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中的旗袍文化

发布时间:2013-04-24 16:30: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服饰中的旗袍文化

11文化产业管理 17 郭竞红

旗袍美吗?这种被称为“中国国服”的服装,几乎受到各国人士的一致赞誉。以致说起旗袍,无人不把他当作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表。

现代政治舞台上,受世人尊敬的宋庆龄女士,凡出席重要会议特别是外交场合,总要郑重地穿上旗袍,使得旗袍和盘发髻成为中华女性的典型服饰形象,永远优雅大方,光彩照人。

也许有人会说,如今旗袍已不再那么受人尊重,因为什么?实际上中国高层妇女不再穿旗袍,而旗袍只留给演艺界与餐厅引导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尽管这样,旗袍,严格地说是改良旗袍,并不会因此光彩皆无。相反,以改良旗袍所修饰的东方女性,其优雅与贤淑之风是很难以其它服饰所代替的。

旗袍的最初形式

从内蒙古白荣宪公主墓出土的文物分析可知,出土的衣物中有一件上衣精工巧绣。其型——圆领,右,窄身,下摆宽大,似呈A行。其色——一反明代浓重艳丽的官服色彩,日趋调和与素雅。这明显是受南方地主文化的影响,以士大夫阶层的鉴赏为标准,在审美观点上对清初,乃至一个世纪产生着的支配性的影响。其饰——采取动静结合的手法,纹样变化丰富多样。。

总之,清初满族妇女服饰体制严格,宫廷富贵,民间朴素无华,简约适度。

旗袍的演化轨迹

旗袍,隶属袍服,袍服应最迟追溯到汉代。她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李季·丧大记》中规定:“袍必有表”。有人解释为凡穿袍,外面都要加罩衣服。可是汉代妇女平日穿着时,根本不加罩衣,所以经常在领、袖、襟、等部位点缀以花边,一些妇女还在袍上施以重彩(浓重的颜色),绣上各种各样的花纹。后来,这种边缘有各色花线绣制的袍子曾成为宫廷和民间女子的婚服,也就是成为礼服了。

早期袍子袖大而宽,对于地处寒冷地区的民族不合适,于是有了紧裹双臂的窄袖。同时袍身直而长,一些民族服饰中以腰系绸带使之利落并起到保暖作用。这种少数民族的服饰很快被中原的汉族人吸取采用以致流行。只不过,因汉族人认为上衣下是最正规的服装,所以皇帝服和女子常服仍然以裙为主

旗袍,是旗人的袍子。“旗”原是满族内部的军制,红、黄、蓝、白、镶红、镶黄、镶蓝、镶白八旗旗帜,代表八支部队。因此,汉族人曾将满族人笼统成为“旗人”,满族女性长穿着长袍,也被成为旗袍了。

清初旗袍实物,在内蒙古白音尔灯荣宪公主墓中出土两件保存完好的。荣登公主是康熙皇帝的第三个女儿,随葬旗袍保留着鲜明的民族与时代风格:通身用绸缎制成,上施彩绣。式样的圆领、窄袖、衣襟右掩、腋部收缩,下摆宽大;领口镶着一条狭窄的黑边,所绣的纹样都是典型的传统题材。由于普通满族妇女穿的旗袍,长度只到脚面,露出双脚,旗人福晋(太太)、格格(小姐)要穿木高跟旗鞋,旗袍要盖住双脚,也就以常服和礼服的形式丰富了旗袍的造型。当年,满族人旗袍和汉族人大互相渗透、接近、融合,特别体现在边缘装饰上。如领、袖口、前襟及所有下摆边缘都要绣上图案或镶上“直道儿”、“狗牙儿”。乾隆以后,北京城的妇女时兴过“十八镶滚”,就是十八道花边紧紧挨着,甚至连袖口处的衣里部分也绣上花朵。

辛亥革命(公元1911)后清朝灭亡,满族皇帝退位。清代纯满族式男服已无人再穿,但满族女式旗袍却被汉族妇女接受,并成为与袄裙并行不悖的一种服饰了。20世纪20年代起,这种旗袍不绣或少绣花纹,衣身有意缩短。据说一批上海女学生所穿蓝布长袍,为旗袍改进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至20年代末期,西式服装风格对中国服装的影响愈益明显,古老的旗袍也产生了惊人的改进。长度再缩短,并开始收紧腰身,两边开衩,这时的旗袍应该称作改良旗袍了。它是一种中西服饰优点完美结合的产物。

20世纪30年代,旗袍进入辉煌的阶段,领、袖、襟的变化日新月异。入关以后的旗袍多无领,故而宫廷女性在室内也常围一条小围巾。改良旗袍的领子曾越来越高(领口有纽襻),待高到双颊时,转而又以低领为时髦,低到不能再低时,又将衣领加高。袖子也如此,长时遮住手腕,短时露出肘部。下摆忽而长可曳地忽而短至膝间。发展到30年代后期,有的旗袍索性剪掉了袖子,成为无袖长袍;40年代后期起,旗袍衣越开越高,到50年代,香港女士将两侧的口上升到胯间,使穿着高统丝袜的玉腿隐约袒露。中国改革开放后曾又一次兴起旗袍,90年代初最流行的袖子长度是及肘,而开衩在胯下膝上,既不呆板,也不轻飘。

旗袍发展的现状

对旗袍发展现状的举例,我们这里就暂且以影响最大的近、现代影视歌星为例。

中国的几部文学巨著。《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和巴金名著《家》、《春》、《秋》爱情三部曲,曹禺名著《雷雨》、《日出》、《北京人》等。这些名著都已先后被搬上电影银幕或戏剧舞台,帮助现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纪初二三十年代生活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当今这些巨著又频频在电视荧幕上再现,人们重读这些有分量、有深度的佳作,不但能领略其深邃的内涵,还可提高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确是受益匪浅。

中国旗袍伴随着世纪初的这些名著,对反映巨作时代特征,表达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均起到了积极作用。装在历史剧作中,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和美好的印象。由于这些名作人物的着装,使观众的视野大开。

《雷雨》中的繁、周朴园、周萍和鲁贵;《日出》中的方达生、胡四、顾八奶奶和翠喜;《北京人》中的曾司懿、芳、曾文清等等。他(她)们身穿着各种花色、各种形式的旗袍、长衫。这些人物的着装和装饰,都深深地烙下了民国初年旗装简化后的印痕,既区别于满清时期,又区别于后来的服装。从那时旗袍在襟头领边所特有的镶色滚边装饰,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戏剧人物所着的袍装具有的时代年轮标记。着装为了烘托戏剧主题思想,对剧中任务的社会地位、职业、年龄、性别、性格,都形象地进行了刻画。中国人看到它,无不自豪地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外国人看到它,也会脱口而出“那是中国的”。

影、剧中出现的旗袍人。从这些影剧中,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生活情景:一些人生活悠然自得,节奏缓慢,一派平淡如水的闲适心境。那却是旗袍在中国近代服装史上最辉煌的一刻。

近代中国旗袍有明显特色:

(1) 形式上,以修长掩足为特点,无论男、女,除在腰身部位宽窄略有伸缩以外,别无太大区别。

(2) 色彩的运用。依剧情要求,一般采用冷色、暖色,或三原色、黑或白等单纯颜色,对正面人物、中间人物或反面人物进行安排。

(3) 装饰仅有少许边饰和统一满地花料,已十分简约。比较突出的是剧中男人的长衫翻白袖端,女人腋下的浅色手帕,这是有闲阶层人士的特有标志,一种独特的装饰点缀。

现代影视剧。由于以反映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内容为主,因此在现代影视剧中,旗袍已不再屡屡出现。在大面积的现代服装海洋之中,偶见的旗袍,几乎成为旧、偏、丑的不合时宜的东西。譬如在追忆历史时,在宣传餐饮服务时,甚至在表现舞女、妓女时,才偶尔显露一下。因此只有改良或变种形式,才可以被人们接受。中式短装、马甲、套裙等,从不同角度,力争表现民族文化内涵。譬如《白毛女》中的喜儿、《红灯记》中的李铁梅、《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烈火中永生》中江姐等,她们身上穿的蓝布褂、小红袄,以及颈上的围巾,都是20世纪中期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形式,表明现代人用心为近代中国人所做的形象描绘。设计者根据年代特征,以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为准则,以简洁、朴素的笔调为服装展现出来。由于剧中人物的着装贴近生活、靠近观众,所以人们在观看时如身临其境,获得感情交融。

主持人再现旗袍身影。当今电视已进入千家万户,可谓深入人心。电视已成为人们每日的生活必需。

人们口中常常念叨的是董卿、杨澜、周涛、鞠萍、倪萍和朱军等优秀节目主持人。以董卿为首的女主持人的着装十分考究,根据节目内容决定衣服的式样和色彩。西式衣裙时常出现,半中、半西式的两截裙衣也令人倍感亲切。但更靓丽多姿的,还是那些合体又端庄的现代改良式旗袍。这种服饰无论在大型节日晚会上或是在专题音乐会上,其色彩的独特选择,大大增强了式样的魅力。中国人素来对意表吉庆有余、五谷丰登的大红颜色情有独钟。以这种带有冲击力的火热服色欢庆节日,已经形成习俗延传于民众之中。以大红色闪光织锦缎制造节日气氛,更是最佳选择。不但舞台效果上乘,也有助于大众抒发民族情怀。专题音乐会与节日晚会不同,两者的内容和气氛都有较大区别。音乐会的主持人着装旗袍,将寻求另一种恬静雅致、色彩明朗的感觉,以取得诗情画意、平静如水的情调。观众已经习惯感觉到,只要具有较大规模或者较为重要的节目播出,总会有一位或两位笑容可掬、身着旗袍的主持人出现,这时的观众也就会自然而然会说:“还是我们自己的服装漂亮。”

唱中国歌曲、着中国装的现代歌星。我们从20世纪30年代后的《时代》画报上翻阅到当时的红影星胡蝶、阮玲玉那些娇美的身影;40年代的红影星王人美、周璇那动人的形象,和那些听音动情久久不能忘怀的著名歌曲——“渔光曲”和“四季歌”。

民族歌曲,无论反映乡情或是人情,都是内容单纯,情感真挚。演员着装,一方面要符合主题内容,一方面也要贴近大众生活,为人们喜闻乐见。还要根据舞台灯光要求,在确定着装式样、选择原料和使用色彩时,用心配合达到理想效果。在舞台上,民族服饰与娇小体型的演员组合,越显精巧玲珑、温柔可爱;与身躯丰盈饱满的演员组合,又显得华丽高贵、优雅动人。无论制作成单件旗袍,或与裙装配套,或外披纱衣,其效果都很洁净、端庄、艳丽。

对旗袍发展趋势的预测

由于时代的变迁,流传了三百多年的旗袍,虽然由高潮落至低潮,但是时光的积淀,它已自然成为中国女性的代表装束。在国际、国内礼仪场合出现的旗袍,越来越以它那高雅、端庄而令世人瞩目。中国有句谚语“物以稀为贵”,这是对少而精的赞美。人们对于旗袍的无比推崇和仰慕,表明对这种民族服装的深爱程度。

20年来,所见到的改良旗袍,受国际时装流行思潮影响颇大,一时间低领、无袖、紧腰、高开衩、超短、袒胸、裸背等各种形式变化无穷,珠片、刺绣、毛皮式。改良旗袍就保留了原有的特点,又融入了创新意识。从此,传统的满装又被注入了时代的血液,赋予了青春的活力。

旗袍与时装联手共存,从一种崭新的角度,用一种崭新的观念,抒发着一种崭新的情怀。

旗袍的产业化开发——再改良

在中国,旗袍的象征性与典型性相当于日本的和服,但是不得不承认,旗袍却未能在新形势下寻找到和服那样依然端庄又富有内涵的文化位置。和服仍然被用于传统仪典之中,作为日本国特有的服饰形象;而旗袍却由于旅游业的格外看重,高层妇女的轻易丢弃而只落在女服务员或女主持人身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旗袍的国服价值在跌落,而在某些场合中不得不承认它成了工作服。

关于旗袍的产业化开发,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将旗袍推向“再改良”,如胯以上保持旗袍的合身,而胯以下逐渐放大成喇叭裙式,它更适于现代交通工具,并带着新时代的潇洒,或是舍弃上身,只选用腰间至膝下的长度和式样做成旗袍裙……时代正在呼唤旗袍的新生,或许它会分别向豪华礼服和日常装两条路走,再现新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74b156558fafab069dc0265.html

《中国服饰中的旗袍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