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下课后5首古诗鉴赏笔记

发布时间:2017-03-17 10:37: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原文翻译】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 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 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 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理解记忆】

1、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韩愈是个苦孩子,自幼父母双亡,由哥哥韩会及嫂子抚养。10岁时,哥哥又病逝,只剩下小韩愈与嫂子郑氏相依为命。公元786年(贞元2年),19岁的韩愈赴京考举,落榜,再考,再落榜,屡试不第。发了狠的韩愈屡败屡战,25岁时,如愿以偿,终于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唐朝规定,考中进士后,必须经吏部(人事组织部)考试才能做官,韩愈兴致勃勃,考了3次,帽子戏法般失败。

  有大学文凭,但公务员考试通不过,没官做的韩愈到了洛阳。

  33岁时,在洛阳终于入仕,官为四门博士,3年后,升任监察御史(大概检查院院长),调到了中央,但踌躇满志的他又很快遭贬。被贬至连州阳山(广东阳山)任县令。

  这次被贬的原因,没有定论,大概是以下几种之一:

  一是强谏宫市,宫市是指宦官以宫廷需要为名,到市场横行抢夺,基本不给钱,民怨极大。

  二是强谏抗旱,当时有几个县旱情严重,为政者可能不重视。

  三是受到当时奸臣李实的排挤。

  四受到“永贞革新”主将王叔文、王伾(pi2)的嫉恨。

  尤其第四种可能,备受关注。

  韩愈对“永贞革新”的态度,基本上是支持,和刘禹锡、柳宗元是朋友,来往较多,谈话间可能对这次有点冒进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刘柳2人也可能无意间向“二王”提及了韩愈的态度,总之,“二王”排挤了他。

  5年后,被召回。任职“权知国子博士”。“权知”是代理的意思,不是真的,“国子博士”也是一个学官,没多大权利,但总算回到了京城。

  后来,受到宰相裴度的赏识,任命考功郎中兼知制诰,“考功郎中”这个官,就是考察评定4品以下官员的功过是非,“知制诰”,大概就是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令。

  这2个官职,在唐朝算是高职,接近权力中心。

  韩愈命中注定多灾多难,下面的这件事,使他再次跌入低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谏迎佛骨”。

  唐王朝建立以来,虽然道教受宠,但儒、佛并存,三足鼎立。

  晚年的宪宗李纯,迷信佛喜欢道,就是对儒不感冒。

  而韩愈是儒家的忠实弟子,对佛、道嗤之以鼻。

  公元820年(元和14年),在凤翔法门寺的护国真身塔里,藏有佛指骨(舍利),属于佛教圣物,此塔30年一开,供人瞻仰,据说塔开则国泰民安,这1年正好30年。

  皇帝李纯有了想法,聪聪欲动,准备开塔。

  计划如下,先将佛骨迎至宫中,供养3日,然后逐寺接力。

  活动开始了,京城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百姓立于街道2旁,手举小旗,念念有词:欢迎欢迎。

  目睹此景,令儒家弟子韩愈义愤填膺,舍命上书抗争,例举佛教种种弊端,要求“火其书,庐其居”,在韩愈眼里,这个佛教就是万恶之源。

  皇帝头上敢动土,李纯震怒了,重罪韩愈,幸有朋友裴度、崔群及时上奏劝说,保住了一条命。

  其实李纯在中唐的皇帝中算是清明的,恕气稍泄后,贬韩愈为潮州刺史(省委书记),韩愈二话没说,打起背包,走人。

  但家属必须随行,韩愈当时12岁的女儿重病在身,无奈途中病亡,令韩愈肝肠寸断。

  这个故事写起来容易,当事人韩愈的心情我们能懂几分?

  到潮州后,韩愈励精图治,善政颇多,据说现在的潮州人说起韩愈,还啧啧称赞。

  在潮州8个月后,被召回,此时宪宗已逝,继位的是穆宗,重用韩愈为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

  韩愈开始峰回路转,接下来的一件事,又锦上添花。

  成德镇(河北正定)的王廷凑胆大妄为,竞杀了节度使田弘正,并自任节度使,朝廷讨伐,出师不利,国防部副部长韩愈重任在肩,出使劝降。

  韩愈独入虎穴,义正严辞,最终说服王廷凑罢兵,危机解除,韩愈首功一件。

  以后的韩愈越走越顺,慢慢地过上了舒服的日子。

  经过了如此多的磨难,韩愈好像看清了什么,斗志有减,闲情逸致起来,但作为一个诗人的敏感还在,公元816年,49岁的他抓住了早春的景色,写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作。

3、字词解释:

〔张十八员外〕指张籍,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十八,曾任水部官员外郎。

〔天街〕京城街道。

〔酥〕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皇都〕帝都。 

5[理解题]

⑴《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早春春草初出,若隐若现的美景的句子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作者发表看法,表达盛夏比不上早春景色的观点的句子是: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⑶《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春雨春草的“绝妙佳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6、品味名句: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隐有绿意;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7、艺术欣赏: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7、《无题》(唐·李商隐)

(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

【原文翻译】

你我的相见是多么的难得,犹如百花盛开须得期遇着春风一度;你我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好似东风无力想要挽留住百花凋残。
我对你的思念啊,就像那春蚕吐丝,不死则绵延无尽、哪有绝期?我想你的泪流啊,就像那蜡炬燃烧,不灭则长流不止、怎会停息?

你早起对镜梳妆时的慵容,是否有着容颜转变的愁虑;我夜晚对月低吟时的孤影,怎经得起清辉遍洒的冷寒。
虽说此去蓬莱仙山的路途并不遥远啊,我却只能烦请殷勤的青鸟去代为探候! 【理解记忆】

1、这是一首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已成千古传诵的名句。

2、作者李商隐(约812年或813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豀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xíng)阳(今郑州荥阳)。

李商隐的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fěi)恻,为人传诵。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道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3、字词解释: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春风。残,凋零。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对意中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无尽的思念。丝,这里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蜡炬,蜡烛。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

〔晓镜但愁云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两句叹时光易逝,相会无期。镜,照镜,用作动词。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夜吟,夜晚吟诗。

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意思是对方居住不远,希望有人前去传递书信。蓬山,蓬莱山的简称。传说海上有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这里指所思念者的所在的地方。青鸟,传说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殷勤,情意深厚。看,探望。

4、品味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5[理解题]

⑴李商隐《无题》中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离别的诗句是: 相见时难别亦,东风无力百花残。

⑵李商隐《无题》中现在常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⑶李商隐《无题》中比喻爱情坚贞、至死不渝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⑷李商隐《无题》中常用来表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品质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相见欢》(五代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原文翻译】

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钩,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着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心中的思绪,想要剪断,却怎样也剪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乡思乡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理解记忆】

1、这首词上片写庭院中的清幽景色,下片抒发诗人的“离愁”。诗人身为亡国之君,古人说“亡国之音哀以思”,这哀之痛与思之切都深沉而含蓄地体现在这首词中。

2、作者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汉族,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国破降宋,俘至汴京,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由是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此阙《相见欢》应是后主被掳之后所写,就一个丧国的君主而言,内心的苦楚与怅惘,时时刻刻如影随形,尤其是在萧瑟的秋夜。

3、字词解释:

相见欢〕又作“乌夜啼”,词牌名。

一般〕一种。

4、名句品味: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剪不断,理还乱,这样的情绪想要抛开不理,却是怎样也无法割舍,想要好好的梳理,却又更加的杂乱失序,于手法上作者利用了对峙的情绪,表达心中的冲突起伏,在词的架构上激起了波潮,也让整个情绪高涨。让读者随诗人心情起舞。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样恼人的情绪是因为离愁的发酵,作弄着诗人,如今却更有不同的感受在心里头酝酿着。作者在最后调侃自己,利用淡淡的口吻,轻轻道出一切只因为离愁而起,不过在这淡淡的背后,却隐藏着作者极深的哀痛。

5、艺术欣赏: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的抒发真挚的感情。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6[理解题]

⑴《相见欢》用巧妙地用比喻写“离愁”的句子是: 翦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⑵《相见欢》中常用来形容人的烦恼无法排遣,或形容某些事情难以解决,无可奈何的愁苦无法言说的语句是:翦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9、《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原文翻译】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 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理解记忆】

1、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望,诗人不禁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似觉天地万物都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2、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3、字词解释: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缘〕因为

4、名句品味: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寓论于景,用“不畏”“只缘”两词化实为虚,借景抒情,兼发议论。浮云,常指代蒙蔽君王的奸邪之臣,此处用典而不露痕迹。加上“不畏”两字,更突出了诗人的斗争精神。为什么不畏,回答是站得高看得远,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

5、艺术欣赏:

只有登上“飞来峰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事;也只有在飞来的高峰上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思绪连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6[理解题]

⑴《登飞来峰》中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10、《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sì),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原文翻译】

碧蓝的天空飘着缕缕白云,金黄的树叶铺满大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看似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理解记忆】

1、这首词上片描写登高所见秋景,下片抒发浓烈的思乡愁绪。思乡是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而意境如此阔大却是少见了的。也只有像词人那样,方才武略兼备,又长期镇守边关,才能有这样既优美又苍凉的词句吧!

2、作者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范仲淹当时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就有了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情怀的绝唱。 3、字词解释:

〔苏幕遮〕词牌名。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处〕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神伤。语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思,心绪、情怀。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两句应该连读,意思是,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时才得安睡。

4[理解题]

《苏幕遮》中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诗人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的语句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5、品味名句: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秋色连波”二句,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达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6、艺术欣赏:

范仲淹是宋朝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叱咤风云的同时,也不失其风雅之度。此词言辞婉丽,深情绵邈。题材一般,但写法别致。上阕写景,气象阔大,意境深远,视点由上及下,由近到远。下阕直揭主旨,因"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以大景写哀情,别有悲壮之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62b01a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8.html

《人教版语文八下课后5首古诗鉴赏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