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 - 中国未来的希望

发布时间:2020-04-20 09:59: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农村建设——中国未来的希望

——关于新农村建设及其现代化、机械化的小议

论题背景:

中共“十一五”计划提出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概念体系及分析框架,在基层和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农村研究领域精深理论与实践经验完美结合的学术典范,对于理解和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具有原创性的政策理论和学术贡献。

论题借鉴:

曾经有一本书,是讲述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专著。此书以“理论思考”、“实践探索”为线索加入了一些实地的例子,充分阐明了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引个例子,作为说明之根据。(后文还会有所补充)

首先是新华社给出的几份数据:

2009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达7161.4亿元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万亿斤新台阶

农民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年均实增8.3%

590亿元解决2.15亿农民饮水安全问题

其次是一个典型事例:

家住河北省怀来县新保安镇西园子村的乔荣孝家近年来可谓喜事盈门。老乔逢人便说,如今是种地不交税了,孩子上学不交费了,看病能报销了,咱们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乔家的变化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政策链接

1. 想方设法为农民谋福利。2006年以来,国家累计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央投资590亿元,解决全国2.15亿农村居民及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十一五前四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56万公里,比十五末新增28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达水平和通畅程度大幅提高。大电网对农村人口的覆盖率超过了95%,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发展清洁能源,十一五末全国户用沼气将达到400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已经启动,截至20091130,全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任务开工率91.1%、竣工率64.9%

2. 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牲畜屠宰税,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就此终结。2007年,农村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上学不用交纳学杂费了。2008年,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正式启动,农民看病贵、养老难的负担也大大减轻。

3. 对农业农村投入大幅增加。十一五期间,接连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于财政支农投入的提法,从三个高于三个继续高于三个明显高于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显示出国家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信心和决心。2009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达7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三农投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4. 加大对农民补贴力度。十一五期间,除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外,农民还能享受农资综合直补。与此同时,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逐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市场预期稳定了,种粮收益增加了。2009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项达1230.8亿元,增长19.4%

论题分析:

理论依据:

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在各级各部门和亿万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呈现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为我国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上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小组观点:

相信,以下的总结可以更形象的概括农村现代化的进步意义:

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十足

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坚实粮食生产能力稳步增强

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亿万农民享更多温暖

论题深入:

以下是我们根据相关政府说明和实地考察给出的一些深入的观点:

1 新农村建设仅仅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第一步。中国农村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农民收入提高、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乡统筹问题,更是一个农民和剩余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问题。

从我们学农之中就能略窥一二:在浏河营地,带领我们的指导员,都是当地的农户及其子女。看得出他们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一代,劳动的小点子也非常多,这也正好验证了上述的看法。在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中,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空前艰巨,前无古人,但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却十分有限。

2应当用农业来促进工业,以工业来维护农业农村问题是长期困扰中国发展的一个症结。70年来,这个症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有不同的表现,但基本内核似乎变化不大,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变农民现状一直是核心问题。

这里我们也是深有感触,到浏河营地后,我们发现:有诸多农户,手提葫芦等艺术品,身背橘子、田罗素和矿泉水等食物早已在门外等候,并且全程陪同,是说明他们有经济头脑呢?(其实这价格在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笔者认为已经相当低了)还是另有说法呢?

3.“三农”问题依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有了快速发展,我们成功地解决了两亿多农民的温饱问题和大部分农民的小康问题。但是,农村问题依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农民收入虽有所增加,但是城乡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城市,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并没有很好地享受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成果。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依然是我们目前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但是,不完善的城市化政策,使他们缺乏接近基本公共服务和完全融入城市社区的机会。今后15年,甚至更长时间,在农村强大推力和城市强大拉力下,大量农村人口别无选择地迁移到城镇,特别是大中城市,这是我国以往25年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也是未来产业结构变动所致。一方面它会大大提升中国城市化速度,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也会给已经过于稠密的大城市带来更大的公共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这个压力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曾经历的。

就拿那条嘉行公路为例,满地的谷子、稻子,开车甚是不便!这也巧好反映了现代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公共服务问题。

4. 由于体制分割,迁移人口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生活纳入城市体制还有一段路要走,过去的分割造成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新的分割还将造成新的问题,社会不平等,甚至不平等程度加剧在一个时期内是存在的。大量迁移人口进入城市,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务,长期游离于体制之外,既不符合公平与公正原则,还将产生若干严重社会问题。在人口规模继续扩大,劳动力资源无限供给背景下,处在这个阶段的工业化特征是,重化工业不能大量吸纳就业,城市建设不断进行,但不能从根本上安置迁移人口。实现城市化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未来15-30年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大挑战之一。针对这些问题,必须综合考虑农村发展,富裕劳动力迁移和就业,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点,在浏河营地到未有大的体现,但平时所见城市中的农民工和有利农民,也足以反映上述状况。而过多的流动人口,会对公共环境、社会安全、疾病流行、人口数据等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人口普查虽有一定效果,但不从根子上解决这个问题是不行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所有农民都脱离土地另谋生路。相信“11·15的事件也能体现一些问题吧!

5. 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必须跨越式发展.我国实现这种跨越发展面临的国内挑战和国际环境已经根本改变时过境迁,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都不是英国和美国在几个或一个世纪前所面对的。要实现这种跳跃,中国不仅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要把这些转移的劳动力培养成现代产业工人,在劳动技能和知识掌握上也要实现跨越。仅就此一项,我们不难看到我们所面临任务的艰巨性。以增长方式为例,“九五”时期曾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两个根本性转变。从实际情况来看,既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按此逻辑,“十一五”时期将继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但完成这一转变,难度相当大。说白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农村现代化,要求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即通过实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在未来的94年中,跨越发达国家需要一百多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实现的目标。说到底,我们需要创新技术,而支撑这些技术的是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是部分科学家、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而且还包括大量掌握先进技术和技能的劳动力,包括由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显然,浏河营地的学农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整整一上午,用铲子才挖出两三箩筐的番薯,损坏的、丢失的、污染的、烂根的,更是不计其数。就这样的生产力,别说振兴中华了,养家糊口都是问题,可见劳动技能在农村现代化中的重要性!

论题结论:

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当然要重视“三农”问题。而且在我国,农民多于居民,设计这些问题是符合国情的。

论题反思:

 

  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不少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农民增收难度增加等方面。再赞颂农村现代化美好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

以下摘自新华社社论,以成人的眼光进行的反思及提出的解决办法

为加强农业这个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中央连续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中央明确指出,扩内需、保增长,最大潜力在农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央继续高度重视农业,稳定粮食生产不放松。新增4万亿投资中,加大了向农业农村的倾斜力度,安排农村沼气、优粮工程、标准粮田等农业投资200.5亿元。支农政策不断强化,支农机制不断完善,农业基础得到不断加强。在最困难的时候,农业农村经济顶住重重困难,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最大亮点。

  眼下正值秋收时节,金色的稻田里,收割机隆隆作业,农民们挥汗如雨,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十一五以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2009年达到10616亿斤,比2005年增长9.7%。特别是2007年以来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万亿斤新台阶。肉、蛋、奶、水产品、蔬菜产量大幅增长,市场供应充足,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它得益于农业体制机制的创新,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也得益于广大农民誓夺高产的信心和勇气。

  面对罕见自然灾害,众志成城,力保粮食生产。十一五时期,地震、洪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我国农业生产面对严重挑战。直面灾害,中央加大了抗灾投入,各地各部门加强灾情监测,落实抗灾措施,指导农民科学生产。据统计,仅2009年春旱期间,北方冬麦区合计日最高投入抗旱人数1238万人、开动机电井118万眼,各地累计投入抗旱资金29亿元,完成抗旱浇灌面积1.37亿亩,为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面对增产难度越来越大,高产创建示范全面铺开,科技攻关再上新台阶。收获沉甸甸的六连增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基数越高,增产越难。粮食生产要取得突破性发展,必须选择突破性的技术路线。十一五期间,创建万亩高产示范片的技术战略确立,优粮工程、动植物保护、种养业良种等一批重大农业建设工程实施,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一些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集成配套推广,为夺取粮食增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2009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99亿亩、8.75亿千瓦、49.1%,比2005年提高8.9%27.7%13.2个百分点。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越来越大,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05年的48%提高到51%

  面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局限,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如今在一些地方的农村,即便是大忙时节,田地里也看不到多少农民,农民都说整地、育秧插秧、病虫防治、收割,都有专业服务合作社帮忙,现在种田轻省多了!十一五以来,各级农业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带动,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各类植保队、农机合作社、农技服务公司空前活跃。2009年,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5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2.4%;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2.4万个,带动1亿以上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4.64万个,实际入社农户2100多万。

  2006年,既是十一五的第一个年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围绕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我国的广袤乡村发生着真实的改变。

  陕西省安塞县真武洞镇农民司云,这几年的日子是越过越舒坦。他在家里搞养殖,孩子外出打工,一年家里的收入接近5万元。村里的变化也大,路通了,水净了,房子翻新了,环境整洁了,农民见面打招呼的方式都变了。

  司云的感受代表着很多农民的心声。十一五期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速,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我国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一五时期,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越4000元、5000元大关,2009年达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2010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078元,实际增长9.5%十一五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面覆盖,参合人数达8.33亿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成功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一系列文化下乡工程顺利实施。

  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但三农发展仍需夯实基础。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城乡发展失衡仍然突出,最需要统筹。

小组反思

经过三天不算长的学农活动,同学们也体味到了农民们耕作的艰辛,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但对于当地机械化、现代化后的环境污染我们深表痛惜。据当地村民回忆,以前,那条通苏州的柳河,河水清澈全是大鱼大虾,很多人都远到这来钓鱼。可如今只剩下小鱼小虾的,你看那一路的垃圾,水上的浮萍,谁管呢?!

所以,我们在此以新时代新青年的身份呼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利益,走上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道路,而中国,作为新兴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何必走西方人的老路呢?节能减排,农民教育,可持续发展——都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将中央的精神切实落实到地方上,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沈仕君领衔小组

俞友宸、王洁、何静娴

2010-11-20 论于 上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7250495bb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34.html

《新农村建设 - 中国未来的希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