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野菜》教学实录及评点

发布时间:2020-01-17 05:10: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故乡的野菜》教学实录及评点

本课得分92分。第二届宝安区“新课程·新理念”优质课大赛高中语文教学决赛第一名。

步骤

《故乡的野菜》课堂实录

授课教师 劳晓雪

(评点教师 刘洪)

:上课!同学们早上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刚刚发了一张学习卡给同学们,同学们每人一份。许多同学一拿到学习卡就把注音往课文中誊了,我心里暖暖的我们班的同学真极!不仅把生字注音,还和同学讨论这个音究竟是不是这样读,我们刚见面,你们这么好的学习习惯让我心里暖暖的,让我紧张的心情就稍稍放松了。(学生笑)

开头不急不躁,先用“心里暖暖的”与学生拉近关系,我们班的同学”多亲切!学生开始注意老师了!效果很好。

今天,不知道大家早餐尝了野菜没有?

生:(奇怪地)没有!没有野菜啊!(少数学生反应过来,笑着说“有”

师:今儿早上大家没有发下“一盘故乡的野菜”吗?(笑)预习读过文章了吗?

生:(笑)有!

师:那尝出了野菜的滋味了吗?

生:(摇头笑)没有味道~

师:(笑)没有味道?好吧,我们这么说吧,大家看了文章,觉得作者想表达什么?

生:(七嘴八舌小声说)乡情、思乡之情

师:对了,就是表达一种乡情!这味道不就是有了吗?怎么说没有味道呢?(笑)那么我们能把这篇文章暂且定位为一篇抒情的散文吗?

生:能(少数);不能 (多数同学)

师:为什么不能?你们不是都说了,这是一篇表达了乡情、思乡的文章吗,我怎么不能说是一篇抒情的散文呢?

生:(少数同学不确定地)是记事的,记趣的……

师:一篇纪事的抒情的散文。

生:不行~

师:事、记趣……反正就是没有情!?

生:有!(还有学生说没有)

师:糟了,这情看不出来有是没有!好了,这么说吧,我读了好多遍这文章,也没能从这篇文章里读到一个“情”字!我可能看多了花眼了,你们帮我找找,文章里有没有“情”字。

生:有!

师:有?又有情了!一下子有一下子没有,把我忽悠完了,在哪里呢?

生:第一段,第一句话!

师:哦,原来有情。我们找来读一下看看。

(生齐声朗读“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

师:(朗读)故乡对于我没有情份。还是没有情啊!

生:(反驳)没有什么特别的情

师:啊,这没有情也算情啊?

生:是没有特别的情!

师:好吧,你们坚持的话,我就算这是半个情,那我这节课就只能给大家讲讲这半个情了!这样吧,文章作者不谈情,那我们就换个角度吧。这篇文章作者借助了什么来寄托感情?

生:野菜!

师:是的,野菜。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故乡的野菜》。(师自言“故乡”)

板书:故乡的野菜 [4分钟]

1用“忽悠”法,逗学生,轻松开场。显示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让学生也活跃起来。为后面的积极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

2用“野菜味”一语双关继续逗学生,一举两得:一、语言与前面风格保持一致。另一面更重要的是引出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乡情。并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加以明确肯定,以防学生走弯路。

3、再次“忽悠”:“文中没有一个‘情’字”[这是第一个关键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巧妙地向学生暗示本文的抒情特点——含蓄;②暗中强化主旨“乡情”;③逼迫学生把目光转向文本。激起学生的兴趣与热情。用半个情字的幽默诙谐之语,在此强化“情”,不露声色。

三逗学生,用心良苦!充分显示教师智慧与功底!

4、引出文章情感载体——荠菜。板书课题正当时——与众不同。许多年轻教师一上课就急于板书课题,生怕写慢了耽误了时间。而写了课题后,仿佛宣布课堂正式进入严肃的学习过程中,也一下子把自己推到紧张的氛围之中,进入快车道,压力会越来越大,越上越紧张。

5、教师自言“故乡”,起到了很好的暗示作用。

6、不介绍作者周作人乃明智之举!避免吓唬学生,产生为难情绪。

师:文章中作者通过故乡的野菜来抒情。可是我想着野菜也不是什么很起眼的东西啊,作者究竟是选了什么野菜来抒发感情的?

生:荠菜

师:非常好!这个“荠”字的读音正确。还有什么菜?

生:黄花麦果。

师:嗯,俗称(学生接话“鼠曲草”

生:草紫

师:还有个更好听的名字!

生:(大声地)紫云英!

师:三种野菜,这三种野菜可能我们都没见过,这是作者故乡的野菜。那我们今天就看看这遍地都是的野菜,作者是怎样通过它们把思乡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半个“情”字就能把情感说好?今天就请大家一起去文章里找找,就从这三种野菜中找找这个情究竟是在哪儿了。

每一个小组负责一种菜,把这野菜的情给挖出来。咱说好了先,这找东西是众人力量大,才有效率,请同学们尽管讨论、交流看法。可以把自己的、大家的看法或者疑惑写在刚发下去的学习卡上。靠自己,也得靠别人,相互合作。

(学生分成三个组,讨论交流)

[17分钟]

1、“通过野菜来抒情”,很自然地告诉学生作者情感的依托之物,并顺手疏通课文内容——三种野菜,快速而有效。

2、“分组讨论”,主要有两大作用:1、将长文切短,为完全解读文本赢得宝贵的时间(实践证明,此举明智,有老师在四十分钟内根本上不完)。课前,预计到时间短,文本难,不分组本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这需要老师对课堂有充分的估计2、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3、课堂也轻松愉快。(由老师前期铺垫到位,学生积极主动,整个课堂十分热闹好看,避免了许多讨论课的冷清、沉闷的尴尬。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热情高涨。高潮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师:好了,我刚刚串了一下每个小组,我发现同学们找了许多“”出来!那我们先来说说荠菜。这小组的哪位同学能告诉……(未说完就有一女生举手了,师欣喜地)来,你来说!

1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师:一种工作?

生:一种游戏!

1一家人在那里挖野菜,很温馨

师:哇,很温馨!一家人去采野菜!这个荠菜先不说它好不好吃,单是什么就很有了啊?

1:找寻采摘!

师:单单是采摘时就是一个很有趣的游戏!那都是哪些人去采野菜?

1:妇女、小儿

师:那请大家想象一下,这妇女小儿可能是什么身份?

生:母女、母子、小孩子

师:这遍地的野菜都是咱们的,一抓就是一把的,一铲就是一撮的!

1不是,要蹲在地上搜寻的

师:是啊,要搜寻的!那大家再想象一下,那这小孩儿们找着了这菜,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啊?

生:(七嘴八舌)会大声地喊,我找到了~兴高采烈跟妈妈和小伙伴喊

师:(笑)是的,还会一边采一边唱这样的儿歌,这个儿歌怎么唱呢?

生:唱,用方言唱

师:嗯,也可以念,童谣也可以念。来给我们念一个?这位同学叫什么名字?

生:(她)叫林慧如。

师:好,那慧如给我们念一个。(学生们大笑)

1“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大家为慧如的勇敢鼓掌

师:嗯,韵出来了,但还要拉长一点儿韵调:荠菜马兰~头,姊姊——

生:嫁在——后门——

师:很好!把小孩子的调扬上去慧如领着大家一起来一遍!

生:(大声地)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师:慧如请坐。哎,这野菜常吃,采摘的时候也别是一番乐趣。除了这些,还有哪些……(学生举手)好,话筒就在你手上,你来说!(其实学生早就作好了发言的准备)

2我觉得它除了有采(摘)的游戏以外还引进(用)了别人书上的一些句子来说明一下,这些野菜的作用

师:哦?哪些作用?

2在那个顾禄的《清嘉录》里面有写到,“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

师:哎,这菜放灶台还可以赶虫子、蚂蚁!在小时候,看到这蚂蚁还是拍着队来的!什么时候着蚂蚁最猖狂啊?

生:三月三

师:哦,这还有一句谚语叫“三月三,(学生一起念)蚂蚁上灶山”,这菜放在灶台上还可以赶蚂蚁呢!还有什么作用吗?

2:还有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就是说妇女们戴上这种花可以使眼睛明亮,可能就是说这种菜还有起到一种药的作用!

师:哟,还有药的作用,来头不小啊!用来吃,用来驱虫,还有药的效用,可以祈祷让它使眼睛更明亮!还有吗?(摇头)好,请坐。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关于着野菜的事儿吗?

3:还有《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这是记他们家乡的一些风俗。体现了他们家乡的与众不同!

师:风俗。这里面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呢?

3:因为其他地方可能没有三月三头戴荠菜花的。

:大家见过男生女生一起戴过野菜花吗?(学生笑)笑什么呀?没见过男生戴荠菜花啊?也是,咱学校男生都得剪板寸头,这花还真的戴不上去!(学生笑)看来这野菜不只是常吃,能玩着采野菜,男生女声戴荠菜花,还有明目驱虫的作用,这就说了,这菜不仅仅说吃,还说到了许多的……

生:(小声地)作用 / 风俗

师:对,风俗,我们可以说同时给我们介绍了浙东的风俗民情(板书:浙东的风俗民情)说吃得还少,倒是给我说了很多风俗,而且来头不小的有记载的!好,除了说荠菜,还说了一种很好吃的菜。是哪一种菜?是你们组(第2)组的还是你们组(第3组)的?

生:(第3组无奈地)他们组那一种的(众学生大笑)

师:嗯,刚刚我走下去的时候,又一位男生跟我说过黄花麦果很好吃!我们找他来说说。那看得出这野菜好吃?

4小孩儿的赞歌说它好吃!

师:哦,赞歌。大家一起看看这小孩唱的赞歌。

4里面就说一句“关起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就说明那个小孩子的那个口味是很挑剔的。

师:很挑剔的?怎么说很挑剔的?

4:哎……以前是小孩子的人都知道!(众学生大笑)

师:哦,敢情咱以前都挺挑的,都爱吃好吃的!

生:半块拿不出,就是太好吃了,舍不得给人吃。(师生笑)

师:就是个借口,半块拿不出手,其实就是舍不得给别人吃!半块拿不出手啊,要给就给一块啊!就那么一块,又不好叫大家小伙伴流着口水看我吧咂吧咂吃的!

生:很好吃的野菜糕!太好吃了!(师生笑)

师:就一句话,太好吃了,所以“关起大门自要吃”!教师用双手做关门动作好,谢谢你的解读,请坐。哎,这也是一曲童谣啊!我们该怎么念好?(学生好奇地笑)我们用普通话自己念下好不好?

(学生自行朗读)

师:你们读出了这歌谣的味道了吗?

生:(摇头)没有~

师:(笑)没有是吧?呵呵,大家知道,这个民谣啊,有个特点,就是不用普通话念唱。用什么话来唱呢?

生:用家乡来唱,用浙东话来唱。

师:咱们班有没有同学是江苏------浙东一带的?浙江的?

(生5稍稍举了一下手又放下)

师:你是……

5错了,我是江西的。(众学生大笑)

师:(惊喜地)江西话可不可以念呢?(众学生欢呼“可以” )我们欢迎她来一个。

5(有点不好意思用方言念)“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声音有点小声,不过大家都听得到,学生们都善意地新奇地笑,给她鼓掌)

师:挺好!请坐!你叫什么名字啊?

5刘淇。

师:大家听出刘淇怎么说这个“吃”字了吗?

生:qia

师:是的!念qia ,我也学了一点浙东话,这个qia稍稍变音念qie!我来给大家念一遍,不精到的地方大家见笑了。

(老师用方言念了一遍童谣,学生掌声鼓励)

师:(高兴地)大家一起来一个好不好?(学生笑)我们刘淇念大声点来领。大家先把这歌谣的韵脚先念一遍啊:韧结结(jie),自要吃(qie) ,拿弗出(ce) ,自要吃(qie) 。很好,一起来!

(师生一起念童谣,众师生惊奇地笑着)

师:这个好吃的野菜糕点不仅好吃,而且还用来……

生:祭祀、扫墓

师:是的,还是供品来的!小时候,大概家里准备设供祭祀的时候,这么好吃的糕点,孩子们在祭祀前有没有偷偷拿过呢?

师:作者十二三岁就离开家乡去求学了。再也没见过黄花麦果了,可是很幸运的是,东京有很相似的“御形”,北京也有,作者还可以依然品尝着那儿时的美味

生:不对!不可以了!

师:哪里有说不可以啊

生: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话

师:那你们来给我念念

(生读“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师: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这话里面有什么样的语气?

生:惋惜、失落

师:嗯,惋惜、失落、惆怅。那请你们用这样的语气来再来读一次这句话。

(学生再读这句“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师:为什么不再是了?日本料理“御形”多精致啊!作者怎么就那么挑剔啊?不就是一块糕点吗!

生:那是故乡的糕点,儿时的糕点!现在再好吃,也没有那样的味道了

是的。现在那样的日本料理“御形”做得再好看再好吃,也比不上儿时那味道了,过去的是没法复制的,独一无二的这样的情感,你们能把它放进文字里,自己把它再朗读一遍吗?

(生朗读“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师:还有啊,那种紫云英,那种在农人很贱视的野菜,在小孩眼里是怎么样的?

生: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

师:而且,这种好看的花,还是扫墓时用的花球,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不仅漂亮,还挺圣洁的一种野菜。这样回头一看,作者不只是给我们介绍那野菜菜肴,更是给我展现了一幅浙东的民俗风情画。十二三岁离开故乡,漂洋过海去求学,可这故乡的点点滴滴在作者心底依然记忆犹新,娓娓道来。这难道就是那半个情吗?这就是作者说的“我对故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吗?

生:不是

师:其实作者的情早就悄悄的开始了。

作者对故乡始终都是这番真情,只是淡淡地把这情分藏在了心底,又淡淡地流淌笔尖。现在你们试着用这番真情去朗读那藏着情的淡淡的文字。

(师生齐声深情朗读第一段: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师:这样的情会随着时光的飞逝而消褪吗?

生:不会

师:是的,不会,永远不会!淡淡的,却永远不会消褪的对故乡的真情,这样的情,自然流淌出淡雅隽永的文字。(板书:淡雅隽永)大家能试着感受这份情,再去读读作者一开始给我说的“半个情”。

朗读: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39分钟]

师:作者的兄长周树人赞叹这位弟弟:是中国散文的第一大家。研究周作人作品的人们也给这篇淡雅隽永风格的名作题了一幅评价对联,上联是“野菜雅趣浓”,你们试着来对对下联。

生:故乡风俗淳

师:不好,我们换个字。换一个文章里藏着的字

生:风情!

师生:故乡风情淳

师:我认为咱们的下联对得跟原句不相上下!原句:家山情味长。(生窃窃私语比较“长”

师:这篇文章,不着一个“情”,却尽是真情。周作人的散文作品风格就是如此的淡雅而隽永。希望同学们这节课有所收获。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谢谢老师! [42分钟]

3教师用“藏”、“找”等字眼、暗示和提示学生,让学生能正确有效的解读文本。

4、学生开始热闹起来了!

5、及时把“工作”纠为“游戏”,教师头脑清醒,目标明确,逐渐开始入题了----把学生引到风土人情上来!

6、“味道”有一点了。但不用方言读,把精彩留在后面,并形成对比反衬。

7从“野菜”上看到风俗文化是教学难点!“来头不小啊!”暗示、提醒学生----野菜不仅是菜能吃,更重要的是有内涵----文化(风俗),但不露声色!老练!牛!

8果然有效果!学生自己把“风俗”二字给捅出来了!好!!教师再次强化,窗户纸一经被捅破,学生的心里就亮堂起来了!这是教学的至高境界!

9、讲什么不讲什么教师掌控得很好!重讲风土人情。

10、看得出,教师在前面参与学生的讨论中,早已把情况了如指掌,做了有心人。现在是收获的时候了,信手拈来,有的放矢,效果肯定不错!(很多人不注意这一点,但它却有两大作用:①保证发言质量;②节约时间。)

11、“教师用双手做关门动作优雅,自然潇洒,如演小品一般。有再现情景,生动课堂两大功效。教师只有把自己解放出来才能如此潇洒(这堂课教师自始至终没有拿一张纸片,所以教学内容全部了如指掌)!人之所以成为人,不就是因为解放了双手吗!

12误会!尴尬!转眼由变为风趣了!机智!

13、、教师始终要是学生的靠山和帮手,只有您的支持和帮助,学生才会冲锋陷阵、勇往直前。

14、精心设计要出彩的地方!教师从容操作,循序渐进,把儿歌反复读了4遍,把“戏”做足了,课堂就不知不觉进入到高潮!韵味也就出来了,师生全乐了!有味!把功夫做到位,就不愁不出戏了!

15、许多学生兴犹未尽,学习的情绪高涨。

16重点文字舍得花时间,在这里用功,回报是很丰厚的!这才是吃透了文本。

17这是一个关键点(听课人一般看不出)!眼看时间不够,马上改变教学方式。变学生为主为教师为主。迅速推进,为后面的精彩总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8及时暗示过度,踏上另一重要“战役”。

19此处又是一个“重头戏”——艺术风格的强化。教师做得非常到位,本堂课由“情”而起,又回到“情”,前后照应,而且此时也是学习品读第一段的最佳时机。又读两遍,且有变化。第二次止于“情”——想。全文主旨毕现无余。作品艺术原形毕露,学生也心领神会了,出色地完成了两个教学目标——艺术与主旨。

20、主要讲作品淡雅隽永的风格,对作者周作人点到为止。聪明!

21、总结归纳水到渠成,教学目标全部高质量达成!

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师始终面带笑容,笑到最后!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浙东风俗民情画

淡雅隽永

板书干净利落,主次分明。教学目标一网打尽:

“浙东民俗风情画”——内容;

“淡雅隽永”——艺术风格;

“野菜雅趣浓,家山情味长”——主旨。

[总评]:六大亮点

1、 化难为易,举重若轻。

《故乡的野菜》是四篇参赛教学文本中最难的一篇。本堂课抓住文本特点,准确地把握了作者的一个欲藏又露的感情“尾巴”----“情”字,不依不饶并且把戏做足,由情起到情落,使教学目标高质量顺利完成。

2、 师幽默风趣而又亲和、规范的语言与文本的淡雅隽永语言风格相映成趣,使课堂变得和谐、生动,趣味横生。

3、 课堂调控灵活自如,行云流水,不露雕琢痕迹,自然天成。

4、 教学技能与教学语言的运用得体。品读文本到位,韵味十足,听起来舒服熨帖。

5、 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张弛有度,开合自如,收官一网打尽。

6、 板书设计干净利落,主次分明。将教学目标全部体现到位。

“浙东民俗风情画”——内容;“淡雅隽永”——艺术风格;“野菜雅趣浓,家山情味长”——主旨。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也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但一堂四十分钟的语文课能上到这个份上,我们也就不忍心再吹毛求疵了。

愿我们的年轻教师越走越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5ee180c6c85ec3a87c2c5e4.html

《《故乡的野菜》教学实录及评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