投影。

教师调节实物投影,演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边演示边讲解。

师:同学们面向光具座上的刻度尺,从左至右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点燃蜡烛,调整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因为我们观察的是烛焰的像,这样才能在光屏亡得到完整的像。第一次实验先把蜡烛移到离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使它们底座上的红线对准整数刻度,如使它们之间的距离为30cm,定好物距后,只能移动光屏找烛焰的像。这时观察光屏,轮廓模糊的不是真正的像,当找到清晰的像时,记下像的大小、倒正及物距、像距,填人表格第一空行,第二次缩短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如到25cm,再移动光屏找烛焰的像,记录数据,总共改变物距6次,最后一定要让蜡烛离凸透镜较近,在光屏上找不到像为止。请同学们将光屏拿掉,眼睛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将观察到的像情况填入表格。现在同学们对实验的目的和方法、步骤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并写在纸上准备全班交流。

生:讨沦、制定实验步骤。

师:请第5小组的向全班同学交流你们的实验步骤。

我们小组制定的实验步骤是:

生:(1)用查资料法获得凸透镜的焦距。

(2)认识光具座,将实验器材按蜡烛,凸透镜,光屏顺序放置,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30cm25cm15cm12cmlOcm8cm3cm处,移动光屏,使光屏上烛焰的像最亮,最清晰,观察像的大小、倒正、虚实,读出物距,像距并记入表格。如果蜡烛离凸透镜较近,移动光屏.承接不到像,可拿掉光屏,眼睛透过凸透镜观察像的大小,倒正、虚实,记下物距。

(4)将以上实验重复一遍。

以上实验步骤,是在教师补充、完善的基础上用字幕打出。

4.进行实验。

师:好,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最快、最好,注意分工合作。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检查,答题,指导。表扬做得快,做得好的学生,同时也鼓励做得慢和做错的学生,对不会做的个别学生当场指导。

5.分析论证。

师:现在同学们完成了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结合前面的猜想,你们得到什么结论?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投影一组较标准数据,让学生讨论。

生甲:我们组得到的结论是: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关,因为我们每次实验前都先改变物距,再找烛焰的像,物距不同,像也不同,像距也不同。

师:说得很好。证实我们的第一个猜想是正确的,同时可推翻第三个猜想,因为像距也是由物距决定的。

生乙:我们组认为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当物距大于像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说明同学们不仅认真做实验,还动脑筋思考了,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学习方法,如果养成习惯,相信同学们会越学越好。

如果我们知道的凸透镜的焦距是l0cm,请同学再仔细观察投影的数据,凸透镜成像具体还有哪些规律?再讨论一下。

提示: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用凸透镜的焦距来表示。

师:请第6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两倍焦距之外时,成缩小、倒立的()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两倍焦距处时,成等大、倒立的()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焦距以内时,成放大、正立的()像。

教师应给予启发,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并将该结论投影在屏幕上。

括号内留着待全面补充是实像还是虚像。

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6.评估。

教师投影两组不太理想的数据,让学生评估。

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的数据,哪个数据有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生甲:第4组的物距大于焦距,成的像是缩小的,可能读数错误。

生乙:可能蜡烛烧短了,在光屏上没得到完整的像。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实验中当蜡烛离凸透镜很近时,为什么在光屏上找不到像?而看到的是一块模糊的光斑。

生:因为光线没有在光屏上会聚。

师:回答得很好,平面镜成像,像是怎么形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生: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是虚像。

师:对。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当蜡烛离凸透镜很近时,蜡烛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不能会聚,其反向延长线在物体同侧会聚而成,所以是虚像。我们只能透过凸透镜,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才能观察到,所以不能用光屏承接的是虚像,能用光屏承接的是实像。

板书:2.实像和虚像

并补充以上凸透镜成像规律中( )内的内容,得到完整的结论。

课堂归纳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科学探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生甲:我学到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生乙:我知道了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生丙:我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学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1.凸透镜成像规律。

2.实像和虚像。

教学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向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常在教这部分内容时,往往先在教室里演示一遍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再来验证一遍.虽然学生在实验时都能在光屏上找到像,但只是照样画葫芦,结果对于物距,像距,焦距有些学生还是弄不清楚,对于规律也是记不牢,且容易忘根据新教材注重探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我安排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几个过程,并在得到初步结论时,及时用作图法帮助理解记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眼睛的简单构造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验模拟,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方法。

3.培养学生跟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4.使学生有自觉保护视力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如何保护和矫正视力。

(2)知道用实验解决问题。

2.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视力的矫正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课件、气球、眼球挂图:几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凹透镜、一组眼睛模型、眼保健操乐曲磁带、三用机。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大家都知道,眼睛是认识世界的窗户,如果眼睛瞎了,你们想象一下你们的生活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甲:我们将看不见任何东西,整天在黑暗中摸索,很痛苦。

生乙:我们无法看书、写字,只能用手触摸盲文,用针刺出盲文代替书写。

生丙:我们将看不见蓝天、白云,过马路也不方便,将看不见同学的笑容。

……

师:眼睛瞎了,是很痛苦的。有的人先天就是瞎子,有的人因事故或疾病眼睛瞎了,我们健康人在生活中应该关心、爱护盲人,特别是过马路时要主动为盲人带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一辈子就只有一双眼镜,平时大家要注意用眼卫生,好好爱护自己的眼睛,每年的66日是世界爱眼日。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眼睛与视力矫正。

板书:第六节 眼睛与视力矫正

二、新课教学

1.眼睛的视物原理

提出问题:

师:对于眼睛,大家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我想知道眼睛是怎么看见物体的?

生乙:我想知道眼睛的构造。

生丙:我想知道眼睛变成近视眼、远视眼的原因。

生丁:我想知道近视眼镜,老花镜是怎样矫正近视眼、远视眼的。

……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以上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都要逐一探究。人眼的构造大家在生物课上学过,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人眼的构造由外到内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

教师出示眼球构造挂图或课件演示。

师: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课件演示课P754—47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大家想一想眼睛看物体与什么类似?

生:与凸透镜成像类似。

师: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来看,眼睛看物体相当于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的哪一种?

生:相当于物体距离凸透镜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板书:(1)人眼视物相当于凸透镜成像

师:请一个同学在教室的最前排和最后排看黑板上同一个“大”字。

小明同学在不同位置都能看到“大”字,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知识,远近不同的物体成的像的位置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要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视网膜(光屏)要不断移动(即眼球在不断变化用气球模拟),请大家思考一下:到底什么在变?

生:不是眼球在变,只能是晶状体在改变形状和焦距。

师:对。其实眼镜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晶状体在睫状体的作用下,改变厚薄,改变焦距(即调焦)

课件演示正常眼看远处物体和正常眼看近处物体动感、形象,使学生加深印象。

板书:人眼看远近物体原理: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2.视力的矫正

师: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这是大家切身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请大家先自学几分钟。

课件演示课本P764—48(a)近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前,4-48(b)远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后。

演示实验:用几个有不同焦距的凹透镜在凸透镜作为眼镜片,一个光源和一组眼睛模型如课本P76-774—494—50来探究视力矫正的方法。

模型中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着色液体则表示玻璃体。

用光束照射每个眼睛模型,让学生根据光束聚焦位置确定出每个模型代表的是哪一种眼睛。

生:a是正常眼,b是近视眼,c是远视眼。

(1)探究近视眼的矫正。

师: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亡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为了能看清物体应在近视体眼睛前面放一个什么镜?说出根据。

生:应放一个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演示:放一个凹透镜,光还是会聚在视网膜前。

师:怎么办?

生:换一个凹透镜。

师:换——个什么样的凹透镜?

生:换一个更凹的凹透镜,即焦距更短的凹透镜。

师:怎么判断?

生:用手摸。

演示:用一个焦距更短的凹透镜可以使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师:町见要矫正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板书:(1)近视眼的矫正:配戴凹透镜

师:近视眼还有其他方法矫正吗?

生:激光治疗。

师:介绍激光治疗的原理。

(2)探究远视眼的矫正。

师: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面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为了能看清近处物体.应在远视眼前面放一个什么镜?说出根据。

生:应放一个凸透镜,因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演示:放一个凸透镜,光还是会聚在视网膜后。

师:怎么办?

生:换一个凸透镜。

师:换一个什么样的凸透镜。

生:换一个更凸的凸焦镜,即焦距更长的凸透镜。

演示:换一个焦距更长的凸透镜,光还是会聚在视网膜的。

师:怎么办?

生:换一个焦距更短的凸透镜,凸透镜焦距越短,折光能力越强。

演示:换一个焦距更短的凸透镜,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板书:(2)远视眼矫正:配戴凸透镜

课件演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3)眼镜的度数。

师:透镜焦距f的长短标志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 表示,即 =

如果某透镜的焦距是0.5m,它的焦度就是 ==2m 1

如果远视很严重,眼镜上凸透镜的折光本领应该大一些,透镜焦度就要大一些。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倒如,1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m 1,它的焦距是lm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近视眼和远视眼患者应到有关的眼科医疗部门去检查,请眼科专家诊断应戴什么样的眼镜,如果配制不好,会加剧视力下降。

师:正常眼、近视眼的同学平时应如何做到卫生用眼?

生甲:不要长时间连续用眼,要注意休息。

生乙:要讲究卫生,毛巾要勤洗、勤晒。

生丙:要经常做眼保健操。

……

师:大家讲得很好,下面请大家在眼保健操乐曲声中做一遍眼保健操。

课堂归纳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眼睛的构造,人眼视物与凸透镜成像一样,知道了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及矫正,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平时应注意保护眼睛。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一)

1.眼睛

(1)人眼视物相当于凸透镜成像。

(2)人眼看远近物体原理: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2.视力矫正

(1)近视眼的矫正:配戴凹透镜。

(2)远视眼的矫正:配戴凸透镜。

(3)眼镜的度数 100

教学反思

设计这节课时,努力把握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创设情景、设计提问、课件引导,力求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会知识的目的。首先,我通过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入手,为眼睛的成像知识作铺垫;然后把眼睛成像和照相机成像作比较,调动了学生想要了解自己眼睛的有关问题,从而很快进入正题。对关于人眼看远处、近处物体都能看清是由于晶状体的厚薄在发生变化来调节的这个问题,我主要是通过课件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的。让学生明白凸透镜的厚薄不同,它们的焦距、折光能力等都有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人眼看远近物体都能看清的原因是晶状体在调节。另外,关于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治,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光路图,利用他们所学过的知识寻找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通过课件模拟对以上两种眼病的矫治,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用途。

2.通过对光学仪器的介绍,使学生认识物理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3.通过介绍显微镜、望远镜的发展和功能的增强,使学生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科技的持续性发展将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放大镜、照相机、摄影仪的成像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2.难点

(1)放大镜、照相机、摄影仪的成像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放大镜、光屏、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

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u>2f时,成倒立、缩小、实像,像与物在透镜异侧。

f时,成倒立、放大、实像,像与物在透镜异侧。

u时,成正立、放大、虚像,像与物在透镜同侧。

二、课题引入

利用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人们制成了许多光学仪器,就像特殊而神奇的“眼睛”,拓展了我们肉眼的功能。

板书: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

三、新课教学

1.放大镜。

师:请同学们用桌面上的凸透镜靠近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课本上的字被放大了。

师:那么你手中的凸透镜就是什么?

生:就是放大镜。

师:对。再请大家判断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还是异侧?是实像,还是虚像?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是虚像,因为用光屏承接不到像,所以是虚像,眼睛与物在透镜的异侧,透过凸透镜观察所成的像,所以像与物在透镜同侧。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讲得很好,放大镜的焦距是较短,还是较长?

生:我猜放大镜的焦距较远。

师:对。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生:隔着放大镜看较近的物体,物体是正立、放大的,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物体是倒立、缩小的。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生:因为放大镜是凸透镜,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u,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像,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u>2f,所以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像。

师:讲得很好。用放大镜观看近处的物体,物距小于焦距时才是放大的。因此,物体应放在离放大镜小于焦距的位置才合适,在什么位置所成的像最大?请大家观察。

生: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接近于焦距时,所成的像最大。

师:对,请全班同学都进行观察。

板书: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成正立、放大虚像。

2.显微镜。

师:用放大镜能观察细胞吗?怎么办?

生:不能,用显微镜。

学生分组实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

师:课前我已要求大家查资料,关于显微镜你知道什么?请大家踊跃举手起来向全班同学交流。

生甲: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生物细胞等人眼无法看见的物体。

生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研制了电子显微镜和隧道显微镜。目前通用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50万倍。借此人类能观察到许多物体的细微结构;用隧道显微镜甚至可以看到金属原子,因此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

师:两位同学讲得很好,还有吗?

生丙:还有超声显微镜。这是利用超声显示物体微细结构的装置,又称声学显微镜,又简称声镜。原理是利用物体声学特性的差异来显示物体,所谓物体声学特性指的是声阻抗率和声衰减,它们与物质的弹性和黏性有关。超声显微镜给出的是物体的声学像或弹性像。

超声显微镜不需透光,对样本片不需染色,不要损坏样品表面即可进行内层观察,适合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检验等。

生丁:我还知道场离子显微镜。一种分辨率极高(2—3nm),能直接用于观察金属表面原子的分析装置,简称FIMFIM是一种点投影的显微镜,它与通常的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不同,它成像时不使用磁或静电透镜,是由所谓成像气体的“场电离”过程来完成的。

师:以上几位同学讲得很好,大家以掌声鼓励。

下面请大家看课件播放的动画及配文。

画面一:显微镜构造成像过程

配文:显微镜是增大观察微小物体视角的。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凸透镜。物镜的焦距f短,目镜的焦距f较长。物体放在物镜焦点与两倍焦距之间、接近焦点,物镜所成的实像在目像的焦平面上,目镜中看到的是虚像。

显微镜的物镜焦距要短的原因之一是取得较大的放大率,镜筒也可做得短一些,用起来方便;原因之二是物镜可以更接近物体,因此进入镜筒的光通量可以增多,像容易看到清楚一些。

显微镜的目镜焦距要大于物镜的焦距,但不可过大,因为焦距过大将降低显微镜的放大率,而且要用较长的镜筒,使用起来不够方便。

3.望远镜。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

学生分组实验: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远处物体被放大了。

师:远处的物体真的被放大了吗?

课件演示动画:望远镜的构造及成像过程。

配文: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师:有疑问吗?

生:物体距离物镜很远,它的像却离物镜很近,根据前面探究的结果,这样所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会感到物体被放大了?

师: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用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除了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你们还知道哪些望远镜?

生甲:哈勃望远镜。

生乙:射电望远镜。

板书:3.望远镜

4.照相机和投影仪。

让学生观察照相机的构造。

师:你能说说照相机的构造吗?

生:镜头、机壳、调焦装置、取景窗、快门按钮……

师:照相机的“像”是怎么形成的?

生:照相机的镜头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亡,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师:讲得很好,下面请看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照相机的构造、成像过程。

师:照相机的成像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哪一条?

生: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

师:你知道有哪些照相机吗?

生:傻瓜机、数码照相机……

板书:4.照相机和投影仪

教师向学生介绍投影仪,并用课件演示投影仪的构造和成像过程。

师:投影仪成像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哪一条?

生:当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

师:这节课大家都很认真,积极发言,特别是积极查资料,这种习惯要保持,可以大大扩大你们的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

课堂归纳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你有什么收获。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神奇的“眼睛”——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投影仪的用途。以及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师:讲得很全面又简练。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二)

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成正立、放大、虚像。

2.显微镜。

3.望远镜。

4.照相机和投影仪。

照相机工作原理:u>2f,成倒立、缩小、实像。

投影仪工作原理:f成倒立、放大、实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照相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的工作原理,要想让学生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必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那就是凸透镜成像的工作原理。学生只有在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才能够上好本节课。所以在上本节课之前,务必的要进行一下课前的复习准备工作。我经过对凸透镜成像的工作原理的复习之后,发现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照相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工作原理上就容易多了。另一方面,我又让学生对比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工作原理的不同,由此又通过对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第一节 质量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属性。

2.知道生活、生产中测量质量的工具。

3.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并且能进行简单的使用操作。

4.拓展学生的视野,认识不同物体质量不同,大致了解质量的数量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属性。

2)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

3)熟悉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

2.难点

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教具准备

橡皮泥、演示用托盘天平及砝码、物理天平、分析天平等测量工具或挂图。学生用:每组托盘天平一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物体,它们占据一定空间,有形状、形态和大小,都是由一种或几种材料构成,构成物体的材料人们称之为物质,例如桌子是由木头构成的,羊角锤是由铁和木头构成的。但不同的物体,构成它们的物质多少,这就是本节将研究学习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教师出示一块冰、一颗铁钉、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一块木板、一把铁锤、一桶水等物体

出示顺序随机,让学生观察。

问题:  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归纳:上述物体可以分为三类: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的;冰块和水为一类,它们都是水,只是状态不同而已。

教师:铁钉和铁锤、木板和米尺、冰块和桶里的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

结论: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由上面的观察看出:木板、米尺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

教师: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

板书

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出示:一个牙膏皮。

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

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符号:kg。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

单位:吨(t)、千克(Kg)、克(g)、毫克(mg)

出示:1分米3的纯水。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请学生看课本图7-4国际千克原器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

1=103千克、1千克=103克、1=103毫克)

  请学生观察课本图7-5 单位换算及某些物体的质量,了解某些物体的质量大小,并将单位换算练习完成,请学生回答换算结果,教师纠正。

  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信息窗,课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此处可用幻灯片投影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物体的质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测量质量的工具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讲解:日常生活中买粮、买菜,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

提问:谁能说出每种工具的主要优点?

台秤、案秤使用方便;杆秤携带方便;电子秤能自动显示质量的价格。

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

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称量值、最小刻度值

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零刻线在哪里?量程多大?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指出: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我们到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课堂归纳小结

这节课主要内容讲完了,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质量

   1、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变化无关。

   2、质量的单位:吨(t)、千克(kg)、克(g)、毫克(mg)

1=103千克、1千克=103克、1=103毫克

   3、质量的测量:托盘天平是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

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其换算和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通过讲解、设疑、自学、小组讨论,使同学们认识质量的概论和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而改变,以及常见的测质量的仪器。通过观察、讲解、示范操作,学生亲自操作,让学生认识天平的结构,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本节课在完成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关注学生生活,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主要的课程,让生活走进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

第二节 学习使用天平与量筒

教学目标

1.会读产品说明书,能参照说明书正确调节使用天平

2.能区分量筒和量杯,会正确使用量筒和量杯

3.养成在操作过程中遵守操作规则爱护仪器的习惯.养成细心、耐心、认真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会用天平正确的测量物体的质量,会用量筒和量杯测液体的体积。

2.难点:

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或排水法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教具准备

学生天平、演示天平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与测量质量的仪器托盘天平,今天我们来学习下如何使用天平去测量物体的质量以及如何使用量筒来测量物体的体积。

师:阅读课本89页《托盘天平使用说明》。

学生阅读课本并填写。

师:(根据学生填写的进度把握时间)同学们都填完了吧,找个同学来念一下你的答案,其他同学核对一下。

学生仔细倾听修改。

师:大家都跟他填的一样吗?

学生:一样。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我们一起用课件上的这个软件来一起测一个物体的质量,看看天平使用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学会使用天平

活动一:课件演示:天平的使用

师:我们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然后将天平调平衡。

调平衡的步骤:1.将游码移动到称量标尺的最左端

2.调节平衡螺母,(左偏右调,右偏左调)(用图片展示)使天平上的指针指向分度标尺的中间。找一个学生上讲台用软件操作一下。

师:调节好天平之后,将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中,然后将砝码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用镊子放入右盘中。

若指针右偏,说明右边砝码大了,则应将放入的砝码取下来

若指针左偏,说明左边物体大了,而砝码轻了,则应继续放砝码,依旧是从大到小的顺序(边说边演示

师:如果发现放入一个最小的砝码,指针右偏,将最小的砝码拿出来,指针又左偏,那么接下来该如何操作呢?

学生小组讨论一下 请个学生来说一下。

师: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先把最小的(刚加的)那个砝码拿出来,然后用镊子从左到右移动游码,直到天平的指针指向中间位置,天平重新平衡。

师:最后结果 =右盘中的砝码+游码上的示数

游码的读数问题 思考1.需要估读吗? 2.是读游码的最左端还是最右端? (游码不需要估读,要读最左端 )

师:课件展示一个读数,让学生读出课件中游码的示数。

思考:

1 平衡螺母和游码都可以调节天平的平衡,他们有什么不同点?

(提示学生实验前试验中调节的不同)

活动二:测量小木块和小铁块的质量

师:同学们利用桌子上的托盘天平测一下小木块和小铁块的质量,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进行指导,收集学生在操作中的错误,给予指正

二、学会使用量筒和量杯

活动三:思考,如何测量液体的质量

用天平测出50ml水的质量。

方法1:先用托盘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倒入50ml水,再用天平测出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50ml水的质量m=____________

方法2:先将50ml水倒入空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总质量m1然后将水倒出来,再用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m2 50ml水的质量m=__________

比较一下这两种测量方法的不同,可能造成的误差。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另外一种测量工具,量筒和量杯(学生化学中已有基础

量筒和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

量筒量杯的单位 mL

1mL=1cm3 1L=1dm3 1L=1000mL

量筒的读数

瞧刻度 放水平 倒液体 读示数

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平齐。(量筒也不需要估读)

利用软件进行读数练习

如何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1)给量筒盛适量的水,记下体积为V1

2)用细线栓住石块,放入量筒中完全沉没记下此时的体积V2

3)则小石块的体积为V=V2-V1

课堂归纳小结

1.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学生回答。

2.要学生回扣教学目标。

3.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写出。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学习使用天平与量筒

一、学会使用天平

调平衡的步骤:1.将游码移动到称量标尺的最左端

2.调节平衡螺母(左偏右调,右偏左调),使天平上的指针指向分度标尺的中间。

最后结果 =右盘中的砝码+游码上的示数

二、学会使用量筒和量杯

量筒的读数

瞧刻度 放水平 倒液体 读示数

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平齐。(量筒也不需要估读)

教学反思

学习者能够通过阅读了解天平的使用说明,但是短时间记不住专业用语“游码”、“砝码”、“平衡螺母”、“分度标尺”、“称量标尺”的名称和位置,导致操作时不够熟练。学习者通过阅读能够记住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或凸液面顶部在同一水平线上,但是具体操作中不能够准确判断所谓“顶部”的位置。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可以利用投影多媒体动画,介绍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在讲解过程中突出几个注意事项。比如使用天平前要先把游码归零,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用天平时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应该用镊子来夹取,游码也要用镊子来拨动。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或凸液面的最高处相平。这里可以让个别学生在台上演示,其他学生提问的办法。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实验操作的失误,并作简单记录。在学生实验完之后再对这些失误有一个系统的总结和强调。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4.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

5、学会测量固体的密度,会查密度表,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6、通过动手实验来掌握测密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密度的理解

2密度的应用

2.难点

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讲台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

师: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我们桌上放的两个物块,一个是塑料块,一个是铁块,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a、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

: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

b、设计实验:

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

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1)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

(2)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塑料的质量与体积;

分别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P94的表格中教师巡迴检查、指导.

d、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相同/不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 (相同/不相同)的。

建立概念:

质量有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

板书

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板书

密度的公式: =m/v 其中 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板书

密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3,符号为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3,符号为g/cm3

1.密度的测量:

师:在设计测量物体密度的时候,要测量质量和体积,测量质量的工具我们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下面和大家介绍一种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量杯)

学生分组实验

:请大家把测的数据与课本P96-97的密度表中的数据比较,看看结果怎样?如果不同,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生:测的数据基本接近,出现的误差可能是由于用量筒测量体积出现的

板书

2.密度的应用

师:密度公式有什么用处呢?

生甲:可以测量密度,从而用来鉴别物质可他

生乙: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

课堂归纳小结

1.密度的概念是什么?

2.密度的单位和计算公式是什么?

3.如何测量固体的密度?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密度

教学反思

由于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第四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会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5.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的密度?表达式如何?

注意:正确理解密度公式

1)明确密度ρ、质量m、体积V的关系,同一种类物质mV的比值不变即ρ相同,不同种类物质的ρ一般不同。

2ρm/V是密度的定义式、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某一种物质的ρmV无关。物质的密度由物质的种类(本身特性)决定。

2、密度的国际单位是什么?水的密度是1.0×103kg/m3,它表示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关系:1 gcm31.0×103kg/m3

新课教学

一、常见物质的密度

1、密度表: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是否变化了?说明它们表示的物理意义。(特别强调:记住水的密度)

2、物质密度的一些规律:

1)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2)同一种物质不同状态,密度可能不同(例如水);

3)气体的密度要比固体、液体的密度小得多。

二、密度知识的应用

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人们往往感觉密度大的物质,密度小的物质一些,这里的实质上指的是密度的大小。

1、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密度公式ρ= m/V

出示:体育课上用的4kg的铅球。

提问:大家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一个铅球的质量是4kg,经测量知道它的体积是0.57dm3 。这个铅球是用铅制造的吗?

2、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

小明和同学一起参观烈士陵园。他们观察到一块花岗石纪念碑,经测量得知,高4m,80cm,厚50cm,计算这个纪念碑的质量是多少(ρ=2.6×103kg/m3)

3、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算出它的体积。(密度公式的变形:求体积V=m/ρ

请估算一个中学生的体积。(中学生的质量约50kg,人的密度与水的相近,即为水的密度)

4、判断空心实心:

有一个铁球的质量是316g,体积是60cm3,试通过计算说明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如果是空心的,那么空心部分体积是多大?(铁的密度为ρ =7.9×103kg/m3

5、运用密度进行的综合计算:

1)有一个瓶子装满煤油后的总质量为1100g  ,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1260g,则该瓶子的质量与容积各是多少?(ρ煤油=0.8×103kg/m3

2)甲、乙两个物体质量之比是3:2,体积之比是1:3,则甲、乙两个物体的密度之比是多少?

课堂归纳小结

1、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密度公式ρ= m/V

2、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

3、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算出它的体积。(密度公式的变形:求体积V=m/ρ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

1.密度表

(1)知道常见物质的密度值。

(2)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2. 利用密度知识进行计算

(1)利用密度知识求质量。

(2)利用密度知识求体积。

(3)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对密度知识的拓展,一方面通过本节教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的能力。本节教学我按的框架进行设计:先组织学习阅读教材第一段,再通过观看本节课PPT课件,通过讨论分析来了解密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再研究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利用情境问题来具体研究密度在物质鉴别中的应用;最后进一步讨论分析密度在材料科学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2.难点

(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

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

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我们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你能说出多少个关于力的词语?

生甲:力量、力气、身强力壮、力争、力行、说服力、生产力、力图……

师:说服力、生产力、战斗力,这里的力是表示事物的效能;力争、力行、力图,这里的力是表示尽力;身强力壮、这里的力是表示力量……可见,力这个问含义丰富。

在物理学中研究的力含义要狭窄得多,但有确切的含义,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与力相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

板书: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二、新课教学

1.力是什么?

师:在生产、生活中时常需要用力,请举例说明。

生甲:人推车需要用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用力;

生乙:人用脚踢足球用了力;人拉锯锯木头用了力。

生丙:运动员将杠铃举起来用了力;推土机将泥土推走用了力;

生丁:渔民捕鱼拉起鱼网时用了力;大象将跷跷板压下去时用了力;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钉、用细布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师:以上的实例与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或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当人对物体推、拉、举时存在力的作用。

生乙: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存在着引力与斥力的作用。

生丙:物体对物体推、拉、挤、压时也存在力的作用。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P76交流与讨论。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力的作用。人、动物也可以归纳到物体之中,请你将以上实例和实验现象共同点归纳出来。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师:归纳得很好,大家掌声鼓励,下面再请大家分析课本P766个图景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每个同学讲一个图景。

生甲:(c)图中施力物体是运动员,受力物体是杠铃。

生乙:(a)图中施力物体是推土机,受力物体是泥土。

生丙:(d)图中施力物体是大象,受力物体是跷跷板。

生丁:(b)图中施力物体是渔翁,受力物体是渔网。

生戍:(e)图中施力物体是拿在手中的棒,受力物体是悬挂着的磁棒。

生己:(f)图中施力物体是橡胶棒,受力物体是小纸屑。

师:以上几位同学都讲得很好。

板书: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探究

师:请同学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检查。

生甲:用手拍桌子时,手感觉到疼。因为手对桌子有力作用时,桌子对手也有力的作用,所以手感觉到疼。

生乙:两手互拍时,两手都感觉到疼。因为两只手都受到力的作用。

生丙:手拉橡皮筋时,感觉到手也受到橡皮筋的拉力的作用,这是因为手对橡皮筋有力的作用,橡皮筋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生了:手提书包时,感觉到手受到向下的拉力。这是因为手对书包有一个向上的拉力、书包对手有一个向下的拉力。

师:以上几位同学都很认真体会实验时的感觉,分析都正确,大家掌声鼓励。

归纳以上的实验感觉,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正确,归纳得很好。

演示实验:

把磁铁和铁块分别固定在事先涂有一层蜡(防止水浸入)的两个软木塞AB上,让它们漂浮在同一水槽中,先固定A,看到BA运动,说明磁块吸引铁块。再固定B,看到AB运动,说明铁块对磁铁也有力的作用。还可以将AB同时放手,看到它们相向运动。这说明了什么?

生:互不接触的物体间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

板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103,图6—3、图6—4,阅读下方文字说明,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力的作用会使物体发生形变。

生乙:力的作用会使物体改变运动方向。

生丙:力的作用会使物体运动速度发生改变而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

师: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你们可以归纳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师:归纳得很全面,大家掌声鼓励。

板书: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二、例题

1.悬挂在电线上的电灯受到了向上的拉力,说明这拉力是什么物体对什么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受力物体是什么?

2.跳板跳水,运动员起跳时,要向下蹬跳板,人就腾空。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解答、教师给予启发

课堂归纳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师:下面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初中力学的基础知识,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熟悉的力的现象中引导学生总结、归案出力的概念,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及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初二的学生在这个方面的能力显得较为薄弱,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亲身实验分析、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为以后力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懂得应用这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对学生来说较容易理解,但什么情况下认为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这一节课的内容看似不多,但对学生今后力学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是力学的基础。

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了解力的单位,并对lN10N等有具体感受。

3.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图。

2.难点

力的三要素中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教具准备

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课题

师:力的作用能产生哪些效果?

生:力的作用效果是: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师:回答正确,说明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很好。

怎样描述力呢?

板书: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

二、新课内容

1.力的二要素

师:哪些因素能影响力作用的效果?请大家思考、讨论。

生甲:力的大小会影响力作用的效果。

师: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生甲: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弹簧,弹簧的伸长变不同。

师:讲得很好,还有例子吗?

生乙:个大人可以提起一大桶的水,而一个小孩只能提起一小桶的水。

师:肯动脑筋,正确,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力作用的效果吗?

生丙:力的方向不同,作用效果不同,例如:用力拉弹簧,弹簧会伸长,用力压弹簧,弹簧会缩短。

师:讲得很全面,还有吗?

生丁:对向右运动的小车,如果施加一个向右方面的力,小车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施加一个向左方向的力,小车运动速度越来越慢,可见,力的方面不同,作用效果也不同。

师:你真是一匹黑马,讲得非常好,大家掌声鼓励,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吗?

生戊:大小、方向都相同的力作用在门的不同地方,即力的作用点不同,离门的越近。越不容易把门推开,离门的轴越远,越容易把门推开。

师:正确,还有吗?

生己:用大小,方向都相同的力作用在板手不同的地方,拧螺母,力的作用点离螺母越近越不容易将螺母拧紧,离螺母越远,越容易将螺母拧紧。

师:平时很善于观察,动手能力也很强,讲得也很好,大家掌声鼓励,还有吗?

我还有一个例子与大家交流,写字、用筷子夹菜,用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笔、筷子不同的位置,产生的效果不同,说明力的作用点不同,产生效果不同。

现在我们归纳一下,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它们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师:对。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

板书: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作用的效果。

2.力的单位

师:大家知道,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什么?是怎么规定的?请大家阅读课本P106

生: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师:关于牛顿这个科学家,你知道吗?

生:老师在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中就向我们介绍了牛顿的生平事迹。我们知道牛顿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家庭很穷,可是牛顿从小学习很努力,喜欢观察,动手做实验,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方面的贡献很大,可牛顿还很谦虚。把知识比喻成海洋,把自己比喻成在海边拾贝壳的小孩。

师:你讲得很好,如果大家要知道牛顿详细的生平事迹可在课后查资料。1N的力有多大?

生:拿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o

师:你还知道哪些力的大小?

生甲:蚂蚁拉树叶的力约lo’N

生乙:扛50kg的化肥用的力约5X10’N

生丙:大型拖拉机的牵引力约3X10‘4X10‘N

生丁: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推力约6X10‘N

师:我也知道:物理课本约3N,一瓶600ml的矿泉水重12Nlkg的物体重10N,学生的质量大约是50kg,重500N

板书: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3.力的示意图

师:科学概念是抽象的。为了使抽象的概念便于理解、表述和交流,人们常用一些直观、形象的图样或模型去表现它们。在前面学习光学的时候,我们曾用光路图形象、具体、直观地反应光的传播情况,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我们的课本中,配了不少的插图把许多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简单明了地表现出来,给了我们许多比文字叙述更清楚的印象,因此,我们在研究力的时候,是否也应当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请大家讨论。

教师点拔: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作用点,用数字能将这三要素完整地表达出来吗?

生:不能。

师:如何用作图的方法将力的三要素表达出来,请大家阅读课本P106

生:人们常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力的示意图。

师: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都可以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长短大致表示力的大小,如有两个力,一个力是10N,另一个力是20N,那10N的力线段画长一点,20N的力线段画短一点。

示范:杯子对桌面的压力,如课本P1066—11,有(a)(b)两种表示法,图5—12在箭号旁标出力的大小,但还是力的示意图,只不过将力的三要素都表达出来而已。

板书:3.力的示意图

三、例题

1.画出如图52l中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2.请一位同学用食指和拇指捏住教学用的刻度尺(米尺),使尺面沿水平方向提起来,第一次

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我们还知道了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力的示意图,可以将

力的二个要素或三个要素表达出来。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

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单位:

牛顿:简称牛,符号“N”

3.力的示意图(杯子对桌面的压力):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要注意控制变量法,因为是第一次明确接触到,所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反思,体会其作用。事实证明,同学们能说出其中原因,从而体会这种方法。对于力的单位,要求有感性化的认识,特别是1N。力的示意图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学生在力的作用点上经常出现问题,我引导学生总结出“力的作用点一定在受力物上”的结论,突破了这一难点。关于力的示意图,在今后还是要加强练习,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为高中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三节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教学目标

1.在常见的力现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际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

(2)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

2.难点

(1)微小形变。

(2)弹簧测力计原理。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个、几条橡皮筋、一块硬纸板、一个瓶盖、一个回形针、绵线。

演示实验:大号墨水瓶、红玻璃管、红墨水、弹簧拉力器。

教学过程

1.弹力

演示实验: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的力。

举例: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师: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力的作用。

这种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在哪种情况下产生弹力?

生甲:撑杆跳高运动员在撑杆跳时,将杆压弯,杆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乙:我将手中的尺子压弯时,尺子对手有力的作用,这个力也是弹力。

生丙:射箭运动员射箭时,将弓拉弯,被拉弯的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丁:我将手中的橡皮筋拉长,橡皮筋也会产生弹力。

生戊:打篮球时,球与地面挤压(或碰撞),也会产生弹力。

师:以上同学都说得很好,生活中产生弹力的例子还很多,例如我们通常所说

的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

举例:把手指压在桌面上,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弹力)的作用,同样,桌面发生形变,对手也有力(弹力)的作用,手对桌面的弹力就是压力,而桌面对手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疑问吗?

生:桌面发生形变我们都看不出来。

师: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关于物体微形变的演示实验:

演示玻璃瓶的形变。如图53l所示,找——只横截面为椭圆的大号墨水瓶,在瓶口所加的橡皮塞中穿入一根两头开口的细玻璃管(半径12mm,长约30cm)。向瓶内灌满红水,使水柱在管中有适中的高度,再在管的背面衬以带刻度的白纸板。

演示时,先用教鞭(或钢笔杆)轻敲瓶壁,让它发出清脆的响声,(表示玻璃比较硬)。然后用手指沿横截面的短轴方向紧压瓶子。因瓶子受到这样的按压后容积变小,管中水柱明显上升(如图9)。当放开手后,水柱液面就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再沿瓶横截面的长轴方向压瓶,则由瓶的容积变大,水柱就明显下降(如图b)。这说明玻璃受力要发生形变的。同理,桌面受力也是要发生形变的,只是形变很微小我们肉眼看不出来而已。

师:归纳以上例子及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种力,这种力叫弹力。

板书: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簧测力计

师:要知道力的大小,我们就要用专门的仪器进行测量,测量力的仪器叫测力计,实验室用的测力计叫弹簧测力计。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有: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挂环。

师:你观察很仔细、很全面、讲得很好,弹簧测力计主要构造是:刻度盘、弹簧、指针。

板书:2.弹簧测力计

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师: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生: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

师:这里请大家注意,弹簧受到的拉力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大?弹簧会不会无限制地伸长?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不会,当拉力增加超过某个限度时,弹簧会被拉断。

师:对。弹簧要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这个特性来量度力的大小的。

板书:工作原理: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力越大,伸长越长。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测力计?

生甲:握力计。

生乙:拉力计。

3.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P109的内容弄清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不要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

(2)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3)校零:测力前要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两者对准为止;

(4)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到刻度盘上。

师:说得很好,很全面,下面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针对这只弹簧测力计,再请一位同学说说如何正确使用?

生:桌面上这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5N,不要测量超过5N重的物体。

这只弹簧测力计每一大格表示1N,每一小格表示0.2N,即分度值是0.2N

这只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已校零。

测力时,要使测力计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并让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师:你也说得很好,下面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会出现什么情况?

指针如何校零?

生甲: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弹簧被拉长后不会恢复原状,甚至被拉断。

师:正确。

生乙:如果弹簧测力计不测力时,指针不在零刻线处,只要上下移动指针即可。

师:使用前还要上下拉动弹簧,看看弹簧是否靠在刻度盘上或指针是否被刻度盘卡住,如果力的大小是不变的,要等指针稳定后读数才准确,如果力的大小是变化的要抓住瞬间读数。下面分组实验,请用弹簧测力计做测力的小实验:

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感受一下1N5N10N的力有多大。

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力拉头发,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

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的拉力大些,想想为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督促每个学生动手、参与。

师:请各组把你们所测的头发被拉断时的拉力大小,两个弹簧测力计对拉时拉力大小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甲:交流后得出:不同组头发被拉断时拉力不同。

师:正确,因为不因人的头发硬度不同。

生乙:交流后得出:两个弹簧秤对拉,稳定时拉力大小相同。

师:正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乙: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小是相等的。

师:你对力的概念掌握很好,希望以后继续努力,下面请大家将课前准备好的器材摆在桌面上,按照课本P123633,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比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发现问题可及时提出来。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生:老师,手边没有1N2N3N……的重物,怎么标刻度线?

师:可以用硬币,这时的刻度不是1N2N3N……而是一个硬币重,两个硬币重……当然,也可以用标准的弹簧测力计来与橡皮筋测力测互拉(平行于刻度板一条直线互拉),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来作刻度为了增大橡皮筋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可以把几根橡皮筋并在一起使用。

生:为什么橡皮筋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师:因为橡皮筋越拉长,直径越小,伸长与弹力不成正比。

请做好的同学拿到讲台上,请代表上台评比。

学生代表上台评比,比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

教师将获奖的橡皮筋测力计保存在实验室,并向每人颁发奖品,以示鼓励,请全班同学掌声祝贺。

课堂归纳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学会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弹力。

师:你归纳得很好,很全面,全班同学以掌声鼓励。

师:下面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1.弹力: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簧测力计。

(1)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2)正确使用方法P109

a、了解量程。

b.明确分度值。

c、校零。

d.测力时,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类型的力——弹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同一下三个方面来突破重难点。

      第一、自创实验击破疑点首先学生们热情很高,参与积极。第二,展示的学生演示的效果非常好,一下子突破了难点和疑点。

       第二、自制实验突破难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归纳分析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第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兴趣点,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了变要我学我要学的目的。

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2.知道g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3.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2.难点

(1)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2)重力的方向。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若干个钩码。

演示实验:重垂线、汤匙、木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大小用什么测量?

2.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二、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以下三种不同情况木球运动:

1.把一只木球举到一定高度放手让其自由下落。

2.把一只木球斜面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滚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

师:以上三种木球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是落向地面。

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生:这是由于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师:你讲得很好,说明你很善于观察、思考。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种来自地球的力。

板书: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

三、新课内容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1重力,图619的配文。

生:阅读。

师:通过以上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甲: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生乙: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水往低处流,抛出去的物体都会落回地面。

生丙: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成熟的苹果会竖直下落。

师:大家阅读很认真,而且抓住了要点,讲得很好。据说正是下落的苹果打在牛顿的头上,激发了他的灵感,打开了揭示引力迷宫的大门。希望以后下落的桔子、梨子打在你们的头上,你们也能产生灵感,再打开一个个科学迷宫。

人们对自然界事物的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重力的认识也一样,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信息窗

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生: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师:对,地球是否也受到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根据是什么?

生:根据物体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地球也受到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

师:有疑问吗?

生:地球受到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怎么不会向地面上的物体方向运动?

师:因为墙球的质量很大,受到的力很小,所以感觉不到地球向地面上的物体方向运动。

板书: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1.重力的大小

师:重力是一种力,则重力也应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的大小如何测定?重力的方向如何确定?重力的作用点如何确定?下面,我们先来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如何测定?

生: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定。

师:正确。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重力的大小?

生:把物体挂在竖直放置的弹簧测力计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师:基本正确,请大家注意: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要当弹簧测力计和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时,指针示数稳定,才能读出示数。否则,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指针示数不稳定,无法读出示数的。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物重。

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P112实验探究

请同学们猜想:钩码的质量越大,那么钩码所受的重力是否也越大?

生:钩码的质量越大,所受的重力也越大。

师:怎么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生:实验。

师:现在大家基本上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知道任何猜想是要用实验验证。你们准备如何设计实验?

生:桌面上有6只质量为50g的钩码,第1次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只钩码,测出它的重力大小,然后逐个增加,分别出2只钩码,3只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并填在课本P112表格中,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师:你设计得很好,大家掌声鼓励,下面大家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检查。督促每个学生动手、参与。

师:下面请各小组交流实验数据,看看哪些数据是相似的,哪些数据表现出异常,为什么会这样?

生:讨论、交流。

师: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你的结论是什么?

生: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o

师:正确,你归纳得很好,在物理学中用符号G表示物重,m表示质量,g表示一个物体的物重跟这个物体的质量之比,则物重与质量的关系为gGmg

在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取g10Nkg,而lkg质量的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约为10N。如果题目没有交代,一般g9.8Nkg

板书:G/m g,或G=mg

m单位是kgG单位是Ng单位是N/kg

例题1:课题P113

先让学生阅读,然后指出:一道题目中有两个质量,两个重力,应用角标以示区别,如m1m2G1G2

例题2:一块钢锭质量是4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已知:m=4t=4 103kg g=9.8N/kg

求:G=

解:G=mg=4 103kg 9.8N/kg=3.92 104N

答:钢锭所受的重力是3.92 104N

师:这里请大家注意:人们常说这一袋米的重量是10kg"10kg的大米都指的是质量,质量习惯称为重量。然而,人们在生活中也常把重量理解为所受重力的大小,特别是还有不少的物理书、科普书也把重力称为重量。为了回避这些模糊不清甚至彼此矛盾的提法,我们教材中将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称为物重,质量就是质量,不提重量这个词。

2.重力的方向

请同学们观察:(1)小木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

引导学生分析:小球受重力作用自由下落,下落时运动方向即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竖直向下;悬挂的物体受重力的作用拉悬线自由下垂,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方向,这一方向竖直向下。

师: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板书: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出示重垂线,让学生观察。

演示重垂线检查教室墙面否竖直。

师:重垂线的原理是什么?

生:根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师:你还知道重垂线有哪些应用?

生甲:用重垂线检查工作台面是否水平。

生乙:用重垂线检查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

演示实验如下图,让学生观察两条重垂线的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重垂线与水平桌面、倾斜桌面是否垂直?

生:两条重垂线方向相同,都在竖直方向,重垂线方向与水平桌面垂直,与倾斜桌面不垂直。

师:课后每位同学自制一重垂线,校准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窗台是否水平。

师:地球是圆的,站在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所受重力都是竖直向下的?(出示在和我们中国相对应的地球的另一面阿根廷人的幻灯片)

生:讨论、交流。

师:重力方向实质是指向地心的。(地球半径方向和地球表面一水平面垂直),对于中国人和阿根廷人上下判断与我们是一样的。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师: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114下半部分内容。

学生阅读

帅: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甲: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是叫做重心。

生乙: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质量分布均匀的球的重心在球心。

师:有问题吗?

生:质量分布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哪里?如何确定?

师:这样的物体的重心也是可以计算出来,只是很复杂,还必须使用高等数学。但其中一些小物体的重心也可以通过实验把它的大致位置找出来,如课本P1146—24,汤匙的重心。

下面请大家找一找自己的钢笔、铅笔、文具盒的重心。

学生随堂实验探究。

师:人体的重心会随姿态的改变而改变,原因是人的几何形状改变了。人下蹲时,重心如何改变;人站起来时,重心又如何改变。

生:人下蹲时,重心降低;人站起来时,重心升高。

师:由于重力的作用线过重心,方形薄板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测定。

演示实验:先后用绳系住方形薄板同一条边上的两个端点,并悬挂起来,板静止时,重心在过端点的竖直线上,将两次悬挂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条竖直线画下来,可以确定重心就在这两条线的交点O处。实验结果表明:方形薄板的重心就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师:悬挂法可以确立各种物体的重心,一般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P115信息窗提高物体稳度的决窍。

学生阅读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提高稳度方法有两种:一是增大支面,二是降低重心。

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对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重力与质量关系为Gmgg=9.8Nkg,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重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师:你归纳得很好,说明你上课很认真,希望今后保持这种习惯,下面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

1.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2.重力的大小:gGmg

m单位是kgG单位是Ng9.8Nkg(10Nkg)

表示质量为lkg的物体,受到重力为9.8N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4、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以小实验导入新课,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分析重力的方向、作用点——重心,并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得出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信息窗中的阅读材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重心与稳度关系的理解。

第五节 科学探究:摩擦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2.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2)学会猜想与假设,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2.难点

(1)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2)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木块、细线、毛巾、玻璃、长木板钩码、三只圆柱形铅笔、肥皂水。

教学过程

小实验:让学生用手压在桌面上拖动,感受一下拖动时桌面作用在手上的阻力(摩擦力)。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接触面之间的压力越大),手拖动就越困难(受到的摩擦力越大)。然后在桌面上铺上毛巾(毛巾要固定在桌面上)手再压在毛巾上拖动,就比手在平滑的桌面上拖动更难一些(说明手所受的摩擦力较大)

师:手压在桌面上拖动你有什么感受?

生甲:手在桌面上滑动时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作用。

师:这摩擦力起到什么作用?

生甲:阻碍手运动的作用。

师: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有什么感受?说明了什么?

生乙: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拖动越困难,说明所受摩擦阻力越大。

师:在桌面上铺上毛巾,手再压在毛巾上拖动,有什么感受?说明了什么?

生丙:手压在毛巾上拖动比手压在光滑的桌面上拖动更困难,说明受到的摩擦阻力更大。

师:什么叫滑动摩擦力?

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师:注意,运动是相对的,所以应加以相对两个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摩擦力。

板书:第五节 科学探究: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一、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师:对滑动摩擦力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生乙: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

师:你们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摩擦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其产生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

2.猜想或假论。

师:你们的猜想是什么?

生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生乙: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生丙: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生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运动速度有关。

生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推力、拉力有关。

生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材料有关。

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你们作出的猜想有合理的地方,要证明你们的猜想正确,怎么办?

生:实验验证。

师:很好,大家都已懂得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

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只能对前面两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

3.设计实验。

师:滑动摩擦力是产生在发生相对运动的两个接触面上,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的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接触面材料,接触画大小有关,对这些因素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我们只能一个一个的单独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否则,你就无法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变化是由哪个因素的变化引起的,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必须注意的变量控制方法。如在研究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时,要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因素不变,而在探究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时,则应控制压力等因素的变化。

板书:2.滑动摩擦力大小决定因素

研究方法一—“变量控制方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8"加油站内容。

生:阅读。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师:下面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计划,并进行全班交流。

生:讨论后得出:根据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我们制定以下实验计划:

(1)把玻璃固定在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在玻璃亡匀速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人课本P119表格中。

(2)在桌面亡铺一条毛巾,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毛巾上匀速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入课本P119表格中。

(3)取走毛巾和玻璃,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在桌面上匀速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人课本P119表格中。

(4)在木块上加放一个重物,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它们在桌面上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人课本P119表格中。

师:其他小组认为以上的实验计划合理吗?有没有异议?

生:按课本上图5—30(a)(b)(c)(d)。在改变粗糙程度时,实际上也改变了相互摩擦的材料,摩擦力的改变是否是因为相互摩擦的材料的改变而引起的?

师:你能发现这个问题很了不起,你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希望你继续努力。这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改变(因为粗糙程度的改变更为显著),而我们探讨的问题仅仅是看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没有关系,所以这个实验还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

生: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时,为什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师:你很善于思考问题,注重理解,将来肯定很有前途的,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在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这个拉力的大小与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相等。有关此知识点要在第六章才学,现在先把它作为一个问题储存起来吧。记录实验数据时,就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作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操作时,还请大家注意:如何做到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呢?①是沿直线水平拉动木块;是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保持不变。好,如果没有问题了,下面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吧。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4.分析论证。

师:请各小组互相交流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的体会。

生:交流。

师:请3个小组将实验数据公布在黑板上,比比看哪个小组数据准确。

师:在(如课本P119629)实验步骤(a)(b)(c)中,接触面之间的压力保持不变,你发现摩擦力变了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生:在实验步骤(a)(b)(c),接触面之间压力保持不变,接触面粗糙程度改变时,摩擦力大小发生改变。我的结论是:当接触面之间压力保持不变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结论吗?没有。好,大家做实验都很认真,得出的结论也是正确的,掌声祝贺。

师:在(如课本P119629)实验步骤(c)(d)中,接触面粗糙程度保持不变,压力发生变化,摩擦力变了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生:在实验步骤(c)(d)中,接触面粗糙程度保持不变,接触面间的压力改变,摩擦力也发生了改变。我的结论是:当接触面粗糙程度保持不变时,接触面间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结论吗?没有。好,大家都得出了正确结论,同样,掌声祝贺。

以上是关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与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定性探究,有兴趣的同学町在课外继续探究,摩擦力是否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二、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存在摩擦?这些摩擦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足球场亡,摩擦力可以帮助守门员抓稳足球,这个摩擦是有益的。

生乙: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间存在摩擦,这个摩擦是有益的。

生丙: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桌面对木块有摩擦力,这个摩擦力是有害的。

生丁:机器转动时,零件间存在摩擦,这个摩擦也是有害的。

师:同学们发言很踊跃,说明大家平时生活中很注意观察,这是一个好习惯,希望今后保持。如何增大有益的摩擦。

举例说明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是: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增大压力,如北方冬天下雪路滑摩擦力小,常在路面上撒些灰渣,增大摩擦力。

生乙:自行车刹车也是利用摩擦力,刹车时,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

生丙:皮带传动也是利用摩擦力,它也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的,演奏二胡时,弓弦与琴弦的摩擦使琴弦振动发声,用增大压力的办法来增大弓弦与琴弦间的摩擦力。

生丁:鞋底、汽车的轮胎做得凹凸不平时,都是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的。

板书:3.增大有害摩擦方法: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增大压力

师:以上大家讲得都很好,一部机器工作时,有些部件要转动,有些部件要滑动,这时都要产生摩擦,这种摩擦不但使机器发热,白白消耗动力,而且使机器磨损,性能变坏,这些情况下的摩擦要设法减小它。下面再来考虑:如何减小有害摩擦呢?

生甲: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是:1.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减小压力大小。

师:在理论上,以上方法是对的,不过,用这样的办法还往往不能把有害的摩擦减小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你们还知道哪些更好的方法吗?

小实验:先让学生用手掌压紧桌面拖动,感受桌面作用在手上的摩擦力;然后在手和桌面之间垫上二三支圆柱形铅笔,再压紧拖动,体会这时作用在手掌上的摩擦力是不是比滑动时小得多。

师:做以上小实验,你有什么感受?

生: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大大减小摩擦力。

师: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有害摩擦的例子?

生甲:各种车轴的轮子做成圆的,就是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摩擦的。

生乙:旱冰鞋下的小轮,也是用滚动代替平底鞋的滑动,从而大大减小了与地面间摩擦。

师:你还知道哪些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吗?

生甲:在机器零件间涂上润滑油,使摩擦面不接触,大大减小摩擦。

生乙:汽垫船向下喷出强气流,在船底和水之间形成一层空气垫,可以大大减小摩擦。

生丙:磁悬浮列车是靠强磁场把列车从轨道上微微托起,在列车和轨道间出现一层薄空气,使摩擦力大大减小,车速可达500kmh

……

师:以上大家都说得很好,说明大家平时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国内外大事。

板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用滚动代替滑动

2.使接触面脱离直接接触:涂润滑油、充气垫等

师: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你的生活会出现什么问题?发生什么变化?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我就寸步难行。

生乙: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我就无法用手拿任何东西。

生丙: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运动的汽车将永远停不下来。

课堂归纳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决定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增大有害摩擦的方法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五节 科学探究: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2、滑动摩擦力大小决定因素:

3、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

教学反思

对于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本节课设计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这种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更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a2af2dcca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73.html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