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二 分析事迹、概括形象强化训练

发布时间:2016-03-11 08:57: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分析事迹、概括形象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医精诚妙手仁心

相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生,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黄凯钧《友渔斋医话》

2008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50周年,亦是罗征祥教授从事心血管病研究56周年。

祥和的面容,儒雅的风度,神情中透着成熟与稳重,眉宇间充满平和与慈祥——这就是教授给大家的印象。教授1952年从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毕业,几乎没有多少犹豫地选择了当时在医学领域里最难最复杂的专业——心脏外科学。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几乎无人涉足的禁区:除了专业技术的难度外,还有众多的不解和怀疑。教授经过与广大患者的接触后,深信心血管疾病并不是少见病、富人病,他就是要到这个没有路的地方闯一闯,为数以万计的病人闯出一条新路来!他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图书馆,从摸清心脏基本结构开始,不畏艰难,披荆斩棘,在心脏外科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心脏手术要求极高,教授从最基本的止血练起。大血管不慎破了,满视野都是涌出的鲜血,触目惊心,教授眼睛看着无影灯,一按、一压、一捏,大弯针缝合创面,气定神闲的几下子:好了!瓣膜要一针针依次缝合,重复的动作简单却枯燥,1小时,2小时……有些医生已经站酸了腿,看花了眼;罗征祥依然目不转睛,一双手不紧不慢,对生命精雕细琢。经过多年的探索,禁区的大门终于向这个不服输的突破者缓缓打开。

1974年,为发展中国心血管事业,周总理推荐阿根廷专家到广州、北京、上海选定交流医院及团队。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罗教授现场演示心脏手术准确无误,动作干净利落,旁观者叹为观止。考察结束后,阿根廷决定邀请以罗教授为团长的7名心血管病专家赴阿学习考察。在国内,手术间是他人生拼搏的战场,他努力地做好每一台手术;在国外,他的字典里没有节假日,争分夺秒地学习心血管领域的新知识,常常带着面包等简单方便的食品,泡在手术间和病房。

坚持就是胜利!这是罗教授的座右铭,经年累月的探索与辛劳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1977年,罗教授主持研制了国内首创的广东型生物心脏瓣膜和左心室辅助循环器罗叶泵,罗叶泵被认为是中国医学的一项重要突破。罗教授的名气越来越大,但他没有一点大牌专家的架子。他的手术做得漂亮是远近闻名的,因此,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同行专程前来观摩。每当这时,罗教授总是将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有时还一边手术一边讲解操作要领,使观摩的同行受益匪浅。这种毫无保留的大医风范赢得了同行们的广泛赞誉。

在这些年中,盘桓在罗教授脑海中的一直是一个未能达成的愿望:建立一个集预防、临床诊治、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心血管病研究中心。1984年,教授遇到了志同道合的霍英东先生,在霍英东先生的帮助下,教授从零做起,克服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研究中心规划、建筑专家聘请、施工现场勘察……每一项都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教授亲力亲为,同专家们一起克服一个个困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霍英东心脏中心(原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终于建成了。该中心被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为我国首批仅有的3个心血管病研究培训合作中心之一,并连续多次任命至今。

教授在治病医人的同时,不忘进行医学科普宣传,教育广大群众;也不忘培养更多的学生,让医学事业这朵火花不断放大。教授对年轻医生的要求是要提高自身素质,先学好做人,再好好做事;要树立目标,不怕困难,干好自己的临床工作和相应的科研工作。教授把培养年轻医生比作链式反应。也正是有了教授这些老一辈省医人对年轻医生的辛勤培养,省医的精神才得以在新省医人的身上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如今,心研所已经建立了一支立体的人才队伍,科研与临床互相支持,前沿和基础相互渗透,有力地推动着心研所的可持续发展。

教授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是成功的,他所创立的心血管病研究所,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心血管病研究与治疗中心。作为学科带头人,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断探索,从不停止。现在已经81岁高龄的罗老,依然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继续为繁荣我国的心脏外科事业奉献着心血!

(摘编自中国人物传记网,作者:雷黎明)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当时的人们认为心血管疾病是少见病、富人病,对罗教授选择心脏外科学专业感到不解和怀疑,但罗教授用几十年的医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了自己的正确选择。

B.为发展中国心血管事业,在周总理的推荐下,罗教授作为团长带领专家赴阿根廷考察,学习心血管领域的新知识。

C.在罗教授主持心研所工作期间,心研所科研与临床并重,前沿与基础渗透,建立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立体人才队伍。

D.文章按照时间线索叙述了罗教授在心血管疾病研究和治疗上的业绩,选例典型,叙评结合,并采用对比、衬托等手法凸显了罗教授的医术和医德。

E.罗教授毕业后就从事心血管病研究和治疗工作,通过经年累月的探索与辛劳,在该领域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绩,为我国心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答案 E3分,答A2分,答C1分;答BD不给分。

解析 B项,在周总理的推荐下理解有误。C项,老中青相结合在文中没有明示,也不是立体人才队伍的主要内涵。D项,原文中有些医生已经站酸了腿,看花了眼;罗征祥依然目不转睛,一双手不紧不慢,对生命精雕细琢是对教授形象的衬托,突出他工作的一丝不苟,与医德无关;另外,从全文来看,没有对比手法。

2.文章开篇引用黄凯钧《友渔斋医话》中的一段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内容上看,这段话主要概括了历来良医的优良品德及社会作用,集中表现了教授医德高尚、影响深远的特点。从结构上看,引用该段话,既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又引出了下文罗教授在求学治病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从表达效果上看,引用文言语段,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又使文章文辞典雅,开篇不俗。

解析 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

3.罗征祥教授在心血管病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立志高远,勇于突破。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心外科方向,并深信能攻克难关;在事业有起色后,又致力于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心血管病研究中心。不畏艰难,坚持不懈。进入旁人视为禁区的心脏外科领域,并进行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终于在该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在建立心血管病综合研究中心的过程中,他克服诸多困难,努力不懈。勤于学习,刻苦训练。研究心脏外科之初,到图书馆大量查阅资料,在国外如饥似渴地学习心血管病新知识,并坚持从最基本的止血练起,苦练血管缝合技术,为他以后的临床医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认真细致,精益求精。认真细致地做好简单而枯燥的瓣膜缝合技术,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台手术。霍英东先生的大力支持。正是志同道合的霍英东先生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心血管病研究中心的成立,他的医学研究事业才有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

解析 答题区域在27自然段,概括归纳即可。

4妙手仁心一词常用来赞美医生,作者用它来形容罗征祥教授可谓恰如其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妙手仁心的内涵是具有高超的医疗技术,同时具有高尚的仁德。罗征祥教授既具有高超的医能,又具有高尚的医德。

妙手主要体现在:罗教授手术做得漂亮。缝合破裂的大血管时,气定神闲,令人赞叹;缝合瓣膜时,不紧不慢,精雕细琢;为阿根廷专家现场演示心脏手术,动作干净利落,旁观者叹为观止;罗教授主持研制了国内首创的广东型生物心脏瓣膜和左心室辅助循环器罗叶泵,罗叶泵被认为是中国医学的一项重要突破。

仁心主要体现在:对前来观摩的同行,罗教授总是将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使大家受益匪浅;罗教授不忘进行医学科普宣传,教育广大群众;罗教授不忘培养更多的学生,尤其重视年轻医生医德的培养;尽管年事已高,罗教授依然为繁荣我国的心脏外科事业奉献着心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胡同生出中国的脊梁

彭俐

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梁漱溟先生的生日适逢九九重阳节,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清末曾任内阁中书,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

地安门中学就是梁漱溟先生的母校,如今,其原址是五中分校。

班上,梁漱溟与廖福申、王毓芬、姚万里三人最为要好。四位翩翩少年,曾一起在酒楼聚餐,食蟹饮酒。商定从每人身上缺点、短处摘出一字,作为相呼之名,以资警醒。梁的一字之名是,廖的称呼是,王的大号是 “懦,而姚的命名是。梁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梁漱溟先生感叹:遂成我之自学的,完全是我父亲,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我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我大约从十岁开始即好用思想。

梁漱溟先生回忆:到十几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

关于自学,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世俗之人虽不必是坏人,但缺乏眼光见识那就是不行的。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

14岁光景,我胸中已有了一个价值标准,时时用以评判一切人和一切事。这就是凡事看它于人有没有好处和其好处的大小。假使于群于己都没有好处,就是一件要不得的事了。掉转来,若于群于己都有顶大好处,便是天下第一等事。以此衡量一切并解释一切,似乎无往不通。

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前踱步,只见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不卑不亢。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东西方文化比较学已然成为热门显学的今天,梁漱溟先生的一些学术观点和见解依然耐人寻味。比如,他认为西方文化是理智文化,由身出发;而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则是理性文化,由心出发。理智着重于外在事功,而理性偏重于内心体验。故西方科学昌盛,而中国玄学发达。他认为中国文化植基深厚”“坚卓伟大,而民族精神见诸儒学者多。他在阐述儒家学说时,说得精辟而透彻:一是向上心强,二是相与情厚。即仁人之准则,是要在社会里向上,在人伦中相厚

(《醒狮国学》2012年第5)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介绍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的事迹,通过父亲梁济投积水潭自尽一事,烘托出梁漱溟先生民主的成长环境。

B.一王姓老师给梁漱溟的批语: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而一范姓老师则认为他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说明梁漱溟当时总是惹王老师生气,而总能讨范老师欢心。

C.梁漱溟先生的父亲对梁漱溟的影响是很大的,认为梁漱溟的观点正确,就支持鼓励;而不赞同的,也不强加干涉,这使得梁漱溟在思想上获得了很大的自由。

D.作者对于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一片祥和的秋日景象,更以冷暖适中的色调烘托出他的父亲梁济不卑不亢的性格特点。

E.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内心是无比伤痛的,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他认识到了西方科学昌盛,而中国玄学发达的观点。

答案 D3分,答C2分,答B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 A项,投积水潭自尽一事与民主不构成因果关系;B项,老师生气,而总能讨范老师欢心错;E项,强加因果。

6.如何理解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这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既是对父亲的一种宽慰,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深刻理解,他认为社会应该是不断发展的,暂时的黑暗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步伐。

解析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只需要抓住语境,即可得出答案。

7.梁漱溟先生关于自学有哪些深刻的体会?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具备眼光见识,力争上游;方向明确,追求不已。

解析 答案在第7自然段。

8.梁漱溟先生在阐述儒家学说时,得出精辟而透彻的看法:一是向上心强,二是相与情厚。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所谓向上心强,指的是一种对待学问的态度和精神,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力争上游,都能够高标准要求自己。而相与情厚则是对做学问时的情感价值观的理解,一份深厚的情感,能够激发一个人内心的力量,从而支撑着他不断去努力探索。具备了这两种品质,便能够产生一种内在动力,让自己带着一种自觉与自信去面对一切。

解析 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第二: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6ec3de9bb68a98271fefaf1.html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二 分析事迹、概括形象强化训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