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借鉴作用

发布时间:2013-10-16 10:16: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借鉴作用

院系班级 南通大学政治学院政教师范101

姓名: 李豪杰

学号: 1003012034

摘要:民生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永葆创造力和活力的根本保证。大学教育则体现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和导向。而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起源于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它在当前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指导大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具有极其深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大学教育 经验

1、导言

这学期我选修了许铁梅老师教授的《教育心理学》,使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深刻了解到教育心理对于我们将来可能从事的教育事业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的。在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中,许铁梅老师用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以及生动形象的教学艺术为我们描绘了教育心理学的宏伟世界。从中,我了解到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心理,认识了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以及分类学习心理等相关知识。其中我又对于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有着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并结合自身政教师范的专业和前辈的研究对于现如今的大学教育作了浅显的探究。本文第一部分将简要介绍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及主要理论。第二部分将结合本专业的相关学科背景简要探讨当代大学教育的相关方式方法。

2、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取向

“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是以往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行为主义只关心可观察到的反应行为,忽略了学习者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反应,而认知主义强调学生对外部刺激的加工处理和内化吸收,认为学习是使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学习者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来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和理解。”[1]

(1)思想渊源

建构主义的奠基人是皮亚杰,他对建构主义进行了系统而经典的阐述。他的建构主义是建立在对西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和继承之上的。在西方传统认识论中,历来存在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经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来自于人的感知经验。唯理论认为人的知识的普遍性是先天就有的。从现实起源来看,建构主义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而提出的。有人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概括为1、不完整,过于空泛,过于脆弱;2、惰性,无法在需要的时候运用;3、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如何缩小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是建构主义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2)理论取向

当代建构主义的理论取向主要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取向、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等。下面简要的介绍一下这几大理论。

1、激进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冯·格拉塞斯菲尔德和斯特费为代表。激进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合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2] 激进建构主义要关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够。

2、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是以维果斯基的理论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以鲍尔斯菲尔德和库伯为代表。社会建构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怀疑,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有问题的,但它比激进建构主义稍微温和一些。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里建构起来的,又在不断地改造使之尽可能地接近真实,但又永远达不到。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但它更关心建构过程的社会的一面。它重视学习的社会层面。它认为知识包括两种:自下而上的知识和自上而下的知识。

3、社会文化取向:这种倾向也受维果斯基理论的影响,也把学习看成是建构过程,关注学习的社会性方面。它认为,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和学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所以,它看重研究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下个体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活动的差别。社会文化取向认为学习应该像这些实际活动一样展开,在为达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实际活动中,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习某种知识。提倡师徒式教学。

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也叫“温和建构主义”,它仍然坚持信息加工的基本范式,但完全接受了“知识是由个体建构而成的”观点,强调外部信息与已有信息之间存在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新知识的获得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从而超越所给信息。同时,原有经验在此过程中被调整或改造。它不接受“知识仅仅是对经验世界的适应”的原则。斯皮罗等人的认知灵性理论就是一种这样的建构主义。[3]

3、建构主义对于大学教学的借鉴意义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没有了初高中时的紧张和压力。更多的是在一种较为宽松的学术氛围里进行学习和探究。并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社会实践与见习在教学中也占了很大的比例。人文社科专业的教学活动更是如此。但其中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就我自身的所学的专业而言,在专业知识教学中,更多的是一些纯理论性的知识灌输,缺乏适当的课堂讨论与户外实践。建构主义中的相关理论则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1、主动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对客观特质的假设与推测。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3]结合自身的经历,现在的大学教育存在着一个十分普遍和奇怪的现象。许多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只是注重于传授书本的知识内容,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培养。因为一些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对一些专业课程的抵触现象。原本就无法树立起浓厚的兴趣。如果教学过程中再一味地采用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将学生们的抵触情绪放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于学生们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的培养和塑造。使他们主动地对于所学内容展开自主研究和探讨。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情境性: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情景性,强调真实情景下的学习。以自身的专业背景为例,我所学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这个专业具有极强的理论性,许多专业课的设计都是纯理论的灌输。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总是不离“三尺讲台”不能够充分地亲近同学,缺乏情境性的教学模式。然而这种情境性的教学模式又是大学教学中非常需要的。情景式的教学能充分地提升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以政教师范专业为例,可以增设教学情境,举办课堂辩论赛,模拟法庭,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教师可多运用眼神,手势,表情结合真实情景事例使学生触景生情,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提高教学效率。

3、实践群体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体社会互动和语言应用的结果,知识不仅存于个人头脑中,也存在于社会之中,为众人所享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互动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在尽可能的自然环境中同伴间互动、合作发生的。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价值是“合作学习”。进入大学快两年多了,几乎所有的专业课程都在教室中进行。虽然由于专业性的限制无法进行更多的实验操作。但人文社科类的专业知识其实更需要结合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另外,现如今的大学学习中缺乏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探讨,缺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然而这些交流却又是十分必要的。学术理论只有在不断的相互碰撞中才能产生新的火花,才有利于知识的升华和学术的积累。因此,大学教育更应着重于群体性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深化知识。

结束语

建构主义是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教学理论,对于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同样,对于大学教学的开展也有着极大的帮助。我们应当充分运用建构主义中的先进理念,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转变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教学模式。开创富有活力,充满时代精神的教育新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a11dc2c90c69ec3d5bb75d0.html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借鉴作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