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马原(1)

发布时间:2018-07-23 17:39: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简答)

辩证统一地看待二者的关系。我们可以从时间、层次和范围三个维度加以考察。

(1)首先,从时间上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是最终理想和阶段性理想的关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最终理想,实现这个理想需要许多代人的接续奋斗,在这个接续奋斗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很多阶段性理想,只有实现了一个个诸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阶段性理想,才有可能实现最终理想。

(2)其次,从层次上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实现共产主义是我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也是我党的最高行动纲领。追求党的理想和实现党的纲领,就必须从中国当前实际出发,从最近的目标开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目前我国在最低纲领的要求。

(3)最后,从范围上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是全人类理想和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共产主义体现了全人类解放的共性,所以他是面向全人类的。而共同理想是面对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

总之,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能将其分裂和对立。没有远大理想的指引,就没有共同理想的确立和坚持;没有共同理想的实现,远大理想就没有实现的现实基础。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及其内涵(简答)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或者说精神与物质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二者谁是世界的本原,即谁是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T=思维;B=存在),即T时,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精神决定意识,即T>B时,就是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认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的,即通过T认识B的,叫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不能够正确反映存在的,即通过T不能认识B,叫不可知论。

三、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简答)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在社会历史发展当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广大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他们创造出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以及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活动等所必需的物质前提。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依然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的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来源。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不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最终还是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四、论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论述)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的特征,这些鲜明特征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基础之上产生的,并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它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科学探索性,它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过程。

()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也包含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形式都是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它是指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无产阶级政党进行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行动指南。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何时期,我们都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科学性高度统一。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作用来看,它不是书斋中的学问,也不是单纯解释世界等我学说,它是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它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它还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和首要观点,它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它具有突出的实践精神,它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实际密切结合。

()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

()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不断吸收人类最新文明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以及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结合时代特征和各国具体实际,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新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创新发展的品格。当今世界以及我们所处时代,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中国面临着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做出回应,并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是什么?大学生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简答)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推动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看,世界仍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近代西方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一些西方的有学之士试图在马克思主义中寻找答案。所以人类社会还是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引领的。

大学生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引作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有利于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简答)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是关于无产阶级必定代替资产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它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其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大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生物进化论)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七、如何理解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实质以及两种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简答)

(1)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二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它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的价值增值过程,是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一定点所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了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么这就是一种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这个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是价值增值过程。 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必要劳动,是再创造劳动力的价值;二是剩余劳动,是雇佣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超过了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也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来生产出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情况下,工作日越久,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所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剩余价值率就越高。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既定条件下,资本家为了提高剥削程度,只能在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上下功夫,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

八、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简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 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维进步和理论创新。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 不是猎奇雅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不是自封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九、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简答)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 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 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7b906e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72.html

《西北民族大学马原(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